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見:【作家】
「陳伯,你又來了?我們沒酒賣了。」
我們沒酒賣了。又是這一句。今天他到多少間店詢問呢?
「沒有酒,又怎會有靈感呢?」陳伯說。
「哈。所以,這就是你的問題啊。」老闆板起面孔。「機械人又需要喝酒了嗎?它們不需要酒也能寫得一手好文章,才是真本事。」
「讀書人的的事,你懂甚麼?酒 ⋯⋯文人當然要飲酒,不飲又怎會有靈感。」
接著便是一些難懂的話,老闆只好喚來機械護衛員將陳伯趕走,但機械人不懂調整力度,一下子就將陳伯拉倒在地,狼狽的樣子引得眾人發笑,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陳伯只好連滾帶爬逃出這間酒館。不對,沒有酒賣的,又算甚麼酒館呢。自從新政策推出後,酒館都禁止賣酒,改為出售透過脊椎精神接口注入的電子麻醉劑,據說能達到和酒醉接近的麻醉神智效果,又不會出現醉酒鬧事的情況,有助維持社會和諧穩定。可惜,陳伯既沒有脊椎精神接口,更從不打算依賴這些電子藥物,因為他畢生最痛恨的,就是電子和虛擬。偏偏他身處的世界,就被這些電子和虛擬重重包圍。
他是一位作家,或者說,他曾是一位作家。在陳伯年輕的時代,正是 AI 發展得最快的黃金期,人人都擔心自己的職業將來會被機械取代,於是紛紛改行到較難被取代、仍有希望的工種。當時陳伯決心投身寫作,因為他相信文學是人類抵御 AI 的最後堡疊。
他擔心的最多是愈來愈少人看書,出版業界萎縮而已,怎知道事實剛好相反,現在讀書風氣熾熱,人人手不釋卷,爭著看最新出版的小說。大家都說,閱讀是逃離現實的最快捷方法,所以,人類又怎能不閱讀呢?
和過去不同,文學創作者再也不是人,而是人工智能。自從 2016 年由 AI 書寫的小說首次在文學獎中入圍,AI 便接二連三在文學界大放異彩。那時的文學評論家說,未來文學界是 AI 寫作的世界,不出數年,連文學評論家都被 AI 取代。
AI 知識庫跨愈數個世紀,遠至但丁、莎士比亞或普希金,近至杜斯妥也夫斯和卡夫卡等文學大師的著作都瞭如指掌,它們站在前人肩上,擁有源源不絕的靈感。閲讀需求日漸增加,當讀者胃口愈養愈大,人類作家再也堅持不下去,但對於思緒遊走在電子訊號的 AI 作家來說,每天寫多少萬字都不成問題,AI 自然攻陷整個文學界。
早年,仍有少數出版社堅持選用人類作家,但因為人類往往無法遵守截稿日期,面對永遠準時交稿的 AI 的挑戰,這些出版社和人類作家結果還是消失在時代巨輪之中。
「這種機械人寫的東西,有甚麼好看?」多年來,陳伯一直如此堅信。過去,他曾鼓起勇氣拿著原稿到出版社敲門。那間出版社雖然規模龐大,但人類員工只有廖廖數人,由於平常訪客甚少,接見他的竟然是出版社老闆本人。
「這是你寫的?你是 ⋯⋯ 一位作家?」對方說。「現在還有這種東西的嗎?」
「對。」陳伯說,「這部作品是我多年以來的心血。」
出版社老闆看了幾眼,靜靜思索一會,然後將裝有原稿的文件夾合上。
「為甚麼不腳實地,去做一份適合人類的工作呢?」出版社老闆問。「例如說 ⋯⋯ 掃地?掃地也好啊。機械人總是掃得不乾淨呢,掃地這件事,還是要人類才做得來的。」
陳伯只好黯然離開出版社。
「文學是否人類抵御 AI 的最後堡疊?」買不到酒的那晚,陳伯以這個苦惱他半生的問題為標題,在網上發表一則帖文。下面的留言一面倒反駁,認為文學是屬於 AI 的,輪不到人類說三道四。
怎知道,竟有一則留言認同陳伯,還說他有一個「抵抗人類被 AI 取代的絕佳方法」。
陳伯當然二話不說,立即約這位網友見面。網友提醒,他們去的地方人不能太多,於是他們決定相約在一間人跡罕至的咖啡廳。一見面,二人一見如故,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對方原來和陳伯一樣,是一位年輕時獲獎無數的落泊作家。
他們由魯迅棄醫從文的經過,談到 George Orwell 的《我為何寫作》,再談到卡繆的《反抗者》。
「卡繆說,『我反抗,故我們存在』。」陳伯說。「啊,對了,差點忘了我們的正題。你說,你有一個抵抗這個局面的絕佳方法。」
落泊作家聽後,微笑打開自己背包翻找了一陣子。「就是它。」落泊作家從懷中拿出一瓶 Johny Walker。「雖然拿不出甚麼好的酒,但只好將就一下。」
「你說的,『抵抗人類被 AI 取代的絕佳方法』,就是這瓶酒?」陳伯有點驚訝。
「當然了,還能是甚麼呢?」落泊作家說。
酒過三巡,二人開始胡言亂語。
「假如海明威生於香港,也會被 AI 取代,落得流落街頭的慘況。」陳伯咕噥著。
「還講這麼多?飲啦!」落泊作家和陳伯碰杯。
「假如海明威生於香港,可能他會選擇做一位 AI 工程師 ⋯⋯」陳伯似乎快要醉倒。
「飲啦!」落泊作家和陳伯碰杯。
在酒醉的這一晚,陳伯終於找到抵抗這個世界的方法。
+++
2016 年,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的團隊以 AI 書寫的小說成功入圍科幻文學獎「星新一賞」,令人不禁反思,未來會否出現更多以 AI 寫成的文學作品。事實上,AI 寫作新聞已不是新聞,會計和法律界部份基礎工作亦已可交由 AI 負責。一直有團隊研發 AI 詩人寫詩、寫小說和寫劇本,去年,有出版社更出版了世上首本由 AI 寫成、一本以鋰電池為主題的書籍 ⋯⋯ 未來,是否 AI 寫作的世界?
Storyteller:Wong Yue Hang @wongyuehang2047
Illustrator:Mandy Mackenzie Ng @mandymackenzieng
〖關於 #未來見 #FutureIsNow 系列〗
未來未有來,還是未來已經來了?科技和世界的變化讓我們過去在科幻小說/電影常見的情節,將在不久的未來,甚至當下成真,你有心理準備迎接新世界嗎?
觀看「#未來見」系列其他故事:
https://bit.ly/3bxHdFx /#StorytellerFutureIsNow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你有心理準備迎接新世界嗎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未來見:【假如我是真的】
這夜,他又睡不著,於是他和平常一樣,拿起手機滑了起來。
他打開社交媒體,開始習慣性地閱讀上面的故事。
+++
Karl 最近沉迷一款遊戲,讓他時常玩到深夜,當他好不容易控制自己存檔關機並倒上睡床時,腦海又會浮現那款遊戲的背景音樂,讓他遲遲睡不著。那遊戲就是《為誰動心》。
戀愛模擬遊戲《為誰動心》一出,整個城市都瘋了。人人都在玩,人人都討論,仍未擁有遊戲卡帶的人,竟會通宵到店外排隊,只為求得一片《為誰動心》。
近十年,遊戲界最熱門的遊戲類型是開放世界遊戲,而開放世界的極致,就是社會模擬遊戲。那是一種以模擬生活為核心的遊戲,主線可能是談戀愛、養寵物、走入大自然、修橋補路、甚至在遊戲中上班 ⋯⋯
雖然被廠商定位為戀愛模擬遊戲,但《為誰動心》的內容卻不只戀愛,它的自由度比市面任何一款社會模擬遊戲都高,玩家可以在遊戲內做任何事情,例如種花砍柴,製作家具,更能打獵、煮食或野餐。玩家甚至可以在遊戲內玩遊戲 —— 只要取得了道具「紅白機」,就能在遊戲內遊玩它收錄的所有紅白機遊戲。
當然,還有遊戲本來的重點,追女仔、結婚和組織家庭 ⋯⋯ 但事實上,沒有多少玩家是為了戀愛要素而玩《為誰動心》的,大家都是著迷於遊戲中和真人幾乎完全一樣的 AI 、接近無限的自由,以及完美的真實感。
「你有沒有想過,這一切都是假的?」Void 問。
Void 是他的朋友,和他一樣沉迷《為誰動心》,甚至迷得比 Karl 更甚。啊,當然 Void 只是網名。
「甚麼意思?」Karl 問。
「我的意思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的世界就如《為誰動心》一樣,一切都是假的?我們只是遊戲中的 NPC?」Void 問。
「你是不是《為誰動心》玩上腦?」Karl 沒好氣。
「先聽我說。」Void 說。「昨晚我玩《為誰動心》時,出現了一段很令人心寒的劇情。一位我正在追的女生,突然一臉認真地帶我上學校天台,說要和我討論事情。」
「然後呢?」
「你知道她說甚麼嗎?她說,她覺得自己的感情好像不受自己控制,而且有種所有人都是為了取悅某個人而存在的感覺。她問我,知不知道那個人是誰。」Void 續道。「我嚇得立即把遊戲關掉再重開,當我再找那位女生時,她又回復正常了。」
這的確有點心寒,Karl 心想。
「那最多是遊戲製作人的惡趣味吧。」Karl 回應。「現在不是很熱門嗎?帶有後設元素的遊戲。那也和我們沒有關係啊。」
「她的問題令我開始思考,自己會不會都是假的。」Void 續道。「你不如反過來想想,有甚麼證據證明你是真的?」
Karl 發現自己無言以對。他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不用證據吧?我怎麼可能是假的?我的情緒、我的想法,甚至我肚餓的感覺,全都是真的。」Karl 說。
「萬一,我們只是設計得無限接近真實的 AI ?我們玩的遊戲一代比一代逼真,終有一日,遊戲中的 AI 也會和真人一模一樣吧?會不會,我們只是身處於某個遊戲中的 NPC,而遊戲系統真實得連我們都不會質疑自己的存在?」Void 說。「《為誰動心》中的 NPC,都覺得自己是真的啊。」
最後,無法反駁的 Karl 只對 Void 拋出一句:「遊戲只是遊戲,不能玩太多」就回家了。但他不像平常一樣,一回到家就開始玩《為誰動心》;相反地,這一天他完全碰都不敢碰它。
我身處一個遊戲世界嗎?難道這個世界某個角落,正有一個人控制角色,而我和其他人都是遊戲 NPC ,只是為了襯托他的存在?沒可能吧?一個沒有劇情的遊戲,怎麼可能有人有興趣玩?
雖然不斷說著沒有可能,但直至倒在睡床時,Karl 仍在思考這個問題。
很可惜,同時亦很幸運地,Karl 永遠不會知道答案。因為,Karl 只是一篇故事的角色,當故事完結時, Karl 就會睡著,然後忘記一切不應該出現的疑問。
假如我是真的,我如何能證明自己是真的?
如果你是假的,你會不會想知道自己是假的?知道後,會變得更幸福嗎?
此刻,Karl 仍不知道自己是假的。
+++
此刻,他仍然聚精會神地凝視著手機螢幕上的故事,仍不知道自己是假的。
+++
2016年,Elon Musk 提到人類大概只有十億分之一機會是生活在真實世界,他幾乎肯定我們的世界是由超級電腦模擬而成。他的說法旋即成為當時網絡頭條,更讓有關「模擬」的討論重新帶到人們面前。
當然,早就有無數人提出過類似想法。1999 年有《廿二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而Matrix 的概念又是源於英國科幻劇集《Doctor Who》在 1976 的其中一集《The Deadly Assassin》。再早一點,還有兩千多年前莊子提出的「夢蝶」——「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大概,就算我們都是假的,我們都永遠無法知道。
Storyteller:Wong Yue Hang @wongyuehang2047
Illustrator:Mandy Mackenzie Ng @mandymackenzieng
〖關於 #未來見 #FutureIsNow 系列〗
未來未有來,還是未來已經來了?科技和世界的變化讓我們過去在科幻小說/電影常見的情節,將在不久的未來,甚至當下成真,你有心理準備迎接新世界嗎?
觀看「#未來見」系列其他故事:
https://bit.ly/3bxHdFx /#StorytellerFutureIsNow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你有心理準備迎接新世界嗎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未來見:【他的 VR 女友】
他還記得,在差不多十年前的街上,滿滿都是政府的宣傳標語:
「人口問題是國家最大挑戰」—— 我國人口將要突破一千萬,土地問題極為嚴重;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不養兒,就不用長憂了;
「養兒防老最無恥,退休生活好 easy」—— 以全民退休金取代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
「生舊叉燒好過生你!」間中,會突然有無人機飛到面前,並在空中投影宣傳影片。他仍然印象深刻,其中一條影片中那對扮演母子的演員互相爭吵、繼而扭打成一團的畫面,真的能讓他切身體會生兒育女的厭煩之處。影片最後,當然是以「生育配額制度」的宣傳語作結。
自從生育配額制度實施起,新生嬰兒會在注射疫苗時順道植入抑制晶片,以控制他們的生育能力,到他們長大成人並結婚後,合資格的伴侶可以參與一年一度的配額抽籤,抽中的夫婦可以動手術摘去晶片,一嘗生兒育女的體驗。
這些年來,政策一直受政客批評,認為違反人類天性,政府亦因此需要不斷以廣告宣揚生育配額制度的好處。沒想到不出十年,那些廣告竟然完全消失 ⋯⋯ 全都變成了 VR 女友的廣告。
啊,當然不一定是 VR 女友,可以是 VR 男友,非人類的 VR 妖精美少女美少年、甚至多元關係也可以。只要用家戴上 VR 眼鏡,就能體驗和真實一樣的戀愛體驗:邂逅、戀愛到做愛 ⋯⋯ 任君選擇。資金比較充裕的人,甚至可以配合機械人偶來模擬最接近真實的戀愛體驗 ⋯⋯ 總之,年輕人不再渴望與真人談戀愛,當然談不上談婚論嫁。
VR 女友的出現,竟不經意完成了政治家多年以來的目標。
近年,申請生育配額的年輕夫婦已經愈來愈少,政府甚至開始討論應否廢除生育配額制度,反正人類夫婦已經不多,讓他們自由選擇生育與否也不再是問題,還被讚揚為歸還「人類最重要自由」的德政。不過亦有陰謀論指,VR 女友的研發背後由政府全力支持,目的就是要減少人口 ⋯⋯
「想要談戀愛的話,為甚麼不用交友程式呢?起碼那是真的。」他曾經如此坦白地問過他的朋友。他認識的所有人都擁有一個或以上的 VR 伴侶,他卻一直未能接受這種迷戀 VR 的潮流,由始至終,都是孤身一人。
「真?我可不認為交友程式有多少真實成份,」友人輕笑,「作狀的照片,虛假的自我介紹,短暫的關係,沒有感情的性交,誰還需要那種虛假東西?只有買不起 VR 眼鏡的窮人,才要和真人做愛吧。」
「我真不明白你,以你的收入,應該可以買一台性愛機械人吧?」友人就這樣拋下一句。
其實,他也不是未曾心動。這幾年,使用交友程式的人愈來愈少,身邊的朋友亦沒有任何人對人與人之間的戀愛有興趣,想要認識有興趣發展真實關係的人,大概是不可能的事。
每次路過街上那些售賣 VR 產品的商店時,他都會在櫥窗前駐足觀看。VR 女友真的有那麼吸引嗎?我是不是應該擁有一位 VR 女友呢?買一位回家,就不會寂寞了嗎?
+++
全球最大色情影片網站 Pornhub 副總裁 Corey Price 認為,VR 技術將令成人娛樂產業出現巨變。據統計,現時全球 VR 網站中有多達六成為成人網頁,每天觀看次數平均可達 50 萬。未來,配合 VR 技術發展和性愛機器人的普及,相關產業只會愈做愈龐大。另一方面,有不少學者擔心,一旦成人娛樂變得愈來愈真實,將會對人類心理、道德,甚至社會構成影響 ⋯⋯ 到時候,虛擬和真實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模糊,我們還能分清甚麼是真實,甚麼是虛假嗎?
Storyteller:Wong Yue Hang @wongyuehang2047
Illustrator:Mandy Mackenzie Ng @mandymackenzieng
〖關於 #未來見 #FutureIsNow 系列〗
・
未來未有來,還是未來已經來了?科技和世界的變化讓我們過去在科幻小說/電影常見的情節,將在不久的未來,甚至當下成真, #你有心理準備迎接新世界嗎?
👉🏻重溫此系列故事:https://bit.ly/2yn6Oma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Subscribe our newsletter: https://bit.ly/2YWEwYs
〖SUBMIT APRIL CHALLENGE:https://bit.ly/3bDXvg7〗
關於創作企劃邀請/品牌推廣/慈善活動推廣/合作伙伴,可以電郵到 info@story-teller.com.hk ,我們會盡快回覆。
#EveryoneIsStoryteller
你有心理準備迎接新世界嗎 在 ZtoryTeller - #未來見:【假如我是真的】 這夜,他又睡不著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科技和世界的變化讓我們過去在科幻小說/電影常見的情節,將在不久的未來,甚至當下成真,你有心理準備迎接新世界嗎? 觀看「#未來見」系列其他故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