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u受惠於社會事件?觀眾都屬於某政治光譜?」
上次分享完關於我對「Error自肥企劃」的想法後,收到很多朋友的留言。這證明最近電視圈的氣氛令大家多關注傳統電視媒體存在的價值,對於整個行業來說絕對是好事。
有人認為Viu的成功是受惠於之前的社會事件,接著就咬定其觀眾是屬於某一類政治光譜。這是一個謬誤,原因如下。在香港持有免費電視廣播牌照的機構必須遵守相關廣播條例,包括符合所有廣播守則,播放若干時數的新聞,政府宣傳片等等,當然不可以煽動觀眾犯法。總之,香港的私營持牌廣播機構(電視、電台)的出品必須合法,否則將要附上沈重的代價,包括不獲續牌。雖然合法都可以有既定立場,或打擦邊球,但我看不見Viu 這個電視台是在唱反調,對著幹。至於Viu 的觀眾就是屬於某政治取態這種說法,人可以一廂情願的這樣想,但至少從電視台的角度(不論法律上/商業上)肯定不是這樣。再者,要是電視節目本身不吸引,藝人不討好,觀眾根本不會花時間看。等於餐廳不好吃,管它理念多崇高,歷史多悠久,消費者都不會長期盲撐。
又有人認為在19年的社會運動影響下,部分廣告商抽起TVB廣告後,Viu 會因而賺大錢。這是更大的誤解。翻查紀錄,小小的Viu 19/20年還得虧損2.7億,反觀穩如泰山的TVB才虧損2.94億。為甚麼會這樣呢?除了政治氣氛影響了廣告商戶的信心,還有因爲在那段期間有一個現象,當時廣告商抽起廣告這個動作本身已經為其帶來最大的宣傳效益,根本無須刻意再向Viu或其他電視媒體投放廣告費,當時的客戶們做到了真正的免費宣傳。所以Viu並沒像部分人幻想般從中獲得龐大的廣告收益。不過不過不過,當我們再看20/21年度(也就是新冠病毒肆虐,經濟最差的一年)Viu的虧損卻只有1.53億,TVB則虧損2.81億。我相信主要不是因為政治因素,而是節目本身(maybe全民造星3,Mirror,Error效應?),OTT服務,再加上比較相宜的廣告費在逆市中帶動了一些經濟收益所致。
有人說喜歡看我的文章是因為比較中肯。接下來我嘗試中肯地說一個事實,但部分人會覺得未必啱聽。如果TVB垮了,其他電視台都不會好過,因爲這意味著傳統電視媒體已不再值得廣告商信賴。這番話是電視業內(非TVB)的一名在位管理層對我說的。其實都不無道理,因為經營媒體不似經營餐廳,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大家都要興盛,有良性競爭才可以一直走下去。我相信報刊業也如是,龍頭結業了,不代表業界二哥,三哥可以順理成章把龍頭的客戶據為己有。龍頭結業只代表報刊業將會進一步萎縮。有人形容Viu是聖經裡的大衛,TVB是歌利亞,強弱懸殊,最後兩個只能活一個。我的看法是,兩者有相似度地方,但願景是剛剛相反,今天媒體的處境需要的不是多一個大衛打敗歌利亞,或歌利亞打敗大衛的故事,而是大家都要變得更強大。所以我們觀眾還是乖乖的拿起遙控器看電視吧!
再介紹返:知道大部份都是因為「超級奶爸」認識我,其實我在這個圈二十年,在廣播界工作了十年,亦效力過不少傳媒機構,亦參與過幕前幕後的創作與製作。有一段時間,我在香港公開大學教授過香港廣播歷史。以上只是我少少個人分析,啱睇就轉載,否則唔好打面。
————————————
請馬上點擊訂閱「超級奶爸TV」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hokeeyau
同時記得點擊🔔「通知」icon,就可以第一時間收到頻道更新通知!
爸爸們請加入我們的「超級奶爸」爸爸群組,一齊分享爸爸苦與樂,互相支持啦。
「超級奶爸」爸爸群組
Instagram: hokeeyau
#何基佑有感而發
信報政治立場 在 852郵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國究竟可唔可以突破到呢?
全文:https://www.post852.com/?p=317658
由東盟10國發起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日前終於正式簽署,除東盟外,中國、日本、南韓,與及「五眼聯盟」成員澳洲及紐西蘭亦有參與。《信報》創辦人林行止於今日於該報專欄稱,協定能否順利運作仍「有待觀察」。
林行止引述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蘇慶義稱,該協定的簽署有三重意義,包括(一)可進一步推進世界的貿易自由化;(二)大大有助於全球供應鏈恢復運作;及(三)「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巨型自貿協定」。他認同這種宏觀的看法,指其貿易額比歐盟及北美的貿易協定更大,不過有待觀察協定能否順利運作。
林行止指出,簽署國既有視中國為敵國的「五眼聯盟」成員,而將來可能會加入的日本也是簽署國之一,未來也許會從「內部搞破壞」。在簽署當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強調日本對香港「嚴重關切」,而馬來西亞也堅持9月間「堅拒引渡維吾爾族難民回中國」的立場。中國對於這兩宗與中國內政有關的事有何反應,是「關係協定」能否真正成功的關鍵。
林行止認為,大部分東盟成員國都把政治和經濟事務分開,他們在軍事方面亦不得不「照顧」美國的利益,在政治上也不可能「全天候」與北京同調,「結果必然麻煩多多」,中國要在這「經濟圈」突破「圍中」的包圍網不是易事。他提醒,北京不能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紆尊降貴的態度,因為各有所求才能做成雙贏的貿易,做生意並非一方對另一方的施捨。
他最後提到,協定把同屬太平洋經濟圈但已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美國拒諸門外,而「六國組織」則不把她們本來亟欲參與的歐盟吸納。沒有這兩個龐然經濟體的參與,它們的未來「走勢」也大堪玩味。
#852郵報 #林行止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CEP #中國 #美國 #日本 #五眼聯盟 #馬來西亞 #歐盟 #東盟
信報政治立場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樂觀派揸莊 適應局勢靈活作戰
信報 英眼狙擊
今次美國大選過程峰迴路轉,隨着點票進行,預期先由民主黨拜登勝轉為共和黨特朗普贏,最後再轉向拜登,期間股市上上落落,但波幅偏細,基本上大漲小回。最神奇是最終大概率出現賽前預期最差的局面,拜登險勝而特朗普不服,股市一樣繼續升,好友明顯控制大局。
嘗試解釋的話,股市經過多年升市,樂觀派和悲觀派實力差天共地,主要由樂觀派揸莊話事。他們眼光放得遠,認定美國始終是文明社會,不會做出特別毀滅價值的儍事。何況大選是已知會發生的事情,大部分投資者都做好風險管控,不會過高槓桿入市,於是向下震盪的幅度便有限,然後市場選擇略過未來幾個星期可能混亂的擔憂,直接基於拜登上場的新政治局勢去操作。
不少人存在的弊病,是書生論股,滿腹陰謀論,去迎合自己既定的立場。在這個年代更加容易圍爐取暖,只聽和本身相近的聲音,固執到無藥可救,完全缺乏足夠的彈性在市場決勝。這種人有一個特點,是滿足於小勝仗,而就算整場戰事明顯失利,一樣睇不到。譬如選舉之前,一些人喜歡標榜4年前估中特朗普來刷存在感,即使當年特朗普牌面處下風,勝算也總有三四成,估中根本不出奇,沒有什麼值得高興。其實,總統大選這種4年一度的大事,正好提醒我們是時候自我反省,在兩次選舉之間,到底有什麼進步或退步。假如滿足於貼中的小確幸,幾可肯定其他範疇一無是處。
要學投資必定要跟市場學,絕大部分KOL都是有害無益。以今次選舉為例,事前可能搬弄一大堆數據,來潤飾本身的論點,當預期落空,卻從不見反省及尋求進步的舉動,只是繼續就下一個熱門話題去發表。因為對他們而言,命中率無關痛癢,收視率才是命根,以戰績來吸引收視太難,靠偏頗立場就輕鬆得多,所以才長期販賣精神毒品。和今次一樣,市場走勢有時不可理喻,重點不是找陰謀論去解釋,而是適應,擁有足夠作戰彈性去生存。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英Sir #黃國英 #信報 #英眼狙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