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到《靈魂急轉彎》這部電影在死後世界的設定上有自己的世界觀,這部分其實怎麼說都可以,畢竟每個不同文化的世界觀都會不同。
基督教與道教等不同宗教,原住民與漢人等不同種族都會有不同的死後世界觀;就算拿卡通來說《可可夜總會》跟《靈魂急轉彎》也是不同的死後世界描述。
這都是OK的,只要他們說得通,並能服務於劇情的發展,那就行了;反正沒人真的死過又回來,而天堂與地獄;那些聲稱自己見到死後世界的人,也都因為其本身宗教與文化背景,而有不同的描述。
而在片裡死了以後就會到作古畢業班裡去,那看起來是一個長長的電扶梯,所以靈魂到盡頭處便會"啵"的一聲作古去了。
從電影的效果來看,那比較像是昇華成為盡頭處那些斑斕星空中的一點;但對主角迦納來說,那就是"啵"的一聲消失了、不復存在了,於是他害怕的往後跑,最終掉下去了......
迦納那種害怕是基於"不知道前方有什麼.....怕自己就此消失了.....",這像什麼?...........不正是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嗎?
對大多數人來說,死亡的恐怖不只在於"自己要離開自己喜愛的人世間",更在於"我不知道我會到哪裡去",甚至是"從此了無痕跡的消失,就像是未曾有過...",這種恐懼其實不難理解吧?
所以宗教或信仰這時候就能幫人們跨越死亡的恐懼,因為它會讓你知道你死後會去哪裡。例如西方宗教告訴你說會上天堂或到真主的身邊,東方有極樂世界、天界或彩虹橋,也有不少宗教有輪迴或重生的教義。
它們藉此來操作信眾做出符合它們期待的行為(全心信奉或是善行),反之則會受到懲罰(下地獄受苦、投胎成牲畜);另一方面,也讓信眾們因為知道自己將來會去哪裡,所以可以減輕對死亡的未知與恐懼。
但還是那句話 : 沒有人真的死過又回來,所以到底哪個宗教是對的,不得而知;換句話說,是這些宗教讓人"以為"自己知道死後會如何,但,誰知道啊............
反正,迦納展現出來的也是人們千古以來所畏懼的那個無知領域,於是他也像很多人一樣設法躲避那個結局(也就是死亡),然後摔下去了。
說也奇怪,很多劇情都是把背景設定的有多嚴謹多嚴謹,千億年來運轉都沒出錯過,但偏偏就是主角讓它出錯,然後鑽了個空子.......反正,迦納就像是七龍珠動畫撐充版裡的悟空一樣掉到了蛇道之下,落入地獄的另一個空間去。
但等著他的不是地獄,而是另一個有多面向結局的世界。
在這裡,許多可以轉世投胎的新生靈魂可以在這裡依循一定脈絡來投胎轉世。但劇情背景沒有交代這些"新生靈魂"的出現背景是什麼,但感覺上這個劇本的世界觀裡,死掉的人就會作古去,而新生的靈魂就像是工廠流水線生產出來的東西一樣,在經過一定製程後就能投入市場。
所以這些靈魂有編號、也需要再次加工,然後通過品管認證後,才能投入市面。(#請記住我說的這個簡單分類,它能幫你比較快理解運作🧐)
-----------------------
這些新生靈魂最像商品的地方在於 : 出廠後品質一致、無分無別,所以第一步就要進行"商品獨特化",於是它們像是被隨機送入不同的情緒加工廠,讓他們具有各自的先天個性,然後再帶著這個先天個性進入「萬物堂」(Hall of Everything)來完成各種你從缺,然後習得的特質。
最後再經過尋得最後一塊拼圖--「火花」(Spark)來取得"轉生資格",此時徽章因為完整而發光,就可以去轉世投胎了。
看到這邊,不就很像是我們經歷過許多的體檢或是什麼公文流程體驗?甚至是什麼肉品產銷檢驗履歷嗎?
所以我說,從新生靈魂開始跑流程(個性、萬物堂),最後完成標章(取得"火花"後發亮),就能投入市場(投胎)
有個基本概念後,我們就能從這些設定來探討其中意義了。
----------------------
戲中有一個設定是"新生靈魂"必須在一開始就被帶去授予各種天生的個性,可能是興奮(excitable),可能是超然(aloof),也可能是具有不安全感(insecure)的或是自我中心的(self-absorbed),也會在接下來的旅程(萬物堂)中被授予其它個性特質,然後再取得火花之後,得到轉生資格。
而另一個有趣的設定是"領域"(The Zone),是指人在出神忘我的時候,會置身在這個肉體與精神之間的領域(就是比喻人在做事情做到出神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甚至會有置身另一個領域的感覺)。
但是,如果太過度陷入或沉溺於當下的事物,又或是被這些事情帶來的負面情緒影響而產生心魔,就會被魔障束縛並在此迷失;也就是說,你可以很投入而臻忘我境界,也會過分投入而迷失在這個忘我境界(同樣是"忘我",卻是天平的兩個極端)
#而這兩個設定其實都有佛教哲理的影子。(別怕,我會解釋的很簡單的)
在佛教理論中,「煩惱」跟「執著」被視為是修行的大敵;其中「我執」又分為幾種 : 「俱生我執」、「分別我執」、「我所執」。
「俱生我執」: 指得是天生的個性所帶來的執念。應對在電影中的部分,也就是"新生靈魂"會在使者的分配下,得到天生的性格,就如同你我一樣,生下來就比較固執,或沒安全感,或霸道,或強悍,或好奇探索,或依賴親暱;這將造成先天性的限制與隨之而來的煩惱(例如,小心謹慎了一輩子,不小心就碌碌無為了這輩子)。
「分別我執」: 後天個性的薰陶影響使然。我們帶著先天個性降臨後,再以這個個性投入後天成長環境,並在這個環境中養成自我的個性;而這個個性可能會成為另一個帶來執著的個性,進而限制自我成長。
例如,有人先天比較內向,如果遇到保守保護教養的父母,就會養成個內向害羞的性格如果是碰到鼓勵探險的父母,可能就能讓保守的個性得到引導,可能就會變成願意嘗鮮,但還是會小心謹慎的那種。
相對的。如果是比較外向的孩子,遇到保護保守的父母,可能就會感到壓抑;但如果遇到開放的,或是根本放牛吃草的父母,呵呵......那就精彩了。
這個後天養成的性格直接構成社會中相當複雜的人格組成,於是這個社會就"甚麼人都有",而且都活得很理直氣壯;但反過頭來說,一個人展現出來的個性,與其原生家庭有關,但也跟自己的先天個性有關(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人會受不了父母親的作為,有些人則是跟父母親同個模子印出來的)
最後談到「我所執」: 是把他人的期待與壓力(五蘊-色受行想識)加諸在自己身上而成為一種執念,這股執念會回頭束縛我們,甚至成為人生的障礙。
在電影中,22號因為把之前導師對他的惡言全部放在心裡面,所以表面雖然看起來不在乎的他,最後還是想不開,而成為遊蕩在精神領域中的迷失靈魂與憂鬱靈。
就如同我們受到周圍人的影響(炫富、情侶放閃),讓我們忘記自己手中所有,而總是羨慕他人所有。也或許,我們迷失在世俗給我們的框架與定義(中性名詞是 : 社會期待),這可以是性別、職業、階層、出身與虛名。又或許,我們會囿於他人的批評,讓企圖想討好所有人的自己,陷入永遠無法滿足與如願的綑綁中。
一但我們深陷其中,時常是走不出來的,這種我執最是恐怖;而這種情況,在我們周遭其實很多,或許你我也深受其害。
好了,這篇夯不啷噹的也快三千字,就先說到這裡吧,之後待續。
我對各位的要求很簡單 : #喜歡請分享
畢竟多點人看,多點人討論,樂趣也就多一點啊。
一時支持,一時爽;一直支持,一直爽~社群媒體不都是這樣的嗎?
.
.
.
#我也想不到會寫這麼多啊
#其實如果用講的可能十分鐘以內能講完
#你們都去看了嗎?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Top movie pick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請開字幕🎬您知道《奇異博士 Dr. Strange》的原著作者是以誰為靈感創作這部漫畫的嗎?為何很多人說和佛教理論有關?還有「古一」的智慧金句語錄,礙於篇幅的關係刪掉很多,以後有機會再為大家總整理。 別忘了訂閱【電癮好選喆Top movie picks】頻道&簡立喆主播臉書 www.faceboo...
佛教理論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來分享靈性大師迪帕克•喬普拉(Deepark Chopra)對於如何安自己的心的看法。
心靈,是身體裡最難被自己愛上的部分,因為我們總感覺被困其中。我們必須尋找真正能讓內心平靜和安寧的實際體驗,才能找到解放心靈的竅訣。而只有把過去的經歷都放空,才有空間承載接下來的一切。
古老的文化傾向於認為,心智是不安分的,而且它也並非全然可靠。在印度文化里,人們通常會將心智比作野象,想讓它平靜下來,如同一頭難馴的野象栓在樹樁上。
在佛教理論裡,心智被比作一隻猴子,它能夠透過五官向外感受整個世界。猴子是出了名的衝動和易變,它們無法專注於做任何事情。佛教哲學並非皆在馴服「這只猴子」,接受佛教理論,然後撫平他們內心的躁動,超越到一個更高的意識層面。
你必須自己去找真正能讓內心平靜和安寧的實際體驗,去做,才是解放思想的真正訣竅。但它得到解放後,心智就會慢慢安分下來,不會再躁動不安,以後它還能在你情緒爆表的時候,慢慢地安撫你,讓你平靜下來。
那麼,怎樣才能解放你的心智呢?首先,你需要了解它是如何被困的,自由並非像打開一扇門或解開一套枷鎖一樣那麼簡單,心智本身就是一套枷鎖。
古老的印度先民早就發現了靈魂的不自由,當他們試圖解開心智如何困住自己的這個謎題時,他們提出了「阿賴耶識」這一關鍵性的概念(從兩個梵文詞根來理解,意思是輪回流動)。「阿賴耶識」是心靈深處的一道槽口,它讓思想在同一個方向上流轉,環環緊扣。
佛教的哲學體系是化繁為簡,他們用「阿賴耶識」這一概念解釋了生活中所有靈性的困惑。你的「阿賴耶識」,是從過去的記憶而來,它會強迫你在有限的範圍內,讓很多本質相同的事情變得花樣無限重演,並剝奪你自由權利(就像你對某一類問題做出第一個決定一樣。)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他們並不知道自我是基於「阿賴耶識」建立的,都是既定的宿命,這是可以從「阿賴耶識」的角度理解的,但其中的聯繫卻無跡可尋。
想想那些很容易生氣的人,那些所謂的「易怒者」的噴薄而出的怒氣,就是一時衝動,就像是被關在身體里的一頭野獸。這種不可遏制的情緒爆發也是有過程的,首先,通常在發怒前,身體會有一些反應,如胸悶、頭痛、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等,繼而升起一種衝動。
人們能感覺到自己是如何慢慢變憤怒的,就像洩洪前大壩後面的水流變化一樣。怒而未發之時,身體承受的壓力來自身體和心理兩方面,身體想要擺脫這種不舒服的感覺,而心理上更想要徹底釋放這種被壓抑的感情。
這個時候,當事人通常會想辦法找一些有的沒的藉口,引發與別人的爭端,然後把情緒徹底爆發出來。這個導火索可能是一些沒什麼大不了的小問題,如孩子沒完成作業、服務員磨磨蹭蹭,也可能是商店的導購員態度比較惡劣,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最後,這種憤怒的情緒終於爆發,只有當他冷靜下來,當事人才能意識到自己已對人造成了怎樣的傷害,然後懺悔、承諾永遠不再暴怒,這個過程才算徹底完成。
對所有形式的「阿賴耶識」的剖析都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可以把暴怒替換成其他類型的憤怒,比如焦慮、抑鬱、暴飲暴食、肆意損壞東西、強迫他人等,所有的這些都能證明「阿賴耶識」是如何剝奪人們自由選擇的權利的。
過去過不去的坎,沒有經過有效地處理,在面對新問題的時候,還是習慣性的借鑒心裡那套陳舊的、過時的經驗,這就形成一套因果循環。
當你不再做出選擇,腦海裡的所有聲音也就安靜了。
photo taken in Cathedral, Oxford.
佛教理論 在 小虎食夢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曾經有一個在日本長住的大姐跟我說,他覺得我這輩子一定會走上一次「四國遍路」,我問他為什麼,她說就是直覺。麼是「四國遍路」呢?
西元800年左右,空海和尚去唐朝學習佛法後回日本傳教,創立教派「真言宗」並大量引進最新的佛教理論,成為受人敬重的和尚,過世後諡號「弘法大師」。在四國四縣,有88座廟所和空海和尚淵源甚深,本來是修行僧人會隨著弘法大師的足跡參拜,流傳到現代,一般佛教徒也會走這個路線,就是所謂的「四國遍路」。來走遍路,排名第1、第2起頭的「靈山寺」和「極樂寺」是一定要拜訪的兩座寺廟;只要在四國看到「四國第X番」,就是這88所寺廟的其中一所,但是倒沒有規定需要依照數字順序走就是了。不過,據說倒著走是當中最難的行程。
我有一天真的會去走嗎???
http://www.foodtigertw.com/blog/post/47845860
佛教理論 在 Top movie picks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請開字幕🎬您知道《奇異博士 Dr. Strange》的原著作者是以誰為靈感創作這部漫畫的嗎?為何很多人說和佛教理論有關?還有「古一」的智慧金句語錄,礙於篇幅的關係刪掉很多,以後有機會再為大家總整理。
別忘了訂閱【電癮好選喆Top movie picks】頻道&簡立喆主播臉書 www.facebook.com/news.liza 按個讚,最新訊息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