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趨勢 #做好防疫出門吃飯
昨晚,我在聽Daodu Tech 科技島讀 的podcast時,主持人周欽華的這句話讓我非常有感:「我們在台灣,感覺越來越跟世界脫軌了。」
不是要跟世界接軌?怎麼脫軌?
言下之意,是指台灣目前防疫有成,我們的防疫部署導致生活情況與海外許多國家有天壤之別。我們沒有封城,沒有醫療系統崩潰,上班上課持續,每日新增病例不多,本土病例始終遠少於境外病例,種種條件顯示我們的日常生活受疫情影響不大。
科技島讀該集podcast上線於4月13日,台灣還在清明連假洶湧出遊會否造成防疫破口的擔憂中,還不知曉磐石艦有群聚感染(新聞爆開是4月18日)。來到今天(4月27日),繼4月16日那週後,台灣又連續二天零確診,相比二週前,我們似乎更可以說,台灣與世界「越離越遠」。
我不是要來歌功頌德,或是吹噓自我感覺良好。我想說的是,現在閱讀國外消息,那些對於疫情趨勢的預測,尤其是針對我所關心的餐飲業,似乎已經不能完全套用於台灣。如同周欽華所說,這導致一種有點尷尬的落差,國外許多水深火熱的議題,台灣相對無感,因為我們的生活相對如常;然而,台灣不可能自外於世界,現在無感,可能只是延遲發生,而當世界的政治、經濟正在經歷歷史性的改變,台灣絕對會被牽連其中。
彷彿處於颱風眼無風無雨的地帶,台灣的「歲月靜好」能守護多久?
#台灣經驗可以輸出
將鏡頭轉到國外,多國延長封城,許多餐廳仍在歇業中。以我所閱讀的資訊來源大宗美國而言,即便川普政府不斷釋放重啟經濟的訊號,許多美國餐飲業者對於餐廳重新開門多有疑慮。他們的疑慮或焦慮,主要來自三方面:
一、餐廳如何重新開門營業?
政府是否會提供具體的營業指南?衛生規定是否變嚴格?政府能否補助口罩、手套等等設備?員工需要穿戴什麼保護措施?餐廳座位怎麼安排?內、外場員工該分別怎麼作業?
二、餐飲業是否回不去「正常」了?
即便餐廳重啟大門,有多少顧客回流?緊縮的消費習慣是否回不去了?餐廳的競爭對手不再是只有餐廳,還有冷凍包、超市與外帶外送?疫苗與特效藥出現以前,是否將反覆封城、重啟經濟?這樣的狀態將持續多久?
三、病毒將改變餐飲業的未來?
病毒前的商業模式是否不管用了?後病毒時代的經營策略,仰賴觀光客、商務客的都會餐廳,與仰賴家庭客、社區住戶的社區型餐廳,策略有何不同?誰會是你的目標顧客、你又能賣什麼商品?當國際旅遊遲未復甦,該如何抓緊本地客人與內需市場?
相較之下,由於台灣的餐廳仍能正常營業,即便我們政府也有規範社交距離,餐飲業者也有自主防疫,以上問題似乎不那麼迫切。甚至,台灣餐廳目前的營運情況,還能給正在規劃重啟營業的他國餐廳作為參考。疫情發生以來不斷大聲疾呼的美國名廚David Chang,4月16日就曾發推特,請網友提供台北、香港、南韓、中國的餐廳營業狀況的照片,特別詢問餐廳座位如何安排?服務生是否都有戴口罩與手套?客人怎麼穿著?廚房有無新的衛生規定?
Taiwan can help。或許針對餐飲業而言,我們還能輸出我們在一段滾動式防疫的期間內如何維持餐廳營運的經驗。如果防疫部署彷彿鐵鎚與舞蹈(參考文章:https://medium.com/tomas-pueyo/%E6%96%B0%E5%86%A0%E7%8B%80%E7%97%85%E6%AF%92-%E9%90%B5%E9%8E%9A%E8%88%87%E8%88%9E%E8%B9%88-2eb996f3efc0
),台灣目前為止表現確實恰如其分,我們的政府判斷正確、積極行動,我們的人民自律自覺、意識清明,於是可以執行一種滾動式防疫,該戒備的時候戒備,該日常的時候日常,不封城、不停班停課,只要有充足的口罩供應,堅強的洗手觀念,並且保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社交距離,我們照樣上餐館吃飯。當其他國家疫情趨緩,傳播曲線壓平,可以鬆綁某些封鎖措施時,台灣經驗值得參考。
#做好防疫可以出門吃飯
當然,防疫有賴全民意識,我們必須繼續維持謹慎的態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才能守護防疫成果。我們似乎也找到暫時與病毒共存的方式:在下一波攻擊來臨前,可以這樣穩穩生活著。
疫情當然還是衝擊著台灣餐飲業。即便不如國外那麼油燈枯竭,到餐廳用餐的人還是減少了,許多原本只有內用的餐廳改推外帶外送,希望能多少補貼營業額並維持供應鏈。餐廳其實正在失血,根據iCHEF四月發表的「餐飲景氣白皮書」,根據其取樣的1260間餐廳,餐廳營業額從二二八連假的-13.1%,跌到清明連假的-23%,已跌破2003年SARS期間的最低點-17.5%。
如果磐石艦的群聚感染告一段落,且本土病例持續零新增(至今天已連續十五天無本土病例新增),那麼,我們應該更有信心去餐廳吃飯。餐廳請做好防疫措施,員工戴口罩、拉開桌距(室內社交距離1.5公尺、室外1公尺)、減少來客人數、消毒環境、測量體溫,消費者也請戴好口罩與勤洗手,避免多人群聚,做好健康管理。只要我們持續做到這些事,聽從指揮中心指示,我們就能出門吃飯。
當然,傾向在家吃飯的朋友們,也請多加利用餐廳提供的外帶外送服務。
接下來是五一連假,請大家繼續做好防疫,感恩在心,享受假期。
#精選文章
最後,想挑幾篇我讀了很有收穫的文章,分享給大家。
1. My Restaurant Was My Life for 20 Years. Does the World Need It Anymore?
https://www.nytimes.com/2020/04/23/magazine/closing-prune-restaurant-covid.html?fbclid=IwAR1fsYrkk46ShXySk9poOjpPpn_gIfYmQGYD0o9V4g0bGjZVaBjC3OfPmJI
紐約知名「Prune」餐廳主廚Gabrielle Hamilton投書《紐約時報》,描寫她關閉餐廳遣散員工的血淚心情。裡頭有不知失措,有悲憤哀傷,有困惑不解,情感非常真摯,也觸及許多餐飲業的大問題。餐飲業向來辛苦,但究竟什麼時候變得現在這般辛苦?餐廳什麼時候背負那麼多期望,以至於不再只是餵飽人們的所在?誠摯直接又美味動人的獨立小餐廳,將生存不下去了嗎?她沒有答案,於是選擇讓餐廳冬眠,宛如睡美人,醒來後青春依舊,即便世界不再需要她。
2. To Survive Coronavirus, Restaurants Can Never Go Back to ‘Normal’
https://london.eater.com/2020/4/21/21228609/coronavirus-restaurants-lockdown-social-distancing-eating-out
目前我所讀的餐飲業疫情策略分析中,最好的一篇,明確指出封城與防疫措施可能會循環,餐廳必須設想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與經營策略;而在國際旅遊甚至國內旅遊無法復甦的情況下,餐廳必須更加重視本地客人,大幅改變經營思維。
3. The Chefs I Used to Admire Aren’t the Leaders We Need Right Now
https://www.eater.com/2020/4/24/21229743/famous-chefs-employee-support-coronavirus?fbclid=IwAR2wPL9RBE_DbNPS9CjD6emtz_SbKPqYfMguVC1ChD_6XTsx1tW2Dt02OZw
該文作者指責美國幾位名廚只想著維護自身利益,不夠照顧旗下員工。雖然論述稍嫌武斷,但是另一種觀點,可以看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90的網紅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70710三立 名人聚落陽明山 億級豪宅今年「零成交」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GAbTKCnQ02o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現在為你介紹這一整片,是陽明山豪宅特區,我們現在經過旁邊這個社區,裡面住的名人就是殷琪。」 記者 陳儀潔、許宏超 採訪報導……↓ 隱藏在藤蔓綠...
仰德灣住戶 在 Ariel -瑞典生活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終於結束共用洗衣的瑞典日常]
瑞典公寓對台灣人來講應該算是一個滿特別的系統。在台灣就算是住在公寓裡,每一戶皆各自獨立,萬一厝邊隔壁不小心超線把鞋子放離你家近一點還會被按電鈴警告的那種獨立,但瑞典公寓就完全相反。
.
基本上瑞典會把公寓裡的二三十戶住家強制綁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還會找一些樂於奉獻的住戶們組成一個叫管理委員會(Building association)的單位,負責你們這個單位大大小小的瑣(ㄆㄧˋ)事。其中一個最容易獲得抱怨(或跟鄰居反目)的制度應該就是公共洗衣間了。
.
公共洗衣間美其名是你們這個單位的住戶自己可以不買洗滌機器,基本上你只要買或租下公寓後,就有超大台的洗衣機、烘衣機與烘衣間可以"共同"使用,當然這些都是用每個月你上繳的管理費去支出的。但事實上是,因為公共洗衣需要預約,變成臨時想要洗衣服很常不能洗、剛運動完的臭酸衣物只能自己先用手洗,還要保佑不要遇到沒公德心的鄰居,不然看到萬年腳踏墊在洗衣機裡會變成你的翻白眼日常。
.
終於在某天,住在瑞典一年的我終於受不了這個制度。起因於有陣子我非常著迷去上熱瑜珈,那瑜伽是熱(爽)到汗會瘋狂滴在墊子上的那種,每次上完課身上所有衣物都可以擰出水來,我還看過有瑞典人直接穿泳褲上課呢。結果有兩次我提著充滿汗水的衣服要下樓洗衣,居然,洗衣機全。滿。
.
當下已累得要死,想到還得用手洗那些衣服+厚重的瑜伽巾就崩潰,在經過幾次站在預約板前的怒吼後,我跟先生就決定自己買台洗衣機裝在我們家已經不大的廁所裡。這台超小型的洗衣機其實沒太貴,花了我們4600克朗(合台幣大約一萬五),但是,光是請水工跟電工來牽管路,就花了2300克朗...(水工算次的,一次1500,電工算小時,一小時800),一個多小時的工錢就又可以買半台洗衣機了(煙
.
但是,我終於可以不用面對需要手洗衣服的風險,也可以完全無視無良鄰居丟奇怪的東西進洗衣機了
#仰天長笑
#歡迎家中的新成員
仰德灣住戶 在 SJKen的浮光掠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電梯男孩的奇蹟》-\-\- 父子情深師徒奇緣,自助人助逆轉勝!
https://petermurphey.pixnet.net/blog/post/227908661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扇智慧之門,只有遇到了對的心靈導師,才得以真正開啟。
生命來來去去,來日並不方長,圍繞在身邊的親情、友情與愛情,並非理所當然,
電梯上上下下,開關總是短促, 多年前一枝棒棒糖,開了畫家與電梯男孩的奇緣,
華廈裡的人們,人生就像電梯上下起伏,只有全力以赴自助人助,才能逆轉人生 !
《電梯男孩的奇蹟》(The Lift Boy)故事描述孟買一家三口家境貧困,擠在一間陋室過活,家中生計重擔,全仰賴擔任華廈電梯員30年的父親,望子成龍的他,省吃儉用苦心栽培兒子接受理工教育,有朝一日能考上工程師,找到好工作脫貧。沒想到就讀讀理工科的媽寶兒子不懂事,不用心學習,導致學業不佳,考試一再落榜, 直到某天父親因病住院,他在母親的拜托下,前往華廈大樓替代父親電梯管理員的工作,一整天待在電梯內,負責幫大樓住戶居民開關電梯,有時還要幫忙提提行李。
這位自恃甚高年少輕狂的電梯男孩,一開始沒將父親的工作當成一回事,甚至還帶點岐視,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他也從一次次在電梯內與不同樓層住戶,特別是業主畫家的接觸互動中,開啟了他的人生視野,特別是從父親口中得知,隱藏在自己能夠就讀好學校,順利升學的真相後,他從一開始的偷懶不敬業,到後來逐漸轉變了心態,在華廈業主畫家的協助指導下,全力以赴用心學習,終於突破盲點,成功應試逆轉勝!
電梯男孩的奇蹟 The Lift Boy
類 型:劇情、喜劇、溫馨、勵志
國 家:印度
語 言:印度語/英語
片 長:1時47分
級 數:普遍級
IMDb評分:7.4
台灣上映:2019年8月2日
監 製:《Purgatory》強納森‧奧古斯丁(Jonathan Augustin)與Ryan Quadros
導 演:《Purgatory》強納森‧奧古斯丁(Jonathan Augustin)
編 劇:《Purgatory》強納森‧奧古斯丁(Jonathan Augustin)與阿西匹‧默馬(Ashish P. Verma)
演 員:
《Isi Life Mein》莫恩‧汗( Moin Khan)飾演電梯小弟賴朱‧塔瓦德(Raju Tawade)
《史丹利的便當盒》時裝設計師妮拉‧馬蘇德( Nyla Masood)飾演華夏業主畫家莫莉(Maureen D’Souza)
《呼叫孟買》薩格‧凱爾( Saagar Kale)飾演Raja父親胥許納‧塔瓦德(Krishna Tawade)
《記憶大師》安娜‧莎夏( Aneesha Shah)飾演公主‧卡普爾(Princess Kapoor)
Neha Bam飾演 Raja母親 Laxmi Tawade
Damian D’Souza飾演賴朱死黨尚(Shawn Lobo)
仰德灣住戶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70710三立 名人聚落陽明山 億級豪宅今年「零成交」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GAbTKCnQ02o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現在為你介紹這一整片,是陽明山豪宅特區,我們現在經過旁邊這個社區,裡面住的名人就是殷琪。」
記者 陳儀潔、許宏超 採訪報導……↓
隱藏在藤蔓綠化的外牆內,占地900坪,2層樓別墅,外觀很難一探究竟,陽明山豪宅隱密性高,成了名人看中原因。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可能有一定年齡層以上,或者是社會名望已經到了一個要退休規劃年齡層這樣的身分,感覺比較適合居住在陽明山的豪宅區,跟所謂信義區、大安區這種豪宅產品,區隔是比較不太一樣的。」
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同樣是仰德大道上知名住戶之一,包括新光吳家成員也是鄰居,另外像是國巨董座陳泰銘,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和媒體大亨黎智英,不少政商名流都有置產。
只是,炙手可熱的陽明山,近五年來上億豪宅交易冷清,今年以來更是零交易。
房仲業者 陳泰源 表示:「陽明山億元豪宅零成交,不外乎最主要是因為這裡畢竟是豪宅特區,大家都知道現在高總價物件本來就比較難推,所以第一個當然就是房市成交量本身大環境低迷的關係。」
大坪數、透天別墅依舊是當地主流,但物件稀少加上客層特殊,近五年也只有兩大華廈新建案推出,要成功破蛋,得拉長銷售戰線。
部落格網址→http://taiyuanchen1223.blogspot.tw/2017/07/170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