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復賽羅生門】最新消息透露,如有NBA球員不願意參加復賽,必須在美國時間6月24日前通知所屬球會,亦有美媒爆料指NBA球員工會副主席之一 Kyrie Irving 反對奧蘭多復賽計劃的同時,指他正游說所有籃網隊友不參加復賽,並提出自組新聯盟的建議。⠀
⠀
正當外界認為本來已肯定因傷缺陣的 Kyrie Irving 「無事起風浪」要和 NBA 聯盟打對台之際,其籃網隊友 Theo Pinson 立刻跳出來直指該報導是假消息。
另外,黑人平權運動發起人兼NBA退役球星 Stephen Jackson 透露近日經常與 Kyrie Irving 通電話,得知 Kyrie 擔心復賽會分散美國國內目前對種族議題關注的力道,故不支持在這個時間點重啟賽季。⠀
⠀
今早NBA球員工會在最新發出的球員備忘錄中提及,球員如果不願意參加復賽,每缺席1場比賽就會損失1.1% (92.6分之一) 的薪水,最多扣薪14場封頂,但不會受到NBA的處罰。⠀
⠀
#阿勤講波 #NBAHK ⠀
⠀
同時也有1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3月05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lOunNjJDzoE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
副主席之一 在 地產小子 Propertykid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加訪】【攬炒開始了,但你知道甚麼是攬炒嗎?——專訪攬炒巴】
5月30日,相信不少香港人均鮮有地守在各式螢幕前,還是深夜兩點半。不說還以為是哪個歐聯還是世界盃決賽夜,不少人為美國總統特朗普一句「香港已變成一國一制」暗地裡喝彩。卻猶記得幾年前,特朗普跌破眾人眼鏡當選美國總統時,當時香港不敢說一片哀號,但起碼無人敢說是好事,更沒有人想過幾年後有今日。
「政治一日都嫌長。」
由去年6月9日103萬人上街,之後一年的歷歷在目:中大二橋、理大圍城、有人逝去,有人收監,香港的民憤像土庫曼的「地獄之門」,一燒就再也撲不掉。卻猶記得幾年前,在79日兩傘運動結束後,當時香港不敢說是再無希望,但起碼無人敢說仍然在望,更沒有人想過幾年後有今日。
「政治一日都嫌長。」
隨著特朗普在記者會上,少有地一字不漏照稿道,正式宣告香港已不再有獨特地位,而淪為中國一個城市。一時之間Facebook上滿滿的貼文,「攬炒」一詞更成為關鍵詞,許多人說「攬炒」開始了,有人說「攬炒」成功了,林鄭要被制裁了。
但其實,「攬炒」,究竟是甚麼?
-- 攬炒與焦土 --
「攬炒」的概念在這場運動中,最先出現在去年6月10日,在連登討論區上一個名為「我要攬炒」的巴打,一個題為「【招兵買馬】 召集所有未放棄既連登仔,認真分工,幫港共官員同建制派取消外國護照」。然後在數月之間,攬炒由一個人的一空想,成為香港人的階段目標。
「我覺得「攬炒」同「焦土」有一定關連,就好似兩個圓圈,中間有一定重疊,但又不盡相同。」攬炒巴提出攬炒的概念多月後,終於第一次公開闡述他心目中的「攬炒論」。
這裡指的焦土,是2014年中在香港萌生的一個政治觀念,多年來香港人對焦土論述最大的印象,應該莫過於2016年立法會選舉,因為不滿各種現況,包括泛民主派多年來手持議席,卻對香港民主進程毫無貢獻,所以呼籲支持者在選舉中投廢票、白票,甚至投建制派,「射落海都唔益泛民」。當年對推祟焦土的支持者,都常會舉出以筆名「無神論者的巴別塔」的一篇論述,認為能夠加速中共摧殘香港,以換取全民覺醒。
投票予建制,將資源拱手相讓給對手是否軍事學上的「焦土」,這裡不作討論。但「攬炒巴」承認,而站在今天回望亦不難發現,攬炒和焦土的其中一個步驟,都是要先摧殘香港。「攬炒巴」認為,攬炒只是一個手段,一個達成終極目標的手段,而這個終極目標,正是香港人近一年叫得已入腦的一句——光復香港。
光復香港一句,最先由正服刑的梁天琦,於2016年立法會新界東補選提出,當時光復的用意,是提醒香港人,梁天琦所代表的「本土民主前線」是在街頭抗爭爭取香港人應有權利的抗爭者。及後到2019年區議會選舉,張秀賢在回覆選舉主任有關政治立場時,對光復香港曾有以下的解釋:「光復香港」,意思是將香港「光復」回舊日般面貌,如市民可以如往日般享受各種自由,重歸安居樂業的生活,參選者亦可以如《基本法》第二十七條所賦予而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不會因為政治傾向而被取消參選資格,選舉主任可以回復專業,不受政治問題的干擾。」
「我覺得光復香港,應該係令香港可以拎番應有要有嘅言論自由,文化,經濟,國際視野以及民主。」「攬炒巴」重提自己於去年8月中的一篇文章,不難看到他對「光復香港」的想法,和其他人相差不遠。
他補充香港的各種權利由上世紀50年代起,已經被中共政權壓逼。他指出5、60年代,二戰後起,英國在全球推行殖民地計劃,推行民主化,唯獨香港在中共政權的各種實際和口頭的威脅下,如六七暴動、暗示出兵武力收回香港等,使英國最後與中國談判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
至於這份聲明今日是否仍行之有效,在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強推香港國安法後,彷彿若如一個羅生門。
「主權移交之後,打壓就變本加厲啦!」「攬炒巴」一連數出幾個例子,如他口中是「假政改」的2007年政治改革、國民教育、甚至近日的中學文憑試取消歷史科試題,另一方面又有人大釋法緊接著DQ立法會議員,各項自由如言論、出版自由都逐漸消失。他形容,現況是一個活生生的「制度扭曲」。他認為經歷近70年的打壓,香港卻一直只淪為中國的解套,成為中國謀取經濟利益的白手套。唯有攬炒將香港的獨特用途失去,才能最直接撼動中國。故他從一開始提出攬炒,第一個目標就放在中共及香港官員,以及其家人,目標要令他們都失去在外國擁有的一切,包括國籍、資產等,令他們也要一同承受制度被扭曲的香港,「自己種嘅自己受」。
「攬炒」彷彿在上月底迎來曙光,特朗普一番強烈措詞,伴隨一系列制裁措施。「係唔係你心目中嘅攬炒?」我問,很快就獲回覆一個肯定不過的否認。他認同美國正式宣佈一國一制,是通往終極攬炒的其中一個里程碑。「不過,香港人距離正正式式成功攬炒中共仍然有一段距離。」「攬炒巴」認為,到取消美港關係法,到香港正式步向一個極端,就是終極的攬炒。
今時今日「攬炒論」深入民心,「攬炒巴」在連登一個帖文,在Telegram頻道的一篇文章都可以一呼百應,卻猶記得幾年前,當已被取締的組織「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提出要取消美港關係法,甚至為此作出聯署時,當時香港不敢說人人唾罵,但起碼不曾成氣候,更沒有人想過幾年後有今日。
在特朗普的記者會結束後不久,陳浩天就在自己Facebook上舊事重提,指當時「一開頭講,直情冇人理。後來再講,開始多人鬧,又話冇可能又盛。」
該篇貼文的第一句,是「政治果然一日都嫌長。」
「攬炒巴」直認不諱,指取消美港關係法的終極目標,陳浩天的確才是提出此反制手段的第一人,又慨歎當時「係一個大眾尚未太明白嘅政治主張」。不需無人問寒窗十年,短短三年同一套主張便「一舉成名天下知」,「攬炒巴」認為是時勢造成的變化,加速了香港人的承受力,套他的說法是「香港人覺醒」。
「今日同當年最大嘅唔同,係人心。」「攬炒巴」認為香港人經過6月一連串的示威,看清政府的心狠手辣,視百姓如蟻民,加上數之不盡令人不寒而慄的警暴,香港人始明白「攬炒」的必要性。「攬炒真係打入香港人到,都唔係馬上啦。」他指到7月1日才第一次在街頭上看見有市民支持攬炒,手裡舉著「If we burn you burn with us」的標語。
「攬炒要成功,首先要係香港人展現到一個意志。」他不斷重申攬炒缺不了的,是民間展現抗爭的決心。變相亦講出攬炒和焦土的最大差異——焦土予人一種消極地擺爛的感覺,但攬炒是讓人覺得,是主動地將情況推向極端,甚至尋求外力加快整個過程。況且,焦土是焦泛民的土,但攬炒是攬炒是攬中共的炒,對象都不同了。
但許多人仍然不明白「攬炒論」的道理。如公民黨主席梁家傑在特朗普的記者會翌日(5月30日),在記者會上指,自己多次出訪美國,都希望底線是保住香港獨立關稅區的地位。「攬炒巴」認為,到今時今日依然對中共政權在幻想,仍然希望能在一國兩制原則下,將已禮崩樂壞的制度修補是自欺欺人,不切實際。「就好似大家都讀過嘅《六國論》,面對中共70多年嘅打壓,香港人仲要不斷退讓,同抱薪救火有乜分別。」又反問如果反對攬炒,反對取消美港關係法的目標,眼前的局面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他以「破花瓶」作比喻,香港的一國兩制就是這個被打爛的花瓶,當然可以嘗試將花瓶拼回,但到注水時一樣會漏水,那倒不如「大破大立」,重新再弄一個新的花瓶。
-- 攬炒破立 --
「攬炒論」的破立問題,在近一個月浮上水面。劉細良在今年5月11日,於「城寨」的一個節目中,對「攬炒巴」作出回應時就提到,本土派應該做好成為主流的準備。
當中令人在意的,是提醒本土派要「破而立」。他認為本土派過去許多論述都過於守勢(defensive),以攬炒論為例,中共政權近日不斷針對論述作攻擊時,卻只見到自圓式的回應。劉細良認為眼前的重點應該放在立的部份。
「『攬炒論』嘅『立』究竟係咩?」這應該不只是我關心的。大概誰也沒想過,在節目不到一個月後,破的部份已經開始了,變相亦令「立」的部分開始變得重要。
然而「攬炒巴」也不見得能給予一個肯定的答案。「我覺得咩係『立』,真係好睇局勢而變。」他覺得在現階段很難下一個定論,因為今日的一個答案可能會影響全局。
但他重提5月初時,他提出的「港版下議院」。當時他建議香港仿效外國的議會制度,由香港的區議會訂立一份社會契約。這個概念背後的理論追遡回來,更早提出的是中西區區議員葉錦龍,在2月10日於Facebook上拋磚引玉,當時就提到區議會作為經294萬多名已登記選民的民意誕生,全民選的地區議會(筆者按:479席中只有79席為當然議員,由各鄉事委員會的主席擔任,但此主席的產生本來就有民意基礎),本來就有廣泛的民意基礎,而相比起立法會有功能組別的存在,區議會何謂百分百代表民意,而且組成人員更廣。
在全球的不同民主國家,凡是採取「上下兩院」制度圈都能找到類似區議會的存在,如美國和日本的眾議院,英國的下議院。「攬炒巴」認為區議會絕對有這個潛能,只是過去一直被港英政府和中共政府扼殺。「如果區議員一直只視自己係一個諮詢嘅角色,其實選個位番嚟都唔係做到幾多嘢。」他指區議員這個代議士的身份永不能改變,故此更應該要作出制度上的突破,「有權用盡」,像區議會的功能盡量推延。
在追問下,他亦承認就此,立法會(區一)的當選議員將會十分重要,因為他將變相擔當起議長的角色,要捍衛和推動區議會在政治上的權力。
「如果有1、200個區議員有執政嘅意志,成件事都已經差好遠。」而事實上,6月6日17個由民主派主導的區議會將聚首一堂,舉行第一次聯合區議會大會,意味著這個概念近日即將邁出實際的第一步。(筆者執筆時,此會仍未開始。)
在「攬炒巴」的藍圖中,香港的下議院成形後,將會授權他們團隊對外國政府進行遊說工作,令他們變相得到民意代表的授權,使遊說的工作更具認受性。而他始終相信,取消美港關係法,才是破的最關鍵,亦是獲得一切授權下需全力推動的首要目標。
但取消美港關係法就衍生一個問題,許多人對「攬炒論」百思不得其解,是香港的地位完全由美國賦予,當香港一切特殊地位在攬炒之下全部被取消,香港本質上即等同無價值。但「攬炒巴」卻堅信香港能夠穢土轉生,在失去一切後仍會受國際支持。他引用日本學者濱下武志所提出的《香港八大腹地理論》:香港的國際腹地(即文化、經濟勢力範圍)可劃分成八份,包括東亞、華南、東南亞、南亞等地區。「攬炒巴」指,香港自1997年主權移交後,一瞬間視野只落在北方,「將面向世界嘅眼光轉向中共,追求短期經濟暴利不擇手段。」
近日不少評論文章,不論國內外,都不約而同形容一場新冷戰正逐漸成形,一方依然是美國,只是對手由蘇聯變成中國。而此時的香港受盡中國政權的苛刻,同時渴求美國伸出援手,難免予人一種,淪為大國博弈中台上籌碼的感覺。「攬炒巴」對此則不以為然,「只要我哋唔忘記八大腹地,以至於國際舞台,香港重生嘅機會就好大。」他覺得歷史上有太多例子可以被視為香港的參考,在大國之間周旋不等同成為籌碼。他亦指出香港過去的成功,乃由過去二百多年來香港人的努力慢慢建立而來。當中成功的因素,有英國人以香港為本位的施政、美國的特別待遇等等,但最重要的,是香港人作為海洋民族的思維同智慧。
「香港人可以憑1997年前百幾年嘅國際經驗,創造屬於自己嘅未來。」
當說到海洋民族,不其然就會想起《香港民族論》一書。事實上民族論一書亦有提到和「海洋民族」類近的觀點,全書篇幅最長的第8章,由徐承恩所撰寫的〈城邦述事:香港本土意識簡史〉中,文中第一小章節就提到海洋社會是香港意識的發軔期,指出福佬及蜑家人的海洋族群文化與中華帝國體系格格不入,逐漸香港本土歷史的縱深便被大幅加闊,提出香港在本質上和其他有大異上的差別。建基於「攬炒論」缺少「立」的立場,在「攬炒巴」提出海洋民族的觀點時,不禁追問他「若以《民族論》作為『立』,『攬炒論』為破」,他會否接受這套互補不足的折衷。雖然只換來「對《民族論》印象深刻亦大致認同」的一句,但「攬炒巴」亦特意點出,《民族論》中的自決,在現時他認為是「唔現實嘅做法」。
-- 攬炒是盛夏的舞,攬炒後剩下的舞? --
當然誰也料不到,攬炒說了快一年,爭取著爭聽著,忽然對手一個投懷送抱,如狼似虎的一個香港國安法,攬炒的第一炮就成了。但成了的背後,國安法的存在依然不容忽視,特別是顯然針對「攬炒團隊」所聚焦的「國際線」時,「攬炒巴」亦承認,國安法對團隊在各方面都有顯著的影響,而且十分即時。
「最明顯咪幫攬炒呢件事加咗士氣分。」他將影響分成香港本土和對外國際層面,指國安法最大的影響無疑是在香港,站在政權對面的每一人。在法案條文一日未正式公布前,當然誰亦料不到影響有多大,但從一些建制派中人的放風,當連「結束一黨專政」都有可能被以言入罪,不僅宣傳「攬炒」變得困難,變相亦預示報章和網媒將不可避免的需要自我審查,連帶壓迫到言論和出版自由。
國際層面上,他認為在「國際線」上在過去一年的變化,令國安法的影響能夠收至最細。打「國際線」的概念一直都存在,只是由上世紀80年代到去年5月前,一直都集中在部份的政治明星身上,如回歸前有李柱銘,國教風波後有黃之鋒。「佢哋嘅努力有一定成果,我唔會話係好定壞,但我相信佢哋都係想香港好而做。」但「攬炒巴」認為,過去香港人過份依賴政治明星,將所有責任和重擔都往他們身上推,令香港在「國際線」上長期缺乏人手,亦變得被動。
真正令局面產生變化,「攬炒巴」覺得要由2019年5月,Frances Hui許穎婷一篇在美國Emerson College,一間以新聞系而聞名的校報所刊出的文章——「I am from Hong Kong, not China」講起。這篇文章當時在美國和香港都引起頗大迴響,而「攬炒巴」就直指文章對香港最大的啟發,是「開創咗香港國際戰線嘅草根時代」。因為那篇文章,令許多香港人無論在港或在他鄉,都忽然明白到原來「國際線」的門攬可以很低,低得只要你想參與就可以參與。
「嗰陣世界各地都有唔同香港人,想搞6月9號個集會。」「攬炒巴」形容「是Frances Hui的文章起了作用」,或許就是當日埋下的種子,成就了今日「國際線」遍地開花。「所以我6月10號喺連登開po,想招兵買馬,搵人幫手一齊用法律理據向外界解釋,好快就搵到人。」這些事情在過去的香港,一定會被冠以「無咩可能」的帽子後就無疾而終,但如今的香港人會明白到「只要有一絲希望,都唔理一切試咗先」。
「攬炒巴」不忌諱地承認,由去年6月成軍到今日,一路走來許多目標都未成功,但「正因為我哋未成功,我哋先會鍥而不捨努力,去嘗試達成當初訂立落嚟嘅目標。正因為未成功,我哋先會不斷突破自己。」他覺得今日香港人打「國際線」,經常不按常理出牌,因為不管會不會成功,「反正就試咗先」,所以亦會有意外的成果。如去年8月31日,「攬炒團隊」秘密安排英國保守黨議員Bob Seely MP來香港,就讓他親眼見證許多街頭抗爭情況,更重要是令他目睹香港第一次出動水炮車對付示威群眾。
「831太子站慘劇發生嘅時候,Bob Seely MP係搭緊車去香港機場,但佢當時喺twitter即時睇到速龍點樣衝入車廂暴打市民,更即刻聯絡返我哋團隊,睇下有咩幫到手。」而正是「攬炒團隊」的邀約,令Bob Seely MP不斷在香港被一幕又一幕的畫面衝擊,造做他日後成為英國跨黨派國會香港小組副主席之一,持續於英國政壇為香港人發聲,並爭取BNO權益。(執筆之時,剛傳來英國首相約翰遜在《南華早報》撰文,指若國安法成事,或將放寬對持BNO港人的限制。)
近一年「國際線」的發展雖令香港人減少對政治明星的依賴,不過「攬炒巴」認為國安法對「國際線」始終有一定影響。「失去咗好似黃之鋒呢啲戰力,對『國際線』戰力一定有損,而且唔知幾時先會補得番呢部份嘅戰力。」
-- 說到眾籌 --
另一方面,「攬炒團隊」亦被逼提早啟動眾籌計劃,在5月29日「攬炒團隊」在網上發起眾籌,希望目標籌到175萬美元,以支持「攬炒團隊」未來兩年的各種支出,在世界各地進行不同類型的活動甚至運動。「攬炒巴」指按本來的打算,眾籌計劃起碼會在1年甚至2年後才誕生,「本來係想撐埋呢幾年,到時候先再諗繼續定解散團隊」。
但香港國安法的出現,令這次可能成為他們最後眾籌的機會,因為在國安法立法後,在可見沖著打壓「國際線」而來時,相信再無可能就此再募集香港人金錢上的支持。
有意見認為籌175萬美金的金額太大,根本不可能要這麼大筆的洗費。「攬炒巴」表示「用唔曬咪捐翻出嚟」。他解釋若將175萬細分,一年只得80萬美元的洗費,而「攬炒團隊」所開拓的「國際線」,遍佈美洲、亞太區和歐洲,在細分下去在每個國家所能動用的金額「只係啱啱夠」。
「我哋全部都只係素人,無政治明星。」他解釋最大筆的洗費是請外援,在某些地方「攬炒團隊」缺少人手,甚至近乎零人脈,就需要出錢請外援,更形容這是國際線草根化下,缺少政治明星的副作用。
-- 攬炒開始了,但,但攬炒要怎樣? --
香港國安法之下,的確加速了攬炒的進程,但同時亦令攬炒的前路變得步步艱距。「攬炒巴」亦慨嘆,現時的局勢只能見步行步。「香港人都睇到今年5月嘅發展有幾戲劇性:美國已經確定香港無咗自治嘅地位,正式係一國一制,距離取消香港關係法好似只係一步之遙,但呢一步要好似揼石仔咁慢慢邁進。」
「攬炒巴」認為,最終攬炒成功與否,取決於兩大因素,其中之一是國際的支持。他指如果無國際制裁,單靠香港人街頭抗爭,絕對沒有無足夠力量攬炒中共政權。美國若取消關係法,甚至禁止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將會是強而有力的國際支援,對香港先破後立絕對有利,而除美國外,亦需要爭取不同國家如英國、歐盟、澳洲、紐西蘭等等支援香港。
又再套回文首的「政治一日都嫌長」,誰曾想過美國一宗警暴和種族歧視事件,能夠演變成近年最大規模的示威,並演變成騷亂。當然這種演變,或多或少帶著「選舉近了」的背後操作,但亦道出一個殘酷又可愛的事實——民主社會的一切能變得更快更措手不及,說不定特朗普年尾就敗選,「攬炒團隊」和香港人一年來的努力和犧牲就統統如幻影。
「攬炒巴」承認,各國的政治形勢都變得很快,需要小心處理,亦警惕香港人應該要更具有國際視野,小心言論,「而唔係做一個國際Crying Baby」。亦提到除美國外,其他國家對制裁中國都採取曖昧態度,故在看不見對岸的未來,「國際線」仍有無盡的石頭要摸著走。
而國際是否支持香港,「攬炒巴」依然深信取決的,是香港人攬炒中共意志。「如果香港人自己都無同中共決一死戰嘅決心,國際係唔會將中共同香港人區分出黎,亦都冇義務救香港。」他認為既然香港人明白到「當香港失去國際地位,缺少呢份幫助嘅中國同樣唔會好過」,「攬炒中共」已經成為主流時,香港人就更應該咬實牙關,速戰速決。
「政治一日都嫌長。」
他寄語香港人在國安法下,對抗中共的日子絕對不會好過,所以更應該尋找方法,保存並對國際展示香港人的抗爭意志,「執生啦!」
文/胡戩
攝 排版/N
#DBC #DBChannel #加山傳播 #我要攬炒 #攬炒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 #制裁 #林鄭 #美國 #特朗普 #香港國安法 #一國一制
副主席之一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天有感而發寫下的文字,意外引起討論,有點意外。
有人說,林鄭月娥是為了退休後接中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級副職領導人)的位置,才會那麼強硬。
這說法不無道理。前一個香港特別行政長官梁振英,也是現任24個政協副主席之一。By the way,第一屆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也名列副主席名單內。
為了求官於是成為舔共鷹派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前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陳馮富珍。她當過香港衛生署署長,之後當了兩任WHO秘書長共計十年(2007-2017),對台灣極不友善。她現在是中國政協委員。
郭文貴的說法我不曉得是不是真的,但的確有些人為了退休後的榮華富貴,在價值上選擇閉上眼睛。
#劉仕傑
Instagram: old_dog_chasing_ball (老狗追球)
副主席之一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3月05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lOunNjJDzoE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公布最新「經濟自由度指數」(下稱「指數」),曾經連續25年獲評「最自由經濟體」的香港,不再有獨立評分,從此在名單消失。傳統基金會在美國政治光譜屬於右派,經濟方面則崇尚小政府和新自由主義,基金會着眼美國利益,「指數」是宣傳其意識形態的工具。港府多年來將「指數」排名第一,當成是「神主牌」供奉,迷信「積極不干預」,未有妥善處理貧富懸殊等社會深層次矛盾,若能放下教條包袱,其實更有利經濟民生改革。
蘋果頭條
全國人大會議3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會議議程於4日晚上出爐,10項議程中,關於香港選舉制度的議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被排在第7項。有傳媒報引述消息指,北京有意將香港立法會選舉的議席由現時70席加至90席,原只有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則會增加一個界別至1,500人。據了解,北京擬取消5個「超級區議會」議席,並倡設立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查候選人資格。
東方正論
「此樹是我栽,此路是我開。」別以為土匪路霸是舊時代的產物,其實在21世紀的香港比比皆是,本報去年底揭發的西貢相思灣村違建道路及僭建碼頭已是鐵證。詎料執法不力的地政總署居然還好意思自吹自擂,聲稱成立專責組後,清理佔用官地作棕地作業的黑點,以及處理積壓個案甚具成效,實際上違規土地個案數以百計,檢控只有個位數,到底這是甚具成效還是姑息養奸,還用問嗎?
星島社論
全國人大會議昨晚召開記者會,公布今次會議十項議程,當中包括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提請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的議案。全國政協兩名副主席張慶黎及身兼港澳辦主任的夏寶龍,昨晚亦於政協禮堂接見港區政協委員。據本報了解,會上交代了香港選舉制度的改革方案,包括擬在行政長官選委會新增第五個界別、議席增至一千五百人,並取消一百一十七個區議員特首選委席位;立法會則增至九十席、部分由選委會選出,以及取消五個超級區議會議席等。
經濟社評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一個多月,終正式全面公開宣示對華政策新方向,將中國視為唯一有能力挑戰美國主導國際秩序的頭號對手,反映新鷹派抬頭,未來中美關係「應該競爭時競爭,可以合作時合作,必要對抗時對抗」。中國勿再幻想中美關係在特朗普下台後,有望進入暫緩期,應盡快調整對美政策,以應對新形勢、新博弈的挑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周三發表重要外交政策演說,形容中國是美國本世紀最大地緣政治考驗,亦是唯一有經濟、外交、軍事和科技實力,對現有國際秩序構成挑戰的國家,並將中國列為美國外交8大優先事項之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OunNjJDzoE/hqdefault.jpg)
副主席之一 在 Polly玻璃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在BNI每一個分會都有八位領導團隊的人物,包括 #主席,#副主席/ #會員委員會,#財務秘書,#教育統籌員,#會員輔導,#活動統籌,#分會成長統籌,#來賓接待
每一位的職責都獨當一面,再加上他們都會有協助籌委會成員(sub committee )
加上起來,都超過20多位成員帶領每一個分會,透過BNI的規範,向着共同目標。
[目標]就上大海之中一座燈塔,船長及導航員看見燈塔才知道方向及前進。
燈塔就代表 - BNI 規條與文化
船長及導航員-就是一群領導團隊
這個目標就是建立優質的商務團隊
我們要建立目標從而達成目標
每一位領導團隊的人物都是由基礎會員開始,之後付出投入BNI系統,建立關係再成為領導團隊之一
可能你會問為何要做領導團隊?
要用多很多時間,精神,及挑戰,甚至乎也會有可能得到批評及批判;
面對分會會員不是你公司的下屬,已是不同行業的領導,還有領導他們建立關係良好的商會不會同自己有任何金錢利益。

BNI 除了是一個互相槓桿建立關係的商業平台,還是一個訓練領袖的學習體系,每一位投入BNI的核心領導團隊,都會勇於學習、改變、調整、在接受挑戰。
也希望會員們可互相合作,加點耐性及包容。
沒有人可以做到100分,但每一個學習做領導的人都不停努力會令自己比昨天更進步。
可能有人會覺得規矩及規範太死板
但沒有規範的團隊亦沒有目標,這麼不是[團隊],這是「團體」
大家想有規範有目標的「團隊」或是 只求嬉戲的「團體」呢?
BNI 經過30多年的歷史建立規範及系統,目標是可令每一位老闆有生意的槓桿,這個是我們長遠的目標,而不是短期的利益。
每一位領導團隊的人都會藉着BNI的宗旨Givers gain 先捨後得
而核心會員及領導團隊都會懂BNI 的三個英文字 VCP
有
能見度(visibility)
及
貢獻及付出你的能力(Capability)
也相信持之以恆會有
應得的收穫(Profitability)  
付出才有傑出
透過領導團隊職務
建立在會員心中更深遠的影響力

#bni #bnidrivenchapter #領導團隊 #教育統籌 #先舍後得 #能見度 #VISIBILITY #貢獻 #付出#能力#CAPABILITY #收穫 #Profitability #VCP #主席,#副主席/ #會員委員會#財務秘書#教育統籌員#會員輔導#活動統籌#分會成長統籌#來賓接待 #團隊 #pollychan #陳麗文 #polly玻璃窗
#教育統籌員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3oUSnzLNHc/hqdefault.jpg)
副主席之一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芬蘭最年輕的女總理桑娜·馬林上任啦,雖然芬蘭總理不是國家元首,但也掌握相當大的行政權力,而且她今年才 34 歲,出身庶民階級,還是同志雙親扶養長大,超級有新聞點的!
不過因為來自『彩虹家庭』,這樣的家庭組成還是會讓她的整個童年,容易受到別人的指指點點,但他也說,這讓他面對批評有更強的抵抗力!而且馬林基本上已經是政治強人了。她雖然年輕,1985 年生,但從政資歷可不淺。27 歲畢業那年,就被選為坦佩雷市的市議員,正式步入政壇,29 歲時當選為芬蘭議會議員跟社會民主黨副主席,因為形象豔麗,又大走親民路線,一下子就成為坦佩雷市政壇新星!4 年後再次當選,也因為前總理安蒂·林內,處理芬蘭郵政罷工的問題不力,請辭下台,結束不滿一年的總理任期,擔任交通部長的馬林,就成為新的黨魁!
而且這次因為馬林所屬的社民黨在國會並沒有過半,所以她就拉攏 4 個中間偏左的政黨組成『聯合政府』,這 5 個政黨的黨魁全部都是女生!女力大爆發!她們分別擔任芬蘭的總理、經濟部長、內務部長、教育部長跟司法部長,平均年齡不到 37 歲!
但大家也別大驚小怪,因為馬林雖然才 34 歲就當上總理讓人非常驚訝,但實際上馬林並非芬蘭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而是有史以來第三位!而且不單是政府內閣,連芬蘭議會的男女比例也在發生變化,根據《紐時》今年發布的芬蘭議會選舉數據顯示,1983 年大選中,女性占據了30% 的議會席位;2007 年,女性議員比例超過 40 %;到今年 4 月,女性議員更占到了總議員人數的 47 %。這都是芬蘭女性對權利不斷爭取的結果。像在1906 年,《議會法》建立了芬蘭的一院制議會,男女均享有選舉權和參選權,到了 21 世紀,芬蘭政府積極促進兩性平等,改革芬蘭男女共享的《平等法》,促進同工同酬,在這個法案裡面討論了 100 多個問題,包括:增加女性從商從政的人數、預防男性家暴問題等等。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 2018 年發佈的《性別差距指數報告》,芬蘭的性別平等指數排名全球第 4,排名大家可能比較無感,但大家知道嗎,芬蘭可是世界上 16 個允許女性赴前線打仗的國家之一,這才是『真・性別平等』!
不過對於在罷工潮中走馬上任的馬林來說,現在面臨的第一道考題,就是如何處理棘手的勞資問題,現在她最需要的是獲得盟友跟議會持續的信任,才能避免像先前兩位芬蘭女總理一樣,成為執政沒超過一年的短命總理。你對最年輕女總理有什麼想法?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吧。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LidTYdxzu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