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菜、聊新年,來閒聊一下港台差異
——————
昨天下午做了一些豬肉鑲香菇跟尖椒。
在台灣時都是用豬肉餡塞糯米椒,在香港常見是鯪魚肉釀尖椒。(也不用鑲字,多用釀字)。可我個人不是太鍾意鯪魚肉的味道,鱔魚也是,雖不到討厭,但無法感到喜歡。在香港跟朋友在外火鍋或吃飯,鱔魚跟鯪魚肉我可能都吃一兩個嚐味道。(但香港的白灼鯪魚皮我倒是喜歡,脆脆的)
做了一些鑲香菇跟尖椒。昨天,把一部分*冷凍起來
預先做一點打算有幾餐可以少做一道菜,煎一煎就好了,結果咧,今天就吃光了!
*普遍香港使用的「冷凍」二字,其實是台灣人說的冷藏,就像香港小七超商會看到飲料櫃上面寫冷凍一樣,其實就是冷藏飲料。我要說的冷凍,是在冰格會結冰的那一種冷凍(怎麼好像繞口令)。
港台同樣是中文但其實語言的差異不少,
其實,習俗也差很多啊!
尤其過年的紅包習俗港台差異真是大。
紅包在香港稱利是、利事,香港只要未婚,都可以拿紅包,長輩從弟弟妹妹們到同事都發,未婚同事一樣要包,當然也有些人厚臉皮離了婚照樣跟已婚同事討紅包😂。已婚人士通常不會有紅包,除非某些長輩仍然當你孩子包給你。你也可以反過來包給長輩紅包,就看你個人意願。
這在我這個台灣人看來真是超級不可思議,真的用了超級多的紅包袋,弟弟妹妹跟同事原來也要包?
幸好香港紅包的金額沒有壓力,最少20元港,也就是台幣80塊左右,主要是壓歲、討吉利為主。
20也行、三百、五百也行,想要更多也行,你高興就好。其實如有想多給長輩的費用,如家用,那家另外給。總之紅包的重點,不是數字。
台灣的過年紅包則多了「數字」的形式壓力,大部分人只要開始工作,就開始給父母紅包(平時當然也有家用)。對平輩親戚的堂表弟妹不包紅包,更不用包給同事(頂多開工日,老闆高管包紅包給下屬)。
台灣包出去的紅包,數量少,但包給父母跟親家的紅包的數字就有數字壓力⋯最好是吉祥數字,並且隨著年紀經歷增長,收入多一點,紅包金額增加過的話,盡量別變少。
若因為今年突然比去年少了,父母也許不是在乎錢,而是會開始嘮叨你的工作⋯是不是過得不好了?是不是失業或降職了?又或者像我爸那種觀念,就算是兒女哪天成了大集團總裁,他一樣跟你說公務員至上。他就會開始嘮叨碎念說:就叫你考公務員啊!(關耳朵)(然後轉身一個move飄走)
成了港媳後,我曾就因香港紅包數量的感到驚嚇,到今年,早已淡定地面對香港的過年紅包,提早收集了銀行跟餐廳送的紅包袋免得買紅包再失血一次。對台灣的長輩則維持台灣習俗,並且避開過年旺季機票期,早在過年前提早帶先生回家吃飯,若為了初二回娘家實在是為難彼此的荷包跟各種趕場拜年體力戰,若為難彼此,大家見了面也不一定開心,反正我也常常回娘家,感謝爹娘願意協調。
其實我爸不是完全理解,他常說「潑出去的水」除了初二之外,不能回娘家,甚至說過要我回台灣時,不能住家裡。
據他認知是:嫁出去女兒若常回娘家的話,會被人家說話。但上次我問他,請問有誰要說你閒話?你是名人嗎?你只有三個女兒,你選擇要自生自滅嗎?)—他久久無法回答我。
過年,除了紅包還剩什麼?
習俗背後的美意本是什麼?
只流於形式,只有遵守不能有彈性?
有些人觀念已經定型了,無法改變他們。
那我就要求自己吧!
我希望自己年老時,別變成一個討厭的長輩,也不想當一個什麼事情都看不順眼的長輩,也不想當一個沒有個人興趣愛好只專注在他人的長輩。習俗可以做但可以有彈性,若晚輩回來只是為了「應付而配合」我,那麼我永遠得不到真正的愛,全是表面。
各位朋友們,新年期間肯定也有各種狀況,只是不一定說出來,還是想跟你們說聲,辛苦了,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的,過日子。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380的網紅ONETAKE 一鏡過,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netake.vdo 利是多唔一定係勁,入面個數先決定一切 #onetake #新年 #利是 #CNY #年初五 #幫補家計 #期待 #傳統 #好多人避年 #團圓 ——————————————— 特別嗚謝 小物館 提供場地拍...
利是利事 在 我愛食物設計—包周—味嚼喃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聊菜、聊新年,來閒聊一下港台差異
——————
昨天下午做了一些豬肉鑲香菇跟尖椒。
在台灣時都是用豬肉餡塞糯米椒,在香港常見是鯪魚肉釀尖椒。(也不用鑲字,多用釀字)。可我個人不是太鍾意鯪魚肉的味道,鱔魚也是,雖不到討厭,但無法感到喜歡。在香港跟朋友在外火鍋或吃飯,鱔魚跟鯪魚肉我可能都吃一兩個嚐味道。(但香港的白灼鯪魚皮我倒是喜歡,脆脆的)
做了一些鑲香菇跟尖椒。昨天,把一部分*冷凍起來
預先做一點打算有幾餐可以少做一道菜,煎一煎就好了,結果咧,今天就吃光了!
*普遍香港使用的「冷凍」二字,其實是台灣人說的冷藏,就像香港小七超商會看到飲料櫃上面寫冷凍一樣,其實就是冷藏飲料。我要說的冷凍,是在冰格會結冰的那一種冷凍(怎麼好像繞口令)。
港台同樣是中文但其實語言的差異不少,
其實,習俗也差很多啊!
尤其過年的紅包習俗港台差異真是大。
紅包在香港稱利是、利事,香港只要未婚,都可以拿紅包,長輩從弟弟妹妹們到同事都發,未婚同事一樣要包,當然也有些人厚臉皮離了婚照樣跟已婚同事討紅包😂。已婚人士通常不會有紅包,除非某些長輩仍然當你孩子包給你。你也可以反過來包給長輩紅包,就看你個人意願。
這在我這個台灣人看來真是超級不可思議,真的用了超級多的紅包袋,弟弟妹妹跟同事原來也要包?
幸好香港紅包的金額沒有壓力,最少20元港,也就是台幣80塊左右,主要是壓歲、討吉利為主。
20也行、三百、五百也行,想要更多也行,你高興就好。其實如有想多給長輩的費用,如家用,那家另外給。總之紅包的重點,不是數字。
台灣的過年紅包則多了「數字」的形式壓力,大部分人只要開始工作,就開始給父母紅包(平時當然也有家用)。對平輩親戚的堂表弟妹不包紅包,更不用包給同事(頂多開工日,老闆高管包紅包給下屬)。
台灣包出去的紅包,數量少,但包給父母跟親家的紅包的數字就有數字壓力⋯最好是吉祥數字,並且隨著年紀經歷增長,收入多一點,紅包金額增加過的話,盡量別變少。
若因為今年突然比去年少了,父母也許不是在乎錢,而是會開始嘮叨你的工作⋯是不是過得不好了?是不是失業或降職了?又或者像我爸那種觀念,就算是兒女哪天成了大集團總裁,他一樣跟你說公務員至上。他就會開始嘮叨碎念說:就叫你考公務員啊!(關耳朵)(然後轉身一個move飄走)
成了港媳後,我曾就因香港紅包數量的感到驚嚇,到今年,早已淡定地面對香港的過年紅包,提早收集了銀行跟餐廳送的紅包袋免得買紅包再失血一次。對台灣的長輩則維持台灣習俗,並且避開過年旺季機票期,早在過年前提早帶先生回家吃飯,若為了初二回娘家實在是為難彼此的荷包跟各種趕場拜年體力戰,若為難彼此,大家見了面也不一定開心,反正我也常常回娘家,感謝爹娘願意協調。
其實我爸不是完全理解,他常說「潑出去的水」除了初二之外,不能回娘家,甚至說過要我回台灣時,不能住家裡。
據他認知是:嫁出去女兒若常回娘家的話,會被人家說話。但上次我問他,請問有誰要說你閒話?你是名人嗎?你只有三個女兒,你選擇要自生自滅嗎?)—他久久無法回答我。
過年,除了紅包還剩什麼?
習俗背後的美意本是什麼?
只流於形式,只有遵守不能有彈性?
有些人觀念已經定型了,無法改變他們。
那我就要求自己吧!
我希望自己年老時,別變成一個討厭的長輩,也不想當一個什麼事情都看不順眼的長輩,也不想當一個沒有個人興趣愛好只專注在他人的長輩。習俗可以做但可以有彈性,若晚輩回來只是為了「應付而配合」我,那麼我永遠得不到真正的愛,全是表面。
各位朋友們,新年期間肯定也有各種狀況,只是不一定說出來,還是想跟你們說聲,辛苦了,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的,過日子。
利是利事 在 空姐愛七桃 x FA loves Trave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Gong Xi Fa Cai 恭喜發財 紅包拿來】
恭喜發財,大🐔大利
祝大家🐔年行大運,🐔祥如意
香港的紅包=利是,發音Lai See
利是=利事,事事順利之意
看看香港的「利是封」是......goo.gl/5q8N2m
也想分享一些「港台文化差異」的主題
會有人有興趣嗎?
==========================
🍑#七桃的網誌 在 www.i77peach.com
🍑#七桃的IG 在@i77peach
🍑#七桃的Youtube 在 goo.gl/OC4in1
利是利事 在 ONETAKE 一鏡過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netake.vdo
利是多唔一定係勁,入面個數先決定一切
#onetake #新年 #利是 #CNY #年初五 #幫補家計 #期待 #傳統 #好多人避年 #團圓
———————————————
特別嗚謝 小物館 提供場地拍攝
———————————————
【ONETAKE】?
??多利是招積男:葉師傅
?幾千蚊利是有錢男:Dennis
??服務員男:伊仁
———————————————
Instagram:onetake.vdo
YouTube:ONETAKE 一鏡過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0DmaZL_2x0/hqdefault.jpg)
利是利事 在 利是|利市|紅包|農曆新年2023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數 利是 錢影片瘋傳!保安員新年多收穫利市多到咁數錢數到手軟| 利是 |利市|紅包|農曆新年2023. 34K views · 7 months ago ...more ... ... <看更多>
利是利事 在 利事〕、〔勵事〕,喺北方嘅人叫做紅包、紅封包 的推薦與評價
喺廣東、香港同澳門係結咗婚嘅人派俾啲細路同未結婚嘅親友,叫做「逗利是」,不過而家喺香港同澳門有啲同居咗嘅情侶、未婚媽媽或者爸爸同埋一啲未婚嘅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