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完美,叫做「我不夠好」。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企圖心、完美主義、高標準是一個人在展現意圖及執行力時的優點,它能讓我們不斷地朝目標前進,好還要更好、多還要更多,達成了一個目標要再訂下一個。在這種把人生活成旋轉木馬的人,心理底層的驅動力其實是這樣的一個信念:「我永遠都不夠好」。
先講一個令人省思的故事:(以下有關精神疾病的誇大作為故事串聯請包涵)有一天一群醫師來到精神病院審視,看到其中一個病患坐在旋轉木馬上開心地騎著馬。這名病患興高采烈地吆喝著:「衝啊~快追上前面那匹馬啊!」,醫師們個個搖頭說著:「這個病患果真病得不輕啊!」。而此時病患只冷冷地回了一句:「你們以為正常人的生活,難道有跟我不一樣嗎?」。
這是個拿來描述「我永遠不夠好」這個信條很貼切的方式,我們追逐的目標無論是財富、他人的認可及肯定、外界的掌聲及地位、別人的喜愛及贊賞,甚至是對空靈開悟的隨崇,哪一樣不像是旋轉木馬上前面那一匹永遠追不到的馬呢?
而無限輪迴的迴圈,最終會因為一直追不到前面那一匹馬而感到挫敗,但愈挫敗就愈渴望達成目標,因為只有達成目標才能章顯自我的價值,我才能夠覺得自己「夠好」。而夠好可能還不行,要更好、再好、最好。所以為什麼有一句話是:「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光是自己中心思想的完美傾向,就足夠不斷耗能地去證明,卻又不斷地否定自己的價值,而感到挫敗了。
如果我們往深處探究,會發現「我不夠好」這樣的信條早在生命初期就奠定了。那是一個自身價值不斷被否定,而需要滿足父母期待下所產生的。比如早年父母總拿你的成績和哥哥姐姐比較、或是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也可能在出生時性別就已不被期待、或是父母一方失能情緒不穩需要你扮演他們的另一半遞補情緒需求,甚至有可能你實質上需要照顧生病(無論是身理或心理)的父母而抛下了自己對幸福的渴求..等。
有些時候我們回想起來,也有可能不覺得有上述情況,父母很適切地照顧及呵護著我們,但可能很隱微的地方是,也許我從不如父母預期而使他們失望的表情、言語、肢體或情緒上感覺到了那個「我要再更好才不會讓父母失望」的需要,於是「我不夠好」的信念就此萠生。
比較弔詭的是,我們以為「我不夠好」,那就努力變好就好了啊。但實際上是不論我多麼地努力去達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aka:行為上是在證明我夠好),但因為底層我就是深深地不相信我夠好(aka:中心信條「我不夠好」),於是就像是在旋轉木馬上那樣瘋狂了。
如同疑似被背叛的正宮,不斷逼問男方是否劈腿要他承認,內心又渴望他能說出什麼鐵證來說服自己他是愛她的,卻又不斷地再尋找跦絲馬跡來證明他就是背叛。前面那一匹馬就是「你承認你背叛」,而我永遠不下馬永遠追趕著你,除非你承認。這就如同那名精神病患所說的,我們又何嘗正常過呢?
一個在追趕著滿足他人期待的生命,又能如何活出自己真正的價值呢?我們能做的就是意識到「我非完人」,父母也並不完美,是人都有其各自的限制。身為兒女,我們無法保證滿足父母的期待或為他們的課題負責,我們只能好好地成為自己;身為父母,我們得把生兒育女當成自己人生中豐富生命的體驗,而不是自己版本的延伸,去實現自己未被滿足的期望或去達成自己尚未成就的目標。因此,孝順這個名詞背後的概念很需要被深思。
願我們都能斷開假想的債權人,真真實實地成為自己。
#更多內容在靈魂之旅課
#週三班登記中
✅ 靈魂之旅課G班
此課程的內容會以超個人心理學派為基礎,去詮釋我在靈性經歷上所學習到的,以及分享個案案例的故事來探討不論是心理或心靈上的課題。我希望能強調並不是一昩地躲入內在意識來逃避心理層面,活在與真實世界脫軌的幻象中;反而是因為更往內在走,而有能力與自己的內在經驗及感受共處,找到內在平安及和諧,並發展出面對外在挑戰的勇氣及信任。
課程中會以故事為例,和大家探討理解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發生什麼事了?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在渴望什麼或恐懼什麼?以靈魂層次上來看有什麼不同的觀點?行為背後的心理驅力是什麼?有什麼方法能療癒?能如何避免此種狀況?
這會是一個線上解說(一週一次一小時)加上群組討論(每週文章更新、提問、回饋及後讀討論)的課程,以新書中內容為主軸來探索我們與自己的不同面向,達到整合及精進。因為內容深度和觸及的範圍較深,因此這次以課程方式進行,書只是教材。希望在三個月的心靈課程下,能使大家獲得更深層的自我了解及探索。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
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illustrator: lost7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希治閣【遊戲情報科】,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個星期Sony / SIE 真係好多 新聞 ,除左有新Studio Haven 消息之外,仲有佢地聯同另一間公司一齊買起左 知名格鬥遊戲比賽 EVO 嘅母公司 , 到底今星期仲有咩 新聞 ? 不如等希治閣 喺今集 Gamehub 遊戲 八卦新聞 同大家睇睇啦! 跟蹤 希治閣 睇 希老闆 日常...
信條 解說 在 陶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什麼說美國的「自由派份子」(Liberals)是最惡劣的種族主義者?
美國田納西前民主黨議員福特,呼籲彈劾川普,家中客廳有一幅安迪華荷的毛澤東肖像。
拜登總統特別女顧問鄧恩(Anita Dunn),2009 年曾公開表示她是毛澤東的信徒,並推許毛澤東是第一流的哲學家。
英國工黨影子財相麥當勞(John McDonnell)更曾在英國下議院誦讀毛語錄。
毛澤東在中國當權時剷除整個知識分子階級,殲滅兩千年維繫農業文化制度的整個地主階級,有如希特拉,殲滅整個猶太族裔一樣;餓死、迫死八千萬中國人。其信徒波爾布特,在柬埔寨直接屠殺華人與柬埔寨人二百萬。越南船民投奔怒海。
毛澤東干犯反人類罪,並輸出世界革命。毛澤東的世界革命成功,美國今日將會實行人民公社,哈佛柏克萊東西岸的知識分子全部要接受勞動改造。
但為何美國和西白左奉毛澤東為偶像?有兩個原因:
1,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美國的黑白左包括 AOC ,以liberals 的大愛平等面貌出現,思想意識形態與黑命貴、Antifa 暴亂集團、毛澤東和波爾布特同屬一個 family。不分族裔,這類標榜階級仇恨的動物彼此天下一家,都是親戚。
分別在於美國的白左,利用毛澤東痛恨的資本主義制度,控制了華爾街和高科技的財金權力而當權。若毛澤東和波爾布特在生,最終牠們也將會是被毛澤東清洗的對象。因為終極的共產主義者,仇恨金錢,信仰絕對平均的貧窮。
2,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西方自由主義者眼中,亞洲人的人命,包括中國人、越南人、柬埔寨人毫無價值,可以像醫學實驗室裏的貓狗老鼠一樣,為了成就一樣成功的藥物,可以成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理想的實驗品。Yellow Lives Don’t Matter, so long as they can be dispensed with experimenting Marxism and Communism.
白左在教育界為毛澤東辯護:毛澤東確實為中國人民恢復了被帝國主義列強欺凌後的尊嚴,快速建立了工業基礎,毛澤東的五年計劃很成功。
希特拉上台之後,也快速實現了德國的工業和經濟建設增長,為德國人恢復了凡爾賽條約之後的民族尊嚴。
然而美國的自由派種族主義份子,幾十年來可以不斷無視中國人、越南人、柬埔寨人的創傷,不斷侮辱亞洲人的感情,到處宣揚毛澤東思想和公開懸掛毛澤東像,並以「言論自由」來解說。但若亞洲人懸掛希特拉肖像,在歐洲和美國,西方的白左會巧妙地將勢力強大的猶太人推上抗議的第一缐,以希特拉的種族滅絕罪行,憤怒聲討,指這是種族主義仇恨罪。
但毛澤東和波爾布特,一樣犯了種族滅絕罪,只是他們滅絕的種族,是黃色的亞裔。毛澤東有生之年世界革命沒有成功,雖然殺掉八千萬中國人,並渴望爆發核戰,令全球人口減少一半,毛澤東主席還沒有來得及種族滅絕白人,於是白左在安全的地理和心理距離之外,覺得毛澤東是偉人。
這位前田納西民主黨議員家中的肖像提醒全球華人包括香港人:在西方左翼的眼中,永遠要記住: Black Lives Matter、White Leftist Lives Matter,Yellow Lives Are Trash。
但既然拜登當權,在美國的華人,與其繼續反對白左而被拜集團展開文革大清算,不如推動美國繼續變色,令美國民主黨支持者求仁得仁。
由一月二十日起,美國華人最佳的策略是:「韜光養晦、戒急用忍、變色潛伏、長期打算」,在東西岸也以左翼的社會主義者出現,如大力支持拜登的「立法准許八歲男女兒童擁有變性自主權」(華人家長自己關起門內的家教當然相反),協助美國向極左的方向滑落,推動美國的終極赤化。
至於傳統保守的中部和南方美國選民,擁有槍械,拜登上台聲稱會嚴行槍械管制,美國另外七千三百萬常識理性、基督教和愛國選民不必外人擔心,自然會用他們的方式反抗。
這樣美國就會出現毛澤東式的文革武鬥和內戰。毛澤東的基本信條就是:「天下大亂,越亂越好」,在大亂中建立共產主義天堂。
美國白左和黑命貴不斷喧叫,要消滅種族主義。到底種族主義是什麼?這位田納西民主黨前議員展覽了民主黨及其支持者的智商。
美國華人今後不如支持民主黨恢復與中國全面往來,長遠也支持和協助習近平主席將美國納入馬列毛澤東主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美國民主黨政府、白左和黑命貴 connect ,實現馬克思思想國際主義的全球化,實現圖中這位田納西的毛澤東粉絲和民主黨美國人民的願望,好不好?
信條 解說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Facebook 首播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
#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右邊👉 「訂閱 」
#極端主義者的腦部實驗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哈米德(Nafees Hamid),哈米德認為,要建立一個反極右主義或反白人至上主義者侵略的機制,必須先了解極端主義者的心理和思想,他花了七年時間,執行一個不可思議史無前例的臨床實驗,哈米德勸說並邀請了超過70位IS和蓋達組織的成員,以核磁共振MRI掃描極端主義者的腦部。他表示並未發現,他們有任何心理疾病的徵兆,但發現到讓這些人想為信仰而戰而死的線索。
{內文}
2月19日德國<哈瑙鎮>水菸吧,一位極右派槍手埋葬了九條人命。
(MUHAMMED\槍擊生還者)
那個男子進門之後,朝另一邊開槍把他們全部殺死,然後他來到我們這邊,他直接向他看到的所有人頭部開槍,我躲在牆後面 他向我的手臂開槍
(槍擊案現場)
趕快走 趕快走 幫幫我們,這裡需要醫療協助,這裡需要醫療協助
美國在2019年八月不到24小時,連續發生兩起大規模槍擊案,逾30條生命消逝,21歲白人主嫌克魯休斯和24歲白人男子貝茲,自許它們的行為是「力阻墨西哥人入侵德州」。
(川普\美國總統)
我曾因為使用(移民)「入侵」這個字眼而挨轟,但他們確實是「入侵」啊
和新冠肺炎一樣,在全球擴散 腐蝕生命的是越發煽動的白人至上主義者的血腥暴力。
(<紐約時報>專題報導)
再一次,我們在毛骨悚然的新聞中醒來,大規模槍擊傷亡嚴重,El Paso德州
Wal-Mart槍擊屠殺的消息進來了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我們有能力也有職責拯救生命,但關鍵是我們必須改變,在類似槍擊案後的話語方向
他是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哈米德(Nafees Hamid),哈米德認為,要建立一個反極右主義或反白人至上主義者侵略的機制,必須先了解極端主義者的心理和思想,他花了七年時間,執行一個不可思議史無前例的臨床實驗,哈米德勸說並邀請了超過70位IS和蓋達組織的成員,以核磁共振MRI掃描極端主義者的腦部。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我們並未發現,他們有任何心理疾病的徵兆,但我們發現的是,讓這些人想為信仰而戰而死的線索
所以關鍵在於"是什麼啟動了","人決心為極端主義信仰而死","而痛下殺機呢"?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我們都有非常熱衷擁抱的信仰,這些信仰讓我們不惜代價去捍衛,猜猜看,伊斯蘭聖戰士也有想捍衛的信條,他們甚至願意用暴力去捍衛它,白人至上主義著也有其捍衛的信條,(例:只歡迎白人居住/禁止各種族通婚)
了解極端主義者捍衛的信仰和教條後,接著展開兩場實驗。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實驗從球賽開始,我們將某些受測者,極端主義傾向稍低的人和其他3位球員,放在一場球賽裡,他們先彼此傳球,像這樣幾回合之後,半數球員會被排擠在球賽外,而另一半的球員會假裝視若無睹,而這時,就是我們要以MRI掃描極端主義份子腦部的時刻
MRI掃描時,特別針對大腦中處理"個人信仰"的區塊,當個體最捍衛最熱衷的信仰或價值被提起時,大腦右下方區域就會特別活躍。接著,奇妙的結果發生了。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當他們(極端主義分子)被孤立於球賽外後,有一件事很特別,右下方區塊居然也亮起來了,換句話說,當他們覺得被孤立時,那些他們想用生命而戰而死的信條,立刻一條接著一條出現
實驗一發現,"被孤立"會引發人抓住報復性的偏執信仰,甚至更進一步以暴力,來報復"被孤立"的現象。
(實驗二/同儕壓力)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下一個實驗,我們找來30位極端主義傾向極高的蓋達相關組織份子,給他們一份量表,像這樣,我們請他們寫出他們願為堅信的信仰教條而死的級數,然後我們給他們看,他們的同儕,穆斯林親友,他們寫出(願為信仰而死)的級數,當他們一面了解同儕的級數(很低)時,我們一面掃描腦部
這回掃描的是,當人們極度想使用暴力時,大腦中間會關閉,停止運作的這個區塊,這個區塊關閉時,代表他們的大腦關閉了其他方案,關閉了溝通的可能性,此時腦中的唯一方案 就只有"暴力"。那麼要如何重啟他們腦中其他的可能性呢?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當我們告訴受測者,他們的同儕親友並不那麼願意採用暴力時,原本關閉溝通的這個區塊重新啟動了,更特別的是,他們同時也降低了原本極度要為信條而死的心態,降到和他們同儕一樣的低級數
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原來極端分子能夠被改變,一旦他們發現自己沒有"被孤立",且一旦外界有群體願意不放棄,不斷地與他們對話,告訴他們有更多人其實,"不支持他們所信仰的價值"時。心理學家哈米德這個史無前例的實驗,對當前社會要如何面對極端主義者,有重要的兩大前瞻策略。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第一,別定罪所有的極端團體,若你看見或聽見親友或追蹤的網友用言論在定罪,挑戰他們的言論,第二,尋找並且放大那些譴責暴力的聲音,這類譴責暴力的聲音
能讓想施行暴力者回頭
臨床實驗證明"孤立"能激化極端主義者的暴力行徑,"同儕的對話與勸說",能讓極端主義者回頭,換句話說,後天性的刺激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力更大,包容和接納 而非仇恨,能改變一個暗黑者的心。
而這樣的論點,其實和奧斯卡導演史蒂芬‧史匹柏與Disocovery頻道,透過歷史和心理實驗製作,而製作的<仇恨的起源>論點有重要的相同之處。
(仇恨的起源\Discovery紀錄片)
2014年艾略特羅傑爾殺了6個人,然後就自殺了,他還造成其他14個人受傷,加州伊斯拉維斯塔。我的人生有多悲傷多不公平,因為女生都對我沒興趣,其他大規模槍擊要犯也常有這些狀況,他們不容易對同儕產生情感,或把他們當人類看待,這點其實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他們能對同儕產生情感,首先他們就不會覺得自己被他們孤立了,再來,他們就無法對他們開槍了
有兩個真實案例能讓我們思考"極端主義份子"是能夠被改變的。美國一位連續霸凌同學的國中生,被一位老師理解和對話後,重新思索"原諒"和生命意義,還有,一名知名仇恨宗教團體的女性領袖,因為和一位猶太部落客展開社群上的對話,最後
她決心放下26年堅持的仇恨之路。
(仇恨的起源\Discovery紀錄片)
我們可以召喚天性中好的一面,我們可以擺脫仇恨
信條 解說 在 希治閣【遊戲情報科】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個星期Sony / SIE 真係好多 新聞 ,除左有新Studio Haven 消息之外,仲有佢地聯同另一間公司一齊買起左 知名格鬥遊戲比賽 EVO 嘅母公司 , 到底今星期仲有咩 新聞 ? 不如等希治閣 喺今集 Gamehub 遊戲 八卦新聞 同大家睇睇啦!
跟蹤 希治閣 睇 希老闆 日常生活: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caryPlay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hitch_oilking/
Mewe: https://mewe.com/p/scaryplay1
========================================================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25FUc8pLiP3A6Zniknxbg/join
========================================================
#睇埋呢度 #中文字幕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c2k8wwlFdM/hqdefault.jpg)
信條 解說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
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
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
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
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
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
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
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
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
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
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
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
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O6dhOYHUUA/hqdefault.jpg)
信條 解說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本系列前四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的虛無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接著我們又提到,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其實就是科幻大師海萊因(Robert Heinlein)曾提到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但伊格言說,此處有個劇情重點值得我們注意──相較於Neil的坦然(「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但雖然如此,「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從頭到尾沒有名字的「主角」其實是和Neil有著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的。這體現在主角對女主角凱特的曖昧情愫中。同樣是在自塔林逆行返回奧斯陸自由港的貨櫃旅途中(為了主角與長腿凱特間似有若無的彼此傾慕──好吧,顯然沒時間讓演員發揮,情報員實在太忙太累了,哪裡有時間談戀愛呢),主角突然向Neil提出質疑:
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這對話於片中一閃而逝──在約略等同整部影集資訊量強制壓縮至一部二小時半電影長度的《天能》中,必然顯得沒頭沒腦又高深莫測(對,諾蘭顯然因為材料過多而來不及把事情交代清楚,這是他明顯的技術失敗──但我們也懶得再批評了啦)。然而伊格言說,這對白所意圖表述的,其實正是更精細的描寫了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結合方法。劇情中曾提及,如何使用逆轉機器?訣竅之一是,當你試圖進入旋轉門,你必須看一下「對面的你」是否也正要進入旋轉門──如果沒有,那麼代表你並未「成功逆轉出來」;換言之,你死在了逆轉機裡。是以,「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
「若沒能看到對面的自己,就不要進去」──這是突然現身的天能組織成員(Neil在塔林找來的天降幫手們)對新手主角的指點。此即為**宿命論**──「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此規則被未來人Neil奉為圭臬,也或許正是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是以截至目前為止,進出旋轉門的TENET成員無不如懸線戲偶般乖乖重複著某些他們做過的事──如若不知便罷(對,「無知即是優勢」);一旦知道了,可就得全部乖乖重複一次。這還真是考驗人的記憶力啊。打鬥?同套路再打一次。開槍?同位置同彈孔再開一次(但這次是把子彈收回來)。飛車追逐?同路線同角度再追再撞再飛一次。但同時,諷刺的是,你又必須以自由意志來執行這一切(如女科學家最初給主角的「教程」:你要想著把逆轉子彈放到桌上,才能將它吸回手中;你要對著彈孔開槍,才能把子彈收回來)。伊格言說,我們或可如此論斷:此處的宿命論是一種**極致的宿命論**;沒有比這樣的宿命論更悲觀更消極更「宿命」的了;因為甚至連你的意志自由都僅僅是為宿命服務而已。人們自始至終是在重複著必然發生之事。這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將自由意志與宿命論結合的方式──有趣的是,在結合之後,卻非常、非常宿命。而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信條)之下,我們的新手主角對Neil的質疑才顯得大逆不道──「但我們現在在這裡了。這豈不代表此事從未發生?」
對的;因為在這裡,為了拯救重傷的凱特,他們已義無反顧地偏離了命運的航道。這是最尖銳的「意料之外」──他們本該同套路再打一次再跑一次再追一次再撞一次,但這回例外;因為就他們所知,歷史上他們並未救過主角偷偷愛著的凱特,他們完全無法臨摹已知模版「再救一次」。這是真正的、如假包換的未知。對,**愛就是真正的未知**──你想到了嗎?這非常《星際效應》不是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XZM0BsIGI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