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 ◎陳強華
我們看見,
隨手拋出去的紙屑果皮;
又輾轉回來,凌亂擺放在
木板床、洗手間,
書桌上、衣櫃裏……
菸蒂甚至在滾熱的咖啡中沸騰。
我們喊不出聲音來,
四方也響不出聲音來。
青菜葉顯得薄弱,蟻群稀疏
乾瘠的毛蟲停滯在緩慢的成長。
蛻變的毛蟲啊毛蟲,
我們不曾歡呼,孩子不曾
蝴蝶也不曾飛來。
蝴蝶再也不曾飛來,
我們看見,汽車呼出的黑煙
又流轉回來。
瀰漫整個城市,和村鎮。
縱橫的阡陌,魚苗泯滅
白鷺鷥匆匆驚離,
紛紛墜下頹喪的羽毛
在農業的風中飛揚……
我們從來不習慣嘆噓,或者惋惜
溝壑裏的蒸氣不斷上昇;
我們銅壁般的情懷逐日暗黑了。
空氣濃稠,沿著河堤荒蕪堆積的殘柱;
有人縱燒電線,
蜥蜴焚斷尾巴逃命了。
我們懶於思考,
我們要休憩,回到
最隱密的居所,做愛,睡眠。
那岌岌的樓房在風中樹立,
恐嚇著我們的光芒啊,
霓虹燈在喊些甚麼呢?
掙開擠腫的人羣,
走進充斥著檳榔渣的地下道。
我們要回到最隱密的居所,
在棉被裏做愛,
擦精液的衛生紙散舖滿地;
彷彿是在垃圾堆裏繁衍後代。
啊,終於,終於我們發現
我們生活在自己設置的廢墟上。
--
◎作者簡介
陳強華(1960-2014),1960年出生于馬來西亞檳州大山腳鎮,台灣政治大學教育系畢業後,返回檳城日新獨立中學任教,曾任韓江學院文化館館長及中文系系主任。
1991年創辦「魔鬼俱樂部」詩社,發行《魔鬼俱樂部》詩雜志(1994年9月)。並曾主編《金石詩刊》,參與編輯《馬華當代詩選》(陳大為主編,1996年),1997年創辦《向日葵》人文雜志,培育許多馬華詩人、影響馬華文壇甚鉅。
--
◎小編 #三進 賞析:
在談詩作之前,先岔題聊一下背景。
誰是第一個喊出「生態詩」呢?這個過程可能很緩慢,新聞詩、自然詩、環境汙染詩、環境生態詩......「生態」與「詩」兩組字走到一起,經歷了漫長的歷程。
在紙本報刊出版品為王的年代,報紙副刊的定調,始終起到指標性的作用。1981年,在蕭蕭與李魁賢的策畫下,《台灣時報》詩學月誌推出「生態‧自然的呼喚」專號;其後,1984年,時任《自立晚報》副刊主編向陽策畫了長達兩個月「生態詩‧攝影展」,邀集了多達22位詩人參與發表了24首詩。
此時生態詩已被作為一種明確的類別,得到詩人們挹注關注、共同定義的機會。
雖然每位詩人關注的面向各不同,有人關注環境汙染、有人細細觀察生態、有人田園詩、有人詠物,但在看似分散的面向上,生態詩的特質已經漸漸得到聚焦。
今日分享陳強華的〈廢墟〉,便是1984年7月2日發表於《自立晚報》「生態詩‧攝影展」的詩作。陳強華為馬華重要詩人,來台求學後返回馬來西亞擔任中學教師,並積極籌辦文學報刊,從校園及文學圈兩方面影響著馬華文壇。
從陳強華參與《自立晚報》生態詩專題,不難看到他當時活躍的程度。〈廢墟〉一詩觸及的面向,幾乎盤點了生態詩面臨的各種問題,不妨藉由陳強華的眼睛,窺看一九八O年代生態詩成型時,眾人的目光落在何處。
雖然後來陳強華爆發了抄襲事件,多數人都無法置信,寫作三十餘年的馬華宗師級人物會發生這樣的失誤。黄錦樹曾撰〈他在詩理生了病〉一文,對這件事發表了推論與判斷。不過讓我們回到〈廢墟〉一詩,透過它,讓我們回到了1984年,那時候創作力方興未艾的青年陳強華,熱情正昂揚、向世界綻發著才華與企圖的光芒。
*延伸閱讀:〈他在詩裡生了病〉黄錦樹
http://freesor.blogspot.com/2013/08/blog-post_3553.html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生態詩 #陳強華 #馬華詩人 #廢墟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18.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老臺北建築的影像──凌宗魁 凌宗魁簡介 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曾任職於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等,現為國立臺灣博物館規畫師。著有《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專業通才理想的實...
凌宗魁簡介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灣地理 #臺灣歷史 #日本時期 #台北市
#古蹟文化 #城市發展 #聚落地理 🇯🇵🇹🇼
重慶南路的過去與現況
#好書推薦 #人文社會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這裡是清代的「府前街」、日治時期總督府前的「本町通」;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總督府成為總統府。
重慶南路見證了近代臺灣的權力交替與政經流轉,也帶動了附近區域的發展;
重慶南路是政經樞紐之路,也是充滿故事的道路。
-
在1980年代以前,重慶南路書店林立,聲勢壯大,文字與思想在此匯聚交流,成為全世界華文圖書出版最重要的一條街。而書店街的歷史啟動器,就是來自日治時期的「新高堂」,1898年起創辦人村崎長昶從小型文具商發展為書店龍頭,於是新高堂書店、西尾商店、新起町一帶的東陽堂和鹿子島等,及榮町的文明堂、杉田等書店在一百年前形成書店街,並進行空間大改造。除了本町通和榮町通的日文書店外,大稻埕太平町也曾經發展出另一條書店街,如蔣渭水的文化書局、連雅堂的雅堂書局、謝雪紅的國際書局,儘管曇花一現,卻都是日治時期新文化傳播的重要據點。
戰後,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老字號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正中書局,以及經銷教科書的臺灣書店、戰後第一間本土創辦的東方出版社、迄今仍具規模的三民書局、被譽為那個年代最好的文星書店……,都匯聚在重慶南路這塊沃土上。書街上各種知識與各式風景相互混雜。這些書店各有專擅,成為各個世代重要思想養分的汲取地。在白色恐怖時期,重慶南路書報攤是禁書的流通點,滋養並啟迪了黨外政治與思想。從臺灣書店、東方出版社,到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三民書局等編修辭典起家的書店,再轉到武昌街明星咖啡館的文化社群,街道騎樓上周夢蝶書攤子、禁書書攤和文星書店,蔚為一片生態盎然的書森林,作家季季因此寫下:「文星和明星,印刻了我來臺北後最早的寫作記憶。成為我日後不斷想要重返的生命場域。」還有西西:「經過周夢蝶的書攤子的時候,我們停下來看看有沒有甚麼書店裡不可能再找到的詩集。譬如:一些很舊的詩集,流速緩慢、流域不廣的詩集,靜默的詩集,等等。」曾幾何時,這片茂盛的書森林逐年凋落成零星的枝葉,令人不勝唏噓。
作者群:
作者簡介 蘇碩斌,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臺大臺文所教授。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企畫《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等,近年致力推廣創造性非虛構寫作。
林月先,臺北人。曾合著《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主編《尋味Badousi:溪洲部落野菜札記》。目前就讀臺大臺文所碩士班。
高傳棋,1970年生,家族世居南萬華加蚋仔三百年,臺大地理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北一女地理老師、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祐生研究基金會子題計畫主持人、臺北商業大學兼任講師;現任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臺北水窗口執行長、Ours理事、臺灣古地圖史料協會理事。發表過近100篇關於歷史地理、臺北生活文化、廣告創意時代等文章,及50多本相關著作,包括《穿越時空看臺北》、《引領臺北走向世界舞臺的茶文化特刊》、《古地圖看臺北》等。
凌宗魁,畢業於中原建築系、臺大城鄉所。興趣使然的建築史與文化資產工作者,著有《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圖解臺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Brick Taiwan:積木臺灣經典建築》、《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
鍾淑敏,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領域:日治時期臺灣史.臺灣總督府檔案研究。特別著力的課題為:戰爭動員與臺灣人戰犯、二戰時期的臺灣戰俘營、戰前臺灣人在東南亞的活動、灣生與日治時期在臺日人、臺灣總督府官僚、專賣事業等研究。
徐明瀚,電影與藝術評論人,輔仁大學哲學系學士,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現為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候選人。曾獲2000年誠品復古文案大賽優勝、2010年高雄拍片網夏日影評徵文活動首獎,現任臺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並於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與人文藝術寫作中心擔任兼任講師。曾任八旗文化編輯、《Fa電影欣賞》執行主編、《國影本事》主編,著有《摩登生活的漫畫及其「無-意義」:郭建英與上海新感覺派(1927-1935)》、《舊城區的藝聲X異生》(合著)等。
-
出版社:左岸文化
左岸文化第二編輯部/遠足文化第二編輯部
出版日期:2019/08/07
凌宗魁簡介 在 Sangpuy 桑布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桑布伊雲門演唱會表演團體介紹第二波】
接下來介紹的是將會在8月4日下午與桑布伊一起合作一小段演出的玩弦四度 Interestring Quartet弦樂四重奏!玩弦四度挑選了數首桑布伊的專輯歌曲重新改編,將在演唱會裡與桑布伊一起給歌曲新的詮釋!
桑布伊演唱時間:15:30開始 (雲門劇場室內)
【玩弦四度簡介】
#華人地區第一組爵士弦樂四重奏
♫第26屆金曲獎「最佳專輯」、「最佳專輯製作人」、「最佳作曲人」、「最佳演奏錄音專輯」四項入圍
♫第26屆傳藝金曲獎「最佳跨界專輯」入圍
♫第六屆金音創作獎「最佳爵士專輯獎」得主
♫第八屆金音創作獎「最佳爵士單曲獎」得主
2014年發行首張同名專輯『玩弦四度』即讓台灣演奏樂壇驚豔不已,團長暨第一小提琴黃偉駿,協同第二小提琴劉洧忻、中提琴葉棣綺及大提琴葉俊麟,以華人地區首組爵士弦樂四重奏之姿態現身,音樂融合爵士、流行、R&B、藍調、鄉村、世界音樂等現代音樂元素,把玩弦樂於節拍之間,超越大眾對於弦樂四重奏之定義與想像,更獲國內重要演奏類音樂獎項之全數入圍,及第六屆金音獎「最佳爵士專輯獎」之獲獎肯定。
2015年,受美國爵士音樂家Andy Jaffe邀請,與他的六重奏一起於台北爵士音樂節共同演出,並參與專輯《Andy Jaffe Nonet +4: Arc》的錄製。
2016年「玩弦四度」受「世界軌跡」樂團邀請,參與《探親》Legacy音樂會演出,並參與「絲竹空爵士樂團」《手牽手》專輯錄製。 同年更接受兩廳院委託創作,與鋼琴家黃裕翔、歌手舒米恩以及泰雅學堂合作《和你在一起》音樂會,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年底發行的玩弦第二張全創作專輯《Miraculous》,真實的記錄了玩弦成軍以來每位團員於樂團中的成長與滋養的呈現,以弦樂四重奏為基本核心,思考四把弦樂所能揮灑的新音樂世界,更延伸弦四與不同器樂的編制合作,弦四加人聲、弦四加打擊、弦四加低音提琴、弦四加鋼琴三重奏加人聲等配置,如同觸發不同支點而蔓延出新生的網絡畫面,而每一次的合作觸發,總激盪出許多奇幻的轉瞬時刻,在那樣的音樂當下,讓玩弦的世界,更加豐富動人。
2017年中,受邀於日本關西一帶神戶、池田、大阪、和歌山等地巡迴演出。同年,與台灣博物館專案規劃師、建築專家凌宗魁先生合作,共同企劃「古厝新聲」講座音樂會,於全台八個城市巡迴演出。年底,專輯「奇幻旅程」榮獲第八屆金音獎「最佳爵士單曲獎」肯定。
2018年,參與爵士鋼琴家許郁瑛「波傑克特三」專輯錄製,並即將於八月與原住民歌手桑布伊合作演出於淡水雲門劇場。
凌宗魁簡介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老臺北建築的影像──凌宗魁
凌宗魁簡介
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曾任職於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等,現為國立臺灣博物館規畫師。著有《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圖解臺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Brick Taiwan:積木臺灣經典建築,用樂高積木打造43個古蹟與地標》。
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簽名版)
作者: 凌宗魁
追蹤作者
新功能介紹
繪者: 鄭培哲
出版社:遠足文化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8/05/30
語言:繁體中文
梁實秋故居
106 台北市
雲和街11號
02 2363 4598
故居星期一二三公休(但可接受團體導覽報名)開設課程與活動讓大家在故居的空間裡交流與學習。
參觀費用:50元(附贈明信片或棉襪)憑殘障手冊免費,身心障礙者憑証含陪伴者ㄧ人免費
課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