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刨冰的超展開 | 多元連結的我們 // 李長潔 🍨
.
由 朝日夫婦 、#偽學術 與 Ancre café 安克黑 咖啡 一起籌畫執行的「#日式刨冰體驗講座」,很快地就進入第三場,冬陽暖烘烘的,如同參與者的我們,熱情而堅定。十分奇妙,本來系列講座的場面設定,是雅俗共玩的普遍級做冰體驗,但不知怎麼的,逐漸長成一個進階級的刨冰知識、設計技巧、營運經驗與品嘗鑑賞的分享與多元連結。來參與的朋友,帶著各自的動機與故事,一起共創了一個美好的上午。
.
▓ #甜蜜藏在細節裡
.
冰的文化人類學故事,談了兩次之後,職業病發作,自己更新課綱,忍不住延伸到數據觀察與社群媒體操作的面向。其實也不奇怪啦,日式刨冰的興起,無論在日本或台灣,新媒體力量的介入顯而易見。尤其是Instagram與網美(influencer)的出現,在很大的程度上,視覺影像與訊息流量,左右了日式刨冰(甜點)市場的風向。
.
▓ #多樣化的連結與共創
.
然後,在朝日夫婦的工作坊帶領下,比數據更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好啦比數據有趣並不難ww)。參與的朋友們果真跟前幾場一樣,都是各種高手啊。「Kakigori Toshihiko」的老闆俊彥等夥伴,分享了他們的刨冰設計思考與營運眉角;「鯛魚燒工房 台灣店 」的女孩老闆,思考著要如何整合冰品,端出好玩的甜品。
.
「and.caker 」的創辦人,溫柔地談著她做甜點的初心與刨冰設計的想法;最後,淡水旅行文創「旅學堂 Tamsui Traveler 」的文史工作者,則想著要如何一起推動淡水在地文化。更多喜愛刨冰的朋友,都是潛在的甜品創作者,對味道與造型都有非常獨到的觀點!
.
透過講座的平台,連結彼此,互動交流。或許之後,期待我們可以一起創造出甚麼超級無敵厲害的文化創意。
|
#週六再來一場
#敬請期待
冰的文化人類學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活動紀錄】日式刨冰體驗講座 | #朝日夫婦 feat. #偽學術 // 李長潔
.
冷冷的12月16日早晨,連日的雨天,澆不熄喜愛刨冰的人們的熱情。受到淡水「朝日夫婦」刨冰店的邀請,我們一起規劃與執行了一個體驗講座。在講座中,希望透過刨冰的社會科學知識、冰品的設計思考、製冰技術的交流、與親身製作屬於自己冰品的體驗,反映著我們對刨冰的愛好、思想與鑽研探究。
.
▓ #冰的文化人類學
.
活動的開始,偽學術的長潔,以火與冰的文化人類學比較展開思考,探詢「冰」是用何種姿態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世界當中。當然,長潔是以日本為例,刨冰(かき氷)的形式基本上是屬於日本飲食文化的一環。
.
從平安時代的《枕草子》一路散步到明治時期的「天然冰」與「機械冰」的爭論。甚至,我們沿著史料的線索,在台式刨冰中,發現了日治的殖民現代性。其實說來也蠻簡單,屬於亞熱帶的台灣,食冰的普遍經驗絕對是技術的結果。
.
▓ #冰的設計思考
.
在「冰品設計思考」的環節中,我們有了驚人的發現,每一位參與者的冰品設計都太厲害了吧。無論是配合環境自然變化的冰塊折射,或是巧思地隱藏驚人的口味,再或是以不同食材的組合再現設計者的私人生活,甚至是連結在地文化的創生,每個設計都超級創新!
.
▓ #為同一個方向努力的大家
.
交流時才驚覺,講座的參與者各個大有來頭。像是知名攝影師「#Ean的世界大旅攝」、奈良人氣刨冰店「#ほうせき箱」的成員、天母「#冰來冰趣」的老闆,士林「#花藏雪」的老闆、食事創意空間「#Monsoon」的創辦人、台中的刨冰店……等等一群非常有想法的為刨冰努力的人。總之,我很感動。第一次看見這麼多同好聚集在一起,為同一個方向努力。
.
感謝「朝日夫婦」的邀請,感謝眾人的參與,收穫的比付出的多很多。
|
#第一次以偽學術名義辦活動
#紀錄一下
#我也想開刨冰店
冰的文化人類學 在 #冰的文化人類學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講座中,希望透過刨冰的社會科學知識、冰品的設計思考、製冰技術的交流、與親身製作屬於自己冰品的體驗,反映著我們對刨冰的愛好、思想與鑽研探究。 . · #冰的文化人類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