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的威力》
跟這一本書相見恨晚了…
我們都知道現在與客戶溝通新的趨勢是利用coaching, 教練式的方式來進行. 也就是說不會直接跟對方告知答案, 而要引導客戶自我向內思索, 找到動機, 尋求解決方式
但是, 很多人都覺得這一種互動是一種過於理想化而又兜圈子的模式. 一般而言, 自認為自己越專業的人, 越會不屑於這類技巧. 因為他們覺得: 這種方式高估了客戶的思考能力, 與小看了自我的專業權威: 他們如果自己會想, 就不會把自己弄成這樣了啊! 但是, 無數的生理與心理研究都告訴我們, 人自我成長的能力是有無限可能的, 很多時候, 他們就只是缺乏一顆可以指引正確方向的星辰而已
任何同樣的經驗都無法100%的複製到其他人身上, 從訓練, 習慣, 工作, 到生活方式等等. 他人的成功可以當作參考, 但是一昧的模仿, 失敗是遲早的事情. 因此我們現在才會開始利用一些有系統的提問方式與客戶互動
直接告知對於會員而言, 是被動的. 在現在這個社會中, 從網路的各種平台, 電視廣告, 以至於其他的大種媒體, 我們每一天都會接觸到海量的資訊, 任何問題都會有”專家” “達人” 或是 “權威” 來告訴你應該怎麼做. 久而久之會產生很多問題.. 首先就是讓人們主動思考的機會越來越少, 大家都追求迅速, 即刻的解答, 所以往往忽略了探知過程, 而這個過程, 往往才是決定答案是否正確的關鍵 (例如:急速瘦身?) . 其次, 越是這種伸手黨所可以得到的資訊, 反而會更加令人焦慮… 怎麼大家的說法都不一樣? 那我到底該聽誰的? 比較壯的人? 比較漂亮的人? 比較有錢的人? 還是粉絲數量比較多的人呢?
所以在這個世界之下, Coaching的技巧就越來越重要, 你不一定要取得
ICF(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 的執照, 但是假如我們可以將這一些技巧利用在日常生活中, 在包涵了健康, 生活, 工作, 或是兩性方面的體悟就會更加的不一樣
不過, 最大的問題就是: 這些理論我都知道, 但是實際上我想與人做諮詢溝通時, 腦袋一片空白, 不知道應該要問哪一些問題? 這一本書, 就幫我們整理出來了一些最基礎的問題, 可以說就是一個工具庫, 在一開始對於提問 (特別是開放式提問) 技巧還無法很好掌握時, 可以提供一個非常好參考
本書分成了五大部分:
一. 前期準備
為什麼要提問? 作者總結出來了五大原因
1. 沒有人比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自己的經驗, 成長歷程, 與個性喜好自己最清楚, 可以說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專家, 他人是無法體會的
2. 有利於客戶接受教練: 根據研究表明, 人們對於自己做出的決策往往執行力更強, 效果也會更好. 因此採取提問的方式挖掘出客戶自己的看法, 效果也會更加積極
3. 可以增強客戶的自信: 很多時候我們想徵詢他人的意見背後的原因只是我們對自身做出的選擇不夠具有信心. 而教練透過認同客戶想法的這個過程, 就可以給予他們絕大的信心
4. 可以增強客戶的領導能力: 如過透過賦能, 讓客戶產生了自我掌控能力, 就可以幫助他們習慣於化被動為主動, 與挑戰正面迎擊, 近一步提升責任感
5. 可以增強教練與互的信任感: 我們透過提問, 深入地理解對方, 會讓彼此的關係更加的密切, 更有助於他們發生實際上的行為改變
而在這一部分當中, 作者指出了一個連我都常常犯的錯誤, 就是過度使用”為什麼” . 我們都知道在溝通的互動當中需要使用開放式提問, 讓對方盡可能地提供資訊, 所以會不斷重複”你為什麼有這個想法? 你為什麼這樣做? 你為什麼做那樣的決定?” 但是, 過多的”為什麼”反而讓人焦慮, 因為在言語習慣上, (不管東西方) “為什麼” 多少都帶了一些指責情緒在內. 所以, 必須要適當的重新組織問句 (reframe) , 將”為什麼” 改成”是什麼”, 例如: 你產生這個想法的原因是什麼? 感覺就會容易接受得多
二. 教練過程
對話時, 善用GROW(Goal 目標, Realistic 現實, Option 選項, Will 意願) 與 SMART (Specific 具體化, Measurable 可測量的, Attainable 可實現的, T 時限) 來釐清客戶的期望以及願景
而在整個打造行動計畫需要使用漏斗式提問: 一開始盡可能地讓客戶把所有想得到的東西全部說出來, 確認沒有任何遺漏的部分, 之後漸漸地去蕪存菁, 將無法達成, 或是缺乏支持的選項去除掉, 最後留下來的才是最切合客戶本身的方案
其次, 要預先識別障礙. 建立成功行為最大的敵人就是所有的挑戰, 包含了自己的惰性, 時間的管理, 外在的誘惑, 壓力的累積等等. 如果要順利取得效果, 就要事先將所有可能出現的狀況做好設想, 擬定應變對策. 且戰且走的心態通常是一個看似完美計畫開始崩潰的根本
三. 生活教練- 發現人生的意義
教練需要幫助客戶建立他們的”人生目標” , 而人生目標就是根據自身的天賦與經歷, 嚮應外在世界的感招, 同時實現自己的價值, 得到長遠的幸福與滿足 (就是黃金圈理論中最內層的”為什麼” )
首先, 我們要花一點時間幫助客戶從新認識自我, 分析過往經驗以釐清本身的價值觀. 接下來找到對於生命某些事情的熱忱, 藉此建立自我的人生目標
教練需要從正面與反面持續的確認這些目標與客戶內心之間的關聯, 從內心出發向外延伸, 了解他們在家庭, 工作, 甚至是社會中最適合扮演的角色, 進而放大他們的優點, 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環境中可以更加地發揮自我價值
四. 生活教練- 擁有美好的人生
當客戶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後, 下一步就是探討要如何達成? 他目前離他的理想有多大的差距? 要達成目標, 需要哪一些努力? 資源? 支持?要忍受多少的不適? 有沒有適當的壓力管理技巧?
教練的工作, 就是讓客戶與實際夢想之間的距離縮短, 叉路減少. 但是即便是直線, 也必須要慢慢走, 欲速則不達. 這一個觀念是教練雙方都必須要具備的
五. 高端教練技巧
這一部分談到了在提問之後, 教練所應該要注意的部分, 包括了
1. 給予肯定: 肯定客戶過去的努力, 肯定客戶目前的決心, 也要肯定客戶未來的成功. 所謂的肯定不是盲目的灌迷湯, 而是要能夠讓客戶相信目前發展方向的正確, 與自我效能的打造
2. 正確的決策: 作者提供了十三種幫助客戶做決定的方式 (在此就不贅述), 並且要讓決策者拋開個人主觀的想法, 以不同的視角來檢視當下的決策是否合理, 若有任何不確定, 進行決策權衡的分析
3. 培養習慣: 就如同”原子習慣” 裡面提到的, 要養成新的習慣, 必須從微小的行為開始, 而要確保這些小行為的出現, 外在的刺激控制就格外的重要. 教練需要與客戶一起來選擇最佳的方式以達到”提醒” 的效果, 更應該要討論是否要建立問責機制
4. 勇於挑戰: 雖然教練是絕對與客戶站在一起面對問題的, 但是, 適當的挑戰客戶, 可以讓他們更加的積極與投入. 同時鼓勵客戶開啟想像力, 尋找其他的可能性
5. 改變視角: 幫助客戶以宏觀, 他人, 時間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挑戰
6. 自省: 很多人有很強烈的動機與非常果斷的執行力, 但是這些人往往也缺乏自省. 這種人就是因為過度的自信心, 反而會看不清自我與現實, 因此教練需要幫助客戶探索自省的機會, 自省的方式, 與自省後的結論
7. 反饋與評估: 在每一個階段, 教練與客戶一起檢討方案執行的進度是否良好? 有沒有出現一些問題? 有的話問題是從何而來? 如何克服? 沒有的話, 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 同時需要邀請客戶一給教練一些反饋以利於教練自我的修正, 改善與強化. 而教練也應該養成定期的自我評估
六. 專業的教練領域: 最後一章則是為我們介紹目前最常見的一些教練, 例如:企業經營教練, 企業文化教練, 職涯教練, 條理邏輯教練, 健康教練 (就是我們), 出版教練, 兩性關係教練, 家庭關係教練, 與宗教信仰教練等等
這一本書內給了我們很多在不同狀況之下所應該提出的問題. 讓我們知道可以如何起頭, 但是後續的問題, 還是必須要依靠教練本身的經驗與觀察. 畢竟, “套路” 與 ”話術” 在這裡是沒有意義的, 人的真實情感與反應, 不可能被公式化. 所以還是必須依靠不斷地學習與經驗的累績. 但是, 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 在我們要與客戶對話之前, 可從這一本書中找到一些靈感與方向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XMEN330 身心靈學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零極限音樂 讓心歸零,真實的自己才會出現;如果沒有真實的自己, 就沒有愛;活出真實的自己,你就自由了! 當我們將荷歐波諾波諾,也就是「讓內心歸零的方法」, 融入我們每天的生活方式中,就會看見自己、家庭、社會產生驚人的改變。 荷歐波諾波諾(Ho'oponopono)零極限(Zero Limits) ...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的推薦目錄:
- 關於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XMEN330 身心靈學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侯友宜 houyuih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將品德教育融入體育課-個人與社會責任教育模式(TPSR)的應用 的評價
- 關於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1082運動教育學-第七組-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邱品濂-40630059A 的評價
- 關於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應用於國中體育課之行動研究 的評價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書推薦《#為時不晚》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你從學校畢業、即將踏入職場的時候,曾經期許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成為一個憤世嫉俗、道德妥協、人際疏離、脫節、驕傲、倦怠、空虛的人嗎?我相信,一定沒有人這麼期許過。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這些我們最不想成為的樣貌,卻總是悄悄地爬到我們身上。我們該怎麼辦?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didnt-see-it/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為時不晚》的作者是加拿大牧師暨思想領袖凱瑞.紐霍夫(Carey Nieuwhof),他也主持「Leadership Podcast」訪談各界成功人士,持續分享活出更好人生的秘訣。他曾經是個執業律師,但是在三十歲那年內心受到召喚,轉行當起了全職牧師,引導人們邁向心中嚮往的人生。
在他經營教會和傳道的經驗當中,他發現人們總是會面對到七種「內在危機」,分別是憤世嫉俗、道德妥協、人際疏離、脫節、驕傲、倦怠、空虛。這些狀態就如同英文書名「Didn’t See It Coming」,我們根本「沒有預料到它們會發生」,但是每個人都一定會遭遇到這些經驗。
幸好,這些內在危機都是「有跡可循」的,也可以提早「防範於未然」。作者在這本書教我們透過「自我察覺」(Self-Awareness)的方式,去發現潛在的危機訊號,並且透過具體的行動指引,讓我們能夠提早修正、避免自己身陷這些危機當中無法自拔。
這本書在 Goodreads 書評網站獲得了 4.46 顆星的高分好評,書中沒有老掉牙的故事,多的是作者多年傳道授業的真人真事,以及他本人非常露骨的真心表白。以下分享三個對我最具啟發的內在危機的察覺方法和處理方式。
.
1.#憤世嫉俗
.
有時候我會納悶,為什麼社會上(尤其在網路上)充滿許多憤世嫉俗的人,這種情緒有時候也會悄悄地影響我們自己。作者認為,憤世嫉俗其實是一種「選擇」,它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生活不會讓人變得憤世嫉俗,是你讓自己變成了那樣。他用自己的切身經驗進一步說明。
在他仍是新手牧師的時候,在地方的小鎮認真經營教會,而且總是親力親為每天都拜訪教友。其中有一對教友夫婦,他們的生活並不寬裕,在財務和家庭關係上面充滿危機。因此作者特別撥心力照顧他們,幾乎對他們的各種需求有求必應。但隨著教會人數持續成長,這對夫婦的需求卻越來越像個無底洞。
在某一次的教會主日因為子女不守規矩地吵鬧,夫婦倆跟作者起了衝突,丈夫吼道:「這地方已經不適合我們,你不再關心我們了,我們要離開!」
作者滿頭疑惑地追問:「我當牧師以來從未花這麼多時間一對一關心一個家庭,整個教會也為了服務你們而一再犧牲。我到底哪裡做得不夠?」這個問題無濟於事,那對夫婦從此離開了教會。
一股憤世嫉俗的怨氣湧上作者的心頭,他感到浪費時間、不想再關懷別人、不要再為人付出了。這麼憤怒的原就是因為掏心掏肺卻幾乎沒有獲得回報,或者得到的回報與預期相反。事後他反省這件事情時說:「憤世嫉俗的形成,不是因為你有一顆封閉的心,而是因為你的心胸曾經敞開。」
這種痛苦的經驗,會讓我們面臨抉擇。我們很可能將過去的失敗經驗投射到未來的情境,我們也可能從此停止信任和盼望,結果會怎樣?如果我們任憑這種想法自由發展的話,最終我們會封閉自我,憤世嫉俗終將接管了我們。我們能有什麼解藥?
首先是再次「盼望」。我們必須體認到,各種創傷和背叛都是敞開心胸的人必然會遭遇的狀態,唯有擁抱相信的力量,對未來再度敞開心胸。不要讓過去的苦痛傷害了未來的璀璨。其次是運用「好奇心」,保留思考時間想像更多可能,多問「為什麼」和「為什麼不」,讓自己嘗試新做法,讓開放式的問題引領自己前進。在好奇心的面前,憤世嫉俗沒有立足之地。
.
2.#道德妥協
.
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曾經在《與成功有約》書中鼓勵每個人去想像自己的「喪禮」,在你人生的最後被蓋棺論定時,別人會怎麼評論你?作者說他擔任牧師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在哪個喪禮見過為人子女的展示自己父親的履歷。也從來沒有聽過子女站在棺木前討論著父母的身價淨值。跟你最親近的人,不會在你的人生歡送會上,朗誦你最近一季的業績數字。
作者用了一個很趣味的方法描述這個概念。當你過世之後,你認識的人在餐桌上聊到你時會說:「喔,凱瑞啊,他是一個______的人。你可以把莎莎醬遞給我嗎?」雖然聽起來很難接受,但是「人的一生,終究會被活著的人簡化成一個句子。」這個空格裡面填寫的,通常就是一個人「品格」的濃縮,一個正直或友善的人;一個虛偽或易怒的人。
在作者年輕時的律師生涯中,他見到許多同儕曾經面臨道德危機的訊號,包含在人前人後差距越來越大、掩蓋事實、無法說到做到、合理化自己的不良行為和決定、眼中只關注自己。如果不加以調整,就會漸漸走上道德妥協的不歸路。具體的方法是每天付出微小的努力刻意培養,例如承擔責任、言行一致、挪出時間保留給自我反省和成長。
我在讀這段的時候,也思考著作者為什麼選擇牧師當「志業」Calling)的這條路,因此我在自己的子彈筆記上面塗塗改改,最後寫下這段想法:「一個志業的召喚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它指的是把微小的信念好好地實踐出來。它就是每天履行正直、體面、誠信。偏離這些之外的任何事情,都只是偽裝之下的慾望罷了。」品格的養成不是一夕之間的壯舉,而是每天微不足道的累積。
.
3.#身心俱疲
.
「疲勞過度」(Burn-out)是現代人常見的內在危機之一,無論是受雇於人的上班族,或者是看似自由自在的自雇者,都很有可能面臨這個狀態。作者在他四十歲一場空前盛大的演講之後,體驗到了猶如自由落體般的倦怠感。他描述那是一種「沒有期待,沒有喜樂,雖然還活著,但實在不覺得自己完全活著」的感覺。
然而,我們該如何自我察覺到自己即將陷入倦怠?明顯的警訊有:熱情消退、不再感到情緒起伏、因為小事情抓狂、活力流失、憤世嫉俗、無法滿足、無法正確思考、生產力下降、再也不笑、睡眠也無法使你重振活力。如果我們面臨上述的狀況越多,就越接近疲勞過度的懸崖。作者提供了幾個方法幫我們調整自己的步調遠離倦怠。
首先是不要試著去否認倦怠,因為這麼做只會加速情況惡化。比較好的做法是「告訴別人」自己當下的感受,找個懂得聆聽的親友聊聊,善用人際關係的力量,因為當你不再相信自己的時候,你需要有人相信你。
其次是「調整步調」通常比「調整負重」更容易帶來緩解,因為步調是我們可以控制的。請一天假、關掉手機、取消會議,在狀態不好的時候讓自己退後一步、休息一下。放慢步調去回想這一切忙碌背後的意義,釐清思緒後再重新出發。
最後是「接受自己的破碎」,人生的境遇就如同潮水有高有低,我們總會遇到狀況差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時時刻刻堅持「完美」的姿態,而且要放下自以為可以處理完所有事情的「驕傲」。作者認為,要體認到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適時尋求親友、信仰和諮商,是修補身心疲勞的良方。勇於接受「破碎」的人才有機會意識到自己能力的盡頭,找到超越和改善的力量。
作者也引用神學家兼作家達拉斯.威拉德(Dallas Willard)談提升心靈健康的方法:「你必須痛下決心,除去生活中的匆忙。」面對疲勞的前兆,必須主動採取放慢步調和尋求人際協助的策略,不要著急,也不要拖延,容許它該多久、就多久。放慢腳步和調整步伐才能走得更久、更遠。
.
#後記:危機就是轉機
.
《為時不晚》的作者雖然是一位牧師,但是上帝和聖經的文字內容不至於喧賓奪主,反而在一些重要的章節扮演了畫龍點睛的效果。透過這本書可以提醒我們自己,憤世嫉俗、道德妥協、身心耗竭、無足輕重,這些都不該是我們人生的結局,而是可以預見的必經狀態,而且我們有能力提前做出準備。
在書中,作者一再提醒了「自我察覺」的重要性,要先能察覺這些內在危機的跡象,才有機會防範於未然。如果你本身不是基督徒沒有禱告的習慣,我很推薦參考另外兩本書《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或《靜下來工作》來培養「正念」的習慣,正念能夠幫你關閉漫不經心的自動導航模式,透過有意識的自我覺察、感知情緒,對世界做出正確且善意的回應。
最後,我想引用擅長教人克服恐懼的專家克莉絲汀.烏梅爾(Kristen Ulmer)的這段話:「別浪費任何一個危機。那是宇宙在考驗你學習一件新的事物,讓自己的潛能更上一層樓。」當你遇到任何一種內在危機的警訊,不要害怕它的到來,要知道,那或許是成就美好人生的重要轉機。
.
感謝 格子外面 提供抽獎贈書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別去跟沒責任心的人計較,
別跟只想敷衍你的人認真。
人生有一種傻事,
就是你把自己的心情籌碼,
揮霍在只想敷衍你的人身上。
畢竟
你即使贏了,
對方在私底下
還是會抱怨你是個麻煩;
你輸了,
又會質疑自己
那麼努力是在為什麼。
很多時候
我們把別人看得太重,
把自己又看得太輕,
所以才會事情發生時
只為別人想,
被傷到了
還怪罪自己做錯什麼。
你的努力
不是為了讓討厭你的人對你改觀,
而是有一天
讓他們跟你再也無關。
.
本文摘自
《#在不完美的生活裡_找到完整的自己》
.
作者:艾爾文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我很喜歡跟人談非暴力溝通裡面,「需要」這個元素。這元素好好講清楚,最少要給我兩個小時的時間。
聽眾的回饋是:原來我們有這麼多「需要」等著被好好照顧!
我們的社會文化,常常教我們要為了他人做什麼,要常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但是如何滿足自己的需要,常跟自私扯上邊。還曾經有人跟我說,每個人都能獨力照顧好自己,那人與人之間就會失去連結!
上面這種說法,真是大誤解,但用傳統眼光來看很可以理解。我們文化裡面流行很多「假性親密」,那其實是「依賴」的偽裝,隱藏了「控制」的意圖。像是蓄意養出媽寶,弱化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什麼都要父母說了才算數,順從聽話,讓父母持續提取價值感。
這種照顧「需要」的方式,實際上是犧牲雙方的人生所得。雙方都會因此付出更多代價,也難以好好照顧自己的其他需要,像是獨立與自主。
更重要的是,把孩子養成討好的姿態,看起來好像親子關係很親密。事實上細細去看,雙方相處的情緒張力不低,而且為了配合彼此長年固定的互動模式,都要放棄一些可以讓自己更好的可能性。
多看重自己,是擺脫傳統制約的方式之一。
祝願您,能取下不斷討好別人的面具!
.
歡迎到這本書分享的第一篇文章
參與這本書的贈書活動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XMEN330 身心靈學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零極限音樂
讓心歸零,真實的自己才會出現;如果沒有真實的自己,
就沒有愛;活出真實的自己,你就自由了!
當我們將荷歐波諾波諾,也就是「讓內心歸零的方法」,
融入我們每天的生活方式中,就會看見自己、家庭、社會產生驚人的改變。
荷歐波諾波諾(Ho'oponopono)零極限(Zero Limits)
見、理解、清理、愛
「愛可以療癒一切。」
在生命至少有三個層面:
1. 一開始你認為你是受害者。
大多數人都是無助的狀態,認為社會在剝削和壓迫自己。
你覺得這都是社會的錯,政府的錯,上司的錯,別人的錯,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你掙扎、抱怨、抗議、聚集起來與掌權的人抗爭。
你的生活一團糟,欠債、入不敷支、人際關係惡劣、工作壓力大、被人針對。
你認為你沒有任何影響力,無法改變。
2. 接著你認為你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
有一天,你看了改變生命的影片、書籍文章。
如:《秘密》、《與神對話》、《比神更快樂》、《秘密》、《魔力》、外星人巴夏訊息。你開始覺察到自己的力量,開始了解信念的力量和這些宇宙的法則。
如:顯化法則、吸引力法則。你開始有一些神奇的經驗,體驗令人開心的結果,生活開始有所改變。
3. 最後,如果你夠幸運。你將成為神性的使者。
你開始覺醒,你了解了世界的真相。
你內心有一股正義感及直覺驅使你去做些什麼,你希望能改變世界!
甚至,你開悟了。你的意識成長到佛陀、耶穌、賽巴巴的層次,成為一位覺悟者,向大眾傳遞宇宙真理。
本文的精髓可以歸結為一句話,
一句你要學著去用的話; 一句揭示了宇宙奧秘的話; 一句我想現在對你和神性說的話: 我愛你。❤
❤零極限簡介
被稱為「零極限」的「荷歐波諾波諾」大我意識療法。
簡單地說就是不斷清理自己內在潛意識重播的負面能量、負面記憶和限制性信念。
當中最簡單、直接的清理方法是向自己內在不斷說四句真言:
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當時修藍博士曾經只是運用零極限療法,沒有見過任何一位患者,
治好美國夏威夷一整間具高度危險性、被鎖上腳鐐和手銬,
更需要服用高劑量精神藥物的精神病院的重犯。
❤《零極限》節錄:
他(修藍博士)說到,他在夏威夷州立醫院裡乾了三年。那裡關押的都是極危險的心理性重罪犯。
心理學家基本上每月一換。工作人員要不是三天兩頭兒請假就是乾脆辭職不幹了。
誰要是經過病房都要背貼著墻走路,生怕被病人襲擊。那可不是個人該去的地方,更別說住那,在那做事了。
修藍博士告訴我說,他從沒正式地見過病人。他從沒會見過他們。他的確看過他們的檔案。
當他看那些檔案時,他就在自己身上做工。當他在自己身上做工時,病人們就開始康復了。
當我聽說了以下的內容時,這段經歷更讓我心馳神往:“幾個月後,那些加了手腳鐐銬的病人也准許自由活動了,
”他告訴我說。“其他有些用藥劑量很大的病人也減少了用量。
還有些被認定是要判無期的人也獲得了自由。”我為之肅然起敬。
還不止如此,”他繼續說到,“工作人員也開始喜歡回來工作了。
曠工和遲到早退的事也銷聲匿跡了。
到最後工作人員的數目遠遠超出需求,因為病人們都獲釋了,
而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回來工作了。
今天,那所醫院已經停業了。
此刻我不得不問一個價值百萬美金的問題:“到底你在自己身上做了些什麼,導致了周圍那些人的轉變?”
“我只是清理了我跟他們共享的那部分東西,”他回答到。
啊?我不明白。
修藍博士解釋到:對自己的生命完全負責意味著,
在你生命中的每件事——只因為它們發生在你生命裡——就該你負責。
某種程度上說,這整個世界都是你創造的。
噓(口哨聲)。
讓人難以接收。為我自己所說、所做負責還行。但是為在我生命裡的每個人的所說、所做負責真是不可理喻啦。
(每一個在你身邊發生的事,都是跟你有關的,因為你都在場所以吸引過來的事件,在你自已的生命中)
然而真相是:如果你對自己的生命完全負責,那麼你就是對——你看到的、聽到的、嘗到的、觸摸到的,或是以其他方式經歷過的,統統負責——只因為它們發生在你生命裡。這意味著,恐怖分子,美國總統,經濟體制——任何你經歷的和不喜歡的——都該你去治瘉。從某種意義上說,要不是你內在的投射是這樣,它們是不會存在的。
問題跟那些無關;但跟你有關。
要改變它們,你得要改變自己。
我知道這很難理解,更別說去接受和活出來了。
譴責比完全負責來得容易得多。
但當我跟慧林博士聊時,我開始意識到:在呼珀珞珀珞裡,治療對他來說就是愛自己。
如果你想改善你的生命,你先要治愈你的生命。
如果你想治愈每個人——哪怕是個心理性重罪犯——你只要治愈自己就可以了。
我問慧林博士,他是如何治愈自己的。
確切的說,當他在看那些病人的檔案時,他到底做了什麼?“
我只是不斷地重複說‘對不起’和‘我愛你’,”他解釋到。就這樣?就這樣!
❤荷歐波諾波諾清理五要訣
1. 注意到有問題發生了。
內在的程式記憶的資料,被啟動了。
(不是別人,而是自已本來就有的程式被點開了。所以我吸引它幫我打開了。)
問題不是那個人,而是別人啟動了,你的情緒按鈕(程式)。
情緒按鈕(程式):讓你感到批判、憤怒、背叛、怨恨、嫉妒、敵意、悲傷、煩悶、羞愧、急燥、逃避、不安、沮喪、恐懼、暴力、孤單、無能為力、絕望。
因為你們之間,有共同的程式:來表現給你看,你是不是有一樣的共嗚,如果之間沒有一樣的程式,就不會有感覺,也不會在出現於你的身旁。
覺知這「不快樂的」情緒或感覺:你熟悉嗎?去理解它背後的原因。
EX:你很難過(情緒按鈕(程式))
你為什麼會難過? 你難過的點是什麼? 曾經有一樣的事情發生嗎?
直覺的感覺讓你難過的事情。
2.開始清理感覺(情緒-記憶程式)
★請在記住一點:不是要你去清理對方、想法、狀況、或任何事情。
問題在於你自已本身的程式,我必須要覺察到將它清理掉。
請對自已說:這四句話
「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說的順序隨意。
3.你也可以把這四句話的念頭運用在其它的方式為你清理
EX:找個藍色的玻璃容器,在喝的水倒在裡面,放在太陽光下照射15~60分,可以用在飲用、噴灑等...。
這就是轉化為祝福改變的能量。(請看最底下其它清理方式,可以當做參考。)
4.放手,等待靈感促使你採取行動
放手也是一個學習的重要功課。但是…
★★採取行動之前或下決定或一個念頭和想法,出現了!!!
請先清理三次,如果清理完畢。你覺得還是非行動不可,那就去做。
請要覺察自已是不是因為(想做的記憶程式,不是你真正的想做的事)
立即想要得到某樣東西,是記憶在作崇,催促我們要立即獲得滿足。
●想要(欲望)>需要( 檢視 )>必要( 去做吧 )
5.持續重複地做-信念帶來為自已改變的力量
天天覺察自已的想法和念頭是不是一直在重覆無法跳脫的模式。
用宇宙愛的四句話,「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給你改變轉化能量的力量。
「清理」是通往「零」與靈感的唯一道路 – 伊賀列阿卡拉・修・藍博士
保持無時無刻的清理,你會發生,很多捆綁在你身上的「記憶程式」被解開了。漸漸地你逐漸平靜也較自由和自在了。
❤荷歐波諾波諾的清理的六項原理
1. 我們所居住的宇宙,是我們思想的產物。
一切都是由一個思想開始的,如:你走路,那就必須先有一個走路的思想。
另外,如果你是有了解過宇宙法則,如顯化法則,你更明白思想和信念的力量。「思維是純能量。」 物質是由能量組成。
2. 如果我們的思想致命,我們的實際生活環境也必然致命。
同(1),如果你把思想和注意力放左「致命」上,那便會創造出一個「致命」的實相。
3. 如果我們的思想完美,我們的生活環境將充滿了愛。
同(1),如果你把思想和注意力放在「愛」上,那便會創造出一個充滿「愛」的實相。
4. 我百分之百的需要為我現在所創造的這個宇宙負起責任。
因為你的世界是由你的思想創造出來的,所以你必須負責任。
5. 我百分之百需要負起責任,來改正因致命的思想而創造出的這個致命的現實。
若你願意負起100%的責任進行清理,你可以改正這個世界。
注:許多事物都是大眾的集體潛意識創造出來的結果,如:希特勒、世界大戰、耶穌、佛陀、賽巴巴。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小希特勒」碎片、「小鄭捷」碎片、「小耶穌」、「小佛陀」
6. 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身外之物,所有事物都是以思想型態存在於我的內心。
佛語云:「相由心生,境隨心轉。」這跟零極限的原理是一致的。
修藍博士講得好:「你有沒有注意到,每當你有問題,你都在場?」
❤荷歐波諾波諾的清理的清理方法
★★先往上看過原理再做清理。
四句真言:這是最簡單的清理方法,就是向自己內在不斷說四句真言:
「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
清理步驟:
1. 心想著需要解決的問題:
例如:自己的疾病(精神病的效果最明顯)、深愛的人的疾病、欠債、經濟困難、人際關係差等。
2. 開始清理自己,最好有15分鐘以上。
向自己內在不斷說四句真言: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3. 聆聽神性的靈感和包含愛的內在指引,若有需要便馬上采取行動
(注:有些問題,例如疾病,可能不需要獲取靈感也能解決。)
❤零極限的作用
零極限(荷歐波諾波諾)的主要作用是「改正錯誤」,
清理自己內在潛意識重播的負面能量、負面記憶和限制性信念。
你可以這樣理解:人際關係差、欠債、疾病、戰爭、政府腐敗等任何問題是結果,負面思想或潛意識的限制性信念是原因。
由於原因永遠導致結果,所以真正解問題的方法就是移除原因。
零極限就是幫助你移除原因,而不是只移除結果。
【注:若你了解吸引力法則和顯現法則等宇宙法則,
並且你便明白我們身處的地球是在三密度,故若要達成目標,行動是必要的。
運用靈極限清理自己不是意味著什麼行動也不采取,請聆聽內在包含愛的指引、靈感而行動!】
❤荷歐波諾波諾的清理方法
零極限的清理方面有很多,
比較推薦方法是:四句真言(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冰藍、開燈、捕蠅紙、露珠清理法、祈禱文、藍色太陽水,方法很多,
但原理都是基於愛,所以不必去追求各種各類的清理方法,單純幾種方法夠用便可。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除了中央和地方兩邊的訊息要對得上、資料要一致之外,我們還需要便捷、有效率、足夠親切的線上資源來協助民眾。
【單一窗口】
盡量讓民眾一個窗口就能解決所有疑惑,朝整合跨部會的單一諮詢窗口。
【增加網站便利性】
衛福部 1957 福利諮詢的網頁,有提供包括社會保險、勞工相關、各類福利等等多項資訊,但目前並沒有放上這波紓困的資料,這樣其實滿可惜的。
【提供最佳方案建議】
我們看到政府很多部會網站都建置了「防疫、紓困、振興」專區,提供懶人包、Q&A、圖卡等,就是希望讓民眾可以快速從網路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訊息,這部分當然要肯定政府的努力。但我們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希望可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最佳方案」。是不是可以嘗試建置「微型的一條龍服務」,幫民眾整合他們需要的方案、提供解答,就像電信門市幫你算最優惠的方案一樣,協助民眾判斷跨部會、多方案的申請,對他們最有利的選擇。
疫情除了經濟需要紓困,我們的心靈也需要紓困。
台灣經歷過很多災難,也有很多救災經驗,不過這次的武漢肺炎與過去的災難型態有點不一樣。地震、森林大火,我們稱為「天災」,恐攻、重大刑案等,我們稱做「人為災難」。
而有種災難叫做「 生物災難 」(biological disaster)。
生物災難特性是持續的時間長、影響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與結束,好像看不到終點,因此越來越焦慮。當我們在救援時,災難也還在持續發生,災難會給社會巨大的損失、破壞原本的運作,對人的身心靈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且生物災難是慢性的,涵蓋的層面更大,而台灣過去的確只有面對 SARS 的經驗。
【心理急救】
經歷過921、八八風災的臺灣,都曾讓「災難精神醫學」這個議題被拿出來討論。但無論921或是重大風災,都與這次我們所面對「不知何時才會結束」、「一邊救災一邊發生災害」的武漢肺炎,就是我們所謂的「生物災難」不一樣,生物災難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點。
所以我們對於一般災難的治療模式,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但用在目前的狀況,可能就不一定適合。就我們目前治療的模式,有參考也有要調整的地方。WHO 和美國精神醫學會都強調「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的概念,其原則是準備、觀察、傾聽、聯繫。
助人者在受到訓練後,就得對(災害)受難者提供實質的幫助,而不是直接的治療。這個協助是什麼?不外乎有資訊給予(現在狀況如何?我們安全嗎?你的家屬的狀況?)、陪伴支持(傾聽需求或鼓勵)、資源連結(針對需求提供實質協助,例如:金錢紓困、生活需求),重點在於:藉由即時的伸出援手來緩解焦慮。
【脆弱群體辨識】
我們要辨識在災難下,暴露程度不同的「受災族群」,包括患者、被隔離者、防疫人員、其親友與接觸訊息疲轟炸者。另外,本身有精神疾病、曾經有創傷、受虐等經驗、自己或家人有成癮問題、社經地位不利等族群,更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助人者如何具備「敏感度」,將資源的分配,優先投放給這些群體,並給予特別的關懷,這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先聚焦的地方。
舉例來說,對這次執行敦睦艦隊任務的海軍官兵、或是第一線醫事人員、空服人員,一些遭受創傷性打擊的案例,需要給予主動的關懷、有效鼓勵和支持。特別需要注意,他們有可能被獵巫、排擠或被歧視。
越戰催生了美國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希望政府可以派遣專業人力處理,結合衛福部和民間的資源,主動提供各類復原所需的支持,包括個人諮商、支持性團體等,應該要開始準備。比如可使用社區的組織與能量,像是社區的頭人、社區的活動、講座座談會,減少社會的驚惶,和群體間的排擠拉扯。想辦法讓每一個人能夠主動關心、聯繫、提供資源,甚至生意方面的支持。希望短期之內提供心理急救;中期則使其能不受歧視地回到崗位上與恢復正常生活。當社區發現有確診病患或疑似案例,大家總不免開始標記甚至是污名畫當事人,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也讓對於當事人是二度傷害。因此希望我們可以有所作為,來建立韌性的社區。
【假消息傷害心理健康】
另外, 就NCC所提供的數據,截至 4 月 20 日的統計資料,「於指揮中心通知廣電媒體澄清錯假訊息並說明改正作法,協助轉請廣電媒體回應、加強自律」這項業務總次數目前是「1 次」,看起來台灣都沒有什麼假訊息,但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訊息的傳播不僅只有有電視媒體,「自媒體」是另一大宗。比如: LINE、臉書、youtube、Google、PTT 等社群平台,未來期望對於自媒體、傳統的媒體都盡可能減少假訊息的傳遞狀況。目前社會人心惶惶,我希望假訊息,不要成為社區心理健康的「防疫破口」!
【自主健康管理的醫療工作者給薪疑義】
日前接獲陳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 2 月 26 日發函,主旨寫道「符合自主健康管理條件之工作人員,暫勿前往機關上班」,這些人員包括:「申請赴港澳獲准者」、「通報個案但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隔離條件者」、「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個案」、「自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一級及第二級國家返國者」。但是,因為在這期間出國,而返國後需要隔離採檢,尊重這份公文沒有去機構上班的人,雇主認定不屬於他們的責任,因此不給付薪資。但在 3 月 19 日,衛福部說 26 日公文中的「暫勿」文字,只是「建議」,因此人員在管理期間適用的假別和薪資,應該由院所自訂請假規範。
在這段期間因為遵守 2 月 26 日指揮中心公文的「暫勿」規定而沒有去上班的醫療工作人員,因為 3 月 19 日的公文認定為「建議」,這些受影響的醫療工作人員,他們的假別算是事假、病假、還是防疫隔離假?導致他在這段期間因自主健康管理所請的假,有的並沒有被給付薪資。一樣是配合政府政策,正常工作的醫事人員,可以有機會得到相關的獎勵,但自主健康管理,依規定沒有入院上班的人員,卻被變相扣薪,我主張應該讓這類醫事人員能回復權益,讓乖乖遵守規定的醫療人員不要被變相懲罰。蘇貞昌院長也對此表示肯定,團隊也會持續關注。
在此謝謝為疫情拼命努力的所有單位人員,也向受疫情影響的民眾們,說聲辛苦了。或許沒辦法一次到位,但我們會持續努力、持續發聲,持續修正與服務,一起迎接更好的明天。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侯友宜 houyuih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防疫期間,你知道家庭暴力事件持續向上攀升嗎?
依據 #新北市家防中心 統計,新北市3月份家庭暴力受理案件相較去年同月大幅成長了近3成,不僅台灣,#加拿大、#德國、#西班牙 等國家的家暴個案與緊急庇護需求也呈上升趨勢。許多民眾因為受到疫情影響,待在家中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變多,彼此間的摩擦衝突也增加,就像影片中的這家人受到工作、經濟、課業相互影響,讓彼此間常常會因為一句話、一個動作或一個語氣而起爭執。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提出「#防疫也要防暴」作為,保障家庭的人身安全,也呼籲市民朋友若有遭受暴力的情況千萬不要忍耐。家防中心將提供多元協助:
❤️ 暫時性安全免費的住所
❤️ 結合 #防治網絡 成員像是 #警察、#公衛護士 等同仁加強關懷工作
❤️ 請 #社區 和 #鄰里 共同關心,若發現有不當對待案件發生,請立即通報 #110 或 #113 專線,讓公權力介入處理
❤️ 協助經濟陷困家暴家庭申請「#新冠肺炎急難慰助金」補充生活物資
其實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責任管控好自己的情緒,防疫期間很多安排都是不得已,一定會造成很多不方便,但最佳的應變方式就是找出自己與家人較能接受的生活模式,攜手渡過難關。
#新北市超前部署 #新北好貼心 #安居樂業 #侯友宜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1082運動教育學-第七組-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邱品濂-40630059A 的推薦與評價
Open App. 1082運動教育學-第七組-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邱品濂-40630059A. 63 views · 3 years ago ...more. 邱弟. Subscribe. 2. Share. Save. Report ... ... <看更多>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應用於國中體育課之行動研究 的推薦與評價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合,引起了TPSR 責任模式融入體育課之想法,讓學習的主導權從教師手中漸漸轉移至... 實踐品德教育應引發學生遵守外在行為規範,進而內化轉變成良善 ... ... <看更多>
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 在 將品德教育融入體育課-個人與社會責任教育模式(TPSR)的應用 的推薦與評價
個人與社會責任 教育 模式 (TPSR)的應用」的教師專業培訓課程,由田家炳基金會支持。 除本會會長李思敏教授之外、幸得顧問梁洪波教授與黎榮發導師共同帶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