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籃球系列 ─ 新球季五大目標🎯
🎉目標三:合理的票價🎉(合理能源價格)
球賽票價或電價的訂定,需要考量許多面向🤔例如要反映成本、買方能負擔等。而揪~竟有哪些課題需要面對呢?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球迷表示🗣
💬希望票價不漲:因為價格漲了,荷包就瘦了💸而電價上漲也易帶動民生物價、生產成本上漲,進而出現能源貧窮(低收入戶、需醫療照護等族群無法負擔基本能源的使用)、廠商投資意願降低等問題。
🗣球團表示🗣
💬成本應被反映:經營球隊有薪資、訓練、管理或宣傳等費用支出💸而能源價格也有如燃料、稅捐、汙染防制設備、環境影響等內部、外部成本,必須如實合理地反映。
💬配合穩定機制:穩定機制可避免價格大幅變動所帶來的困擾⚖如「電價漲跌幅限制」與「電價穩定準備管理」可減緩電價波動對民生、產業、經濟之衝擊;或避免高電價造成人民過度負擔、低電價造成能源浪費🙅♂
使用能源的同時也須付出相對的代價,但能源成本會隨時間改變,必須以長期觀點來考量配置,來訂出合理且可負擔的能源價格✨
#台灣能源
#使球隊更好是共同的目標
#不同的目標有其相對的作法
#能源不是簡單的選擇題
低收入戶燃料稅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在今年的全球氣候大會之前,美國的科學家也提出了屬於美國的氣候報告,在COP 24之前,這一份氣候報告顯示出,美洲大陸相較於工業革命之前,氣溫已經上升了攝氏1.8度,所以發生在美國各地的森林野火,跟各種慘劇只是開端未來會越演越烈。
美國的總統川普說,”我看完這個報告 很好,但我並不相信它”。這個報告指的不只是美國,也包括了全世界,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報告,目前看到的全球的狀況是,全球對於全球暖化的議題,雖然有所認識,但是老百姓更在乎的是他們個人直接生活上頭的支出,而且把它表現在強烈的貧富差距。
其中尤其是法國,法國的總統馬克洪宣布提高燃料稅,他的目的不是為了要徵稅,就是完全為了全球暖化,他並不希望大家大量的使用汽油,而且經過法國國會三次立法通過,這個燃料稅簡單來講,就等同是對老百姓徵收碳稅,他也早就對工廠徵收了碳稅,但是法國的”黃背心”運動,差點搞到整個法國幾乎好像接近革命前夕,這件事情代表什麼意涵?代表老百姓一方面說 對,全球暖化我們要重視,對不起 要我們付碳稅免談。然後把這種運動透過Facebook串連,變成一場準革命,破壞凱旋門的一個暴力活動。
所以這個氣候報告指出,人們對於全球暖化似乎覺得它只是一個烏托邦,是一個理想,沒有人反對,可是很少人身體力行。
{內文}
(新聞旁白)
今年以來,致命的野火和怪獸風暴,預示著一種山雨欲來的恐怖徵兆
我們的地球再也不如想像中美好,川普口中最偉大的美國領土,在歷經瑪麗亞和哈維颶風強烈摧殘後,變得脆弱不堪。漫長頻繁且吞噬更快的野火季,更是完全看不到盡頭,科學家們憂心的說,這一切恐怕只是開端,因為美洲大陸相較於過去百年,已升溫攝氏1.8度,最快2050年前還可能再升高攝氏2.3度,除非我們能做得更多,不然預計到本世紀末,氣候變化的風險及影響將使美國經濟萎縮至少10%。
(氣候科學家/Peter Glick)
這份新報告比以前更明確,並且說氣候變化是真實的,它是由人類造成的,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將會很大
面對全球暖化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在這份由國會下令進行 再交白宮公布川普總統任內首份《國家氣候評估報告》中,尤其看得出學界的焦慮與驚恐,因為報告已清楚指出,當前逾90%的暖化都是人為造成。自2015年以來的破壞性天候,更導致美國近4000億美元災損,若溫室氣體排放持續以歷史性速度成長,最快本世紀結束前,一些經濟部門的年度損失,預料將達數千億美元,此一規模超越美國多州的州生產總值(GDP),且威脅遍及美國人的健康 社會及經濟面向,尤其是所謂社會邊緣人及低收入戶,恐將在這波衝擊中率先被淹沒。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學者/ David R. Easterling)
未來幾代人,可以期待以和今天截然不同的方式,體驗自然系統並與之互動,但如果不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就無法避免某些生態系統的滅絕與變革性影響
再多的形容詞也不足以說明,近期天災在美國人心中烙下的傷口,在這份由全美13個聯邦部會,超過三百名官員及科學家共同編纂,號稱美國迄今措詞最嚴厲的氣候報告中,以長達1656頁的篇幅,詳細闡述美國每個地區所面臨的氣候挑戰,像是東南部將迎來更強的颶風與更頻繁的水患,中西部問題則是出在極端熱浪,可能對農作物帶來毀滅性的災難,至於西部則要當心火災爆炸的危險。
(氣候科學家/Peter Glick)
報告並沒有說,這些是我們「將來會」看到的影響,而是說這些是我們「已經看到」的影響,加州即將成為這個國家較為脆弱的地區
就像加州近期的坎普山火,死傷及失蹤人數均改寫歷史新頁,學者們回顧過去資料就發現,過去30年,氣候變遷已使野火燒毀的林地面積增加一倍,接下來中西部農作物歉收,南方基礎設施也分崩瓦解,若該趨勢未能控制,最快本世紀中期,美國的出口和供應鍊就將被嚴重破壞,農業產量恐下滑至1980年代的水準,整體的經濟損失,甚至可能比大蕭條要多上一倍。
(記者VS美國總統/川普)
(總統先生 親眼看到這場災難 有改變你對氣候變遷的看法嗎) 沒有 沒有
令人遺憾的是,始終堅持全球暖化是個騙局的美國總統川普,即便親自走訪災區後仍不改立場,在報告出爐後,先是由白宮發出聲明稱,「這份新報告是基於最極端的情況」「與長期趨勢相矛盾」,隨後又拿近期吞噬美東的寒流為例,推文回嗆低溫可能再破歷史紀錄「哪裡有什麼全球暖化」。
(美國總統/川普)
我已經看過報告,我已經閱讀了其中一部分,這很好。但我不相信 不不不 我不相信它,你要看看中國 日本及整個亞洲和所有其他國家,目前我們(美國的空氣和水)已經是前所未有的乾淨,對我來說非常重要,不過如果我們乾淨,全球其他地方很髒,這樣也不是很好,因此我想要潔淨的空氣,我想有潔淨的水,這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雖然看似以美國為主,學者在分析解讀時卻一再強調,全球升溫所導致的衝擊,絕對不會只限於美國。
(美普林斯頓大學教授/Michael Oppenheimer)
另一個明確的信息是,世界是相互聯繫的,如果美國因變暖太多,而導致作物產量下降,那麼非洲的人們就會營養不良,如果泰國的電子元件供應商,因洪水而中斷,那麼零件組裝成商業產品的電子行業,必然會產生資金上的損失
但川普政府顯然希望降低民眾對這份報告的關注度,公布時間刻意選在感恩節後,多數美國民眾都忙於購物的黑色星期五,且《大西洋月刊》分析,目前全球已有多國出現反對減碳的聲音,明顯削弱了全球減碳的力道,不只美國總統川普早已公開表態美國要退出巴黎氣候協議,法國近期街頭示威,也是基於民眾不滿總統馬克洪對汽油課徵高額的環境稅,再加上澳洲前總理騰博爾先前因提出能源改革法案,失去黨內同志支持黯然下台,巴西總統一上任便立刻提議要撤除保護亞馬遜雨林的法案以利開發,各政府間的經濟與環保力量正在嚴重拉扯,對我們的地球形成最嚴峻的挑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MDHoGpF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