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困難的時候,有好的企業文化也可以支撐大家一起度過難關;反之亦然。因此,很多新創都忽略了企業文化的重要性,甚至忽略了早期的員工就已經在影響甚至決定了公司的企業文化了 ...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Brian Cha Motivat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想觀看更多建立成功事業、擴展生意的分享?✅ 立即訂閱此頻道 ? 記得開啟通知 ⬇ 節目宗旨 ⬇ HOW IT STARTED 每集邀請各界擁有出色成就的領袖分享其成功心得,從而啟發和激勵更多渴望在事業及人生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觀眾,帶出「成功無關出身背景」、「人人都可以從零開始創造命運」等訊息...
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COVID-19 /
.
我不是真的說這個機會很「好」,但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是企業幕僚或分析師,你真的要好好的掌握這個機會做深度思考。
.
過去所謂的天災人禍 (大到可以上新聞的),多半都是短期時間 (1 week ?) 。你說某些地震水災,一個月吧?但COVID-19 呢?較局限的從 1/23 算起 (台灣二級開設疫病中心),快四十天了,而且我覺得樂觀的說,可能還要再延續至少幾十天。
.
所以你過去分析的各種題目,你現在有一個超級 outlier 可以檢視。例如說你在談電子支付、外送餐點、電子商務是一種新的社會模式時,疑?你講的是真的!他真的具體的解決了很多新社會模式的問題。
.
那如果你講 4G/ 5G,有一堆人現在需要宅在家要上網、他要用 OTT service,好像頻寬跟內容 / 服務的關係也是真的。
.
但如果你現在在講區塊鏈 (??) 疑,區塊鏈如果可以根本的解決了我們的問題,那在這種狀況下,他到底解決了什麼我們生活的根本問題?
.
我沒有要給解答。我只是要多說一個想法:「以前在提新創的 ideas 時,大家都很在意『大生意』必需要根本的解決人類生活的問題」如果以這個例子來說,很多新創現在沒辦法去實體空間工作了,那會造成什麼問題嗎?
.
可能影響有限。因為真的非常多新創早就建立了 work from home 的基制。對中大企業來說,去提 slack, trello, 釘釘他們就無感。所以,他們怎麼都聽不進去企業數位生產力、數位轉型的重要性 (即便有很多中小企業早就具體落實了)。
.
現在有很多中大型企業在找尋數位生產力工具,才真正感覺到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備齊、數位素養及能力,以及數位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
有些新創題目聽起來很高大上,但有些沒有。雖然不一定公允 (有些生意就是承平時後才做得起來),但有些創業家常嚷著自己的技術會根本的改變這個地球,現在你可以試著去苛刻的檢視這些創意。
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COVID-19 /
.
我不是真的說這個機會很「好」,但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是企業幕僚或分析師,你真的要好好的掌握這個機會做深度思考。
.
過去所謂的天災人禍 (大到可以上新聞的),多半都是短期時間 (1 week ?) 。你說某些地震水災,一個月吧?但COVID-19 呢?較局限的從 1/23 算起 (台灣二級開設疫病中心),快四十天了,而且我覺得樂觀的說,可能還要再延續至少幾十天。
.
所以你過去分析的各種題目,你現在有一個超級 outlier 可以檢視。例如說你在談電子支付、外送餐點、電子商務是一種新的社會模式時,疑?你講的是真的!他真的具體的解決了很多新社會模式的問題。
.
那如果你講 4G/ 5G,有一堆人現在需要宅在家要上網、他要用 OTT service,好像頻寬跟內容 / 服務的關係也是真的。
.
但如果你現在在講區塊鏈 (??) 疑,區塊鏈如果可以根本的解決了我們的問題,那在這種狀況下,他到底解決了什麼我們生活的根本問題?
.
我沒有要給解答。我只是要多說一個想法:「以前在提新創的 ideas 時,大家都很在意『大生意』必需要根本的解決人類生活的問題」如果以這個例子來說,很多新創現在沒辦法去實體空間工作了,那會造成什麼問題嗎?
.
可能影響有限。因為真的非常多新創早就建立了 work from home 的基制。對中大企業來說,去提 slack, trello, 釘釘他們就無感。所以,他們怎麼都聽不進去企業數位生產力、數位轉型的重要性 (即便有很多中小企業早就具體落實了)。
.
現在有很多中大型企業在找尋數位生產力工具,才真正感覺到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備齊、數位素養及能力,以及數位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
有些新創題目聽起來很高大上,但有些沒有。雖然不一定公允 (有些生意就是承平時後才做得起來),但有些創業家常嚷著自己的技術會根本的改變這個地球,現在你可以試著去苛刻的檢視這些創意。
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在 Brian Cha Motivatio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想觀看更多建立成功事業、擴展生意的分享?✅ 立即訂閱此頻道 ? 記得開啟通知
⬇ 節目宗旨 ⬇
HOW IT STARTED 每集邀請各界擁有出色成就的領袖分享其成功心得,從而啟發和激勵更多渴望在事業及人生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觀眾,帶出「成功無關出身背景」、「人人都可以從零開始創造命運」等訊息。
⬇ 今集嘉賓介紹 ⬇
今集 “How It Started” 邀請到史偉莎集團主席 —— 林浩宏先生(Franco Lam),同大家分享公司發展的心得與經歷。
史偉莎集團 LBS Group 扎根香港逾二十載,透過注入獨特的企業文化,將業務發展到內地及海外市場,多年來獲獎無數、服務質素和公司理念得到各界認同。
關於【史偉莎集團 LBS Group】
► 史偉莎官方網站: http://www.lbshygiene.com.hk/
► 史偉莎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bsgp/
#企業 #擴展 #策略 #成功 #秘訣 #LBSGroup #史偉莎 #清潔 #方案 #產品 #服務 #上市
► 瀏覽 BCM 官方網站:https://www.brianchamotivation.com/
► 按此連結免費索取《300% 生意倍增指南》:https://www.briancha.me/soc-free
#創業 #中小企 #生意 #經營 #事業 #發展 #訪談
⬇ 訪談重點 Highlight ⬇
17:56 - 創業初期的困難
22:03 - 受過最差的待遇
24:13 - 如何擴展事業
30:45 - 如何栽培員工
36:33 - 史偉莎最難忘的挑戰
40:04 - 面對壓力如何處理?
44:49 - 冒險對創業家的重要性
46:50 - 創業路上最大的得著
49:47 - 如何面對市場競爭
⬇ 想得到更多提升事業、擴展生意的專業意見? ⬇
按此連結免費索取《300% 生意倍增指南》:https://www.briancha.me/soc-free
瀏覽 BCM 的 官方網站:https://www.brianchamotivation.com/
瀏覽 BCM 的 Amazon 官方網站:https://www.amazon.com/Brian-Cha/e/B08Y7R2CZ7%3F
追蹤 BCM 的 LinkedIn 專頁 :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brian-cha-motivation/
追蹤 BCM 的 Twitter 帳號:https://twitter.com/BrianChaNow
追蹤 BCM 的 Medium 專頁:https://brian-cha.medium.com/
追蹤 BCM 的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rianChaMotivation
追蹤 Brian 的 Instagram 帳號:https://www.instagram.com/brian_cha/
►邀請 Brian 進行訪問:http://ow.ly/YBK750F1Mkp
►取得更多 BCM 免費資源與工具:http://ow.ly/ri0i50F1Mle
#行業 #經歷 #香港 #亞洲 #初創 #提升 #世界 #頂尖 #激勵 #突破 #創造 #心得 #分享 #故事 #獨角獸 #品牌 #競爭 #市場 #客戶 #營業 #利潤 #優勢 #收入 #前景 #BrianCha #BCM
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中國 與 #日本 的關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把時間推到日本首相菅義偉在4月17日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白宮舉行美日領袖會談,聯合聲明中明確載明 #台灣 ,其中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不過,事隔不到1周,就在4月20日菅義偉接受備詢時澄清,上述聲明「根本沒有預設軍事參與」,並強調,日本自衛隊不可能投入任何環繞台灣的軍事突發事件。
根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有分析人士指出,雖說日本可以向美國提供後勤支援,但若中國企圖以武力犯台,日本憲法將不允許日方參戰。由這件事看出菅義偉跟美方發表聯合聲明後,內心充滿煎熬,所以在相隔一周之後立刻向中國大陸示好,但是這樣真能安撫老共嗎?日本與中國現在的狀態又是如何呢?
根據維基百科中日關係是這樣說的,中日關係(日語:日中関係〔日中關係〕/にっちゅうかんけい),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之間的雙邊關係。在漢唐時期,中華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科技等很多方面都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在日本明治維新後到1945年二戰結束前,中日間發生了多次軍事衝突及全面戰爭,形成了戰後兩國的政治格局並影響了以後的中日關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日本在1952年與中華民國恢復外交關係,直到1972年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同時與中華民國斷交。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兩國關係稱為「戰略互惠關係」。
中國和日本的經貿往來早在「關係正常化」之前便已開始。1972年雙方「恢復正式邦交」後,兩國經貿關係也從以往的「半民半官」轉變為「官民並舉」。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和日本的貿易又進入了新的發展期。1978年中國和日本的貿易額是50.8億美元,1980年上升至84億美元,1983年達到100億美元,1987年貿易額迅速發展到156.5億美元,在1978年至1987年的10年間貿易額增加3倍。
到了2004年日本對中投資4900億日元中國成為日本第三大對外投資目的地,和居第二位的美國僅相差100億日元。在兩國關係艱難的2005年,日本對中國投資達到新高,較2004年上漲了19.8%達到65.3億美元占日本對外投資總額的15%。日本對中國投資主要涉及電子、纖維、汽車製造及配套企業、食品加工和金融保險、物流、市場調查、諮詢、廣告流通、飲食、美容美發等服務業等領域。2005年下半年日資汽車在中國轎車市場份額已接近30%。至2005年末,在中國日本企業達3.5萬家。
根據路透社報導,日本公司2018年在中國至少有7400個工廠設施,這些在中國的製造廠出售價值高達2520億美元的產品,其中70%在中國市場銷售,17%回銷到日本。
其中以武漢的本田汽車裝配廠為例說明日本企業要滿足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嚴重依賴中國的供應商。豐田、日產和本田各自在中國至少有3個研發中心。從政治到經濟可以看出日本與中國之間密不可分,甚至難以脫鉤,那麼未來兩方的走勢又是如何呢?
回過頭來我們來看看日本與台灣的關係,根據維基百科講述臺日關係史,是指臺灣歷代與日本歷代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關係。雙方自十六世紀即有相互來往,並建構了各式各樣的關係。臺日關係可分為幾個階段:1895年前明鄭與清朝統治下臺灣與日本的關係、1895至1945年臺灣做為日本殖民地與日本內地之間的關係、1945年後中華民國統治下的關係。
從民間角度切入,日本與台灣的兩地人民互動友善,而且從311大地震台灣對日本的捐款高達200億日圓,可見雙方關係的良好。
從經濟貿易觀察到,日本是台灣第3大貿易夥伴,而台灣則是日本第4大貿易夥伴,2020年雙邊貿易總額為692.8億美元,台灣對日出口為234.0億美元,進口為458.8億美元,台灣對日貿易逆差是224.8億美元。
從政治面來看,根據大紀元報導,日本最新外交藍皮書指出,關於台灣的記載延續去年立場,認為台灣是「重要的夥伴與朋友」。雖說日本在外交藍皮書上說日台關係是重要的夥伴與朋友,但是如果有一天中國大陸武力侵犯台灣,日本將會做出怎樣的抉擇呢?
最後來談談 #釣魚台 ,釣魚臺列嶼是位於東海南部、台灣與八重山群島以北、沖繩海槽南端西北方向的一組島嶼,由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等島嶼及岩礁構成,總陸地面積6.1636-7平方公里,其中主島釣魚臺之面積3.82-4.38平方公里(潮差變化),高363公尺。19世紀末期至太平洋戰爭期間曾有日本人定居,惟現今各島均為無人島。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與日本國皆聲稱釣魚臺列嶼為其領土,引發一連串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認為釣魚臺列嶼依地理、歷史和法理均為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明清海禁),屬台灣附屬島嶼。日本稱其為尖閣諸島,日本政府認為島嶼按歷史及國際法均屬於日本固有領土,歸屬西南諸島一部分,不存在領有權問題。一個釣魚台引發中日台三方角力,究竟它有什麼樣的魅力呢?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的溝通傳播(可以是推廣、說服、行銷、洗腦)。我們今天就來談談「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基本上今天的議題可以分成「#科學傳播」與「#政策傳播」兩個範疇來看,兩者都在新媒體的架構下,都有著劇烈的變動與廣泛的影響力,小編的角色也越顯微妙。我自己是好幾個粉專的小編,小編真的很可憐啊,創意發想、企劃、寫文、作圖、拍片已經是基本的,我看一些求人徵才還要會主持表演與直播揪眾、數位行銷企劃與執行、媒體聯盟營運與管理、線上線下虛實轉換技巧、各平台SEO佈署與演算法應對、廣告投放、社群風向經營、市場分析與競爭者行銷分析…。等等,叫老闆自己來做,掰掰。
.
📌 #今天的節目有:
.
▶ 什麼是科學人爭議 什麼是1450
▶ 對,就是小編治國,小編雖小
▶ 從單向到雙向的政策傳播
▶ 新媒體時代該說人話
▶ 科學家參與科學政策行銷
▶ 科學的傳播需要批判的大眾
▶ 社群傳播應據專業位置與角色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g1uto8rh1av0875j4dy1pdz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74Cu3Ji2CUkuReLYPcx1D?si=MtdECSz_TQScOl0M23QbVA&utm_source=copy-link
.
📲#Facebook 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90395487814737/
.
.
\\\\ 完整論述 \\\\
.
溝通(communication)是一項重要的「治理技術」。對一般企業的管理而言,溝通是傳遞產品訊息、提升企業形象和爭取顧客認同的重要手段;對政府部門而言,溝通是凝聚內部共識、提升組織形象和爭取民眾認同的重要工具(黃俊英,2011)。傳統的政策溝通常以單向的、心理學主義、行為主義的「政令宣導」做為傳播想像,我們會認為,人民隔在大眾媒體的後面,只要盡量地單方面給予資訊即可。
.
從2010年後「#整合行銷」的概念開始大量進入政府的政策溝通,我們見到更多的廣告、促銷、公關、人員銷售、直接行銷和口碑行銷展現在政府的內容發佈中。甚至再更強調互動性的新媒體架構中,讓政策的雙向溝通成為可能。所以,政府部門開始將「溝通」的工作外包,讓外部團隊比較接地氣、說人話的公關公司或團隊來當小編,處理像是貼文、圖像設計的事務,也負責操作民意與監測輿情等任務。
.
▓ #政策傳播的新想像
.
新媒體架構讓政策傳播有了質量上的變化,而這也是為何公部門想要委外經營溝通的原因,因為官僚體制時常不適合做新式的政策傳播。在「#時間面向」上,政策傳播必須轉變為動態、隨時隨地的訊息散播。在「#制度面向」上,應考慮設置同等於發言人重要性的社群媒體團隊。在「#語藝面向」上,在要講有趣、簡單、有趣、視覺化的語言,才有社群傳播的效果。從我的觀察來看,這些能力,傳統的公務員並不具備,體制上也無法供給。難怪要外包啦~
.
▓ #科學議題的溝通治理與公共態度
.
不過,這次的問題有一部份是「科學人」專頁是不是可以這樣傳遞科學資訊?可不可以接受政府投放廣告?再過去這幾年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除了政策的行銷外,科學也進行了大量的行銷。我們生活中有大量的純知識的科學、商品的科學、政策的科學,透過從科學普及轉向科學傳播的變化,試圖讓人們更加接近科學,或者被科學說服(單文婷,2017)。
.
從「科學人」小編的貼文內容來看,「#克萊豬不好吃」與「#增加收益又環保」兩個論述其實是來自於部分政策新聞、公共討論與科學評論的內容,並是非偽科學或假訊息,只是這樣的簡化貼文是否適合出現在「科學網站」上,可以思考一下。
.
由此被延伸的另一個爭議是,「科學人」做為一個科學家社群,是否可以做政策行銷。科學家與科學組織,本來就可以與施政者做不同方式與不同層次的合作,這種科學傳播的合作方式,可以有「翻譯」、「代言」、「夥伴」的三個程度,構成一個科技治理中專家政治的基礎(某個程度上是必要的,但是應該 #資訊透明)(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
科學事件總是可以充滿政治因素,但我支持強的科學文化立場(#公衛議題的確是要小心一點),就是歡迎更多關於科學的聲音發出,這樣有助於人人培養媒體素養與科學素養。另外,政府與委外單位的合作,具備更細緻嚴謹的貼文審查,是一個重要也保全彼此的方法。
.
▓ #溝通人才從內部培養開始
.
最後,當然推文不等於新聞,我覺得我們逐漸必須邁向一個批判的大眾,在這個資訊爆炸、虛實交錯的時代。當我們據有的(全)媒體素養程度越高,就能越明確地知道各種媒體的運作規則與媒體語言,自然就會更加小心,且富有懷疑論的多元檢證精神,與反思批判。
.
說實在的,無論是政策傳播,或是科學傳播,我覺得問題根本就是在:「政府與科學單位本身覺得傳播是一件小事,別人做就好,我們要做更重要的事」。能夠在單位內,設置媒體公關部門,或是合理培養溝通人才,才是這個到處都是媒介傳播的時代,應該做的事。然後薪水要高一點,謝謝。
.
#參考文獻:
.
1. 黃俊英(2011)。整合性行銷溝通—強化政策宣導與溝通的利器。文官制度季刊,第三卷,第二期。
2. 單文婷(2017)。科學家參與公共傳播的觀察-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使用臉書行銷科學政策的討論,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7),47-65。
3. Peters, H. P. (2020)。科學傳播的範疇: 是知識散播還是公民參與?。傳播研究與實踐,10(1),1-18。
4.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Communicating Science Effectively: A Research Age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