【重量區間的選擇建議】
#給初學者的第十五封信✉️
💎「如果你是健身新手,這個系列你一定不能錯過。」💎
——————————————————————————————
接觸健身一陣子的你一定聽過8~12下等下數的建議
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而我們應該如何安排和分配呢?
讓我們來看看今天的內容吧!
================================
📌「著重力量成長的1~6下」
📝A:1~6下的重量帶來力量的提升較為顯著。
1~6下的次數是屬於重量較大
較高的機械張力有助於神經的連結
建議於熟練動作者,與深蹲硬舉臥推等大動作
額外要注意的是休息時間也會拉長至3~5分鐘。
================================
📌「著重肌肥大的6~15下」
📝A:6~15下的範圍較能給予肌肉維度成長。
中重量的6~15(也有人說8~12下)
更專注於肌纖維的破壞與肥大
在動作熟練的標準下能達到有效的肌肉破壞
適用於大部分的動作次數範圍。
組間休息1~2分鐘。
================================
📌「著重肌耐力的15下以上」
📝A:15下以上會對肌耐力有較好的提升。
輕重量高次數
建議一般初學者學習動作的安全次數
高反覆次數有助於建立動作的熟悉度
也慢慢提升肌肉適應的能力
組間休息30秒~1分鐘即可。
================================
📌「動作與次數的搭配」
📝A:大動作/多關節可操作較低次數,小動作/單關節操作輕重量高次數。
通常我們會建議深蹲、硬舉、臥推三大項
進行大重量低次數的重量範圍
藉由高機械張力刺激肌肉生長信號
大部分的的動作則可選取中範圍的重量
創造肌纖維的微小損傷已達到維度生長
而在單關節或小動作
會建議輕重量高次數
達成肌肉生長三要素的最後一個-代謝壓力
================================
再次提醒,訓練沒有絕對!
尤其是在脫離新手養成健身習慣後
找到適合自己的次數與搭配
人人都有一套獨有的訓練法則!
================================
喜歡的話請給我一個喜歡❤️
有什麼問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我們一起來討論
——————————————————
✅Follow || @canyon_fitlife
——————————————————
https://www.instagram.com/canyon_fitlife
#大台北地區自由教練 #自由教練 #一對一 #體態雕塑 #健身 #健身男孩 #增肌 #減脂 #訓練 #健身房 #增肌減脂 #重訓 #重量訓練 #腹肌 #馬甲線 #fitness #training #gym #weighttraining #workout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FITDEVM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鍛鍊側肩膀的主要兩類型動作為:肩推和側平舉。肩推,例如闊手倒頭式掌上壓、啞鈴肩上推舉,建議可以使用正金字塔式訓練方式,這是一個每一組增加負荷(重量)的做法。啞鈴側平舉是最常用的側肩膀孤立動作,可以使用不同角度/力量曲線原理去刺激側肩膀,亦可以使用輕重量高次的訓練,令側肩膀充血酸痛,造成代謝壓力,刺激...
「代謝壓力 訓練法」的推薦目錄:
- 關於代謝壓力 訓練法 在 跟著開揚動吃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代謝壓力 訓練法 在 大夫訓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代謝壓力 訓練法 在 超人叔叔 Bruce Tyson Ch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代謝壓力 訓練法 在 FITDEVM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代謝壓力 訓練法 在 [心得] 預先疲勞法:真的比一般訓練法有效嗎? 的評價
- 關於代謝壓力 訓練法 在 運用代謝壓力的啞鈴肩膀訓練(中文字幕)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代謝壓力 訓練法 在 代謝壓力、肌肉損傷詳細解說,顛覆你的認知! | 連續運動30天 的評價
- 關於代謝壓力 訓練法 在 RP訓練法... - Muscle Fans 肌粉健身工作室的帖子 的評價
- 關於代謝壓力 訓練法 在 代謝壓力(metabolic stress)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 的評價
代謝壓力 訓練法 在 大夫訓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https://journals.lww.com/acsm-essr/Fulltext/2021/01000/Strength_Training__In_Search_of_Optimal_Strategies.2.aspx
低強度+BFR可以增加訓練時的代謝壓力,和高強度訓練一樣有肌力增強和肌肥大的效果,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BFR在執行上較為困難,而且對於有經驗的訓練者較為無效。
如果想要兼顧機械張力和代謝壓力的刺激,可以試試「37訓練法」。用70% 1RM做五組,每組分別由3下增加到7下,組間休息15秒。這樣一回合做完才25下,如果怕訓練量不夠,可以休息150秒後再做一回合。倒過來做的73法,雖然總次數一樣,但是效果就沒有37法那麼好。
個人實際操作的建議是,一開始上肢可以從55-60% 1RM開始嚐試,下肢則從60-65%開始。做不完就休息15秒再做,直到把總次數補完,做得完就下次訓練時加點重量。我每個星期練兩次,深蹲、硬舉練了一個月才終於能用70% 1RM做完全部25下,但是上肢則幾乎沒什麼進步。
這個訓練法強調既有強度又有代謝壓力,所以練起來又累又喘。我練了三個月的結果,在心肺功能方面有點像HIIT,我自己感覺肌耐力跟短時間衝刺的能力有變好,衝刺完的恢復時間也有縮短。而在最大肌力方面,深蹲、硬舉略為增加,而卧推、肩推則是略為減退。可能是因為上肢用的強度不到70% 1RM,而且每次訓練只做一回合25下,強度不夠訓練量不足,自然就退步了。
我覺得37訓練法可以當做下肢的輔助訓練,對於下肢肌力和心肺功能都有幫助,但是用於上肢就感覺沒有什麼效果。另外這篇文獻我覺得非常值得一讀,因為對於肌肥大跟肌力增強的機制上,有非常清楚的整理和說明。
🔹️🔹️🔹️🔹️🔹️🔹️🔹️🔹️🔹️🔹️🔹️🔹️
【5/2 大夫訓練 《槓鈴處方》專題講座】
【台中場】
.講者:骨科專科醫師、大夫訓練 吳肇基
.時間:2021/5/2(日)09:30-12:00
.地點:益品書屋ep-Books台中館(台中市南屯區惠文路361號)
.費用:800元
.報名連結:https://p.ecpay.com.tw/BD12EA1
https://www.facebook.com/350889771662760/posts/3841137419304627
代謝壓力 訓練法 在 超人叔叔 Bruce Tyson Ch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來鬧一下各位:
週期訓練法的疑惑-
強度、訓練量
-
深蹲完成:
5x5 + 3x8
總量是25下和24下。
(對,我知道教科書不是這樣搭配,我故意的)
-
假設5x5是用最大肌力(1RM)的75%左右
(隨你便啦)
而3x8是1RM的65%左右
-
那麼你的相對強度換算下來是70%1RM,
然後為了提升進展,
每一周以2%的增益來使身體產生生理適應(當然也有物理..)
看起來很合理吧?
(強度的定義我會用magnitude,也就是作用力,就不是吃不吃力能否決定的了)
-
那我想鬧各位的幾個點:
1.如果5x5每組是5下,每下的區間只有500毫秒的停頓,完成時間為22秒,和一樣500毫秒停頓,完成時間為16秒,重量相同的情況下,強度是否改變了?
有的話1RM是否不同?
2.如果5x5組間休息為5分鐘,最後一組的最後一下RPE是8/10,
如果修改為1:30使得每下變得更費力了,最後一組的最後一下RPE是10/10,強度是否改變了?
3. 如果5x5用兩三種不同的技巧換著做,外觀相同的情況下變得更費力/輕鬆了,強度是否改變了?
4. 3x8是在5X5之後,那3X8是什麼時候測得的1rm65%?
訓練前嗎?
有經驗者應該會察覺,5X5之後要緊接一個最佳狀態時測得的3X8,
是要怎麼弄完?休久一點?
休息越久,異化代謝越久,恢復就越差,恢復越差肌肉就越不成長,這是基本觀念,
不過,是要休多久才夠?
5.如果不是3X8,一樣強度改成6X4不行嗎?強度不同?你可能會說氧化代謝壓力不同,作用機制能解釋的完整算你對,解釋不出來就不要再什麼代謝壓力了。
-
-
-
就只是這樣隨便一寫,1rm的百分比,我現在強調的是百分比,
都還沒講到1RM,
只是百分比,
百分比喔!
1RM的百分比定義既是超大範圍,參考價值在哪?
(不是說不能用,是你會不會用)
https://www.home-barista.com/roasting/producing-ultra-light-nordic-roasts-without-underdevelopment-t32725.html
(教你烘豆曲線 哈哈哈哈)
代謝壓力 訓練法 在 FITDEVM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鍛鍊側肩膀的主要兩類型動作為:肩推和側平舉。肩推,例如闊手倒頭式掌上壓、啞鈴肩上推舉,建議可以使用正金字塔式訓練方式,這是一個每一組增加負荷(重量)的做法。啞鈴側平舉是最常用的側肩膀孤立動作,可以使用不同角度/力量曲線原理去刺激側肩膀,亦可以使用輕重量高次的訓練,令側肩膀充血酸痛,造成代謝壓力,刺激肌肉生長。
肩膀訓練 - 重點動作 (不可忽略後肩膀!)
https://youtu.be/wDF3QGUYP1E
文章重溫影片內容:
http://fitdevmo.com/fitness/%e8%82%a9%e8%86%80%e4%b8%ad%e6%9d%9f-%e8%82%a9%e6%8e%a8%e5%92%8c%e5%81%b4%e5%b9%b3%e8%88%89%e8%a8%93%e7%b7%b4%e6%96%b9%e5%bc%8f/
幫助頻道成長,目標:20,000個訂閱
訂閱頻道 ► http://bit.ly/2C0KHm8
電子通訊► https://fitdevmo.com/connect
網站 ► https://fitdevmo.com/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TDEVMO
#FITDEVMO #健身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P4DbZk6rys/hqdefault.jpg)
代謝壓力 訓練法 在 運用代謝壓力的啞鈴肩膀訓練(中文字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Fitting Room TW提供一對一的健身指導報名連結:https://goo.gl/NX7uNp想了解本影片相關註解請點下面 ... ... <看更多>
代謝壓力 訓練法 在 代謝壓力、肌肉損傷詳細解說,顛覆你的認知! | 連續運動30天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代謝壓力 目前研究顯示大重量 訓練 與輕重量 訓練 能獲得相近的肌肉增長效果,輕重量搭配血流阻斷也能獲得差不多的增肌成效,也因為這些研究,所以人們通常 ... ... <看更多>
代謝壓力 訓練法 在 [心得] 預先疲勞法:真的比一般訓練法有效嗎? 的推薦與評價
絕大部分的人接觸重訓是想要追求肌肥大的效果,健美比賽已經存在接近一世紀之久,
不同的選手各自開發出了屬於自己的獨門心法,為了能夠最大化增肌效果,大家無所不用其
極。
預先疲勞法便是其中一種訓練方式,
安排訓練時,不管是因為健美緣故、運動表現或是傷後復健等目的而想加強特定某條肌肉,
但這條肌肉可能是多關節動作的協同肌,執行時很容易有其他肌肉參與進來,
此時為了去除非目標肌群的干擾,會預先把非目標的肌群透過單關節動作練到疲勞,
這時再回頭執行多關節運動,可以更好的徵招到目標肌群。
舉例來說,在深蹲這個多關節動作中想要強調腿後側肌群的參與,
但個案的原始動作模式可能為膝主導(股四頭肌為主),
為了改善這件事,
預先疲勞法強調先執行膝伸(Leg Extension)的單關節動作來讓股四頭肌進入疲勞狀態,
此時再回頭執行深蹲時股四頭肌的干擾就會比較少,因而可以強化腿後側肌群的參與。
這個訓練方式似乎挺有邏輯的對吧?讓我們來看看實際狀況如何。
在一般肌肥大的訓練中,要素不外乎三個:機械張力、代謝壓力、肌肉損傷。
機械張力又屬於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機械張力代表負荷強度的大小以及處於負荷下的時間長
短。
代謝壓力的產生則是因為阻力訓練過程主要藉由無氧醣解做用來產生能量,過程當中肌肉細
胞中會蓄積代謝物,
這個過程被認為可以促進肌肉的合成作用。
肌肉損傷則是指訓練後的發炎反應促使肌肉合成激素的產生,刺激肌肉的衛星細胞增生與分
化,
以上是比較基礎的原理。
而建構在這些原理之上的則是不同的訓練法(或流派),
常見被用來促進肌肥大效果的訓練方式有:遞減式訓練、超級組訓練、離心加重法等,
這些訓練方式當中都有不少元素是針對以上三個基礎原理。
而預先疲勞法的設計目的是,多關節的動作可以有比較高的機械張力
(例如深蹲可以做得比較重,但膝伸機可能沒辦法做很重),
如果可以預先把不想針對的肌群拿走,
就可以讓目標肌群來承擔這個較高的機械張力,進而達成較佳的訓練效果。
在一篇 Fisher 等人的研究當中設計了三個組別:
1. 預先疲勞組:先執行單關節動作,完成後立即執行多關節動作,休息兩分鐘。
2. 多-單順序組:先執行多關節動作,休息一分鐘,才執行單關節動作。
3. 單-多順序組:先執行單關節動作,休息一分鐘,才執行多關節動作。
結果發現,三個組別的肌力增長是沒有顯著差異的,
單關節、多關節動作的安排順序在肌力的影響並不大。
在 Trindade 等人的研究中,則是針對沒有訓練經驗的族群,
安排了兩組實驗組:傳統訓練法、預先疲勞法,及一組控制組,
結果發現在預先疲勞組有較佳的肌力、肌肉量增長效果。
可惜的是兩個組別的訓練量並不相等。
另外一個 Soares 等人的研究則調查預先疲勞法可能帶來的立即效果(Acute Effect),
在自覺辛苦程度、肌肉徵招、代謝反應上兩種不同的訓練方式並沒有太大的差距,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預先疲勞法使得可執行反覆次數顯著下降。
初步來看,目前還缺乏直接且充足的證據顯示預先疲勞法具有比一般訓練法更好的增肌效果
,
頂多只能說是不遜於一般的訓練法。原先聲稱的邏輯:
「預先以單關節動作把非目標肌群疲勞化,讓目標肌群在接下來的多關節動作中參與更多」
並不精確,
反而更像是:「單關節動作把特定肌群疲勞化後反而會拖累接下來多關節動作的表現」。
因此在課表安排上,通常還是會建議把多關節動作排在訓練的一開始,
此時身體尚未疲勞,可以有較佳的表現,而等到中後段再以單關節、孤立式的動作去強化特
定單一肌群。
References.
1. Fisher, J. P., Carlson, L., Steele, J., & Smith, D. (2014). The effects of pr
e-exhaustion, exercise order,
and rest intervals in a full-body resistance training intervention. Appl. Physio
l. Nutr. Metab.
2. Go a , A., Maszczyk, A., Pietraszewski, P., Stastny, P., Tufano, J. J., & Zaj
czkowski, A. (2017).
Effects of pre-exhaustion on the patterns of muscular activity in the flat bench
press. J Strength Cond Res.
3. Trindade, T. B., Prestes, J., Neto, L. O., Medeiros, R. M. V., Tibana, R. A.,
Sousa, N. M. F. d.,
Santana, E. E., Cabral, B. G. d. A. T., Stone, W. J., & Dantas, P. M. S. (2019).
Effects of pre-exhaustion versus
traditional resistance training on training volume, maximal strength, and quadri
ceps hypertrophy. Front Physiol.
4. Soares, E. G., Brown, L. E., Gomes, W. A., Corrêa, D. A., Serpa, É. P., Silva
, J. J. d., Vilela Junior, G. d. B.,
Fioravanti, G. Z., Aoki, M. S., Lopes, C. R., & Marchetti, P. H. (2017). Compari
son between pre-exhaustion and
traditional exercise order on muscle ac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trained men.
J Sports Sci Me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129.25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687408102.A.F05.html
※ 編輯: Solidsoft (42.77.130.23 臺灣), 06/22/2023 12:57:2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