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 ◎張棗
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來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險的事固然美麗
不如看她騎馬歸來
面頰溫暖
羞慚。低下頭,回答著皇帝
一面鏡子永遠等候她
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
望著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
◎作者簡介
張棗,湖南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之後考入四川外語學院攻讀碩士。1979年出版第一本抒情詩集,不久,便被稱作巴蜀五君子之一。張棗以「後赫耳墨斯學派」聞名,給世界文學添加了創新的元素,卻又保留了中國古詩詞的特點。張棗1986年出國,常年旅居德國,曾獲得德國蒂賓根大學文哲博士,後在圖賓根大學任教,並長期當任《今天》雜誌的詩歌編輯。他曾受邀與莫言、龍應台等同為台北市駐市作家。期間先後寫出《卡夫卡致菲麗絲》、《邊緣》、《雲》等作品。於2010年3月8日,在蒂賓根大學醫院因肺癌仙逝,享年48歲。
-
◎小編淵智賞析
張棗的這首〈鏡中〉,雖然並非他最好的作品,但卻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一首作品,也是理解張棗詩觀的最重要的門徑。柏樺曾經在評論此詩時,便曾說:「這將是一首轟動大江南北的詩」,認為此詩最重要的是一個「輕」字「〈鏡中〉只是一首很單純的詩,他只是一聲感喟,喃喃地,很輕,像張棗一樣輕。」與張棗同時候的人,因為在一個一切都被化約成政治的封閉年代,他們無一不極力尋求一種反抗、革命的詩,以極其張狂的姿態,對當代的時局進行針砭。在此狀況下,張棗的輕巧靈動,便反而成為一件不易之事。
張棗在論及自己的「輕」時,曾說過了「我特别想寫出一種非常感官,又非常沉思的詩。沉思而不枯燥,真的就像蘋果的汁,帶著它的死亡和想法一樣,但它又永遠是個蘋果。」詩歌對他而言便彷彿是那個轉換的過程,經過擠壓、變形、濃縮,甚至於再造,都不礙於蘋果汁與蘋果有著相同本質的道理。
然而,像〈鏡中〉如此輕的一首詩,如何在張棗的詩作之中佔據如此重量呢?
〈鏡中〉只有短短十二行,多處意象皆從古典,通過這些意象,組合描述了一種「悔恨」的輕,悔恨是許多人視之為重的情緒,但張棗卻得以透過詩歌將此沉重化為一種情意的延續,就此便得以看出張棗對於語言的重量掌握之精。在整首詩中,唯一最重的詞彙,只有一個「皇帝」,在柏樺的記述中,張棗甚至有想過要將皇帝一詞刪除,而改為「我」字,然而柏樺認為此兩字是此詩之命,認為「皇帝的出現一下子將詩歌情境歷史化,而她又是一種個人化的非正式稱呼。這兩個稱謂之間本身就隱含着巨大的張力,引發讀者無窮幻想。」張棗才被說服,因而留下此兩字。
而此皇帝做為此詩唯一的重詞,也達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皇帝」出現之前的情境是輕的,「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都是一些不礙世俗的活動,只在看與不看,動與不動之間做出描繪,並不涉及情緒的波動。到了第五句才以一句「危險的事固然美麗」,昭顯出那些情感的特性,而到了皇帝之前的幾個動作,從「騎馬歸來」到「低頭」,一連串地動作便因為皇帝而加速,失卻了原先的悠閒姿態。
而在皇帝之後,此詩便開始產生了「後悔」之重:「一面鏡子永遠等候她/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望著窗外」,也牽回到〈鏡中〉的詩題,鏡中這個詩題,本身的姿態其實是帶有抗拒性的,鏡子全然地複製我們所觀的世界,卻永遠無法重現、或是抵達我們的真實,就彷彿是記憶一樣,我們不斷地在記憶裡審視自我與他人的千種姿態,但卻永遠無法釐清到底何謂真實,而這種極其相似卻又截然不同的情境,便反而將「後悔」的命題變得更深刻。最後兩句則是幾乎重複了前兩句,唯一不同的地方,僅在於從前兩句的「梅花便落了下來」到後來的「梅花便落滿了南山」,從最初絲絲地輕巧的悔恨,到後來被覆滿的山頭,我們不難感知到那種悔恨的綿密、悠長,如何在詩中的「她」與鏡子之間,不斷地累積著。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巴蜀五君子 #張棗 #鏡中 #中國當代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15.html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何謂 鏡中 自我」的推薦目錄:
- 關於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鏡中自我舉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鏡中自我舉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 【B1L1自我的成長—自我形成的理論】... 的評價
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陳東東詩作後設敘事技法探討 ──以〈窗龕〉、〈旅行小說〉、〈未裝修〉為例 ◎楊凱丞
前言
陳東東是1980年代中國當代詩歌的代表性詩人之一,藏棣稱其為「漢語的鑽石」、楊小濱則關注其詩作中的後現代都市寓言,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詩作呢?在2020年7月的一則訪談中,他如是提及他的創作觀:
寫作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從世界之內去想像世界之外,去發現世界之外,把世界之外納入世界之內,擴展我們的世界之內,然後又從新的世界之內再次出發,投身進新的世界之外。
訪談中關於邊界、自我與世界之間層層包裹的結構想像,令筆者聯想到後設敘事的作品特色:透過自我指涉(self-reflexivity)凸顯其內容的虛構性,打破虛實的邊界,邀請讀者跟著作品一同進入作品嬉戲。
觀察陳東東於2001-2003發表的詩作,其中不乏出現近似於後設敘事的作品,本文試圖以〈窗龕〉、〈旅行小說〉與〈未裝修〉三首詩作進行分析,看陳東東如何將後設敘事技巧應用於詩創作中。
陳東東的後設敘事技巧分析
〈窗龕〉:框景邊界的建構與破壞
何謂窗龕?「龕」,是牆壁上的凹陷部分;「窗龕」,則是牆上凹陷的一扇窗戶。在詩的第一節是如此描寫窗龕:「現在只不過有一個窗龕/孤懸於假設的孔雀藍天際」讀者彷彿置身在一個建築內部空間,抬眼可見這個牆上的窗龕,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孔雀藍的天空,然而,要注意的,這是一個「假設的孔雀藍天際」,我們不禁要懷疑,此刻從窗戶外面看出去的窗框中的藍天是真正的現實嗎?或著這個藍天很可能是作者,也就是詩作第一節末行中的「建築師」,透過窗框,建構出一種「駭人風格」的景象?
在第二節,讀者化身為詩中的角色「你」,從建築師(作者)建構出的框景中,看見「另一個自己,笨拙地騎在翼指龍背上」,這似乎是一個超現實的虛象,而這個虛象的自己「衝鋒般地隱沒在大湖的玻璃鏡中」,湖面如同鏡面,主角看見自己衝進另一個鏡面世界中,然而下一秒卻「坐到梳妝台邊上」,帶著睡意回到現實。原本讀者以為窗龕外如鏡的大湖是虛象,但這個大湖卻又是通往現實世界的交界,那麼現在窗龕的兩面,到底哪邊是虛象,哪邊是現實?
同樣地,第三節中「你」又再一次「透過窗龕」,看見「一堆錦繡」、「內衣褲凌亂」、「一頭無聊偃仰的母獅」、「幽深的後花園」,隨著這些零碎的、蒙太奇式的、帶有性意味的畫面接連閃現,在第三節末行至第四節首行,「你」終於明白,窗龕外的景象是「你」「能預料、能虛擬」的,是被建構出來的虛象,是「魚池的反光」、是「一個倒影」、是「一個被幻想的幻想回憶錄」罷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詩的第五節中提到「語言與世界的較量」,「較量」帶著比較、對照的意味,好比是一條界線、一道介質將語言與世界這兩者劃分開來,而劃分的動作就如同窗龕隔開的「你」所認為的虛象與現實,如同詩人所說「窗龕的超現實/現在也已經是你的現實。」你透過窗龕所見的,並無孰虛孰實。但「你」感到困惑,在第六節「你」向設計窗龕的建築師(詩人)求證,建築師回答:要「自己俯瞰自己」,只要拉高視角,脫離窗龕之外,「你」就會發現,你窮極一生觀察、對照、試圖分辨的虛象與現實,語言與世界,一切都是「詞的蠻荒」,一切都混同在白日夢裡渾渾噩噩,無法分辨清楚。
如詩題名,「窗龕」是陳東東意圖在詩中建立真實與虛構交界。「窗龕」從本詩開頭被建立,一面暗示著其虛構性,一面又呈現種種無法分辨虛實的框景,在詩末最終被超越,瓦解,這種「自我指涉性」與「企圖消抹真實與虛構界線」的作法,是後設作品常見的特色之一。
〈旅行小說〉:時間之流的往返
詩的第一節開頭:「探勘者來信說不過是冰。」,暗示詩作中存在兩位角色,一位是探勘者,另一位是說出這句話,彷彿正讀出信件內容的收信人。
緊接著下句「不過是冰──」,破折號彷彿電影運鏡,讀者跟隨信件上的文字,進入探勘者的世界。詩人旁白提醒讀者:我們所見的「一艘破冰船」、「白晝」和「宇宙之光」並不是讀者所處的真正現實,僅是一封信件裡的「故事」、「紙張」與「言詞」所構成。
第二節中,這一封信在被閱讀、被「炫耀展現在現在」的過程裡,卻裂解出雙重的時空。一個時空是屬於探勘者的,是由「走馬燈」、「往昔盡頭」、「舊詞句縫隙」、「幻燈片」構築成的「過去時空」;另一個是讀信人專注閱讀信件的「現在時空」。
起人疑竇的是,在第二節倒數第二行提到這個「現在時空」是誕生在「記憶的晚境」,是誰的記憶?且在讀信人的專注中,竟包含著「探勘者蒼老的驚訝、恐慌與滿足」,我們不禁懷疑,讀信人與探勘者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時間關係,會不會其實這兩個角色根本是同一個人呢?
第三節詩出現了第三個角色,是一隻龍。這隻龍源於讀信時「驚訝、恐懼與滿足」的情緒,它是探勘者過去的歷險經驗,它從信件活了過來,跨越虛構(信件)與現實之間的「魔山刀鋒」、「彎曲的窟窿」,來到「閱讀的天窗」,以上帝的全知視角觀察那位正在讀信的人,竟是「當初未將自己捕獲的男主角」。
透過「龍(經驗)」的第三方視角,我們得以將「探勘者(過去時空)」與「讀信人(現在時空)」的身影重新疊合,原來讀信人即是過去在冰上歷險的探勘者,「讀早年的信」這動作意味著一種記憶的回溯,然而信裡提到的「冰」,其透明脆弱、會逐漸消融的性質也表現了記憶逐漸崩解、消逝的狀態。
詩題名作「旅行小說」,借著以上的線索,我們最終能拼湊出這個故事的全貌(圖一):一位垂垂老矣讀信人在書桌前,讀著自己早年在冰上探險的經驗:白晝下與嚮導犬的八萬里長征,沿岸看見的一艘破冰船,然而腦中逐漸衰退的記憶裡,卻只剩下一片白茫的冰,什麼都記不得了,只能發出咕噥的問句:為何……只剩冰。
( 圖一)
這種往返於時間之流的後設技巧,讓人聯想到張大春的《將軍碑》,讀者跟著失智(記憶逐漸崩解)的主角一同觀看、穿梭於現在與過去的記憶中。
將詩題與詩作整體來看,《旅行小說》呈現出一個故事(讀信人讀信)中包裹另一個故事(信中的冰上歷險),而這種如同俄羅斯娃娃層層疊套的敘事結構技巧,在《全裝修》中有更成熟的演示。
技法三:拉軌鏡頭(Dolly out)的視角轉變
在上一節中,我們提到故事包裹故事的敘事結構,《全裝修》的題記即引用W·史蒂文斯《彈藍吉他的人》的詩句:「詩是這首詩的主題。」開宗明義揭示這首詩本身帶有的後設性質。那麼在敘事層面上,詩人是如何處理一首主題為詩的詩?容我借用電影鏡頭術語「拉鏡頭(Dolly out)」來形容這首詩的後設敘事技巧。
「Dolly out」,意指攝影機架設在一條軌道上,逐步遠離被攝物的鏡頭運動,能夠呈現被攝物與周圍環境的關係,被攝物帶有渺小感、孤獨感與悲劇性。除此之外,這個鏡頭運動還能有後設敘事的功能,以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痛苦與榮耀》為例,在(圖二)我們所見是一對母子露宿於牆邊,但隨著鏡頭dolly out,在(圖三)我們改變對既有現實的認知,才意識到原來母子露宿只是一場戲,整部《痛苦與榮耀》其實是一部電影中的電影。
(圖二)
(圖三)
由上述舉例再看〈未裝修〉,從詩作的第一節的第一段到第三段,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月全食之夜的沙漠」,一名色目人正騎馬奔馳,讀者以為我們正身處在一個異國西域的世界裡,但在第三段末行,我們才意識到原來先前所見,只是在「衛生間牆上這片瓷磚的/裝飾圖案裡」,映照在磁磚上的「落日之光」,反射在客廳的「那個人」身上,第一節詩最後的畫面,定格在「那個人卻正以更為誇張的霓虹腰身/將腦袋頂入液晶顯示屏」。
在詩第一節,詩人利用空間的轉換,彷彿架設一條軌道,攝影機從一塊沙漠圖案的磁磚開始緩緩後退,接著衛生間逐漸進入畫面視線,攝影機持續後退,離開衛生間,進入更外層的客廳,看見一個彎下腰的身體,接著是整個人,攝影機繼續dolly out,我們最終能看見一個人沉迷在電子產品居家生活全貌。
第二節則在描述客廳裡的「那個人」,在魔幻虛擬世界(「帝國時代」、「海盜」、「追風馬忽必烈」)與現實居家生活(「溫州炒房團、衛生間、浴缸)兩者間來回穿梭,詩人透過「一個遜於現實之魔幻的/魔幻世界是他的現實」,這種循環結構的句法,讓讀者在第一時間閱讀時容易為了分辨其語意上的差異而感到混亂,達到了現實與魔幻無法分辨的效果。
到了第三節「這情形相當於一首翻譯詩」,我們原先認知的現實再度被推翻,攝影機再度dolly out,我們在前兩節認知的居家生活,是被翻譯過的,來自更外層的世界:「溜著小狗忽必烈的那個人/將一頭短髮染成了金色」。在這層世界中,染成金髮的「那個人」卻發現自己是「被設想的」,暗示了好像在這層世界之外,還存在著一位隱藏的作者正在虛構他。我們得以知道整體故事結構(圖四):
(圖四)
在第三節第二段到第三段,染成金髮的那個人,離開有電腦的客廳,走進浴室,凝視著牆上的那幅磁磚畫,彷彿又進入了「魔幻記憶」裡,但這個記憶會是誰的?是色目人的記憶裡嗎?於是騎馬的色目人、客廳裡的那個人、溜小狗的那個人,這三個角色原本看似各自獨立的現實,在此刻形成了空間輪迴的結構,也呼應了「現實之魔幻、魔幻之現實」的概念。
同時,我們也因為這種軌道鏡頭推移的敘事方式,認知視角必須跟著不斷轉變,無法判斷每一個閱讀當下是否為「最後真正的現實」,讀者只能跟著詩人進入他的敘事迷宮裡一同遊戲,如同詩末發出的那一聲驚嘆:「天啊,我在哪兒。」
結語
陳東東透過抹除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帶領讀者穿梭時空,並不斷改變讀者的認知視角打造了一座後設敘事迷宮樂園,邀請讀者一同嬉戲,然而只有嬉戲如此簡單嗎?世界之外還有世界,彷彿一則當代中國「全面監控」的社會情境隱喻,或許,他的詩作隱隱呼喚著當代中國人,去意識到那條看不見的邊界的存在,試圖消抹與解構,才能在時空歷史的洪流之下保持自我的精神性。
參考資料
專書
臧棣,《後朦朧詩:作為一種寫作的詩歌》,《中國詩歌 九十年代備忘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論文
楊小濱,〈驅力主體的奇境舞台:陳東東詩中的都市後現代寓言〉,臺灣詩學學刊第三十一期,2018年5月
姜濤,〈一首詩究竟又在哪兒──陳東東〈全裝修〉解讀〉,《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2期
電子媒體
譚智鋒,〈陳東東:我不會允許我談論自己的詩歌寫作〉,《明報》,(來源:http://www.cnpubg.com/book/2020/0722/52204.shtml 2020.07.22)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5.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陳東東 #窗龕 #旅行小說 #未裝修 #後設敘事
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衝突管理 #深入了解衝突 就 #不怕衝突
要掌握衝突控管,一開始要先認識自己和他人的個人價值觀。#所有人類的行為都是個人價值觀的展現。要是有人覺得自己的個人價值觀被冒犯,或覺得別人把他們的價值觀強加在自己身上時,衝突就會出現。在某些狀況下,個人價值觀容易被冒犯,而為了管控「棘手」狀況,就必須先認清何謂棘手狀況。
人要是碰到的狀況冒犯到自己價值觀的狀況,就會引發情緒。情緒是一種能量或燃料,可促進行動,而衝突狀況會引發情緒反應。
情緒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在我們眼前的他人行為有違我們的世界觀、我們的堅定信念。我們以為事物就是自己心目中的模樣,以為事物只會以自己心目中的模樣存在。
情緒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眼前的他人行為有違我們自己的模樣或我們心目中自己的模樣。我們往往會把對方的行為看成是故意的冒犯。在我們的世界裡,我們認為人們就應該表現出某些行為舉止,就應該遵循我們眼中的原則,亦即界限與容許範圍。
當對方的行為不符合我們所預期時,我們就想改變對方的行為,有時甚至是強迫對方改變。於是,引發的情緒不是壓抑下去,就是要表達出來。選擇壓抑,就會退縮不前,停止溝通,感到無助又無力;選擇表達,就會發脾氣,顯得氣憤又有攻擊性,愛辯又好鬥。
在情緒反應下,有贏家也有輸家。做出情緒化的反應,就表現不出最好的一面,造就不了最佳的結果。
由此可見,困難點在於要認清對方行為的真實樣貌,對方只是在彰顯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對方的行為是跟他們自己有關,但我們因對方行為而做出的反應,則是跟我們自己有關。
前述簡單的認識正是關鍵所在,有利解讀情緒反應並打造出必要的空間,把負面的情緒反應轉變成有益的回應,結果整體互動就能從負面變成正面。
我不得不學會許多痛苦的事情,其一就是我們有時會引發別人做出我們不想看到的行為。而我肯定就是犯了這樣的過錯。然而,最痛苦的莫過於體認到我是自己人生的衝突源頭。當我不再怪罪自己和他人,並為自己引發的狀況擔起責任來;當我提高自我覺知並培養其他覺知,不再成為衝突源頭後,所有衝突隨之消失不見。
我人生中的所有衝突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在我明白自己應負起責任的那一刻,深感震撼不已。也就在那一刻,一切都有了變化。當時的我對此雖是渾然不覺,卻花了大半輩子造就「超棘手問題」,還火上加油。假如想解決問題的人就是導致問題的人,那麼超棘手問題就會出現。
所以,我的「頓悟」時刻來自於體會到: #我這一生經歷的衝突都是自己造就出來的。我不該把目光放在旁人身上,我應當望向自己,鏡中的自己。我們會一起經歷這段過程,更深入探究五大衝突控管的步驟。
#體悟章:認清自己的個人價值觀與價值導向行為,評估價值是學習衝突控管的第一步。再現章的重點在於認清哪些狀況往往會冒犯到自己的個人價值觀,認清那些狀況是學習衝突控管的第二步,而務必要懂得認清自己的「棘手」狀況,以利有效控管狀況。
#反應章:認清自己固有的反應模式,了解自己的反應風格是學習衝突控管的第三步,若想為自身的行為擔起責任,就必須認清自己往往會有何反應。
#暴怒章:探索自己,以及這些年來是何因素引發自己的情緒反應。在此我會說明衝突如何充斥我的人生,自我生存模式如何快速變成自我毀滅模式,太過強大的優點又是如何變成巨大的弱點。
#抑制章:學習中斷情緒反應的技巧,中斷情緒反應是學習衝突控管的第四步。至於中斷本身,則是分成兩種等級的能力。第一種等級是憑藉蠻力達成,亦即學習從生理上去抑制情緒引發的反應;第二種等級是讓情緒本身不復存在,把看到他人公然冒犯行為而感知到的意向予以消除。在此我會提供一些生理上的技巧,例如深呼吸、數到十、走一走等。不過,最終大腦還是必須認清他人的價值觀及其引發的行為之間的關係,藉以中斷情緒反應。
#回應章:如何將負面的情緒反應轉變成正面的回應,將情緒反應轉變成回應是學習衝突控管的第五步,也是最後一步。把負面互動換成正面互動,我們還是能贏,也不會再損及他人。
#解決章:教你從頭到尾廣泛應用整套逐步流程,以期擁有更平靜的將來。
綜上所述,我學會這些事情,從而得以去除人生中的種種衝突。
唯有#認識衝突、#經歷衝突、#成為衝突以後,
才能真正做到 #重視平靜、#促進平靜、#享有平靜。
在此我懷以同樣的盼望,與你分享內心感想。
--
《練習自在面對衝突:從意見表達到溝通談判,不受情緒操控,輕鬆駕馭衝突、主導結果》,讓教練專業卓越研究所的認證專業教練R. W. Burke,帶你重新認識衝突,學習回到自身,探索衝突的不同解決之道!
➡️ 面對衝突的第一步:https://tinyurl.com/w4rq5vy
🏠 采實文化
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鏡中自我舉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何謂鏡中自我 (5分)?並舉例說明教師如何因應學生的自我形象,採取...陳佳正高一下(2014/02/11) 「鏡中自我」對於學生的發展階段而言相當的重要,這影響及到學生的自我 ... ... <看更多>
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 【B1L1自我的成長—自我形成的理論】... 的推薦與評價
鏡中自我 運作共分為三個階段:. 1. 呈現(Presentation):想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這裡指的是我想像別人會看到我什麼, ... ... <看更多>
何謂 鏡中 自我 在 鏡中自我舉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何謂鏡中自我 (5分)?並舉例說明教師如何因應學生的自我形象,採取...陳佳正高一下(2014/02/11) 「鏡中自我」對於學生的發展階段而言相當的重要,這影響及到學生的自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