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教「運動」,那要找誰?】
.
會「運動」的人很多,從過去是運動員的人、健美專長的、馬拉松選手、帶中風患者走路的治療師、在社區帶長者團康的教練、奧運選手的教練、連鎖健身房的教練等。但在運動這個巨大的光譜中,每個人的專精的可能在其中一個範圍,依照每個人的養成教育、工作後的繼續教育等。
.
教練們開始學習「特殊族群」、「動作控制」、「物理治療」、「運動防護」等,偏向醫療端的相關知識。同時,醫療人員包括物理治療師、醫師,也開始學習「肌力訓練」、「重量訓練」、「運動表現」等,偏向教練端的專業領域。
.
「Exercise is medicine」
.
這句話,將傳統認為「運動、訓練」是年輕人、運動員才要進行的,延伸到一個新的領域。將運動視為一種「治療、維持或提升健康的方式」。而健康是不管在哪個年齡層、不同族群下皆需要的。或者說,假設死亡為0分、健康為60分、頂尖運動表現為100分,運動皆能參與在這個光譜中的任何位置,只是用的名詞不同,或者參雜的「醫療」跟「訓練」比重上的差異。
.
例如:
🔸「關節活動度運動」,是物理治療師常用於「預防或增加關節活動度」的技術,大多應用於久臥在床而關節攣縮、或剛手術完受傷處還很脆弱的患者。
.
🔸「動作控制訓練」,起初是用在有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早期復健的專業們發現,當大腦或神經損傷後,肌肉的出力方式、順序,甚至動作型態會產生改變。使得身體可能使用「效率較差」的方式進行各種動作,消耗的能量較高、但產生的力量不多、也增加肌肉、關節、身體過勞的機率,進而引發受傷。
.
近期,越來越多人可能因為久坐、辦公室的生活型態、過往受傷經驗等,身體也會出現類似這種「效率較差」的動作型態。因此,動作控制訓練如同肌肉的「再教育」,重新學習身體應當出力的方式。目前這仍偏向物理治療師、神經科學等專業。
.
🔸「重量訓練」,則是透過自身體重或額外的負重,來刺激身體各個系統、體適能的成長,包括:肌力、爆發力、心肺耐力、體組成等。要給予身體額外「負重、重量」的前提是「身體出力的方式正確,關節、軟組織等有一定的穩定性及活動度」,也就是有一定的「健康、動作基礎能力」。而這偏向運動教練、健身教練的範疇。
.
上述的技巧都有「運動、訓練」等字眼,但其背後的意義、使用的時機有大大的不同。這當中也涵蓋從醫療端到訓練端的一整個光譜。從受傷應進行的「復健」由物理治療師主導;適合各類族群的「功能性訓練」;準備回到運動場上前的基礎動作能力由運動防護員主導;進階的肌力與體能、運動表現則由教練主導。
.
對病患、一般民眾、運動員,找到適合自身需求、專攻光譜中特定範圍的專業人員,才能更有效率的解決問題。例如,每次深蹲時,腰都會覺得緊緊卡卡的,重量遲遲上不去,可能需要找物理治療師進行「動作檢測、肌肉再教育、動作控制訓練等」。而復健半年的十字韌帶斷裂的籃球選手,日常生活、走、跑、跳都沒問題了,則應該轉由技術教練、肌力與體能訓練師進行「基礎重量訓練、爆發力、敏捷訓練等」。
.
.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
.
#exercise #training #therapy #health #motorcontrol #physicaltherapy #strength #conditioning #physicaltherapist #coach #athletictrainer #returntosports #rehabilitation #運動 #訓練 #治療 #復健 #健康 #動作控制 #運動表現 #物理治療 #肌力與體能 #物理治療師 #教練 #運動防護員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同時也有2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林大熊 練吃樂生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鐵世代3】健美紀錄片後50分鐘,共有90分鐘 •林大熊的FB: https://m.facebook.com/LinTingFitness •林大熊的IG: taiwan.k.smart •超清晰看YT: https://youtu.be/52cl_JCj5vg 鍛鍊後怒吃!一整顆高麗菜+萬巒...
「健美死亡」的推薦目錄:
- 關於健美死亡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健美死亡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健美死亡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健美死亡 在 林大熊 練吃樂生活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健美死亡 在 館長成吉思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健美死亡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健美死亡 在 [討論] 為了健美死亡的日本傳奇- 看板MuscleBeach 的評價
- 關於健美死亡 在 「又一位年輕健美選手去世!」 * 前天9月22日,IFBB Pro... 的評價
- 關於健美死亡 在 他曾是全世界體脂肪最低的健美狂人,但背後的惡習卻導致了連 ... 的評價
- 關於健美死亡 在 90年代的知名健美先生Andreas Munzer(內有可能不舒服的 ... 的評價
- 關於健美死亡 在 [討論] 為了健美死亡的日本傳奇- 看板MuscleBeach - PTT消費區 的評價
健美死亡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肌少型肥胖症】:肌少成疾 —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住在隔壁已邁入68歲的楊婆婆自從有糖尿病後,這 10 多年來,飲食都吃的很清淡,因為牙齒不好,所以肉都不太吃,四肢很瘦,走路蹣跚緩慢,年紀大了,也不敢到處跟家人朋友去旅遊,因為走一小段路,腳就會酸,更別說走有樓梯的步道了。
最近走路越來越緩慢,回診時聽醫師講解,才知道自己患了肌少症,因為肌肉量太少,才會導致走不動。為了不要跟楊婆婆一樣,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肌少症和學習如何預防吧!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機會需要舉超過兩公斤的重量,例如週末去菜市場買一週的菜並提回家,或是腳一拐卻能平衡回來沒有摔倒,這些都需要肌力。
肌力還能幫助你保持自主獨立,能夠上市場買菜,能到社區花園和老鄰居聊天,能抱起朝你衝來的孫子,這是每個人活到生命最終,都不想失去的生命品質。
相反地,萬一肌力退化,連上下樓梯、上廁所、穿衣等日常生活都變成考驗,活動能力退化造成生活處處不便,甚至危險,萬一跌倒,陷入失能臥床,需要花一筆錢找照護,從此人生變黑白。
更糟的是,許多人肌力愈來愈弱,並不是去運動強化肌力,而是逐漸減少活動或尋求省力的方式,例如二樓就不爬了,遠一點的地方也懶得去了,形成惡性循環[1]。
■肌少成疾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280位65歲以上老人中,約每6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占15.5%)[2],也就是說,每六個老人就有一人有跌倒經驗,同一份調查中更顯示,在他們跌倒後,竟然有六成的老人不採取任何的措施來防止下一次的跌倒。
對於青年或是壯年人口來說,跌倒對於他們不會有太大的風險與傷害,重新站起來,拍一拍灰塵就能繼續往前走下去,就算發現身體有異狀,我們也能迅速發現並且迅速就醫。但是對於65歲以上的老人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嚴重跌到可能會造成老人長期臥床甚至死亡,或出現骨折、頭部受傷等情形,而且曾經跌倒的長者可能會因為害怕再度跌倒而更加依賴家人,家庭往往也會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與時間陪伴他們。
試想,如果這樣的情形不斷發生,在少子與高齡化趨勢難以逆轉的台灣,如何對抗衰老,讓家中的年長者遠離「失能」,是我們將會面臨的難關與挑戰。
■什麼是肌少症?與跌倒有何關聯?
肌少症是一種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增加,各項生理器官功能都會逐漸降低,而肌肉的質量更是如此,當肌肉量與其強度、功能都呈現衰退,就是所謂的「肌少症」。
如果你有以下的症狀,就必須多加注意,例如:相較於過去,走路時是否比較不穩,容易腿軟無力?從椅子上起身是否變得吃力,需要依靠手的幫助?無法一口氣走樓梯上樓?
醫師表示,老人家常常說跌到骨頭斷掉是因為骨質疏鬆,其實原因常常是肌肉不夠,他沒有辦法平衡自己。人之所以能活動,是依靠著肌肉、骨骼與關節,而肌肉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如果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也能夠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所以「肌少症」的確牽動著年長者是否會跌倒的主因之一。
老年人如果同時擁有肥胖以及肌肉量不足時,稱為「肌少型肥胖症」。對於年長者健康的影響,比單純肥胖症或是肌少症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症狀,接著可能會讓老年人的面臨失能的困境,死亡率也會上升[3]。
■肌少型肥胖
肥胖會影響健康已是社會大眾普遍知道的常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愈高,罹患肥胖相關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病、甚至癌症等的機率也就愈高。
近年來,骨骼肌肉量對健康的影響逐漸意識抬頭。骨骼肌肉質與量的下降,若合併肌肉強度或功能的衰退則為肌少症(sarcopenia),會增加身體失能、罹病率與死亡率。
特別是在老人族群,自然老化過程身體組成會逐漸改變,肌肉質量減少伴隨脂肪組織增加。肌少症被認為是老年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表現,若同時併有肥胖則為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SO),對健康更是有加成負面的影響。老年人肌少性肥胖為近年重視及討論度高的議題。
同時符合肥胖及肌少症定義者,為肌少性肥胖患者。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共識,最常使用的標準為使用身體質量指數及身高或體重校正的四肢骨骼肌肉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body height squared in meters,
ASM/ht2 或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weight, ASM/wt) [4]。
■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型肥胖症,屬於老年症候群的一種,隨著人口老化,盛行率也逐漸提升,增加疾病與失能風險。
當肌少症 (sarcopenia) 與肥胖症(obesity)同時存在時,便稱為SO。目前尚無SO的統一診斷標準。
肥胖指的是身體脂肪過多,常用指標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腰圍、脂肪質量(fat mass)百分比。WHO將肥胖定義為BMI>30,老人因為身高減少,BMI會高估老人肥胖的情形,特別是≧85歲的女性。老人可能同時有體脂肪比例增加及肌肉減少,但BMI無變化的情形[5]。
■研究顯示,肌少症造成老人健康之影響可分為三方面:
(1)肌少症對功能障礙和身體失能的影響: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變差,因此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
(2)因肌肉與身體的新陳代謝例如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的代謝等有關,故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
(3)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為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之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老人的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6]。
■肌少型肥胖四項自我檢測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院長荒井秀典在日本NHK健康頻道上提出若有以下徵兆,提高警覺:
•走路比別人慢
•曾經有過無法在交通號誌轉變前過馬路
•曾經無法打開寶特瓶
•無法單腳穿襪子[7]
■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
銀髮族罹患肌少症 (sarcopenia)者,外觀上體弱多病、步履蹣跚、齒危髮禿、行動遲緩、搖晃不穩等,這些外觀常被認為是年老後的必然後果,一般人認為年邁體衰只是想當然而的老年無奈,對於肌肉無力的抱怨,常常給予平淡的回應,令病患徒呼負負;近年來許多專家期望從多方面改善銀髮族的體適能和生理機能,以防治肌少症。
臨床上除檢測肌肉量及肌力、步行速度外,目前並無明確的生化檢查指標可供評估肌少症,肌肉量檢測可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生物電阻抗分析儀(bioele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肌力測定可採用手握力 (男性<26kg;女性<18kg),身體機能可評估行走速度(<0.8m/s)或起立速度,用以評量病患的肌少症程度;但各團隊定義肌少症程度的標準不同,且前述檢測項目未能完全反應出療效,因此治療難有共識,唯有及早預防保健,落實保健養生觀念,才是根本防治之道。
原則上防治須增加病患的活動量和改善營養,但應考量個別病患的最佳劑量需求;防治上需同時注意針對潛在病因和併發症的防治。最好諮詢相關醫事人員和營養師,共同從增加身體活動量、攝取適量蛋白質和營養著手。
可是高齡病患較難安全地完成足量運動,且其代謝和消化系統已較退化,平日食量較小,食慾減退,如果為了要提高肌肉量而要求他們去攝取大量蛋白質,是否會使老年人的腎臟超載,都是很大的挑戰。近年來雖然有些特殊營養品或藥物被開發出來,但在驗證療效的實證醫學得到證實之前,仍應先諮詢,才能安全[8]。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大人社團 - 與你一起實踐美好生活)「從走路痛到穿高跟鞋參加健美!76歲阿嬤4招打敗肌少症、練出好肌力」: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3168
[2]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五」功秘笈學起來 防跌大師就是你!: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141&pid=13090
[3] (小世界新聞)「肌少成疾 肌少症與重訓迷思」:https://bit.ly/3CCIzgG
[4]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第三十五卷 第九期)「肌少性肥胖診斷及治療建議」: https://www.tafm.org.tw/ehc-tafm/s/viewDocument?documentId=324cce8c973e4834b8c519d52e769cd2
[5]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三十二卷第二期):https://bit.ly/37tDTeH
[6] (長庚醫訊-第四十二卷第八期 110年8月1日發刊)「肌少症」:
https://www.cgmh.org.tw/cgmn/category.asp?id_seq=1903012
[7] (天下雜誌)比肥胖還恐怖的「肌少型肥胖」:40歲後身體充滿霜降牛肉油花: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453
[8]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74778
➤➤照片
(台北榮民總醫院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高齡醫學中心)「失能及衰弱之預防」-黃安君醫師 An-chun Hwang M.D.:https://www.slideshare.net/tchang101/201708-0819-for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症 #失能 #老年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健美死亡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Delta變種病毒:攻擊不分年齡。它可以更年輕、更快、更重症,而且年輕人一樣死亡率高:為什麼?》—紐約時報
一名 28 歲的患者在密蘇里州斯普林菲爾德的 CoxHealth 醫療中心,死於 Covid-19。
此外,上週一名 21 歲的大學生,也住進了重症加護病房。
現在在美國醫院的許多 Covid-19 患者不僅包括沒有接種疫苗的人,還有許多年輕人,他們大多還不到 50 歲。
這與去年大流行首次爆發時,住院及加護病房幾乎都是體弱多病的老年患者,形成鮮明對比。
在路易斯安那州,即使沒有任何嚴重疾病的年輕人也來到急診室,而且病危。
目前尚無研究追蹤報告他們為什麼染疫。
在全美國 Covid -19高確診熱點地區工作的醫生說,他們醫院裡的病人和去年看到的病人不一樣。幾乎不是未接種疫苗,或是往往更年輕,很多在 20 多歲或 30 多歲之間:而且他們似乎比去年的年輕患者病情更重,惡化得更快。
醫生們創造了一個新詞來描述他們:“更年輕、更病重、更快。”
許多治療他們的醫生懷疑冠狀病毒的Delta變種攻擊的對象年輕化。
目前Delta 病毒已佔全美國新感染的 80% 以上。
在少數其他國家進行的研究,Delta 變種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但沒有明確的數據這種新變種對年輕人更糟。
一些專家認為,患者人口統計數據的年輕化趨勢完全是由於年輕人群體的疫苗接種率太低所致。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截至週日,超過 80% 的 65 至 74 歲美國人接種了疫苗,而 18 至 39 歲的美國人中,接種率只有不到一半。
疫苗對感染包括 Delta 在內的任何病毒變種後免於嚴重疾病和死亡都非常有效。全美國絕大多數住院患者(大約 97%),皆未接種疫苗。
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兒科和微生物學副教授亞當·拉特納 (Adam Ratner) 博士談到 Delta 變種時說:“我認為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證據它是否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
他補充說:“這可能是年輕人的行為上的差異——包括美國正在解封。他們是敞開的面對病毒,沒有口罩,沒有疫苗接種,沒有社交距離,這與一年或 15、16 個月前不同。” .
但最近 Delta 變種給科學家帶來了一系列令人不快的驚訝,關於該變體的毒力和引起更嚴重疾病的問題,正變得更加緊迫。
美國疾控中心《紐約時報》上週獲得的文件將 Delta 變體描述為與水痘一樣具有傳染性,並稱它“可能導致比 Alpha 或原始菌株更嚴重的疾病。”
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去年至今年1 月底,65 歲及以上的人佔所有住院患者的一半,而 50 歲以下的成年人佔 22%。
現在,老年人僅佔住院患者的四分之一多一點,而 18 至 49 歲的患者佔 41%。
“這種病毒在這個年齡段的情況有所不同,”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魯日聖母湖地區醫療中心首席醫療官凱瑟琳·奧尼爾博士說。“我們總是看到一些我們剛剛說過的年輕人人,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過去這種情況很少見。現在我們看到年輕重症患者更常見了。”
“我認為這是一種新的 Covid,”她補充道。
阿肯色大學醫學部校長 Cam Patterson 博士表示,去年冬季入住 UAMS 醫療中心的患者平均年齡為 60 歲;現在,它是 40。
“我們的感覺是,年輕、健康的人比去年更容易感染 Delta 變體,”帕特森博士說。
5 月 1 日在美國大學醫院發現了第一例 Delta 變異病例,到 6 月 17 日,幾乎所有感染都是由該變種引起的。
帕特森博士說:“我們看到的向年輕患者和更快生病的人的轉變幾乎恰好與 Delta 在阿肯色州的出現相吻合。” “這對我們來說就像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疾病。”
33 歲的唐納德·麥卡沃伊 (Donald McAvoy) 是一位名叫 Frue 的健美運動員,在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經營一家健身房,他沒有接種 Covid 疫苗,因為他認為這種病毒只會影響有健康問題的老年人。
但到了 6 月底,他開始流鼻涕,他認為是感冒或過敏。他的女朋友堅持要他接受冠狀病毒檢測,結果呈現陽性,他帶著一個叫做脈搏血氧儀的小裝置被送回家,用來監測他的血氧水平。
幾天之內,他的病情很快惡化,癱倒在臥室的地板上。他的血氧處於最低點:56。正常讀數為 95 或更高。
在 Baptist Medical Center Beaches,他先送醫吸氧最後送進重症加護病房,在那裡他住了 11 天,他形容這是“我一生經歷過的最可怕的事情,不僅是身體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他的醫生告訴麥卡沃伊先生,他感染了Delta變種。
他於 7 月 8 日出院,繼續靠著氧氣罐過日子。他已經減掉了 25 磅,並被警告說需要四到六週的休息和呼吸治療,才能恢復工作。而他擔心,時間可能會更長。
“現在這更像是一種機會均等的病毒,”拉斯維加斯大學醫學中心重症監護室主任安吉·洪斯伯格博士說。
在大流行的早期,患者會在出現症狀後在家中待一兩週後才進入醫院。在需要插管或重症監護之前,他們通常會在普通地板上接受一段時間的治療。
洪斯伯格博士說,像麥卡沃伊先生一樣,她的年輕患者生病的速度要快得多。 “我懷疑 Delta 變種確實有所不同,”她說。
在密蘇里州斯普林菲爾德,擁有 500 個床位的醫院 CoxHealth 的重症主任特倫斯·庫爾特博士說,該醫院的 Covid-19 患者比上一波感染者更年輕、病情更重。
“他們在第一輪認為年輕患者和孩子不會被感染,甚至不知道他們患有它或患有輕度疾病,”庫爾特博士說。 “對於 Delta 變體,它改變了一切。毫無疑問,它比原始變種嚴重得多。”
過去許多住院患者都有潛在的健康狀況,如糖尿病、肥胖症或高血壓,這些都是嚴重疾病的危險因素。
但今年所有的年輕患者沒有這些危險因素。
“這才是真正讓我害怕的地方,”他說。 “它正在打擊年輕健康的人,你不認為自己對這種疾病有如此糟糕的反應。因此忽略,不打疫苗。而事實上,年輕患者通常需要長時間的康復,有些人還會有持久的肺損傷。
在美國Delta 變種病毒是一個較新的醫療經驗,關於它的科學及醫療證據仍在積累。專家同意,它更具傳染性。一些研究發現,被感染的人即使已經施打兩劑疫苗可能會在呼吸道中大量攜帶這種變異。
一些研究人員建議,這種變種也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疾病。
發表在《柳刺胳針》醫學雜誌上的蘇格蘭研究,今年春季Covid 病例Delta 已成蘇格蘭主要毒株。
與感染早期 Alpha 變體(英國變種)的患者相比,Delta患者住院風險幾乎是其兩倍。作者說:患者也更年輕,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各國皆排在最後一輪才接種疫苗。
在一項已發布但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的初步研究中,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與感染其他變種的患者相比,患有 Delta 變種的患者進入重症加護病房的風險幾乎是其四倍。 Delta 變種的患者死亡的風險,是Alpha變種的兩倍。
即將發表在《刺胳針》醫學雜誌上的新加坡研究得出的結論是,Delta 患者更需要氧氣、更需要重症加護病房。他們死亡的機率也更高。
印度的一項研究也已發佈在網上但尚未經過同行評審,該研究發現,在研究印度第二波感染中,當 Delta 變種占主導地位時,患者面臨更大的死亡風險,尤其是 45 歲以下的患者。
一些專家表示更大的病毒力可能只是 Delta 變體更具傳染性的結果。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被感染,重症患者的絕對數量必然會增加,即使該變種本身不會導致比以前版本的病毒更嚴重的疾病。
“我沒有看到證據表明 Delta 有選擇地針對兒童、青少年和年輕人,”貝勒醫學院國家熱帶醫學院院長彼得·霍特茲博士說。 “我的印象是Delta病毒的傳染性非常強,任何未接種疫苗的人都會被捲入其中,包括年輕人。”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03/health/covid-young-adults-sicker.html?referringSource=articleShare
健美死亡 在 林大熊 練吃樂生活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鐵世代3】健美紀錄片後50分鐘,共有90分鐘
•林大熊的FB:
https://m.facebook.com/LinTingFitness
•林大熊的IG:
taiwan.k.smart
•超清晰看YT:
https://youtu.be/52cl_JCj5vg
鍛鍊後怒吃!一整顆高麗菜+萬巒豬腳,吃飯配電視 鐵世代3,我都吃完了一大鍋,影集還沒播完,哈哈,2021年1月10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2cl_JCj5vg/hqdefault.jpg)
健美死亡 在 館長成吉思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9/25~10/5 雲音響免費抽 活動詳情
👇 👇 👇👇 👇 👇👇 👇 👇
http://www.mundi.com.tw/
9/20預購商品👇 👇 👇👇 👇 👇👇 👇 👇
https://notorious-2019.com/list.aspx?tid=49
各式新品襪款應有盡有~👇 👇 👇
https://notorious-2019.com/list.aspx?tid=1
調理包&滷味滿額免運開跑👇 👇 👇👇 👇 👇
https://notorious-2019.com/list.aspx?tid=93
餓名昭彰冰淇淋!趕快來品嘗~
https://notorious-2019.com/detail.aspx?id=28&tid=6
台灣G霸多種炸物上市囉
https://www.yjcfood.com/categories/%E5%8F%B0%E7%81%A3g%E9%9C%B8
潔手噴劑、凝露及香皂https://notorious-2019.com/list.aspx?tid=62
衛生紙https://notorious-2019.com/detail.aspx?id=219&tid=75
惡名昭彰最新公告訊息詳情請參見
https://notorious-2019.com/news.aspx
語音斗內請點我(最低100NT)
https://p.ecpay.com.tw/43C5B
Notorious惡名昭彰官網會員等級表請參見👇👇👇
https://notorious-2019.com/newsshow.aspx?id=55
加入頻道會員享有徽章和特殊貼圖符號以及非公開影片
FB搜尋 - 飆捍 按讚搶先看 獲取最新消息
惡名昭彰 官網 - https://notorious-2019.com/
飆捍粉絲團 - https://goo.gl/urXSnz
成吉思汗粉絲團 - http://t.cn/EqUJvN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hwdfdpgLG0/hqdefault.jpg)
健美死亡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寸金尺土,普通打工仔窮一生薪水,才能買到一個劏房型單位,黃金商舖易手價億億聲。雖然商舖身價不菲,但細心留意會發現,總有一個死場(死寂商場)在附近,明明位處市中心交通方便,但空置率高人流又偏低。記者便請了人稱「劏場醫生」、曾一手拯救荃灣地皇廣場的盛滙商舖基金創辦人李根興(Edwin),和我們來一轉經典死場遊。
「有些死場是瀕臨死亡邊緣,而這個(佐敦廣場)是已經死亡。」Edwin說道。位於佐敦道28號敦成大廈的佐敦廣場,商場名字仍於大廈外清晰可見,但若然在Google Maps輸入「佐敦廣場」,卻查不到正確位置。
果籽 :https://hk.adai.ly/appleseed
相關影片:
【性格小店】71歲前江湖大佬利時商場開古着小店 奄尖揀客嫌戴勞力士Rolex同大媽無品味(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xswqQs-b2fQ
【美魔女】47歲凍齡靚媽操肌玩健美 「我怕老怕更年期,想早啲操fit自己!」(果籽 Appledaily) (https://youtu.be/g2y8GL2U6ok)
【重案解密】特務生死戰 — 生擒行刺名人殺手 前G4長七:最唔似的就是特務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RleGdqACzI8)
【百萬豪裝公屋】寧花巨款裝修都唔買樓 月入10萬夫婦:供樓會好辛苦|2020-06-18 (壹週刊) (https://youtu.be/Z7sJex8wYHM)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生命鬥士】值得鄭秀文都讚 前女歌手車禍癱足27年 靠聲控製花椒辣椒油:即使手腳不能動 腦袋仍可很靈活(飲食男女) (https://youtu.be/gREGjaLELTg)
【借貸逾10億】葉玉卿以愛共闖「面子關」承認老公申請破產 (蘋果日報 ) (https://youtu.be/3Gle3Uo0WzI)
【全球樓行「戀殖」張堅庭 籲BNO送子女赴英 授英倫買樓三大秘訣 (蘋果日報 ) (https://youtu.be/o2itR_w6Ezs)
#果籽 #旅行團 #佐敦 #佐敦廣場 #死場 #商場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wNBX0C6-Zc/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KK-uQpboeyxZNK5NXbzEibH8Hg)
健美死亡 在 「又一位年輕健美選手去世!」 * 前天9月22日,IFBB Pro... 的推薦與評價
「又一位年輕健美選手去世!」 ... Cup Pro League Qualifier)。 ... Pozzi 驚傳在隔天早上突然死亡! 警方表示死亡原因不明;但應跟外力無關。 ... 冠軍選手,也是同樣在比賽 ... ... <看更多>
健美死亡 在 他曾是全世界體脂肪最低的健美狂人,但背後的惡習卻導致了連 ... 的推薦與評價
他曾是全世界體脂肪最低的健美狂人,但背後的惡習卻導致了連醫生都訝異的死亡。 大部份的人都覺得國際健美界的重要成員Andreas. Visit. Save. More like this. ... <看更多>
健美死亡 在 [討論] 為了健美死亡的日本傳奇- 看板MuscleBeach 的推薦與評價
遊覽日本健美網頁時候,看到一個例子頗有意思,翻譯過來給大家參考。
翻譯來源取自:
「NAVER網頁的マッスル北村」跟
「世界のニュースがここにある的伝説の日本人ボディビルダー」。
本名:北村克己
出生:1960年10月6日的東京都
在還沒接觸健美前
1.中學時期體力就非常好,在做肺活量測量時候,把測量機器指針拉到最底。
2.在校成績非常優異,是理想中的優等生。
開始接觸健美後(為了肌肉增大什麼都做)
1.為了專心健美,從東京大學(日本第一學府)休學。
2.除了一般正餐外,每天20到30顆雞蛋、牛奶2到3公升、鯖魚罐頭3個、
再加上300公克的蛋白粉。
3.為了加強身體消化,還食用大量消化劑。
4.把雞肉打成醬料樣子大量食用。
5.進行大重量的啞鈴訓練,把胸部跟手腕的肌肉弄到斷裂過。
6.進行過於激進減量活動,導致體內電解質不足,因低血糖被送好幾次醫院。
死於「餓死」
1.在2000年8月3日,為了參加世界健美。戒掉了碳水化合物,而為了攝取優質
油脂,還採用了「油脂減肥法」。在最後階段,又把油脂斷掉,採用攝取一
點點的碳水化合物方法。
因為計算過的飲食量,無法應付超過預想的基礎代謝跟運動所產生的能量,
所以最後的結果是餓死。
2.作為人體的預備燃料「體脂肪」完全沒有。
3.一般來說,人體基於防衛機制,需要補充最低限度的能量,但是沒有。
照片跟影片
1.https://edmm.jp/wp-content/uploads/2017/01/11.jpg
2.https://edmm.jp/wp-content/uploads/2017/01/32.jpg
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13Bd6x6Z7g
*網頁中還有介紹他妹妹的回憶錄,還有父母親立場等。
包括北村從小就異於常人的故事。不過好長,有空再翻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3.158.12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511331590.A.2B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