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 fine~跟女版豬學恒有什麼好計較的?
【回顧】
一「柯文哲將宣布選總統?不拼聲量、要打造「柯p品牌」」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331815510291858&id=584986081641475
「騙到的人就是贏家」#支持柯文哲就是支持國民黨_都是垃圾沒有例外!#國共一家親_看不出你跟共產黨有什麼不一樣系列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74491232690949&id=584986081641475
【塔綠班主題曲】高虹安
https://www.facebook.com/againstpanblue/posts/2102140879925980/
藝人吳宗憲過去曾經在台北市開了一家以二戰「納粹集中營」為主題的餐廳,將集中營骨瘦如材照片掛在牆上,並將廁所叫做毒氣室。經美國CNN報導後,引發猶太人抗議, 德國駐台辦事處也表示遺憾,說這種事情在德國必遭政府禁止。
之後吳宗憲嘲諷穆斯林禁食豬肉原因,也引來國內穆斯林團體的抗議。
當時記者入內採訪顧客,竟無一人認為吳宗憲的做法有任何不妥。似乎便預示了這樣的事情將會在台灣再度發生。
果然新竹光復中學學生在校慶時,身穿德國納粹軍服,並揮舞卐字旗變裝表演,經媒體報導後,以色列駐台辦事處不僅表示遺憾,更加以譴責,最後校長在爭議聲中辭職表示負責。
如今朱學恒、黃暐瀚、高虹安錄製「綠畜塔綠班」之歌,在臉書著名的雙重標準審核下安全過關,但是如果將之與過去吳宗憲或是光復高中的爭議相較,有什麼不同?
最明顯的是本次顯然更為粗製濫造且低俗,這不僅是思想與品德的落伍,更是審美與品味全面的落後。
而且這次牽涉到名嘴與政治人物,一般而言,名嘴與政治人物對於歧視較為敏感,可是台灣居然與此背道而馳,可見台灣名嘴與政治人物的程度也大不如前。
任何具有常識與基本正義感和美學的人,都應該抵制任何邀請朱學恒與黃暐瀚的政論節目,拒絕在任何選舉投給高虹安,但因為高虹安是不分區立委,因此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應該對此道歉。
另一點重要的差別在於,目前的社交媒體,提供了仇恨滋生的環境。如同我日前在專欄文章中所說,有學者發現臉書演算法的同溫層滋養仇恨與歧視,多數仇恨與歧視的群組來自臉書演算法的推薦,《紐約時報》記者Sheera Frenkel 和 Cecilia Kang調查後得知,臉書內部也對此知之甚詳,但是為了利潤,並無意改善。
除此之外,還有更嚴重的問題:中國政府對這類行為提供了誘因。
如我之前po文所示,「汪浩與沈伯洋在節目中提到其中提到成衣商可以藉由給台灣指揮中心贈送花籃獲取知名度,以便在直播中獲取更多觀眾抖內的金錢,我們無法得知捐錢者來自何處,但是卻一切合法,縱使以撕裂台灣為代價。
這正是YouTube成為中國資訊戰主要戰場之一的原因,那些符合中國對台資訊戰內容者,可以輕鬆地獲得抖內,但是為台灣說話的YouTuber不但完全得不到中國的抖內,還要不時受到各種言論攻擊。」
正是因為可以以小博大,從中獲益,所以朱學恒食髓知味,繼續送花給駐德代表謝大使,不料程度不及,被輕鬆反殺。
很多人說走了邱毅,又來了朱學恒,即使走了朱學恒,也會有其他人代替,沒完沒了,正因為有這樣的支持者,才有這樣的代理人,只是代理人一代不如一代,其實正反映了支持者江河日下的程度。但問題是,支持者的程度同樣會因為代理人的表現而相互增強,進而拉著整個社會一起向下沈淪。
https://www.facebook.com/againstpanblue/posts/2102393466567388/
【回顧】台灣回憶探險團
專門製造社會衝突賣衣獲利的無良商人,這次要出「塔綠班」成衣諷刺綠營。
所以你也承認中國國民黨是貪汙腐敗不堪一擊,被美國放棄兼人民唾棄、倉皇逃亡的阿富汗政權囉?
延伸閱讀:
#1949的中國國民黨政權就是阿富汗翻版
https://www.twmemory.org/?p=12077
https://www.facebook.com/againstpanblue/posts/2082354925237909/
華視新聞
https://www.facebook.com/156372004394536/posts/4629159363782422/
趴代膠青跟著朱學恆喊「塔綠班」嘲諷綠營...
就說沒冤枉這些黃色趴代,就是吸吮著口水跟喊...還說為何要打國民黨?咦?
藍白黃統一戰線,就是進行式。時代力量的上流領導,都沒看到底下支持者這麼自甘墮落嗎?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232097238/posts/6265471646803843/
只因為利和綠的音很相近,民進黨莫名被朱學恆戲稱塔「綠」班
這種小學生般的幼稚程度果真匹配藍白粉水準
那所以剛好國民黨是呼羅珊伊斯「藍」國囉?爆炸的是「柯」布爾機場囉?宅「神」朱「學」恆是神學士囉?(翻白眼)
身在自由安全國家,當個網路意見領袖可以不要那麼低能。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904484393096797&id=1398591767019408
對到他口吐鮮血…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79434520965271&id=107255931516464
【回顧】
一「「慈母多敗兒!」朱學恆酸韓粉:對韓國瑜太縱容」
【韓粉出征,四海歡騰?昔挺韓不遺餘力 朱學恒今發文酸韓粉】
➡「針對政府擬發給經濟弱勢族群逾400億「大紅包」」
➡「日本天災假假新聞氾濫害駐日文官之死是為什麼?」
➡「造謠風向專家朱學恆踢到鐵板刪文了嗎?」
ㄧ【報導關西機場假新聞等 NCC再罰中天160萬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韓國瑜小內閣人選爆「涉吸金4000萬」 館長和朱學恆表示: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32137850259625&id=584986081641475
包浩斯代表人物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後天正式上映之前,先寫了一篇文章,無雷,無劇透,是關於《#沙丘》電影的前世與今生,因為它不只劇情本身吸引人,就連改編歷程都充滿著戲劇性,當然也希望能夠讓大家在進場觀賞電影時,能對相關背景有著更多理解。
⠀⠀⠀⠀⠀
⠀⠀⠀⠀⠀
究竟改編法蘭克赫伯特這部多數台灣讀者並不熟悉的科幻鉅著門檻有多高?我們或許很難理解。然而,從它導致《聖山》智利名導 Alejandro Jodorowsky 的滿腔熱情被狠狠澆熄;《神鬼戰士》英國名導 Ridley Scott 潛心鑽研七個月後選擇退出,轉而專心籌備另一部影史經典《銀翼殺手》;縱使《穆荷蘭大道》美國名導 David Lynch 完成拍攝,卻成為其評價、票房皆失利的一次慘痛經驗,應該足以略知一二。
⠀⠀⠀⠀⠀
若《沙丘》電影早於《星際大戰》問世,那我們當今的世界可能會有著天壤之別。國外學者認為,它理應具備等同《魔戒》、《星際大戰》在大眾文化中的影響力,但這是後話了。
⠀⠀⠀⠀⠀
時至今日,許多人談及邪典電影代表人物 Alejandro Jodorowsky 的改編計畫胎死腹中時,失落之情溢於言表。2013 年紀錄片《曠世奇片之死》便精彩見證了此場華麗的殞落。從 1971 年開始,Jodorowsky 超越時代的目光早已落在此部博大精深的科幻聖經上,憑著一股創作熱忱,在沒有網路的時代,不辭千里往返於美、英、法三地尋找自己的團隊,猶如挑選前往偉大航道的船員。
⠀⠀⠀⠀⠀
「我想拍攝出一部電影,給人像是服用迷幻藥般的幻覺,卻不是幻覺。人們無須真的服用迷幻藥,我想創造出類似藥物的效果,這部電影就是為了改變大眾的既有觀念。」
⠀⠀⠀⠀⠀
網羅英國傳奇樂團 Pink Floyd、法國前衛搖滾樂團 Magma 負責配樂;順利請到英國藝術家 Chris Foss、法國漫畫家 Jean Giraud 以及日後因《異形》奪下視覺特效金獎的 H. R. Giger 擔任美術設計,至於會接觸 H. R. Giger 則是因為 —— 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 Salvador Dalí 的推薦,達利認為《沙丘》裡的哈肯能家族相當適合歌德風格。然而,一開始達利根本無意參演,在其謬思女神 Amanda Lear 遊說下決定開出當年好萊塢最高片酬的要求:一小時十萬美金,這讓 Jodorowsky 相當為難,偏偏達利正是他心中完美的皇帝人選。他們想出一個折衷辦法:盡可能調整劇本,將皇帝的出場時間降至最低,約莫三到五分鐘,因此這部分終於塵埃落定。
⠀⠀⠀⠀⠀
但需要協調的演員不只達利,還包括飾演哈肯能男爵這位重達兩百公斤、嗜吃如命的漂浮大胖子,Jodorowsky 認為非《大國民》的天才導演 Orson Welles 莫屬。於是,趁他在巴黎時,找出他正在用膳的餐廳,開了一瓶他最愛的紅酒,慎重邀請他演出這個角色,可想而知,Orson Welles 第一個反應就是「不」。於是,尤杜洛斯基端出一個無法輕言拒絕的提議:不但演出酬勞任他開價,還會聘請這間餐廳的廚師,拍片期間可以天天享用如此佳餚美饌。
⠀⠀⠀⠀⠀
一切看似水到渠成,摩拳擦掌準備開拍此部成本高昂、長達十至十四小時的電影,然而,卻遍尋不著電影公司願意出資。幾乎所有回覆都是:團隊非常理想,但他們不信任這位風格詭異、特立獨行的導演,整個空前絕後的龐大計畫出師未捷身先死。
⠀⠀⠀⠀⠀
⠀⠀⠀⠀⠀
直至八〇年代,《沙丘》的影像化之路依舊命運多舛。當 David Lynch 在 1981 年決定接下《#沙丘魔堡》的導演與編劇一職時,同時還有《星際大戰》與《紅龍》的邀約,且他甚至對《沙丘》原著小說一無所知,不清楚劇情走向,對科幻題材也興致缺缺,但所有朋友都告訴他:那是科幻小說史上的第一名。於是他開始深入研究這部小說,成為一場啟蒙的追尋,一個命中注定的世界。
⠀⠀⠀⠀⠀
兩年過去,劇組抱著 135 頁的第六版劇本在墨西哥進行拍攝,投入四千萬美元的巨額成本,展開相當浩大,也樂趣無窮的拍攝工程。噩夢卻在洛杉磯剪接影片的過程降臨 ── 初剪版本長達四小時,林區有意將之製作成三個鐘頭左右的長度,但投資方與電影公司認為標準的 120 分鐘左右才是最理想的。林區不得不妥協,將電影剪為兩小時十七分鐘,因為如果一部電影超過兩小時二十七分,戲院便會縮減場次。
⠀⠀⠀⠀⠀
「那實在很可怕,非常可怕。把這部電影片長剪成兩小時十七分鐘,就是一場惡夢。電影被截肢,又加入耳語般的旁白,因為每個人都認為觀眾會看不懂發生了什麼事。某些畫外音根本不該出現,而許多重要的場景卻被消失,可怕極了。」
⠀⠀⠀⠀⠀
在各種事與願違下,《沙丘魔堡》仍如期誕生,雖然林區一直沒有最終定剪的決定權,他也沒有去讀任何一篇影評。許多人口耳相傳的導演版並不存在,後來分成上下兩段釋出的 186 分鐘的電視版本,以及各種東拼西湊的加長版都與林區無關。雖然日後電影公司曾再度詢問林區製作真正導演版的意願,但他早已鐵了心回絕所有《沙丘魔堡》的相關邀約,從此不願公開討論這部令他心痛的失敗作品,更表示自己對 Denis Villeneuve 的新作毫無興趣。
⠀⠀⠀⠀⠀
眾所周知,《沙丘魔堡》在評價與票房表現是壯烈成仁,皆論其結構鬆散,敘事混亂,美術令人反感,劇中人物多為瘋子,且充斥囈語般的獨白,毫無娛樂性可言,甚至還被形容為極度恐同之作,導致原定發展的續集計畫再度胎死腹中。林區也毅然決然在拍攝續集之前將執導「沙丘」的權利賣掉。
⠀⠀⠀⠀⠀
「就像你努力畫了一幅畫。然後有人過來把它切成碎塊,然後把幾塊扔掉,那不再是你的畫了。《沙丘魔堡》也不是我的電影。」
⠀⠀⠀⠀⠀
⠀⠀⠀⠀⠀
⠀⠀⠀⠀⠀
🗡️ 完整全文寫於 釀電影 :
⠀⠀⠀⠀⠀
夭折、毀壞與重生:《沙丘》電影版的前世今生
https://bit.ly/397OTPs
包浩斯代表人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中午看完丹尼維勒納夫的《#沙丘》,在漆黑盒子中與角色們共同歷經 2 小時 35 分鐘的異世界旅程之後,很難不認同這部片的宣傳口號——《沙丘》是「為大銀幕而生的史詩鉅片」。而我認為,丹尼維勒納夫的《沙丘》也的確優於 1984 年大衛林區的《沙丘魔堡》。
隨著時代推移、科技日新月異,視覺效果在影像生成的應用上不可同日而語,從當代眺望,《沙丘》的科幻未來感相較於《沙丘魔堡》顯然更具說服力。不過,這並非大衛林區的問題,或許可以誇大點說,大衛林區的眼界在技術未能跟上的時代,太早出手改編拍攝《沙丘魔堡》。
然而,我前述所指的「更優於」,並非為服裝、場景、視效等非戰之罪,反倒是兩名導演在這則史詩故事當中所選擇的「說故事方式」。《沙丘》的文本類似於《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在科幻、非現實的架構之中,實則聚焦於宗氏家族的利益結構以及個人自我的徬徨與醒覺。其中,又以亞崔迪家族、哈肯能家族間的對抗作為敘事張力的源頭。
大衛林區開場讓觀眾進入故事的鋪陳,顯然欲先將兩大家族的人物、能力以及面臨的威脅/野心全數勾勒而出,但在多線敘事並行之下,大衛林區並未找到一個平衡,讓角色、世界觀、各方勢力雜揉於一團之際,就導致點、線、面模糊不清,失焦之外也丟了底氣,反倒將觀眾推向離故事更遠的距離。
丹尼維勒納夫則只做一件事,僅將視角單一放置於亞崔迪家族,敘事幾乎完全圍繞亞崔迪家族展延,亞崔迪家族每個重點人物雖並非鉅細彌遺,但皆有稜有角,致使觀眾輕易投射情緒,而哈肯能家族、姊妹會、弗瑞曼人、厄拉科斯香料等元素,皆透過亞崔迪家族的視角詮釋,在文本複雜且有限的篇幅之中,迅速建立起故事輪廓,便有效讓觀者理解各方立場與暗湧,進而輕易漫步於這場詭譎史詩。
丹尼維勒納夫好似底蘊深厚的內斂庖丁,有條不紊地肢解繁雜的故事肌理,再將家族、種族、角色等多樣素材整合成一席容易入口的滿漢全餐。
至於主角保羅亞崔迪就是絕對的故事核心,而推動此角色前進的是「夢」與「命運」,《沙丘》第一幀畫面就開宗明義地揭示全片題旨——「夢是來自深層的訊息」,由此進而預示後續的故事本質。
在我看來,全片宗旨內裡便是不斷進行「夢」與「現實」的「存在」辯證,尤其劍術大師鄧肯艾德侯的這句台詞:「夢創造好故事,但所有重要的事只在清醒時發生。」就大膽地與開場宣言相互刺激,拓展另一層曖昧格局。筆走至此,佛洛伊德等流派對夢的討論就有助於《沙丘》的理解判讀。
而在夢與現實的衝突、疊合之下,《沙丘》進一步展延出「恐懼」、「權力」、「慾望」等人性樣貌,更透過「沙蟲」埋進人類對未知事物的癡迷、敬畏與崇拜。丹尼維勒納夫透過科幻包裝的史詩鉅作,在浩瀚銀河、滾滾黃沙等斑斕奪目的天文地景之中,至始至終關注的,仍是渺小的人類,與其複雜質地。
《沙丘》能談的很多,有空再撰文深聊,且今年的《沙丘》僅是第一部分(Part One),此後發展要等到《沙丘》系列續集才能逐步揭曉,但不難想像,這會是保羅亞崔迪一場尋回自我的生命壯遊——科幻變奏版的「哈姆雷特」。
而本篇貼文真正想分享的,是導演丹尼維勒納夫 2020 年底的宣言,當時因肺炎疫情影響,華納兄弟對好萊塢業界投下震撼彈,宣佈將 2021 年的 17 部電影都採取「院線」、「串流」同步的方式,其中當然包含《沙丘》。
此舉引起強烈反彈,擁護電影院的導演們罵聲四起,丹尼維勒納夫也親筆寫一封長文公開刊登於《綜藝報》,丹尼維勒納夫信中將砲火對準華納,但最令人動容的,仍然是丹尼維勒納夫捍衛傳統電影院的聲明。在串流迅速崛起的當代,丹尼維勒納夫的這封信,可能更顯得重要。
以下為簡單翻譯節錄:
丹尼維勒納夫:「《沙丘》是至今為止我拍過最好的電影。我和我的團隊投入超過三年的生命創造獨特的大銀幕體驗。我們在影像和聲音上精心雕琢,這是為大銀幕而生的設計。
我代表自己發言,我也與其他 16 名現在面臨相同命運的電影人站在一起。請知道我和你們在一起,我們在一起很堅強。藝術家是創作電影的人。
無論華爾街那群人怎麼說,我堅信電影的未來是在大銀幕。自從黎明升起,人們就非常需要公共的說故事體驗。電影在大銀幕放映不僅是一項事業,它更是一種藝術形式,將人們聚在一起,慶祝人性,同時增進彼此的同理心,這是我們少數僅存的藝術。
疫情結束之後,熱愛電影的影迷們將再次擠滿電影院。那是我的堅定信念。不是因為電影產業需要它,而是身為人類的我們需要電影帶來的集體經驗。
看電影的經歷與眾不同。在黑暗的空間中,電影捕捉我們的歷史,教育我們,激發我們的想像力和集體精神。這是我們的歷史資產。
電影院長存!」
📝原文連結:https://bit.ly/33ZrAp6
包浩斯代表人物 在 [心得] 包浩斯時代Die Neue Zeit S01 (雷) - 看板EAseries 的推薦與評價
現代主義工藝美術設計建築的搖籃 Bauhaus「包浩斯」,相信不但在相關領域內是殿堂級的存在、一般喜愛生活與設計的觀眾也都耳熟能詳吧?包浩斯是德國 1920 年代「威瑪共和」前衛文化之旗手,它於 1919 年創校、於 2019 年慶百年、在系列慶祝活動中也推出了許多影視作品,其中有三部關於包浩斯女性師生們:紀錄片《包浩斯的女人們》Frauen am Bauhaus 、劇情片《洛特在包浩斯》Lotte am Bauhaus、還有一齣六集共四個半小時的影集《包浩斯時代》Die Neue Zeit 。這其中,劇情片和影集兩部戲劇創作,我認為在敘事上有許多互補與呼應,相當有意思。
https://de.web.img3.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0/03/10/07/07/4290348.jpg
包浩斯,一場大師風流史
《洛特在包浩斯》取材史實木雕工作坊學生Alma Buscher,創造虛構主角 Lotte,從她入學到包浩斯關閉演了 13 年,以包浩斯後段的「德騷時期」為主戲、談包浩斯女學生面臨的玻璃天花板、而且主要是面對校長 Gropius的父權壓抑,以少女學生的眼光看來真令人感到忿忿不平;《包浩斯時代》則取材史實繪畫工作坊的女學生 Dörte Helm,以她這個史實角色為主角,從她入學到離開包浩斯演了 5年,主戲全部集中在包浩斯前段的「威瑪時期」,並且以 Dörte 與校長 Gropius師生雙線並進、下談學生成長上談營運政治、還談到兩人的師生禁戀!
史實有沒有這段禁戀呢?根據包浩斯史料與本劇編導的研究,恐怕是沒有,史料中只有一場指控師生不倫的「名譽法庭」小插曲,法庭也判決兩人清清白白啥事都沒;但 Dörte 這位女學生在包浩斯的作品很少足跡很模糊,她儘管從 1919 年創校就加入、但 1921 年 Haus Sommerfeld 與 1923 年 Haus am Horn兩次師生發表會她竟都沒留下作品,而且當 1924 年包浩斯遷校至德騷有許多學生都被帶去當新老師時、唯獨這位 Dörte 一人離開包浩斯回到了她保守的 Rostock古典學者家庭去。
這很奇怪,包浩斯這個對時代年輕人來說自由奔放百花齊放的地方,竟有人進來一回後選擇離去?必有不為人道的秘辛。本劇就以史實這場「名譽法庭」背後疑雲重重的師生戀八卦為出發點,以 Dörte & Gropius 為核心加油添醋說個虛構故事,把關於 Dörte 與其同道學生、以及 Gropius與其同道老師們的片段史實都串連起來,談一個在解放與權威中掙扎奮鬥而冒險探索的包浩斯。話說包浩斯儘管在今日美術設計界徒子徒孫看來都像是師祖般的神聖殿堂,但本劇與其他包浩斯建校百年影視作品一點造神的意思都沒有,反而一部部自我批判不手軟,若有什麼神聖都要除魅。
https://www.cinesoundz.de/images/NEW_19-06/1-teaser-die-neue-zeit.jpg
包浩斯,頭角崢嶸師生們
本劇師長組卡司,由演出《惡棍特工》為世人所知、曾演出《馬克思:時代青年》動態詮釋時代大師前衛身影、最近推出《隱藏的生活》靜態詮釋時代小人物負重身影的 August Diehl 領銜,由他綜合過去多樣演技精華、對包浩斯創校校長 Walter Gropius 做出爭議新詮釋。校長 Gropius過去在歷史書、教科書、作品集裡,都是高瞻遠矚調和鼎鼐神聖不可侵犯的大師,而且還是時代大師黃金陣容的領導者!不過此劇呈現的他,是年方 36 歲滿懷理想躍躍欲試、向上不畏權威向下不擇手段、有黑暗禁忌也會緊張害怕的 Gropius,他充滿缺點更常做錯事,但都要咬牙走下去。
本劇師長組都是史實包浩斯大師,外來大師如 Wassily Kandinsky & Paul Klee僅只客串,各工作坊主持人如攝影 Laszlo Moholy-Nagy 與劇場 Oskar Schlemmer以及少數女性代表如現代舞 Gertrud Grunow 與紡織 Helene Bönner 都在生活背景中重現教學現場。核心角色還是校長身旁的創校元老們,左有作風溫和的版畫家 Lyonel Feininger 、右有作風基進爭議的預科主持人 Johannes Itten 、下有開啟建築科的初生之犢 Georg Muche、外有受聘客席卻志在鳩佔鵲巢的荷蘭風格派 Theo van Doesburg... 老師間不只激盪合作更有衝突角力,本劇毫不避諱拍得血淋淋!
本劇學生組,史實有名的包浩斯學生們,在此劇以快速超越老師主持紡織工作坊的 Gunta Stölzl為首,由在《隱藏的生活》中與 August Diehl 搭檔的 Valerie Pachner飾演!不過在本劇跟校長鬧師生戀的不是她而是 Dörte Helm,由德國娃娃臉女星 Anna-Maria Mühe 飾演,是從小家碧玉到前衛叛逆進展最戲劇化的女主角。在二女身旁當暖男配角的是匈牙利建築師 Marcel Breuer,其他還有紡織工作坊猶太女同學 Anni Albers、她在玻璃工作坊的勞工階級愛人Josef Albers、搞共產主義運動的Johannes Ilmari Auerbach、以及與包浩斯不合的日耳曼學長Hans Gross。
https://de.web.img3.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8/30/13/51/0195373.jpg
包浩斯,前進革新不止息
把這些本劇選取的學生代表點點名,不難發現包浩斯組成最為時人指指點點也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女人、猶太人、共產主義者、匈牙利人」,統統都是傳統日耳曼資產階級看不下去的,尤其在這一戰戰敗負債累累經濟蕭條人人都有滿腔不平的 1919 年。在那種苦悶年代,最常出現的既得利益保守論調都異曲同工:「都吃不飽了、還玩什麼藝術?」「男人都沒機會了、還給女人出頭?」「日耳曼人都沒位子了、還給猶太人與匈牙利人位子?」「我們德國都被法國剝了一層皮、還搞共產主義加速崩潰?」怎麼聽起來與台灣 1950s有三分神似 XD
不過本劇開場就是很另類的一戰小軍官 Gropius視角:在這生死交關危急存亡之秋,他要給末代威瑪大公拍一封電報,非關大戰戰況也非關國際局勢,而是在國家傾頹之際「我決定要接掌這間藝術學校了!」令槍林彈雨下的電報小兵臉上三條線 XD
話說,包浩斯絕不是平地而起,而是有其歷史社會脈絡的。歷史脈絡是:年僅 36 歲的比利時建築師 Henry van de Velde 被末代威瑪大公於 1899 請來當藝術顧問、他應邀而來就於 1907 創辦了「大公美術設計學院」並引領德國建築青年風格 Jugenstil、怎奈 1914 一戰開打德比兩國變成敵國他丟了教職、臨走前推薦大公一個年輕有為的繼任者,就是年方三十的 Walter Gropius!
輾轉到了一戰結束後的 1919 年,Gropius 也到了前輩當年來威瑪的 36 歲年紀,在國家戰敗面臨存亡人心惶惶時他要另闢蹊徑:原來的德意志帝國有結構性問題、走向戰爭與毀滅是必然,因此我們要以藝術徹底改變德國社會與人心、更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因此首先,帝國邊緣的匈牙利人猶太人共產主義者以及女人,我們把大公美術學院轉型後的包浩斯統統都要收、而且一律平等任其自由解放揮灑發聲!
https://de.web.img3.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8/30/13/48/3925870.jpg
包浩斯,權威複製或破立?
這件事,在下令懵懵懂懂的德國傳統社會焦躁不安、在上更令既得利益的貴族與資產階級視為眼中釘,尤其我們在「古典威瑪」Klassisches Weimar這個歌德席勒的文化之城,結果「你們一群屁孩學生飲酒作樂在河裡裸泳」?
不過本劇這位叛逆小子 Walter Gropius 用 August Diehl 歷年練就的咄咄逼人辯證嘴皮演技,回嗆得真好:「以前歌德在這條河裡一樣戲水過,八成也是脫了衣服在裸泳」XD 這段嘴皮對話我覺得就點出了本劇的核心主題:保守 vs 前衛,這並不是當代新潮對過去古典的問題,而是每個時代當下人們選擇固守成規或革新前進的問題。本劇 Gropius身為叛逆小校長,要對付的引經據典保守長輩很多,EP2 在威瑪要對抗沈溺在兩百多年前歌德席勒黃金時代的古典保守派,EP5 去女友 D顤te家提親則要對抗沈溺在兩千多年前亞里斯多德時代的考古保守派 XD
不過面對與亞里斯多德經典的辯證,本劇更年輕的女學生 Dörte 對她那古典語言學家爸爸的回嗆更是精彩:亞里斯多德說藝術表現具象而非抽象,我們包浩斯藝術所表現的「抽象」正是受社會壓抑而未被看見的具象;亞里斯多德認為人之為公民的價值取決於政治參與,我們包浩斯則要讓更多本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人也加入參與!這是一場 EP4的保守前衛小對話,本來高高在上的父權臉孔也面露一絲會心的微笑,也許這正是包浩斯精神的開花結果!無獨有偶,本劇中還有很多年輕叛逆 vs 長輩權威,也都會擦出衝突掙扎的火花,但往往理解成長與進步就於焉產生。
本劇角色大致分三層,最上層是外面的傳統權威世界,虎視眈眈要搞倒包浩斯與 Gropius,甚至背後潛意識是想搞倒改革德國的威瑪共和,在 EP3就上演了 1920 史實的「自由軍團」軍事政變;中層是 Gropius與他旗下老師們,Gropius 自己對外努力奔走建立人脈遍尋金主打點關係、以在政治與財務上維繫包浩斯於不墜,但他對上委屈求全轉嫁到對下要求共體時艱時,反而變成個保守權威;下層是自由奔放的學生們,他們滿懷熱情申請包浩斯,聽校長承諾自由平等解放揮灑都熱血沸騰!結果校長與老師慢慢露出規訓壓抑的嘴臉?學生各種行動與藝術抗爭到底絕對不低頭!
https://cdn.stylepark.com/galleries/_transformationContent9/b_70440-5-12.jpg
父權第一課,光頭大師 Johannes Itten
本劇就以 Dörte Helm這個史料最少的女學生為女主角,來給她代言一個現在包浩斯歷史考察中愈發受到重視的「性別」問題:包浩斯雖然在 1919 年 Gropius創校就宣言男女絕對平等的理想,但實際實踐起來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甚至女性才能將遭遇重重壓抑、在很會用玻璃蓋房子的包浩斯頂到那「玻璃天花板」!畢竟一個人生經驗尚有限的 36 歲年輕校長與他的年輕教授們,還有很多未能見識到的性別不公現象、或見識到了腦筋卻仍轉不過來、或腦筋轉得過來但真要改善時力有未逮、或努力做到了改善卻遭受外界壓力而黯然退守。
本劇分兩線,在下跟著 Dörte & Gunta 這些二十多歲的女孩眼光,會看到校長與老師滿滿的父權;但在上跟著 Gropius & Itten這些三十多歲的男孩眼光,就知他們抵抗外界壓力保護學生多辛苦,而他們自己也是年輕人都還在探索,卻硬著頭皮當大人領導孩子們。本劇六集,前兩集是新生入學的大一,白天上課晚上開趴好不快活,第一個震撼教育是主持大一預備班的Johannes Itten:他是超出時代的大師、他有前衛眼光與基進理念、他的教學法瘋狂而強勢、誓用最激烈手段逼每個學生深掘自己內心,才能開始揮灑發自內心的藝術。但這難道不是一種父權虐待與禁錮嗎?
Itten 教學作風極具爭議,這在包浩斯歷史上並不新鮮,當代包浩斯與本劇都沒要粉飾,甚至全球設計學校至今仍然充滿這樣的父權虐待狂老師方興未艾著 XD 只是本劇雖關注包浩斯女性,卻絕不把她們當受害委屈小媳婦,而訴求她們在困境中戰鬥成長,並與傳統權威經過戰鬥後達成理解與和解、進而展望合作。E01 Dörte從一個原本超保守的美術學院學生、隨著學校轉型成為包浩斯打開新視野度過燦爛的第一學期;E02 馬上與 Itten展開一場激烈戰爭,但戰鬥沒有倒下終於讓 Itten心生敬佩並虛心檢討,修得了包浩斯「共同體精神」第一課,那麼下一關面對校長呢?
https://de.web.img3.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8/30/13/51/0225013.jpg
父權第二課,社會的干預
E01-E02 只是 Dörte 的校內革命小啟蒙,E03 則展開校外革命大啟蒙:1920年三月動搖威瑪共和的「卡普政變」Kapp-Putsch ,代表保皇黨與民族主義的「自由軍團」發動武裝政變,還好威瑪政府號召全國罷工、搭配自由軍團內部分裂,使政變六天即落幕。包浩斯裡一堆左派學生都反對這政變、但校長 Gropius以保護學校與學生為由宣布中立政策,引得學生一片譁然。同樣的情節,在另一片《洛特在包浩斯》中純以學生視角看,像是保守校長膽小怕事鞠躬哈腰;但此劇把視角擴大到老師們、把他們面對外界壓力的政治經濟社會面都提升為主線,那忍辱負重的身影大不同。
但也在這次面對革命的抉擇中,讓本來不算很熟但還算互有默契的 Dörte & Gropius 開始針鋒相對: Dörte 才度過了自由奔放的上學期、從一個乖乖牌女學生接受了 Gropius與一眾師生的啟發、已滿心熱血要用藝術干預社會改變世界,結果國家社會的挑戰來臨正等我們出手時,居然同學縮手師長禁令讓包浩斯當個不沾鍋?需要擔待的 Gropius必須冷靜退守,但渴望衝刺的 Dörte 值得揮灑一回,於是發揮一學期美術工藝訓練成果與共產學生 Johannes Ilmari Auerbach 攜手革命去、見證勞工團結與暴力流血,一夜長大成為包浩斯基進先鋒。
Dörte因參與革命被悍然停學一陣子再回來,赫然發現過去自己崇拜的前衛自由包浩斯、如今經歷過革命眼光重審已然大不同!這裡雖口稱兩性平等,但在男女學生課業一樣重之餘,都要女學生下田耕種煮飯打菜、男學生因為不擅長所以不用做;同學 Gunta向來自由奔放引領自己平權解放一學期,但現在竟強勢號召女生全進她的「紡織工作坊」成為「女生工作坊」,還聲稱這是女性團結並提供學校收入以換得尊敬、渾然不覺已將多元自由的女性陷入性別刻板!這個「選擇工作坊」的女性困境,電影《洛特在包浩斯》的木雕女主 Lotte遇過,此劇的繪畫女主 Dörte 也遇上。
https://de.web.img3.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19/08/30/13/52/4616052.jpg
父權第三課,親愛校長 Walter Gropius
成功跳出了女性刻板角色、爭取加入繪畫工作坊從事版畫與壁畫的 Dörte ,在最後兩集終於要發揮她的藝術才能交出作品了!而且就在包浩斯威瑪時期的兩大師生集體創作舞台 Haus Sommerfeld (1921) 與 Haus am Horn (1923)!EP5 先談包浩斯金主 Sommerfeld 因賞識 Gropius與包浩斯而劃設土地掏錢委託任其發揮的住宅設計案,由於業主自己生活並非那麼前衛,Gropius 在此採用類似美國建築師萊特「草原風格」的設計,室內各種傢俱壁畫與室設仍偏表現主義、較重情感而較輕功能。
在這集,也順道談了史實中 Itten和荷蘭建築師 Theo Van Doesberg在「功能至上」和「人性表達」的取向對立、幾乎演變成分裂甚至奪權危機!不過也同時演示一次 Gropius在政治上的圓融、與設計哲學上的兼容並蓄,包浩斯是可以因應社會變化而不斷截長補短自我調整的。於是到 EP6,包浩斯在社會壓力下正面回應的第一次成果發表會、也是第二次師生集體創作的 Haus am Horn ,以吸納荷蘭風格派理念與工業化生產的新風格呈現了!那麼,EP5-EP6 這兩集裡平行於設計理念發展的「師生戀」發展,也能讓 Gropius兼容並蓄地擁抱 Dörte 這叛逆學生的理念與人格嗎?
很遺憾地,此劇儼然要在這裡對 Gropius這熱情男孩的衝突一生畫下個令人唏噓的解讀,告訴我們他在理智上可以調和所有對立理念與對立群體的同時,他的感情如何無可救藥地過不去、如何苦苦堅守著他那自命受害的男性自尊,而使他對傷害了他的 Dörte 一筆擦掉眼不見為淨。話說 Dörte 又為了什麼而忍痛傷害他呢?不外就是為了面對她自己的女性困境、需要一點不擇手段、需要別人跟她一起委曲求全擔待些... 這,和 Gropius治理包浩斯面臨一堆男人戰場的政治與財務困境、而回頭要求共產學生與女性學生跟他一起委曲求全多擔待些,又有什麼不同呢?
https://cdn.stylepark.com/articles/_transformationContent12/b_b_70440-6-7.jpg
包浩斯式體悟,人性與工業合一
也許他倆只是一個男性一個女性,這點簡單的不同,就使得他倆同樣是面臨困境犧牲他人的罪咎,遭到了程度天差地遠的懲罰。史實包浩斯於 1925 年遷校德騷,許多畢業學生都跟去當老師了唯獨 Dörte 默默返鄉,是她把師生戀談壞了而被 Gropius黑掉嗎?
這點好像不可考,只是一個廣泛的「Gropius 壓抑女性學生發展」之現象,在《洛特在包浩斯》那片裡是用虛構角色 Lotte代言、在《包浩斯時代》這劇則讓史料片段而身影神秘的史實角色 Dörte 代言。那邊廂 Lotte的成長比較圓融,是學會妥協以孕育才能、成功不必在我而在薪火相傳,這邊廂 Dörte 的成長則比較現實,是不管你妥協多少次、只要一次的叛逆就打入冷宮不得翻身。
這是近年包浩斯校史研究上的「女性書寫」之累積進展,不但近幾年歷次展覽讓世人看見更多包浩斯女學生的作品與足跡,也令今日我們回首 Gropius與其他大師時去掉了神話的外衣而看見血肉與缺陷。《洛特在包浩斯》和《包浩斯時代》這兩部影劇創作,我認為一個訴求理想、一個正視現實,都以女性掙扎的角度重新閱讀了包浩斯歷史的光明與黑暗。Gropius 在《洛》片中的權威嘴臉相當醜惡,但在《包》劇則給了他在當年威瑪時代忍辱負重守護學校的政治戲、也給了他 1960 混著珍惜與悔恨的老年回顧戲,倒是儼然對著女記者角色向觀眾喊話:
你們是好奇我這個大師、還是關心我做過的事?你們是好奇女學生的師生戀八卦、還是關心她具體歷程與足跡?你們是把包浩斯當個大師萬神殿來津津樂道一時俊彥風流史、還是關心設計介入生活與社會的過去到未來?想想此劇開場記者角色的提問、想想我們看此劇想看的包浩斯禁戀,本劇的老 Gropius這角色與編劇自己都餵養了我們相聽的,但絕不把這段感情與設計介入社會的啟蒙歷程切割開來。也許正如本劇 Gropius在包浩斯裡面臨的派別挑戰:一邊是機能主義工業發展、一邊是表現主義探索人心,不論是以設計介入社會還是以影劇了解歷史,都缺一不可。
https://www.klatsch-tratsch.de/wp-content/uploads/2019/09/die-neue-zeit.jpg
話說本劇密度很高典故很多,許多角色場景與物件的驚鴻一瞥,都在重現令人津津樂道的包浩斯小故事或大進展!本就喜歡包浩斯或對包浩斯有點認識的觀眾,邊看劇邊翻書回顧會是琳瑯滿目的經驗;不認識包浩斯的觀眾,我覺得透過此劇來建立點認識也是很不錯!此劇鏡下的包浩斯,與其說是神聖的藝術史英雄殿堂,不如說是一群自由奔放認真生活探索世界的年輕師生、在保守社會的一場青春冒險。回想起我們各自的當代大學校園生活,這一百年前的教育現場恐怕仍令廣大觀眾心嚮往之呢!此劇六集談完了包浩斯「威瑪時代」,還會有下季談「德騷時代」嗎?拭目以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XaklH1XRoc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52.172.4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Aseries/M.1586590836.A.02A.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118.169.221.200 臺灣), 10/09/2020 11:49:5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