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可以看電視嗎?」
有一位媽媽感到很困擾,他的孩子開口閉口就是「媽媽,我可以看電視嗎?」
媽媽竭盡所能的依照專家建議,開啟孩子其他興趣的門。
買樂高引導他喜歡建構,才玩一下,孩子就說:「媽媽,我有玩了,那我可以看電視嗎?」
帶他去圖書館看書,沒一下子就蹭過來:「媽媽,我看了,那我們可以回家看電視嗎?」
那個看電視的執念讓媽媽害怕得不得了。
其實啊,我們心裡都有那個小孩,也都有那個經驗,別怕,你只是需要把你與執念共處的經驗拿出來就可以。
如果想不起來,那我來說說我自己和渴望與執念共處的經驗。
學期中,我想做的事情不能做,成績交出去的那天,我內心那個頭大大向前衝的小孩就醒過來,開始無限追劇。
平常得睡十個小時的我,一放暑假明明身體還沒休息夠,就自動起床想追劇,彷彿媽媽還在睡覺,一個小孩已經在你身上跳來跳去,小臉湊在你的臉上一直問:「可以去玩了嗎?可以去玩了嗎?」
於是暑假才剛開始,我已經全身好痛,眼睛痛,頭也痛,好像被毒打一頓,可是我還是想追劇。
我想要扭轉這個狀況,於是想起正念認知療法介紹的理論,人的認知、情緒與行為是連在一起的。
於是我靜下來告訴我內心那個頭大大向前衝的小孩說:
「可以啊,可是一天只能看兩集喔,要不然沒睡飽,沒休息夠會一邊玩,一邊痛痛,就不好玩了。」
「可以啊,可是一天只能看兩集喔,要不然會像家裏的冷氣,一直用一直用都沒關起來,身體很快就壞掉了。」
「可以啊,可是一天只能看兩集喔,要不然一下就看完了沒得看會哭哭。」
是的,我允許我內心那個頭大大向前衝的小孩存在。而事實上,根本不是你允不允許的問題,他就是在那裡了。
我們要做的是允許內心那個不管現實的小孩(情緒)的存在,然後告訴他行為會有的後果(認知),然後決定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可以做到什麼地步。
以上就是運用情緒、認知與行為來協調出更美好更續航的人生。
我們也要這樣培養孩子協調情緒、認知與行為的能力。
當然啦,你一定會想,事情有那麼簡單就好了。通常都是被情緒拉著走啊。
沒錯。頭大大向前衝那個小孩經常會贏,好在人還是會透過經驗來學習,學習到不能總是讓情緒那個小孩贏。就像最近因為任性追劇而讓身體痛到、眼睛痛到、頭痛,我因此有怕到。
那下次我極有可能還沒有到身體痛、眼睛痛、頭痛,只要覺察到自己開始那個追劇的行為時就會停餓。畢竟人很實在的,痛到了就會想辦法。
為了解決我追劇的慣性,我選擇透過走一萬步(行為)把注意力從腦部轉移出來到身體,最近追劇就變成愉快的經驗,而不是又喜歡又痛苦的經驗了。
這讓我想起另外一位媽媽問我的問題,他說,我兒子很乖,但就是會忍不住賭錢。他兒子吃得很差,穿得很差,而且不還就會被黑道砍手指,媽媽看了不忍心就幫他還錢了。這個惡夢於是週而復始,不斷的上演。
我跟一直在幫兒子還錢的媽媽說,讓你的兒子去讓黑道砍手指頭吧。就只能這樣了。你幫他還錢,他的認知就會多一條「我媽會不忍心幫我還錢」,然後內心想賭的小孩就會更任性了。
你兒子會繼續賭,你是幫兇。
至於一直想看電視的小孩,他一直想看電視是沒問題的,他只是把慾望講出來而已,就允許這個慾望的存在吧。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情緒、認知與行為這一條龍接起來,讓他們合作,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下次孩子問你說:「媽媽,我可以看電視嗎?」
你可以告訴他:「可以啊,你可以看電視。
不過政府有規定喔,如果爸爸媽媽讓你一直看,眼睛壞掉,那爸爸媽媽會被罰錢。而且這樣你很可憐,不只我們出去玩的錢沒有了,你眼睛壞掉以後也就不能看電視了。
那這樣啦,別的國家是說小孩子看電視不要超過兩小時,那你一天可以看兩小時。你來說說你要怎麼用這兩小時。」
以上這些話是很有學問的。
1. 「可以啊,你可以看電視」。
人一旦聽到不行的時候,想要的被阻礙,就會有情緒,接下來就什麼都聽不下去了,所以先說可以,而事實上也真的是可以啊。
2. 不過政府有規定喔,如果爸爸媽媽讓你一直看,眼睛壞掉,那爸爸媽媽會被罰錢。而且這樣你很可憐,不只我們出去玩的錢沒有了,你眼睛壞掉以後也就不能看電視了。
這段話是增加他腦袋裡的認知資料庫,讓他知道一直看電視會受到的衝擊,尤其是對自己有什麼影響。
這不像是恐嚇他「警察來了」,而是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3條真的有規定「兒童及少年不得為下列行為…三、觀看、閱覽、收聽或使用有害其身心健康之暴力、血腥、色情、猥褻、賭博之出版品、圖畫、錄影節目帶、影片、光碟、磁片、電子訊號、遊戲軟體、網際網路內容或其他物品…五、超過合理時間持續使用電子類產品,致有害身心健康。父母、監護人或其他實際照顧兒童及少年之人,應禁止兒童及少年為前項各款行為。」
這麼說可以增加孩子了解法律和自己的關係,也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僅會影響自己而已,也會影響家人。
3. 那這樣啦,別的國家是說小孩子看電視不要超過兩小時,那你一天可以看兩小時。你來說說你要怎麼用這兩小時。
這樣的說法更是厲害,孩子因為可以規劃、可以自由選擇,那是一種很開心的感覺,再加上規劃得動動腦,他就能夠練習選擇。除此之外因為是自己的規劃的,比較有承諾感。
家長如果對於他選擇節目的內容有疑慮,需要用合理的理由來說服孩子,至於什麼叫做合理的理由,家長就要去做功課,說服孩子為什麼那些內容不好。這也是當家長最美好的部分,為了孩子好,自己也跟著成長了。
如果家裡有白板,可以把這個規劃寫在白板上。當孩子無意識的問你「我可以看電視嗎?」,你可以說:「我們來看一下白板上的計劃。」這也可以養成孩子記事與依照計畫行事的習慣。
我自己內心住著一個頭大大向前衝任性的小孩,說真的,我這種人可以讀到博士,在國立大學教書,如果不是很有方法的和這內心的小孩相處,要嘛就是讓這小孩牽著走,四處闖禍,一事無成,要嘛就是這小孩天天哭哭啼啼覺得人生好黑暗,什麼事都不能滿足。
試試看吧!至少我是用這個方法讓我暑假可以好好睡覺,不會一直被我內心的小孩吵著要追劇,沒辦法好好安靜過生活的。
微博同時刊出: https://www.weibo.com/7476659612/profile?rightmod=1&wvr=6&mod=personinfo
---郭葉珍的《我們,相伴不相絆》-----
博客來:https://reurl.cc/NjZWge (含電子書)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