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Fintech to Techfin」論壇圓滿落幕!
今天臺灣金融科技協會舉辦一年一度的金融科技論壇「From Fintech to Techfin」,特別邀請新加坡,IDAXA(國際數位資產交易所協會)主席Anson Zeall、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暨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憶如、國家發展委員會前主委陳美伶、中華民國仲裁協會理事長李復甸、將來銀行總經理劉奕成、中國信託金控技術長賈景光、威朋大數據執行長吳詣泓、麻布記帳執行長陳振榮,共襄盛舉。
-
2020年初爆發新冠病毒,影響全世界,為全球經濟成長前景造成新一輪的不確定性,並引發金融市場的震盪,全球產業如今在後疫情時代產生驟變,傳統產業被迫加速進化,醞釀許久的金融變革似乎越來越倚賴科技的輔助,疫情牽動了全球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無論是金融科技新創或是金融機構,紛紛運用行動物聯網、雲端、區塊鏈、大數據、與AI等新興技術為核心,優化原本的數位金融服務與帶來體驗的創新。
-
劉憶如教授揭示虛擬貨幣的發展趨勢與影響。今年3月COVID-19疫情大流行,使得全球對CBDC的關注飆升,因為數位貨幣能減少現金交易、人與人及人與鈔票的接觸。台灣是臉書使用率是亞洲第一,Libra若發行能嘉惠台灣,對於整體經濟、國家GDP將有重要的影響。
-
陳美伶主委強調資料經濟生態系的重要性。後疫情時代下台灣經濟發展的方向如:零接觸經濟、供應鏈韌性、數位醫療等面向,皆與「資料經濟生態系」息息相關。「資料驅動創新」(Data Driven Innovation),例如:資料經濟五大參與企業Apple、Amazon、Facebook、Google及Microsoft,與傳統實體企業營收市值表現的比較結果顯示,資料參與程度愈深,所創造的價值愈大。
-
劉奕成指出金融科技與純網銀的將來。金融科技能創造的價值有三:提供未被服務的客戶新的金融服務、增加工作機會、給予年輕人能實現的夢想與滿足。投入純網銀的理由除了世界趨勢之外,純網銀的營運成本約只佔營收的10%,是傳統銀行的1/6。並且能實現普惠金融,藉由新科技的運用,給予金融服務低關注用戶能實現夢想與滿足的可能。新世代金融服務是虛實整合、跨業聯網、全方位服務。因此,台灣的純網銀價值除了帶動產業創新橫軸成長,也讓台灣主動擁抱科技。
-
論壇下半場由我主持「From Fintech to Techfin」對話沙龍,與中國信託技術長賈景光、威朋大數據執行長吳詣泓、麻布記帳執行長陳振榮和大家分享金融科技的創新如何到企業內的創新。賈景光指出,中信金獨立設置科技創新單位專門進行研發、設立創新基金讓員工勇於提出創新創意。最後,過去受到高度管制的金融業觀念不容許錯誤,但科技是可以容許錯誤的企業文化,以加速企業創新的動能。
-
我始終認為新冠肺炎的疫情改變了世界的遊戲規則,所以也請教三位與談人,如何看待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下對於產業的挑戰與機會?
賈景光技術長與大家分享,因為疫情的衝擊,實體銀行的交易量減少。但網路銀行使用者大幅增加,而且儘管疫情趨緩後,網銀使用者的數量並沒有隨之下降。由此可知,消費者因為疫情的影響,改變了使用習慣,給予中信金的啟發是需要更加速數位化,例如:利用人工智慧即時回應客戶需求、以區塊鏈及雲端科技讓交易更透明度、更迅速。
-
吳詣泓執行長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消費習慣,促使「線下活動搬到線上去」的新經濟非常活絡,如食物外送平台APP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此外,疫情也加速產業的數位轉型,即導入更多的數位工具,降低對實體的依賴。所以對於大數據產業的機會就在因此增加的數據,以及使用者上網又產生的數據。但另一方面也使消費行為、跨境交易量下降許多,這相當考驗企業家、創業家在面對危機時的轉型能力。
-
陳振榮執行長觀察到疫情期間雲端使用率從2成上升5成,也就是使用者越來越少拿紙本發票。再者,疫情讓大家對財務焦慮上升,因為股市的震盪使得使用者同步證券帳戶更頻繁。此外,與麻布記帳合作的銀行比預期來得多,因為有些銀行尚未數位化,所以開放API交由麻布提供消費者行動服務,以因應疫情的衝擊。
-
上述講者所分享的觀點,其實與我一直以來的看法不謀而合。儘管COVID-19大流行衝擊各行各業,但是在後疫情時代依然能看見新的機會,我們應該要做的是毫不猶豫的把握機會,開創新的藍海!
企業創新 例子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高度 /
.
上週寫了一篇氣度什麼的,這禮拜來寫個例子。
.
同業在分享他創投朋友的工作心得。說,「如果你每年要投資 5,000 萬時,一個案子 500 萬你可能會很謹慎的看待;但如果你手邊基金有 5億,你一年要投 20個案子,你大概不會太認真看 500 萬的案子。」
.
#單從金額來看 同一個人,只是因為資源池變大、心力有限,他看待 500 萬的態度,必需合理的調整。你會說他有 5億的時候比較有高度嗎?
.
同業的把話題繞回企業創新。我們很快的隨口聊幾句。
.
很多大企業的新業務負責人,對於新事業非常謹慎,幾乎都是「紅燈思考」。除非你說服他值得做 (#最好必定會賺錢 #或者做了老闆會開心) ,否則他寧可什麼都不做,慢慢拖,假裝自己很勇於創新。
.
我們聊到,這些負責人工作上也只 run 幾個案子而已。無法接受失敗是「家常便飯」 #他期待每個案子都要成功 #所以都需要慢慢想想得透徹;此外,就算創新成功,功勞也未必是他的 (他不像基金管理人。對創投來說,極端一點的說,十個 case 一個大賺就好,可能一年的績效獎金就都回來了。)
.
很多大公司的創新負責人,「嚷嚷每個都要成功,但成功了薪水也不會多多少呀!」 #但失敗了可能就升不上去了
.
怎麼可能有「每次都成功的創新案?」要不就不太創新,要不就得面對經常失敗!
.
所以我說啊,不要亂給新創 / 創新戴帽子。要先搞懂這個「大系統」在玩什麼遊戲規則哩!
企業創新 例子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高度 /
.
上週寫了一篇氣度什麼的,這禮拜來寫個例子。
.
同業在分享他創投朋友的工作心得。說,「如果你每年要投資 5,000 萬時,一個案子 500 萬你可能會很謹慎的看待;但如果你手邊基金有 5億,你一年要投 20個案子,你大概不會太認真看 500 萬的案子。」
.
#單從金額來看 同一個人,只是因為資源池變大、心力有限,他看待 500 萬的態度,必需合理的調整。你會說他有 5億的時候比較有高度嗎?
.
同業的把話題繞回企業創新。我們很快的隨口聊幾句。
.
很多大企業的新業務負責人,對於新事業非常謹慎,幾乎都是「紅燈思考」。除非你說服他值得做 (#最好必定會賺錢 #或者做了老闆會開心) ,否則他寧可什麼都不做,慢慢拖,假裝自己很勇於創新。
.
我們聊到,這些負責人工作上也只 run 幾個案子而已。無法接受失敗是「家常便飯」 #他期待每個案子都要成功 #所以都需要慢慢想想得透徹;此外,就算創新成功,功勞也未必是他的 (他不像基金管理人。對創投來說,極端一點的說,十個 case 一個大賺就好,可能一年的績效獎金就都回來了。)
.
很多大公司的創新負責人,「嚷嚷每個都要成功,但成功了薪水也不會多多少呀!」 #但失敗了可能就升不上去了
.
怎麼可能有「每次都成功的創新案?」要不就不太創新,要不就得面對經常失敗!
.
所以我說啊,不要亂給新創 / 創新戴帽子。要先搞懂這個「大系統」在玩什麼遊戲規則哩!
企業創新 例子 在 #16 設計思考案例| 為什麼「數據」不是洞察消費者的唯一路徑 ... 的推薦與評價
哈佛商業評論HBR 如何用P&G寶潔案例點出許多企業盲點?0:00 P&G寶潔如何 ... 傑西哥的 企業創新 診療室YouTube 頻道訂閱https://bit.ly/2PdRXgs 任何合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