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動物都活過來了】
昨天看到一則新聞,政府宣布全國防疫三級警戒,台北市立動物園暫時關閉,結果動物們全都跑出來曬太陽。
連一向害怕人群的雲豹也緩步走向沒有遊客駐足的玻璃窗前趴著,目光炯炯,精神抖擻。
動物園方表示,少了遊客干擾,生性敏感的草食動物們放下戒心,悠閒到活動場中央活動筋骨;大河馬愜意將屁股坐在水池底,舒服地泡水消暑。
這則新聞讓我突然有感而發,淺談一下早先自媒體們吵得如火如荼的「環保」一事。
—
近年提倡環境保育,我經常會見到各大報導或 KOL 要求眾人不可以對動物「做些什麼」,像是不准開冷氣、不准吃肉、不准去某字母水族館玩等等。
然而,正是上述種種看起來「很複雜的規矩」,反使某些對環境意識原本就不怎麼高昂的群眾徒生反感,心想倘若搞環保還要奉行這麼多規矩,我才不想把人生活得這麼累咧!
環保人士各個立意良善,可一味治標的結果,倒意外形成老子《道德經》中所述的「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意即越多禁忌規矩,就越多人想要破壞,又或者根本記不清楚要遵守什麼,結果變得更混亂,最後索性就不遵守了。
環境教育和人生一樣,都是需要化繁為簡的。(這什麼雞湯話)
想和大家分享我前陣子看的紀錄片《這一年,地球變得不一樣》(The Year Earth Changed),這部作品就是驗證了我的觀點:
如果你想珍惜動物,請先捨棄一切條條框框,從一個超級簡單的「心念」開始做起。
這心念僅有三個字:不打擾。
—
《這一年,地球變得不一樣》是 Apple TV+ 原創節目,特別選在「世界地球日」推出,已經上線很久了。
製作團隊從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初始的 4 月開始起跑,和全球超過 160 個團體與研究組織合作、取得他們從未公開過的學術報告,並且和各地攝影團隊遠端配合,用無人機在超過 30 個城市進行空拍。
片中以實際數據搭配真實畫面,讓觀眾見到在疫情肆虐下,「少了人類干擾」的五大洲動物們,他們竟悄悄復甦起來、各個生龍活虎。
紀錄片找來知名自然歷史學家 #大衛艾登堡 配音,他是英國女王的摯友、是英國有「國寶」之稱的 BBC 金牌廣播製作人。
連大衛艾登堡看完這部紀錄片都驚嘆:「當我看見企鵝竟然在馬路上行走、鯨魚以新的碰頭方式溝通,竟然讓我得到從未有過的療癒慰藉。」
—
片中見到,因爲封城隔離的緣故,很少人跑去海灘,母海龜終於能在不受打擾的環境下產卵,海龜們願意走出來讓龜殼曬曬太陽,死亡率大幅減少。
沒有觀光客搶拍照的獵豹,牠們總算可以在捕獲獵物後,輕聲叫喚幼豹來享用。
鯨魚們在沒有郵輪干擾後,牠們獨享海域、擁有更頻繁的交談,還發展出新的溝通方式;還有水豚,牠們竟大方出沒在南美洲郊區進行繁衍。
至於黑腳企鵝,平常白天海邊人潮太多,牠們只敢在晚上捕魚,小企鵝一天通常只吃一餐晚餐。
現在海邊人變少,沒什麼人衝浪跟潛水,企鵝爸媽就可以白天跟晚上出門兩次,小企鵝一天能吃上兩到三餐,存活率提升。
—
日本著名景點奈良公園及東大寺,每年有多達 1,300 萬遊客到訪。
疫情發生後,許多日媒都指出奈良小鹿「沒東西吃」、各個變得瘦削,但是《這一年,地球變得不一樣》所呈現的畫面卻沒有如此蒼白。
真相是,只要人類不要忙著干涉,生命會自尋出路。
片中見到,當小鹿們沒有仙貝可討食,牠們遂展開群體遷徙,儲存在基因裡的原始本能帶著牠們走了 2.5 公里回到古早覓食的地點。
從被動化為主動,奈良鹿回歸自然生存法則,牠們肌肉變得結實,毛色因曝曬在陽光下而變得透亮、健康度大幅上升。
—
這部紀錄片讓我不只驚訝生態轉變,更覺悟到人類的自以為是。
我們常常自認對動物友善,誤解所謂的「不打擾」就是「靜靜旁觀」與「不要獵捕」就好。
殊不知,我們登山健行所發出的聲響、潛水踢打時產生的波動,全部都在影響著動物們的情緒、繼而影響他們的生活作息。
正因感受到沒有人類的影響、動物們繁殖力增強,片中部分動保團體不再想著「增加規矩」,而是開始思考想「減少」郵輪交通、規劃潛水與登山人數的數量、每年關閉沙灘數日。
這才明白,試圖和野生動物共生的方式,不過就是「別吵他們」,只要懷抱著這項前提去思考,你自然就會做出保育環境正確的選擇。
-
可話說回來,要做到不能登山、不能衝浪、不能潛水未免強人所難,因此我們能做的,或許就是在從事這些活動時若看到小動物,就盡量主動和他們保持距離吧。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新聞出來後,看到底下有網友說可以考慮動物園也來個「週休二日」,讓動物們可以稍微休息。
恩,好像是個不錯的選擇?
畢竟曾去動物園參觀,就常常看到雲豹、石虎都在籠子後方繞圈圈,乍看挺像人群恐懼症,看得有些不忍心,最後和朋友速速離開。
Taipei Zoo 臺北市立動物園
企鵝用什麼來覓食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有 Apple TV+ 的話,此刻最適合看的應該是由大衛艾登堡擔任旁白《這一年,地球變得不一樣》。
48 分鐘的紀錄片,用有紀錄有研究有真相的方式,告訴觀眾一個其實我們都知道的事實:如果沒有人類,地球上其他生物都會過得好很多。很多時候,我們連自己的存在到底造成了什麼問題,都不知道,直到這個社會稍微因為 COVID-19 停止運轉,讓不斷被碾壓的生物喘了口氣。
在舊金山,棲息在金門大橋下的白冠帶鵐,平常啼叫聲都會被車輛交通聲淹沒,但因為封城,交通量驟減,他們有了新的求偶叫聲,2020 也是他們最成功的繁殖季。
同樣的,封城後短短幾天,洛杉磯的空氣品質達到 40 年來最好的程度,北印度居民30年來第一次看到喜馬拉雅山,照片傳遍全球。
佛羅里達的朱諾海灘每年都人山人海,2020突然消失的人群,讓數量銳減的海龜赤蠵龜終於敢上岸產卵。科學家估計,海龜築巢的成功率比過往跳升兩成以上,從 40% 增加到 61% 。
因郵輪減少而更安靜的阿拉斯加海域,座頭鯨鳴唱的時間變長,可以與距離更遠的同伴交流溝通,母鯨比較放心離開幼鯨更遠的距離去覓食。海運運輸量下降,讓紐西蘭的海豚、溫哥華的虎鯨都交談更頻繁。
沒有米餅可吃的奈良鹿回頭去吃草,變得更健康、更不會誤食遊客的塑膠垃圾;狩獵季取消的南非,各種草原動物進駐沒有遊客的度假村,失去六成棲地的花豹突然改變習性,白天就出來狩獵。過去因海灘遊客眾多而無法餵食小企鵝的黑腳企鵝爸媽,2020 年讓他們的孩子存活率大增,因為可以一天吃多餐吃飽飽,十多年來首見。
山地大猩猩生出了兩倍的後代,刺海馬的棲地海草床沒有被漁船破壞而數量大增,2020 也是 21 年來第一次全年沒有犀牛因角被獵殺。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馬賽馬拉獵豹的狀態。他們雖然遠離人煙,但過往由於觀光客的車輛、講話聲、對講機聲阻礙了母豹跟小豹的溝通,以至於獵捕成功的母豹得喊叫小豹很多次、較大聲,反讓小豹淪為其他獵食者的獵物。2020 年,許多小豹將因為沒有人干擾而得以存活。
企鵝用什麼來覓食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promo 其實企鵝有大長腿喔,#科科
鬆鬆軟軟、綿綿密密(大誤)的可愛好朋朋──企鵝,其實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 #短,牠們啊,可是擁有一雙大.長.腿唷!
_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企鵝隱藏了自己的 Model 身材呢?
生活在相對寒冷地區的企鵝,需要肥厚的脂肪層及羽毛,讓自己能在惡劣環境中維持體溫,大長腿也因此被遮住了QQ
_
不過,企鵝有這樣一雙腿,為什麼走起來卻不像 Model 一樣優雅呢?
這是因為牠們的膝蓋被「藏起來」了!
沒錯!牠們其實是有膝蓋的,只不過是在體腔裡面,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來,再搭配大大的蹼跟較短的股骨(大腿的骨頭),牠們更像是「蹲著走」,走路也因此搖搖晃晃的。
_
蹲著走?!也太累了吧!
不累不累!一切都是環境所迫啊!企鵝以目前的姿勢行走,可以在寒天(不是吃的)中節省近 60 % 的能量,還能防止自己摔倒唷!
不過啊,這種走路方式實在有點慢,所以趕時間的時候,企鵝們常會趴在地上用肥肥的肚子滑行,瞬間從競走項目最後一名變成滑冰高手!
_
而除了節省能量之外,企鵝那縮起來的腿、腳趾間的蹼、槳狀的翅膀及流線型的身體,都讓牠們成為天生的游泳好手。
這樣的構造,不僅讓牠們可以敏捷地在水中覓食,也能在陸上糧食相對不足的環境中好好生存下去!
_
本內容由 國立海生館BOT經營團隊海景世界企業(股)公司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_
參考資料:
-Do Penguins Have Knees?…and other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Why do Penguins waddle
-Why Penguins Waddle
企鵝用什麼來覓食 在 國王企鵝拼命吃~準備進入換羽期!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每年到了4-5月,臺北市立動物園的國王 企鵝 就會開始進入換羽期,為了儲備緊接而來繁殖期所需的能量,在換羽期之前的半個月至1個月左右,國王 企鵝 的食量 ... ... <看更多>
企鵝用什麼來覓食 在 台北鳥會WBST - 【一週一鳥 大家說鳥趣】 本活動來到第8週 ... 的推薦與評價
成鳥於頭頂與背部呈黑灰色,其他部位則呈白色或灰色,腿短,頸部也短,喙也不是很長,外型會讓某些觀察者聯想到企鵝,不過覓食的時候伸長了脖子,就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