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繁華色相中
#吳士偉個展
#紫藤廬
暑假的時候,走訪一趟青雨山房拜觀吳士偉的作品裝裱。三位姓吳的,吳士偉、吳挺偉和我愉快的聊了一個下午。除了觀看士偉近期要在紫藤廬展出的作品之外,挺偉也拿出了許多裝禎用的材料,並分享了許多在書畫裝裱的知識。
我與士偉相識多年。觀察到他多年來對於書畫創作的歷程,只能說此人真是謙謙君子,而且畫如其人的優雅與飽滿。且書寫一篇短文,做為文字導覽。開幕日期為10/24日下午兩點。
〈不在繁華色相中─試論吳士偉水墨近況〉
文人畫在20世紀的發展困頓
隨著清帝國的衰敗,中國的科舉制度在1905年被取消之後,整個文人階級也跟著在民國初年逐漸的消失不見。固然,文人的風雅與品味令人懷念,但過往那種將科舉、菁英文官與品味「三合一」的組合,已然無法在民國時代延續。
陳衡恪(1876-1923)在1921年所撰寫的〈文人畫之價值〉一文中提出「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陳衡恪出身於晚清的世家,其父親為陳三立(1853-1937)與祖父陳寶箴(1831-1900)俱為清代文人官員,其弟陳寅恪(1890-1969)則是20世紀中國之史學權威。從陳衡恪的世家背景可得知他在民國十年寫文章捍衛傳統文人畫價值時的家學淵源。無奈,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使得中國新一代的知識份子不僅強烈的質疑自身的文化傳統,更激進者甚至主張中國應該走向「全盤西化」的道路,才能振衰起敝。
從晚清開始,中國的留學生大都先前往「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之後的第二波則是前往歐美留學。雖然,陳衡恪也曾前往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博物學。他返回中國之後對於文人畫的倡議,顯然抵擋不住更多從歐洲與日本返國的藝術提倡者。徐悲鴻(1895-1953)的「中國畫改良論」,或是林風眠(1900-1991)的「東西方融合論」,如果放在「五四」與「新文化」運動的脈絡下,明顯的更能獲取年輕世代的支持。歷經1949年的共產革命之後,文人畫在中國的後續發展只能苟延殘喘的躲藏在階級鬥爭的陰霾裡。1980年後的「改革開放」固然帶來了一線生機,但是後來的「新文人畫」運動,在大量西方當代藝術移入後,也僅能曇花一現的凋零。
吳士偉與他的文人品味養成
吳士偉先後畢業於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之)、文化大學與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國立藝專時代所就讀的工藝科應用美術組,奠下了他日後對於古玩(長命鎖)、漆器、銀器與織物(緙絲、刺繡)的愛好。此外,當年席德進(1923-1981)對於臺灣民俗文物、建築的重視,也滋養了他的藝術底韻。除了古人之外,影響吳士偉水墨的老師包括了江兆申(1925-1996)、李義弘、蔣勳與倪再沁(1955-2015)。可以說,江兆申的秀麗筆墨、李義弘的攝影觀景構圖、蔣勳的人文素養與倪再沁所重視的文人筆墨,都構成了吳士偉畫作中的重要養分。
從20世紀跨越到現在,吳士偉的水墨創作一方面要抵抗臺灣藝術市場對於當代藝術的偏好,另方面則是要面對如何在當代的生活情境裡去蒙養文人畫的品味。舊時代的文人品味來自於書香官宦世家、來自於琴棋書畫、來自於四書五經與詩詞歌賦。這些文化條件,也就是陳衡恪在民國時代對於文人畫沒落的無力回天之憾。整個時代的風氣、社會政治與經濟結構都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之後,文人(官員)階層已然消逝。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畫已經不存在;在我們這個時代,唯一能夠持續發展的只有文人畫的品味與精神。
無論是親自拜訪吳士偉的工作室,或是瀏覽他的臉書,都可以發現他對於古物的嗜好。時間所淬鍊出來的歲月痕跡與歷史記憶,無論是在他所收藏的長命鎖、銀器或是漆器上,都可以看到古香古色的斑斕美感。例如,此次展出的【浥清塵01】的畫心周邊就有銅綠的斑剝效果;【浥清塵02】的花瓶,還刻意的使用燒過的銀箔來暗示時間的流逝感。2020年的作品【瓊華】裡的漆器圓盤,也在珠紅色的顏料下,隱約使用墨色的暈染,來增添歲月感。此外,【平安長春】作品中,所使用的「全形拓」紙張是購自中國大陸的現成品,買回之後再添上竹簾、花卉與托盤。「全形拓」(把古代的青銅器利用特殊的手法來呈現青銅器的立體造型)盛行於清代金石考證學風的乾隆與嘉慶年代。清代晚期書畫篆刻家趙之謙(1829-1884)時常在「全形拓」的紙上做花卉。此後,無論是吳昌碩或齊白石等人皆有不少此類的作品。元代文人畫家趙孟頫(1254-1322)在論畫時說:「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以今日的角度而言,「古意」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詮釋與作法。吳士偉的古物收藏癖好,無疑的是他文人品味養成的重要養分。
繁華落盡見真誠
文人畫的技法可以仿效,但是品味卻難以學習。明代的董其昌(1555-1636)曾說:「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鄞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董其昌〈畫眼〉)。吳士偉酷愛旅行,足跡踏遍許多地方─除了故國山河之外,造訪臺灣北海岸的三芝、老梅等處之後,他以海藻綠畫下了【春渚】。此外,他在臉書上留下了大量他在臺北或新北市巷弄所見的花花草草,而這一些用攝影留下的影像,也常成為他眾多花卉作品的造型來源。
吳士偉的線條,來自於他長期的書法鍛鍊。本來,在文人畫的系統裡最講究的其實是以書法線條入畫,然後讓線條在畫面上可以言說自己,而非僅做為造型的陪襯。他對於筆墨線條的掌控,可見於【蘭香馥郁】裡的從容與自在,以及類似常玉(1895-1966)構圖【觀止】中充滿節奏感的飽滿與生機盎然。從趙孟頫之後,中國的文人畫甚少觸及顏色的使用。趙孟頫說「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便自謂能手」;事實上,吳士偉的用色除了來自傳統的中國畫顏料,也運用到大量的日本畫顏料。在訪談中,他提及剛到東海大學研究所時就開始接觸了膠彩畫;他還特別提及廖瑞芬建議他使用日本畫的天然胭脂以及嘗試其他的膠彩顏料。因此,吳士偉畫作裡顏色表現,不僅層次豐富(有時會參用銀箔或黑箔),設色飽滿而不俗豔。
〈不在繁華色相中〉展覽,吳士偉展出了他最近三年來的精心之作。我對佛學並無研究,但「色相」或許可解釋為人們目光所能及的現象界。「繁華」的「華」字等同於「花」,也就是吳士偉最常繪製的題材。本次展覽中,他的花卉作品確有幾件刻意的在描寫花落花謝的過程,例如【抱香】裡那些以較黑的墨色所畫的蘭花,或是【綺蘭】作品中太湖石左側的枯萎蘭瓣。時間的流轉,會讓人有「傷逝」的感悟。王羲之在〈蘭亭序〉中也說「故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魏晉名士的風流,不在驚世駭俗,而在於真誠的理解生命的短暫與苦痛。吳士偉的〈不再繁華色相中〉不僅提供給我們豐富的視覺饗宴,也提醒了我們在於生命的虛幻與真實之間,一個重要的觀看位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萬的網紅楊世光在金錢爆,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付費看金錢爆完整版,請購買學習終端機(機頂盒)與在微信【仟和亿掌握財金】公眾號以微信支付付費觀看。 購買機頂盒購買請洽仟和亿官網商城 每晚八點,『楊世光在金錢爆』完整版在仟和亿機頂盒準時上架。 掌握金錢爆和楊世光動態, 請微博關注@金钱爆InvestorWatcher 和@金钱爆_杨...
元代階級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記得她嗎?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Remember her? Happy Mid-Autumn Festival!Translated
中秋節快樂!哲生原力與你同在(^_−)−☆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中秋節已成爲與春節齊名的主要節日之一;而受到地區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傳統節日。
自古中秋節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象徵人之團圓,爲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並祈盼豐收、幸福,成爲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
【中秋節的由來】
關於中秋節的由來,主要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月餅起義等三種說法。
《傳說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當時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遂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爲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並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嫦娥。
后羿平日除了傳藝狩獵外,都和妻子在一起,人們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然而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路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即能即刻升天成仙。但是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便把不死藥交給嫦娥保管。當嫦娥將藥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裏時,被一旁的小人蓬蒙看見了。
三天後,后羿率衆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衆人離開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之後,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且怒,抽劍欲殺惡徒,但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拚命地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后羿無可奈何,卻又十分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傳說二:吳剛伐桂》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斷。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事,以示懲處。李白有詩云「欲斫月中桂,持爲寒者薪」。
《傳說三: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的民眾無法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
朱元璋欲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的搜查行動十分嚴密,想要傳遞消息並不容易。於是朱的軍師劉伯溫想出一個計策,他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將藏著紙條的餅分送到各地的起義軍手裡,來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到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那天晚上,一輪明月高掛之際,各路大軍一呼百應,有如星火燎原,很快便攻下了元大都,起義大獲成功!
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元代階級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媽祖與海洋文化| 知史百家
安煥然
媽祖信仰的廣泛傳播,是中國古代航海和對外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媽祖之普渡慈航,海不揚波,增添討海人的信心。《天妃顯聖錄》記載媽祖機上求親、化草救商、鐵馬渡江、龍王來朝、收伏晏公、收伏嘉應嘉佑、禱佑起椗等濟救民間海商漁民的聖跡,朱衣著靈、護佑鄭和下西洋、護佑遣使琉球等中國朝使船隊之遠航,庇佑海運漕糧等事功,均展現了媽祖信仰是重商、進取的海洋文化。相對於大陸型的農業文化,媽祖信仰與中國海洋事業的相互映照,展現了中國人冒險求利,勇敢涉洋的開放氣魄。
千年媽祖,意示中國也是偉大的航海民族,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閩粵地區,閩商的豪邁進取,海南人更應以大海為量。
媽祖信仰是東方母性海洋文化的象徵。媽祖的東方海洋女神形象,不同於西方那種代表雄心、攻擊、競爭、佔有之海神形象。在西方,古希臘有海神波寒冬,祂是一個手持三叉戟的壯年男子,經常騎著駿馬在海上飛馳,所到之處,掀起巨浪,波濤汹湧,大地顫抖。人們都說祂是大海的主人,若不順從、供奉,必遭滅頂之災。在古希臘人看來,海神波塞冬沒有善惡之分,有的只是力量。強者,即擁有權力,擁有一切。而在東方,千年海洋女神,媽祖形象一開始就被賦予祂控制海濤風向的靈性,深具庇佑海者安全、順航的神庥職能。媽祖是以人格化的神祇恣態出現,展現人類母愛之無私利他的精神。
徐曉望《媽祖的子民》指說,在中國的民間傳說,媽祖是一個高雅的年輕母親的形象,祂身披象徵著吉祥的紅衣,在茫茫大海上飄行,哪裡有海難,便趕去營救落難者,給人們帶來平安、好運、吉祥。在祂的身上,寄托的是人類母親的愛──慈祥、親切、無私、利人,祂將愛付於人,而從不索取、不求回報。在媽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東方海洋文化的特徵。
漢民族以慈悲無私的女性(母性)為海神,實是帶有中華文化之內蘊。不是因為恐懼於媽祖這海神會否發怒,才誠惶誠恐地去供奉。宋元以來,人們崇祀媽祖的態度是非常密切的。誠如元代柳貫《敕賜天妃廟新祭器記》所寫的:「命蔫於天妃,得吉卜而後行,精神蠁如父母之顧復其子。」
元代黃四如《聖墩順濟祖廟新建蕃厘殿記》則說得更為貼切:「所謂神者,以死生禍福驚動人,唯妃,生人福人,未嘗以死與禍恐之。故人人事妃,愛敬如母。」
媽祖信仰是超越地域、階級、族籍的海洋和平文化。處在21世紀的今天,媽祖信仰這種「未嘗以死與禍恐之」,使人備感親切,「愛敬如母」的媽祖精神,不就更是我們應當發揚的海洋文化嗎?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元代階級 在 楊世光在金錢爆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付費看金錢爆完整版,請購買學習終端機(機頂盒)與在微信【仟和亿掌握財金】公眾號以微信支付付費觀看。
購買機頂盒購買請洽仟和亿官網商城
每晚八點,『楊世光在金錢爆』完整版在仟和亿機頂盒準時上架。
掌握金錢爆和楊世光動態,
請微博關注@金钱爆InvestorWatcher 和@金钱爆_杨世光
微信公衆號關注:杨普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