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許多病患一起面對疾病的過程中,令我感到驚訝的是,病患在經歷了苦難後,找到不同於患病前的全新世界觀。在心理學上,將這稱為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創傷後成長,是在病患面對疾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的狀況。所以我希望現在正因疾病煩惱的病患,千萬不要有「我得要跨越悲傷進一步成長才行」的想法。勉強自己積極向前,等同於在自己的傷口上撒鹽。
世界不存在「面對苦難的正確方法」,一百位病患就有一百種面對疾病的方法。
遇到痛苦的事情時,不需要扼殺沉浸在痛苦中的心情、氣到發抖的心情。這些負面情緒反而有很重要的意義,最重要的就是別壓抑自己的情感。
.
二十七歲就罹患瀰漫浸潤型胃癌的岡田拓也先生,他說從醫生口中聽到「你罹患了癌症,而且相當難以根治」時,他根本無法相信這是現實。
岡田任職於金融機構,責任感強烈。他近期想要申請派駐海外,下班後會把時間花在學習外語上,也會上健身房培養體力。他的朋友多,但與朋友交流的目的不是為了放鬆,而是重視和可以激勵自己、提升自我能力的朋友相處。
對岡田來說,人生的目的就是「實現五年後、十年後,甚至更久之後的未來夢想」,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不惜付出任何努力。
知道自己再過不久就要迎接「死亡」,領悟「描繪的未來夢想」不可能實現後,他迷失了每天努力的目標。岡田陷入極度混亂,開始不知道活著的意義。
就在此時,岡田到我這裡接受諮商。我依照我一貫的方法詢問他至今有怎樣的人生,接著告訴他我對他的理解。
「你是一個為了將來而活在『現在』的人,換一種說法,你是為了將來而犧牲『現在』,所以你不知道『現在』該怎麼活。」
我說完後,岡田對我說:「我覺得就是這樣,希望你可以和我一起思考,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我也決定陪伴岡田一起面對「該怎麼在完全不同的現實中活下去」這個課題。
.
我第二次見到岡田時,他對我說:「我好不甘心我生病。在生病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是運氣很好的人,但並非如此,我抽到下下籤了。」
我試著對怨恨自己人生的岡田說了這段話。我先說了「說這種話你或許會生氣」之後才問他:「只是一個假設問題,你認為不抽籤比較好嗎?」
岡田一臉無法理解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的表情,於是我接著補充:「也就是說,如果你注定有一個會生病的人生,那你是不是認為別出生比較好呢?」
岡田思考一段時間後回答:「不,我不認為不抽籤比較好,就算是最糟糕的一支籤,還是抽了比較好。」
「一想到『正常來說,應該可以再活更久』就覺得好不甘心。但是,我可以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也是許多偶然交疊之後產生的結果。」
「老實說我很不甘心,但我很感謝我現在活著,我想要努力活下去。」
.
罹癌後會意識到死亡,接著就會產生「自己還能活多久」的不安與恐懼,但反過來說,也會產生「其實平安活過今天根本不是理所當然的啊」的想法。當發現時間有限,就會覺得每一天都無比珍貴。
和家人或朋友共度歡樂時光、看美麗風景、吃美食,這些事情如果不加以意識,或許就是一段視為理所當然而度過的時光,但一想到不知何時可能失去這樣理所當然的每一天,就會感覺這些相當令人愛憐。
.
摘錄自《#如果一年後_我已不在世上》
作者:清水研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談到的內容,今天以文字資料摘錄如上。
https://fb.watch/4GZw9TGeSQ/
創傷後成長的其中一個變化,就是開始珍惜有限的生命,並且願意活在當下。在我們大家集體面對創傷事件的現在,這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祝願您,能體會活著並不容易,並且因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而珍惜!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https://fb.watch/4GZw9TGeSQ/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如果一年後_我已不在世上》
凝視死亡,就是凝視該怎麼活著!日本心理腫瘤科名醫與3500位患者的生命對話,教你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活出自我
博客來|https://reurl.cc/KxEvOq
金石堂|https://reurl.cc/6yXeGb
誠品|https://reurl.cc/E2YaYK
讀冊|https://reurl.cc/2b7v7O
三民|https://reurl.cc/rakno4
作者:清水研
皇冠文化集團
.
#博客來六折書展
《謝謝你知道我愛你:在關係中,面對愛,接受愛,學習愛,放下愛》優惠價180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7218
《我想傾聽你:懂得傾聽,學會不過度涉入,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優惠價180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7041
《靜下心去愛:在靜定中找到自己,也圓滿身邊的關係》優惠價192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5991
《找一條回家的路:從跟家庭和解出發,再學會修復自己與關係》優惠價168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3204
《療癒誌:洪仲清與你書寫談心》優惠價:156元【優惠期限:4/9】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0127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內容摘錄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超級思維》x2本
你聽過「心智模式」嗎?我之前讀過很喜歡的一本經典《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書的作者查理.蒙格(巴菲特的合夥人)曾說過:「心智模式就是大腦做決定時所使用的工具箱;工具箱裡有的工具愈多,你就更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圖文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super-thinking/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當初我對於「心智模式」這個觀念,仍然有點似懂非懂的。但是,最近我接觸到一本新書《超級思維》,書中用淺顯易懂的故事和資料佐證,說明了超過三百種心智模式,有助於我們用於職場環境、個人生活、判斷決策,成為一個更優秀的思考者。
這本書的作者是搜尋引擎DuckDuckGo執行長暨創辦人蓋布瑞.溫伯格(Gabriel Weinberg)和統計學家蘿倫.麥肯(Lauren McCann),有趣的是他們是一對夫妻檔。他們發現社會上的一流成功人士,很多都具備著一種「看透世界如何運作」的超能力,並且經常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決策」。
對於世界如何運作、該採取什麼決策,總有著一些反覆出現的概念,例如機會成本、80/20法則、飛輪效應…等,這些概念被稱為「心智模式」,而能夠善用、整合這些心智模式的人,就被作者稱為「超級思考者」。因此作者彙整了許多我們生活周遭心智模式,搭配主題性的章節安排,讓我們藉由許多故事和圖表,學習各種心智模式,進而成為一個更好的思考者。
.
【為什麼心智模式很重要?】
.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又可稱作「心智模型」,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侷限。心智模式會影響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會影響他對於事情的判斷和決策。
查理.蒙格曾經說過:「你們必須掌握許多知識,讓它們在你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思維框架,在隨後的日子裏能自動地運用它們。」這裡的思維框架指的就是各種不同的心智模式,尤其面對複雜的世界,我們必許擁有多元的心智模式,才可以在不同情境做出正確的思考和判斷。
如果一個人懂的心智模式「太少」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如同蒙格先生喜歡引用的一句話:「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有時候,我們必須學習原本舒適圈外的觀念,採取舒適圈外的思考方式,才不會落入狹隘的世界觀,避免用單一的觀念去解決複雜的問題。
.
【心智模式的用途是什麼?】
.
我很享受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也不斷思考心智模式可以在我的生活當中,帶來哪些不同的啟發,或者是改善我既有的決策。讀完整本書之後,我認為心智模式可以幫我們帶來兩個具體的好處:
1. 用來解釋生活中碰到的各種事件和問題,理解它們的「運作原理」,找出解決的方案。
2. 用來避免偏誤,達成最好的評估和判斷,做出當下最理想的「決策」。
作者認為熟用各種心智模式的人,有時候會培養出一種近似「直覺」的精準判斷力,他說:「直覺有助於引導你更快速地找到正確答案。你越熟練心智模式,對於特定情況有使用哪一種模式的知覺,就會越準確,就能越快利用這些模式做出更好的決定。」
以下我摘錄了書中的四種問題情境,很適合用在日常生活或職場當中,藉由簡單的經驗分享,談談我對這幾個情境裡提到的心智模式的想法。
.
【1.如何運用時間?】
.
你會不會經常覺得「時間不夠」?感覺事情總是做不完,被生活追著跑。關鍵往往不在於時間的多寡,而是「優先序的排定」。書中在提升效率的章節中,介紹了著名的心智模式「艾森豪決策矩陣」,這是一個幫助我們排序生活中「重要」和「緊急」活動的優先序工具。
我們對於時間應用的壓力,通常來自「重要且緊急」和「緊急卻不重要」這兩項,需要注意的是,盡可能把緊急卻不重要的事情,委辦、外包、甚至忽略。對於「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例如做虛工、過度的娛樂,應該嘗試降低或完全排除。
最容易被忽略的,反而是「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例如投入深度工作、規劃策略、自主學習。這個象限攸關我們長期的成長,卻因為缺少急迫性而一再被忽略。每次當你決定「做」或「不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試著把那件事情擺進艾森豪決策矩陣的一個象限裡,利用這個心智模式採取理想的行動、聰明地使用時間。
.
【2.如何適應變化?】
.
根據科學家牛頓著名的慣性定律:「靜止的物體恆久維持靜止,運動中的物體,除非受到不平衡的外力作用,否則仍將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向持續運行。」這個物理現象跟我們採取的「信念」和「習慣」有很大的相似性,堅持舊信念或習慣的時間越長,慣性就越強,越難被改變。
如果我們的思考和行為僵化了,我們會變得越來越難以適應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因此,關鍵就是要讓自己盡量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理解各種思維模式,讓自己時時處於一個「適應性」很強的環境哩,允許自己接受新知,改變舊思維,採納更多元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飛輪效應」這個心智模型。起初,要把舊習慣停下來是很不容易的,就像轉動中的飛輪不好煞停。建立新的信念和習慣也很不容易,如同要轉動一個靜止的飛輪,一開始是很費力的,但是一旦累積起了動能,就能夠不費力地讓它一直轉動。
任何個人或專業計畫的進展,都可以從飛輪角度檢視:起初進度必然是緩慢的,但一旦獲得一些動量後,取得進展就更容易了。你的短期努力累積起來將有長期的利益,未來可以將累積的努力加以複合運用。先厚植實力,才有突飛猛進。
.
【3.如何領導團隊?】
.
我最近跟一些剛晉升主管的同事們聊到許多「小主管的辛酸」,其中印象很深的一個問題就是:「要怎麼安排工作,才不會最後變得每件事情都是親力親為?」問題出在於,派工並不是單純依據工作內容的「簡單/困難」來判定,而是必須考量你自己的信心、下屬的能力、後果的重要性。
這時候心智模式「後果信念矩陣」就可以派上用場,這個工具可以幫我們區分什麼時候可以放手讓團隊成員學習,什麼時候才該親力親為。「後果」指的是當這個工作任務,如果沒辦法完成時,造成後果影響的高低。「信念」則是你對工作任務的信心度的高低。
「高信念、低後果」的象限中,是最適合授權讓成員自主學習和練習的部分。「低信念、高後果」則交給成員進行,自己定期查核確保成果達標。「低信念、低後果」則是你對任務沒有信心,後果的影響也很低,這種就必須完全授權。「高信念、高後果」才是你該親力親為的重點項目。
.
【4.如何提升競爭力?】
.
現在的商業環境中,有一個心智模式越來越被重視,那就是「最小可行性產品」(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指得是為了可用或可行性,只開發具備足夠功能和最小數量的產品讓真人測試。基於「不求完美、先求效用、再求改善」的精神,讓這個策略容易適應快速變化的商場。
企業除了運用這個做法快速接觸客戶之外,還可以使用另一個心智模式「OODA循環」(observe, orient, decide, act)來加速獲得回饋和採取下一步行動。這個模式講求的是「觀察」不斷變化的情況,「重新定向」對局勢的評估,「決定下一個最佳方案,毫不猶豫採取「行動」,然後重複循環。
這兩個模式一樣可以被我們拿來應用在自我成長或自主學習的領域:採取最簡單的行動,達成初步的成果,然後觀察、調整、決定下一步,最後採取行動。只是,作者提醒道:「沒有執行的遠見只是幻覺」,我們最常見的誤區在於缺少「行動」,以至於無法讓整個循環順利運作。
.
【後記:你還在拿鐵鎚嗎?】
.
起初,我以為《超級思維》這本書會很生硬,但是一讀之後就停不下來了。作者把三百多個心智模式很有技巧性地穿插在各個章節中,搭配生活、職場、商業應用等不同的故事和情境,讓整本書讀來趣味十足又容易消化。我可以預見的是,在我自己2021年的選書排行中,這本書一定有一席之地。
不可否認的,我總是很喜歡化繁為簡的概念,但是這個真實世界的運作卻很複雜,不是這麼容易可以看透。幸好,我們可以選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作者精煉的整理,爬梳古今中外的心智模式。一開始學習的過程必然是緩慢的,但是當每一個知識點逐漸解鎖後,我們眼中對世界的認識肯定是不同風貌。
最後,為什麼每個人都該學習「心智模式」?如同查理.蒙格所說:「如果你只記得單一的事實,就不可能真的知道任何事。如果事實不能在理論的架構上拼湊在一起,你就無法真正運用它們。你腦海裡必須要有模式。」這本書就是學習如何運用心智模式的起點,這是一張藍圖,也是一個工具箱。
放下你手中的鐵槌,試試瑞士刀吧。
.
【抽獎辦法】感謝 采實文化
1、抽出「2本」《超級思維》送給閱讀前哨站的讀者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對心智模式有興趣嗎?為什麼想學習這個心智工具?例如:「我對心智模式很有興趣,我想要改善自己做決策的判斷方式」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3/17(三)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1/3/18(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你交的朋友會決定你的人生內容摘錄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若能在小學教育就養成孩子獨立自主、不懼學習的特質,
面對未來更進階的學習,自然也無須擔心。
而這一切,就從「陪孩子寫作業」開始──
▍為什麼要寫作業?寫越多越好嗎?
作業的目的是檢測學生的學習進度是否落後或需要補強,
也因此,寫作業的目標應為「真實展現孩子當下的學習成果」。
然而,我們卻常常誤把「很快寫好」、「全部都對」、「寫越多越好」當成目標,
錯失了真正解決孩子學習困境的機會。
▍面對正在寫作業的孩子,絕對不能打斷他的思考!
當孩子遇到問題,卡關卡很久時,一味催促他時間有限,
不僅是無效的行為,更是造成孩子容易分心的元凶。
當孩子不會時,父母該教導的不應只是「正確答案」。
▍當孩子寫完作業,該幫他檢查嗎?
幫孩子檢查作業,是很多父母最常做的事,
卻忽略了這極容易讓孩子養成不負責任的依賴心態。
父母過多的幫忙,成了孩子成長的最大阻礙。
▍拖拖拉拉的孩子,竟然更不該陪他寫作業?
很多爸媽為了陪孩子寫作業,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結果不僅自己疲累,孩子對學習也更加厭惡、更想逃避。
十二歲以下的孩子,專注力最長僅半小時,
延長專心時間的關鍵,就在於學習環境。
正確的陪伴方式,不僅決定了孩子的成績,也定調了孩子的未來。
讓我們從「作業」開始,為孩子累積一生受用的學習力!
摘錄自《#有一種崩潰叫,陪孩子寫作業》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本書的書名超級可愛,我猜可以得到不少家長的認同。
我現在看親子書,心裡都有正向的感受。雖然每本書的價值觀有些不太一樣,但至少不少父母願意學習如何當父母,而不是一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就想合理化自己一切行為。
當父母要花時間學習,我常見到不少認真用心的父母,常深深感動。祝願您,能藉這本書回想自己寫作業的樣子,並且感謝那個階段的努力,讓自己有許多基本知識可以應對這個世界!
... ... ... ... ... ... ... ... ... ... ... ... ... ... ...
好的生活習慣,能提高學習效率
【文/ 王莉】
在小學階段,特別是一到三年級,學習習慣的養成是最重要的學習任務,比如上課專注、做事有順序、整理書包等等。一個優秀的孩子一定具備良好的習慣,好習慣的養成是孩子終身需要的學習力。在孩子小一到小三的時候,不僅學校老師,父母也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在家裡,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哪些習慣呢?
一、獨立整理書包
在父母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小孩子。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無法自己解決事情,這種思想是阻礙孩子成長的最大障礙。在學校裡,孩子們的書包自己整理,但是回到了家裡,父母總會插手代替,特別是媽媽們,總覺得孩子動作不靈活,浪費時間。這時父母一定要管好自己,做到引導就好,不要代替孩子做所有事。父母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指導孩子哪些物品可以先放、哪些物品後放,也可以示範給孩子看,但是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不要擔心孩子把書弄皺了―第一次的不完美,才會有第二次的進步。
孩子每天學習結束後,父母可以陪孩子整理書包,一直到孩子能夠獨立完成,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要吝嗇對孩子的鼓勵和讚美。你的肯定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重要而且驕傲的事情。
整理書包看似是件小事,其實對孩子今後的發展很重要。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物品整理習慣,以後做事也會缺乏條理性。在整理的過程中,訓練的不僅僅是收拾書包的能力,也是對孩子的邏輯思維、執行能力、做事態度的訓練。
二、良好的書寫習慣
很多高年級的父母抱怨,孩子的筆順錯誤、錯字多、寫字潦草,這都是因為孩子在低年級的時候,沒有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漢字的筆順有自己的規則,這套規則講起來容易,執行起來卻不簡單,比如內外結構的字,有很多孩子為了省事,就先劃一個方框,再填上裡面的部首。這樣寫出的字,老師無法發現錯誤,卻會形成一種潛意識―書寫可以不按照規則去寫,大量的筆順錯誤就這樣累積而成。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比老師更容易發現這樣的錯誤,更能及時對孩子進行糾正。
三、認真完成非書面作業
到了高年級,很多學生對老師出的非書面作業容易馬虎混過,因為老師無法澈底檢查這種作業,父母卻可以落實檢查。英文、國語都是需要逐步提升語感的科目,所以非書面的、朗讀的作業對於孩子學習能力的提升,就十分重要了。
四、自主思考
一份有效的作業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孩子不會的題目,父母應該感到高興。特別是國中之後,老師正是根據作業中學生呈現出的問題,來修正自己的教學方案。
當孩子暴露出自己的問題,父母要鼓勵孩子去使用老師教授的方法進行解決,並且及時進行總結歸納,這對打下孩子自主學習的基礎很有幫助。
五、做事有效率、不拖拖拉拉
到了高年級後,寫作業的時間變長,但是很多孩子卻要用到四、五個小時去完成,有的甚至寫到深夜。這是因為孩子沒有養成有效率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用終生。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就要訓練孩子到家洗手、換衣服,然後在安靜的學習環境中獨立完成作業的模式;當孩子養成這套模式,就算年級漸長、作業量增加,也不必擔心會寫到半夜了。
……
Point
提高孩子寫作業效率的方法如下:
1. 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寫作業:即使距離學校再近,從學校到家往往也要超過十分鐘,這個時間足夠孩子休息了。所以孩子到家後,就要洗手,然後開始寫作業。
2. 環境擺設要簡單:提供孩子一個擺設簡單的學習環境,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包括孩子的文具都要簡單,過多的文具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挑選中浪費大量時間。
3. 提供安靜的環境:寫作業是一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過程,父母要避免和孩子交流,不要用任何理由打擾孩子學習,就算在寫作業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的錯誤也一樣。即使要處理,也要等到孩子完成作業再進行。父母要訓練孩子,在不會的題目前做上標記。要允許孩子有不會的內容,也要允許孩子出錯。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不會」就會發怒,最後使得孩子對作業充滿了恐懼。父母一定要有這個概念:「孩子不會是正常的」,不要因為孩子不會某些內容而失去理性。
4. 一次完成一項作業:有的孩子一會兒寫英文,一會兒又寫國語,然後又回過頭來寫英文,這是錯誤的安排。要養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就要鍛煉孩子做完一項作業再做另一項作業,不可以好幾項交叉來做,這樣會降低學習效率。
5. 做作業要從容易到困難:困難的作業要放在後面處理。如果一上來就做難題,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越到後面就越容易拖延來緩解自己的內心焦慮。萬事起頭難,所以開頭要從簡單的、自己擅長的科目入手。要尊重孩子,難易度要讓孩子自己判斷,而不是父母強勢規定。
6. 正面評價很重要:對於剛入學的小朋友來說,父母積極肯定的評價,可以培養孩子做事高效的習慣。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個別情況來制訂時間表、獎懲制度,激勵孩子形成良好的作業習慣。父母要做到評價客觀、公正,不要因為對孩子的愛而變得沒有原則。做好孩子完成每項作業的統計,便於督促孩子不斷地提高效率、養成習慣。
7. 不同的孩子,引導方法也不同:有的孩子喜歡追求完美,總是寫了擦、擦了寫,浪費了大量時間。這種孩子一般對自己要求很高,自尊心也強。
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在守護他們積極的學習態度時,也要告訴孩子作業評價的標準及時間,來加強他們的時間觀念。我們也要積極表揚孩子,幫助他們逐步改善。最好在初期就能及時制止他們浪費時間的行為,比如把孩子的橡皮擦收起來,告訴孩子想好了、看準了再寫。
還有一種孩子缺乏「學習心態」,他們總是邊寫邊玩。一般情況下,這是父母未能嚴格要求,讓孩子無限制地獲得寬鬆的氛圍而養成的不良習慣。首先,父母要先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要縱容孩子。
還有一種孩子屬於學習有困難的類型,這樣的孩子信心不足,更需要父母的鼓勵和引導。這類孩子做事用的時間長屬於正常現象,父母必須接受客觀事實,也可以求助於更專業的人員。
.
以上文字摘錄自
《#有一種崩潰叫,陪孩子寫作業》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2101
采實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acmebook01/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