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老鼠咬布袋,「闌尾」僑委會砍掉重練剛好而已
5月下旬「榮譽」僑務委員訪中「談統一」引起社會譁然, 直到遭開記者會踢爆,僑委會事後才解聘11位榮譽及專職僑委職務。今媒體報導僑界引爆「請辭潮」,結果僑委會卻未承認也未否認。
僑委會上任至今整天無所事事,不僅在捍衛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一事,完全「毫無作為」,對於此次僑委赴中談統一,僑委會在事先知情下,卻只有消極勸阻,其心態可議。
全台灣約2300萬人口,如果依照僑委會定義卻有4000萬海外僑胞要服務,從這天馬行空僑胞定義就可看出僑委會多不切實際。僑委會「闌尾」政府組織已是不爭事實,須砍掉重練,不要再飼老鼠咬布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小銘小玄夫夫日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灣身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今年第一次組團參加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年一度的「同志驕傲節」。#瑞典 #斯德哥爾摩 #同志驕傲節 斯德哥爾摩同志驕傲節(Stockholm Pride)7月29日起舉行,活動為期一週,8月3日下午的大遊行達到活動最高潮,5萬人浩浩蕩蕩穿過市區,吸引50萬人圍...
僑胞定義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聯合/立委問政不能只有膝蓋反應
2016-03-15 00:42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議場。聯合報系資料照
新國會開張,活力充沛,卻也出現不少以管窺天的問政主張和修法提案。撇開去國父遺像、發兒少津貼等議題不談,最近立委要求限縮「僑胞」定義為「台僑」,乃至要求在健保法中納入「黃安條款」,以防堵「黃安們」對健保資源的侵蝕,切入點或無可厚非,但思維邏輯和立法結論都失之草率。這類膝蓋反應式的問政模式,恐無助於台灣的制度改革和整體處境。
以立委林俊憲所提的「黃安條款」為例,他主張修改《健保法》第八條,增列「國人海外所得未在國內繳稅,且六個月內未有入境中華民國者,即使依規定繳交健保費,也不適用健保就醫」,希藉此規範黃安之類「吃裡扒外」、對台灣缺乏向心的人卻不斷濫用健保資源。從維護健保健全的角度看,制度的漏洞當然要設法防堵,但林俊憲提出的規範條件,卻顯然欠缺深思。最簡單的理由是,根據他所提的門檻,許多在海外留學、短期進修或打工換學的年輕人,馬上將首當其衝成為受害對象。這符合林俊憲的本意嗎?
黃安在大陸任意抹黑、醜化台灣藝人,返台就醫卻又耗掉百萬醫療資源,在一般民眾看來,都是極其可鄙可憎之事。然而,台灣健保制度缺漏重重,來自層層陳年糾葛;若僅以黃安為假想敵,必欲去之而後快,一刀下去,可能是其他無辜者先遭株連受害,那就是可怕的錯殺。我們認為,立委問政修法務必力求思慮周詳,原因在此。
進一步看,根據目前健保的給付規定,民眾若因故在海外就醫,返台後仍可申請核退費用。如果這項規定不作調整的話,黃安即使不返台尋求救治而留在大陸就醫,他的就診費用最後照樣可以從台灣健保財庫中撈走。如此一來,規定要繳稅及半年內入境的威嚴管制,豈不形同虛設?那麼,大費周章祭出「黃安條款」,卻動不了他一根汗毛,又所為何來?
事實上,許多台灣民眾覺得不公平的,還包括許多長年居留海外的人士,卻在晚年返台僅付少許代價即可享用健保。這個問題,和「黃安條款」之指涉有類似之處,脈絡卻未盡相同,不能一概而論。立委在思考黃安的問題之際,如何同時解決旅外公民健保權利和義務之均衡,才是台灣健保可長可久的關鍵改革。林俊憲目前提出的是「防堵法」,唯失之粗糙;更理想的方式也許是「門檻法」,透過納稅及居留紀錄的交叉稽核,設定出不同的「部分負擔」標準,也許才是較合理的解決之道。
「黃安條款」的設計,和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主張限縮「華僑」定義為「台僑」,基本上都是台灣「本土意識」的產物。林昶佐認為,僑委會以台灣兩千萬人的資源,去服務海外四千萬華僑,是一種畸形現象;因而主張將「僑胞」的定義法律化,明確定義為「從台灣出去的台僑」。對「天然獨」世代而言,看到任何「華」字,都想要置換為「台」,這並不足奇。但是,如果「台獨」對他們而言不只是嘴巴說說,而需要付諸行動並付出代價的話,那麼,及早爭取最大多數的海外華人支持,難道不是更聰明的作法,何以卻非要「化友為敵」?再說,以僑委會一年區區十幾億的預算,頂多做點宣傳和聯誼工作罷了,又能奢談什麼「服務」四千萬華僑?如果還要把僑胞切割為「自己人」和「外人」,如果香港、馬來西亞華僑都不算僑胞,這又是什麼智慧?
多年來台灣民主素質遲未提升,和立委問政的作秀化、即興化、和淺薄化有很大的關係。需要下苦功的議題沒人做,只求吸睛的表演大家爭搶,其結果,弄得質詢很熱鬧,法制卻停滯不前。日前憲兵濫權搜索事件爆發,馬上就有立委要求廢掉憲兵的「司法警察權」;如此膝蓋式的反應,網民意見已多如過江之鯽,哪裡需要立委來代言?
僑胞定義 在 小銘小玄夫夫日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台灣身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今年第一次組團參加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年一度的「同志驕傲節」。#瑞典 #斯德哥爾摩 #同志驕傲節
斯德哥爾摩同志驕傲節(Stockholm Pride)7月29日起舉行,活動為期一週,8月3日下午的大遊行達到活動最高潮,5萬人浩浩蕩蕩穿過市區,吸引50萬人圍觀。
在駐瑞典代表處與僑胞的通力合作下,台灣今年首度參加同志大遊行,沿路高舉「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國家」的橫幅標語,還用紅布和「囍」字裝飾花車,營造喜氣洋洋的婚禮氣氛。
北歐國家民風開放,以對同志友善聞名世界。瑞典2009年起正式承認同性婚姻,同一年,瑞典的基督教會也決定將「婚姻」的定義擴大到同性伴侶,牧師從此可為同性新人證婚。(中央社)
大家好我們是小銘👦小玄👨
小銘是巨蟹座♋小玄是牡羊座♈
從大學一年級開始交往,愛著愛著就過了十幾年,時間是個只會往前不能倒轉的旅程,把握當下,不論未來還有多少個十年可以愛對方,我們都要好好的創造屬於我們的精彩回憶,珍惜與最愛的人相處時光,記得屬於我們的每一時刻。
喜歡我們可以⬇⬇⬇
按讚+分享+訂閱+開鈴鐺唷!
Instagram : ms961024 ➡
https://www.instagram.com/ms961024/
Youtobe : 小銘小玄夫夫日常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7S82NeK2qobXew0y85LghQ
Facebook : 小銘小玄夫夫日常 ➡
https://www.facebook.com/ms961024/
Time is a journey that can only go forward and can not be reversed. Grasp the present, no matter how many years we can love each other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create wonderful memories that belong to us, cherish the time we spend with our loved ones, and remember every moment that belongs to us.
僑胞定義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處理院會交付僑務委員會102年度預算凍結案等8案
口頭質詢
▶針對補助僑生健保案,我國目前主要以東南亞僑生為主,僑委會提供誘因讓他們來台就學,無可厚非。但很多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條件未必輸台灣人,若還是一致性的補貼,甚至以國家去歧視性定義,這是不公平的,對國內學生也不公平。至今遲未定出「排富機制」,非常不合理。僑委會應在編列明年度預算之前,訂出排富機制。
▶針對僑委會專案報告質詢吳英毅,台僑各行各業都有,不能因為自己開過餐廳,就只獨厚補助餐飲業,非常不合理。此外,海外年輕志工招募網站,不僅英文拼錯,內容都是強調招募認同中國文化的人,內容偏頗。最後有關雙十國慶補助僑胞回台,應以更經濟的方式處理,尤其僑胞補助健檢部分不予補助。
僑胞定義 在 486先生- 台灣2000萬同胞養4000萬『僑胞』, 你的看法是 ... 的推薦與評價
戰略資源的定義是? 我相信台灣發生什麼事的話最先逃的也是這些所謂的戰略資源~ 說到健保~最賤的不就是黃安平常說自己是中國人到處打壓台灣,只有須要就醫才說自己是 ... ... <看更多>
僑胞定義 在 [轉錄] 別再叫我華僑- 看板Malaysia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連結:
https://blog.pixnet.net/usenleo/post/12311556 上篇
https://blog.pixnet.net/usenleo/post/12311966 下篇
還記得剛來台灣時,在僑大(現為僑生先修部)的入學典禮上聽到校長的致詞:
「歡迎回來。」當下覺得非常納悶,明明才剛落腳台灣,何以是「回來」呢?
這麼多年下來,才知道「華僑」在台灣有著繁複的歷史因素,跟中國大陸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五條」明定「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不具有中國國籍」
明確區分出外國人和中國人不一樣,由於孫中山當年領導的國民黨在辛亥革命時大量
依靠海外華人的支持,所以「中華民國國籍法」接受雙重國籍,把華裔定義為只要血
統上具有中華民族血緣者,皆接受海外華人為中華民國公民。
因此在台灣有兩種華僑,一為在台灣出生,從台灣離開在海外長大的台灣人,一
為海外華人後裔以及香港、澳門的華人,依循這種身份管道來台求學的學生們,則統
稱「僑生」。
然而「僑生」在諸多馬來西亞旅台生眼裏卻是個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一旦以僑生
身份入學,也意味著將背負隨此身份而來的原罪:「程度很差、中文不好、加分入學
、搶奪資源、上課很混」等刻板印象。
從來就不知道,單純的留學心願在這裏卻變得如此複雜,除了得默默承受如同符
咒般的「僑生」標籤,有些人還因此面臨認同危機。
這些年來填了數不清的表格,我們都須在「僑居地」那欄中填上「馬來西亞」,
然而「僑居地」帶著「客居」的意味,每每填表格時,看著自己的家鄉在此時莫名奇
妙被打成「客居處」,總有說不上來的感傷。
也許第一代的馬來西亞華人會自許為華僑,畢竟他們確實是飄洋過海而來的,對
原生的土地有一份執著的情感可以理解,但這對土生土長的我們而言,「華僑」兩個
字是如此的吊詭,把自己的故鄉寫成「客居處」更是莫名奇妙的荒謬。
跟第一代馬來西亞華人相比,我們有著不一樣的成長軌跡,上一代的情感糾葛在
今天演變成「一廂情願」的沉重歷史包袱,然而這包袱不該由下一代來承擔,下一代
也不該活在上一代建構出來的幻像裏。
我從來就不是從台灣出去的,我很清楚我的家鄉只有一個,而且永遠不會改變。
在台灣我從不會主動說自己是僑生,被別人稱呼為華僑的時候內心總是會反感。
儘管因為諸多政治因素導致華人族群看似被邊緣化,但這不應該造成馬來西亞華
人不認同馬來西亞的理由,國家和政府永遠是兩回事,政府有錯不該怪罪在國家身上
,因為它是我們的唯一故土。
因此別再叫我華僑,我是馬來西亞人,再來才是華人。
--------------------------------------------------------------------------
上禮拜的文章因時間過於倉促,有些部分沒說得很清楚就匆匆完稿,這禮拜特地
再延續這個議題。
我想我是喜歡中華文化的,要不我不會來到台灣,在這裏,我開始認識堯、舜、
禹、湯、夏、商、周等中國各歷史朝代的興衰,也開始接觸古人的詩詞散文,而不再
只是摘錄式,狠狠切除歷史、情境脈絡的「名句精華」。
我喜歡象形文字,那代表的是內外合一的文化思維,而且帶有音韻美的特質,(
如「貓」是因為貓的叫聲而叫做「貓」);我更喜愛那些詩詞,可以將對人生的體悟
,自然的觀察濃縮在短短的幾個字裏面,卻足以讓人意猶未盡,多麼漂亮的文學想像。
我從來沒有放棄中華文化,對它的認識與喜愛也隨著在台灣的日子以來與日俱增
,一天比一天,更加熟悉一點。
但是我很清楚,瞭解中華文化並不會讓我變成中國或台灣人,我無法忽視我的中
華文化背景,同樣的我更無法忽視我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背景。
一個人如果可以忽視自己生長的環境,跟忽視把自己一手帶大的家庭是一樣的道
理,都是那麼的可怕與忘本。
我吃Roti Canai、椰漿飯、Nasi Kandar、印度炒麵、叻沙、福建面、海南雞飯、
Ramli Burger、薄餅、沙爹、娘惹糕點等各族美食長大,這是許多馬來西亞人在異地
會瘋狂想念的食物,顯然我們的味蕾已經標識了我們的身份。
我是多麼的幸運,除了中華文化,我還擁有更多,何止「華僑」而已?
更何況,最讓我和朋友詬病的,是這些所謂自稱為「中華文化中心」的國家不止
習慣把華僑定義為擁有華裔血統,共用中華文化者,也習慣將之視為中華文化大一統
思想,於是衍生雖為馬來西亞土生華人卻必須在表格填上「僑居地」為馬來西亞的奇
怪現象。
更甚者,把南洋的華人文化視為「海外」的,中原以外的「邊陲」文化,漠視我
們已經自成一家的文化型態。
這種大一統思想仿佛宣示了我們的命運,一旦自稱華僑,就得接受隨著黑眼睛黃
皮膚黃頭髮而來的「邊陲」想像,成為永遠都是「中原以外」的人,這究竟是不是造
成許多移民後代至今仍在自己生長的土地上自我邊緣化的最大因素?
然而我們不再是第一代移民,時時刻刻對「祖國」牽腸掛肚,他們生長的地方畢
竟與我們不同,我們的開始在這裏,將來也會在這裏(除非你移民)。
如果你已經是土生土長的移民後代。卻時刻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對外自稱「馬來
西亞華僑」,想請教你,你真的認為你的祖國在那有黃河長江水的國度嗎?你真的認
為總有一天你會「回歸祖國」嗎?
抑或,你只是活在長輩為你建構或你自己建構的想像中,看不見這只是一場夢?
該醒囉!
p/s: 上禮拜的文章 “……孫中山當年領導的國民黨在辛亥革命時大量依靠海外華
人的支持,所以「中華民國國籍法」接受雙重國籍,把華裔定義為只要血統上具有中
華民族血緣者,皆接受海外華人為中華民國公民。”的部份有些謬誤,應為“辛亥革
命以後,國民黨為答謝海外華人的支持而設立了「僑教政策」,在教育上接受全球有
中華民族血統 的華裔「歸國」升學”,在此為自己的筆誤深深致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34.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