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的發展中,需要仰賴穩定且大量的糧食供應,如此才能讓人們得以大規模地群聚在一個地區之中。而進一步專業化的農作,則可以讓一個社會之中的少部分人從事農業勞動,其他的勞動力進而釋放出來,進而推動各項產業或是器物的開發。這大概是我們對於人類文明起源的基本理解,許多地區都因為有馴化的農作物的緣故,所以帶來了人口與城市的發展。
這篇來自BBC上的文章,帶我們看稻米如何進入了美國南方。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稻米不光是亞洲的故事,也是非洲與美國非裔人士的故事。
----------------------------------------
稻米傳播到美國,是人們的勞動和知識轉移的旅程。從1750年到1775年,超過五萬名非洲奴隸在名符其實的「大米海岸」 被擄走,那裏是傳統的水稻種植地區——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和象牙海岸西部。我的非洲祖先來自哪裏,中心地區就是現在的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亞。由於稻米不是美洲土著農產品,莊園主也不知如何種植。非洲人被擄到美洲,為美國東海岸、英屬加勒比海的許多地區種植糧食。在南北戰爭前的南方,如果棉花是農產品之王,那麼稻米就緊隨其後。稻米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經濟動力,將查爾斯頓(Charleston)和後來的薩凡納(Savannah)轉變為繁榮的國際港口。
帶來這些技術的女性奴隸是珍貴的貨物。從採集野生稻谷時代到大約3000年前水稻人工種植的時代,有四千多年,水稻經驗都在她們的頭腦裏。而在她們的子宮裏,孕育著奴隸主犧牲人類尊嚴為代價、以數百年美國「民主實驗」為基礎追求財富的潛力,這有些諷刺意味。
早在他們到來之前,美洲可能就有了非洲稻——即世界上僅有的兩種主要人工栽培水稻之一;另一種是亞洲稻。非洲稻米原產於撒哈拉以南地區,由奴隸們通過奴隸貿易的「中道」(Middle Passage)帶入,在17世紀晚期被用來養活來自塞內甘比亞(Senegambia)的奴隸。另外,亞洲著名的一種名為「馬達加斯加種子」(seed from Madagascar)的大米也被用作他們的食物。到了18世紀,在歐洲人的鼓勵下,亞洲水稻品種已經在西非沿海的種植園中廣泛種植,這兩種水稻成為奴隸船的補給,運送奴隸以滿足新大陸殖民地的需要。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7069070
作物專業化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國的白銀時代:明帝國商品經濟高潮
(一)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萬曆元年,1573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晚明繁華盛宴正臻於高潮。發端於宋元時期的全國性市場和海外貿易網路,經過二百年的涵養滋生,日漸發揚光大,並以更加深遠宏大的規模將芸芸眾生裹捲進來,幾乎無遠弗屆。
白銀時代
海禁已於六年前放開,「一條鞭法」即將於八年後全面鋪開。白銀正成為這一切的關鍵字。海禁放開輸入了所急需的白銀;一條鞭法──賦役合併,「攤丁入畝」,折銀繳納──順利進行,而由一條鞭法的大力實施所帶來的賦稅貨幣化改革則令晚明經濟的白銀化更上層樓,白銀成為幾乎一切經濟活動的潤滑油和助燃劑。與其說大明帝國放鬆了對經濟的控制,不如說它發現了更好地擠壓這只奶牛的方法。
當福建巡撫塗澤民於隆慶初年(1567年)上奏朝廷請開海禁,准販東西洋的時候,恰逢來自海外的白銀供應進入了井噴時期。
1571年,對菲律賓的征服已趨鞏固的西班牙人以馬尼拉作為它的首都。這個城市迅速成為新大陸與中國之間贏利最高的貿易中心。1573年,中國與西班牙展開直接貿易後僅兩年,兩艘西班牙大帆船滿載著生絲、絲和棉織品,以及2萬多件明代瓷器,返回墨西哥。作為回報,他們從阿卡普爾科運來南美的白銀,以支付中國商人從福建和廣東帶到馬尼拉的貨物。
那些被西班牙從新大陸帶到歐洲的白銀,也有不少再經過葡萄牙、荷蘭和英國商人的手中回到亞洲市場,而其最終目的地幾乎毫無例外都是中國。
另一個白銀的大宗來源地是日本。早在海禁未開之時,在中日民間商人的合謀之下,日本就已經偷運了大量的白銀供應中國市場。16世紀晚期日本銀產量迅速增長,一方面是因為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逐步完成了日本的統一,而此二人對白銀開採的經濟和政治利益特別敏感。而比政治統一進程更為重要的另一方面則是,16世紀由國外引入日本的冶煉和精煉技術的改進。
中國與日本的直接貿易始終被限制,但日本國內市場對絲、絲棉織品、瓷器、黃金和其他商品迅速膨脹的需求,以及日本商人手中豐沛的白銀,對中國商人構成了無可抗拒的誘惑。作為中日貿易中間商的葡萄牙人在1580年代每年從日本出口了超過15萬公斤的白銀,其中大部分最終運進了中國。
支撐著如此巨大規模海外貿易的是分工明確的專業化生產基地和運轉順暢的交換體系。否則,對於晚明的「出口基地」們而言,不僅衣食有憂,進行大規模專業化生產的原料也無法得到保障。市場,已從調劑餘缺的集市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生產和生活要素的調配中心──連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的杭嘉湖、蘇松太地區,由於經濟作物生產對糧食作物的排擠效應,也出現了要從區域內其他地方甚或區域外的湖北、江西、安徽等產糧區輸入大米的局面,「每歲無論豐歉,外省客米來售者,不下數百萬石」。
除棉布、絲綢、蠶絲、棉花、糧食等大宗產品外,小民的各類日常生活所需小商品的供給也日趨市場化,江南「附郭之農兼粥蔬菜,織曲薄為業,皆不專仰食於田」。而那些棲身於市鎮之人則更全方位地從市場滿足日常生活,「衣履有鋪,茶酒有肆,日增於舊。懶惰者可以不縫紉、不舉火而服食鮮華。」在他們身上,自然經濟連殘餘也談不上了。
國家也更多選擇從市場中獲取國防和消費資源,以折色納銀法,代替開中鹽法獲取鹽引,這一變化就鮮活地詮釋了這一進程,這樣效率更高,也更方便監督。對市場的日益捲入加劇了國家對白銀的需求,從而為賦役的貨幣化鋪平了道路。而賦役的日趨貨幣化則要求人們將眼光更多地投向市場,不管他們情願與否,因為白銀來自那裡。白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一切都為了市場,一切都圍繞白銀運轉。數額巨大的市場交易需要與之匹配的白銀作為交換手段,而唯有如此巨大規模的市場才能吸納巨量海外白銀的輸入,在這裡,白銀再次既成為手段,又成為目的。凡此種種從國內到海外的內引外聯,使白銀和市場聯手為一個龐大的農業帝國內部出現一個相對成熟的消費社會提供了堅實的貨幣支撐和活動空間。
縱放歡歌
貨幣和市場的勃興為晚明消費社會的成長打造了物質的起點和平台,而其日臻成熟則全賴晚明寬鬆圓融的社會氛圍。
(二之一,待續)
作物專業化 在 屏東新聞 PT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肥力大方送~沼液於農田應用
又到了春暖花開季節,南部地區隨氣溫回暖作物蓬勃生長,作物施肥旺季也即將登場,而畜牧業每天產出的發酵沼液肥,既免費又可大量提供農民使用,應可成為農民最感興趣的省錢施肥良方。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高雄場) 籲請農友把握良機,向地方縣市政府農業局或環保局,尋求農牧沼液澆灌媒合,取得發酵液肥供作物生長所需,又能節省施肥與灌溉成本,可謂一舉多得。
高雄場長戴順發表示,高屏轄區具有為數眾多的專業化且集團化畜牧養殖場,每日均產出大量畜牧糞尿廢水。廢水經過固液分離 (產出沼渣)、厭氧發酵 (產出沼液) 及曝氧沉澱等三段式處理,同時符合放流水標準後即排放到地面水體,然而因這些沼液富含大量水溶性氮、磷、鉀及微量元素,如果經稀釋後回歸農田澆灌,其實是作物良好的養分來源。經實驗證實,在棗園及蓮霧園稀釋澆灌沼液配合適度肥力調整,能生產品質良好的果實。而在玉米、四季蔥、青江菜、白菜及萵苣類之應用,增加稀釋沼液澆灌,均能比傳統施肥處理有更佳之收穫表現。
戴順發特別強調,由於畜牧沼液富含鹽基離子養分,不可直接澆灌,以避免造成作物鹽害(肥傷)。澆灌前,必須依不同作物,經5~10倍稀釋後再施用。有興趣的農民可向當地縣市政府農業局或環保局洽詢及申請,使畜牧沼液肥分還肥於田,並能減少灌溉用水的使用量,進而提升田間施肥效能。若農友在畜牧發酵沼液施肥澆灌調配技術上有進一步問題,歡迎逕洽高雄場,技術人員將竭誠為農友服務。
作物專業化 在 國立台東高中105 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一地理科第二次期中考測驗 的推薦與評價
游牧民族深受水源與作物生長季節的限制,因此自古以來,多隨著水源與草地做季節性的移動。請. 問下列那一區域是游牧民族主要的活動 ... (B)機械化(C)專業化(D)企業化。 ... <看更多>
作物專業化 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農賀小學堂-智慧農業開發系統聰明管理好 ... 的推薦與評價
可滿足各式作物智慧生產的需求 農業技術專家及農民將可依據栽培作物種類自行編輯管理程式 簡單來說就是一套客製化的專業系統啦 除此之外系統還提供 ✓監控數據紀錄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