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面對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沒有人是局外人‼️
9/25邀您參與青年抗暖大遊行✅
⛔️越來越多觀測資料顯示,全球暖化加劇,乾旱、暴雨、熱浪、森林大火等極端氣候事件增加,根據聯合國估計,未來20年若再不落實積極減碳工作,這些事件於未來將可能更常見,氣候危機已迫在眉睫!
🔺為培養年輕世代對氣候變遷危機所帶來的挑戰,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Taiwan Youth Climate Coalition)今天邀請我和 #蔡其昌副院長,跨黨派共同召開線上記者會,討論如何投入減碳抗暖行列!
⚠️ #氣候變遷教育應從小建立觀念:
目前氣候變遷雖有列入學校19項重大議題中,但因未列入課綱,本來是希望老師可以融入在不同課程中建立相關觀念和價值,但在教學現場會因老師和地域造成學習成效上落差,以致無法透過教育讓學生認知到氣候變遷議題的嚴肅性與急迫性。
➡️呼籲教育部可以用「類課綱」方式,將氣候變遷教育加入課本內容,從教育的角度讓學生從國小開始建立觀念,到高中則可以透過探究與實作、公民課或自主學習深入研究並提出行動方案。
➡️教育部應打造老師氣候變遷知識增能的機會,並透過輔導團討論並設計適合教學的教案。尤其氣候議題不應只侷限在地球科學或地理課,更涉及人文、社會和文化領域,最適合現在108課綱希望養成學生知識統整和跨領域思維。
📌面對氣候危機,沒有人是局外人!
9/25邀請您一起站出來參與「#青年抗暖大遊行」為氣候發聲,
共同為下一代努力!
➡️目前遊行暫定於9月25日下午2時立法院前舉辦
(後續將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規範指引進行)
🔆更多詳情請見活動討論區
https://fb.me/e/1FPeoyXEC
「公民 探究與 實 作 教案」的推薦目錄:
公民 探究與 實 作 教案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課綱很活 高中教師須改教材、教法
社會領域十二年國教課綱學習重點及內容
桃園市大溪高中地理老師廖俊瑋認為,新課綱把知識密度減量,符合未來高中作為「國民義務教育」的一環,旨在培育國民基本素養,讓學生可在生活中運用。同時添加「探究與實作」課程,透過主題橫向整合,地理、歷史及公民不再分開教授。比如教伊斯蘭世界,未來就能統整出環境、宗教、文化、歷史族群、國際局勢等,教導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
至於困難點,廖俊瑋點出,第一線老師須改變原先的教學方法,政策端也要協助打破過去教師單打獨鬥的授課方式,進入共同備課、研發教案等。另外,須給教師額外時間去強化多元教學能力,但新課綱增加很多選修課,教師開課壓力增加,如何找出時間加強研習,會是很大的挑戰。
公民科過去採社會科學概論去分域,依照政治、社會、經濟、法律等去上課,未來打破後,改採主題概念,台南一中公民科老師郭復齊認為,這確實會考驗教師如何抓住脈絡。此外,公民科時間太少,主題要談多少內容?要多深入?也考驗教師能力。
歷史課綱將傳統通史教育傳統放在國中,高中階段則改採主題式教學;新北市三民高中歷史老師張文隆表示,要從現行的通史教法,改成主題式教學,能力不是問題,怕的是有些老師的想法沒有跟上時代去做改變。而為協助改變較慢的老師能動起來,無預警的「觀課制度」也是種方法。
大考綁教學,新制大考如何考更是關鍵。張文隆指出,社會領綱長年只考選擇題,但非選題、問答題、申論題才能讓高中的歷史教學真正產生質變,讓學生學會自學和思考,才是教學關鍵。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22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