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推出的「#英語小教室」,除了透過市政議題,更搭配日常生活例句,你學起來嗎😏?
昨天分享同仁們開箱 #十三行文化公園,今天英語小教室就要前往「#十三行博物館」,學一學「考古」的英文怎麼說~
相信各位好朋友對位在 #新北八里 的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應該都不陌生,這裡不但是北台灣唯一,也是台灣第一個考古(archaeology )博物館。
💡為什麼叫十三行遺址?
1957年有學者在這發現史前(prehistoric)遺跡(historic remains)所以將其命名為「十三行遺址」,之後陸續有考古學者(archaeologist)在這發掘(excavate)到豐富的文物,像是極具特色的「#人面陶罐」就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為了讓大朋友、小朋友更了解十三行文化, 新北市文化局 在博物館周遭打造全台最大的考古主題園區「#新北考古公園」,園區內設有干欄式建築、草棚、穀倉等,非常適合孩子們進行考古體驗一日遊,假日別再宅在家了,出門放電去!
📖 英語單字小教室
✔️【考古】英文是archaeology
✔️【史前】英文是prehistoric
✔️【遺跡】英文是archaeological site
✔️【考古學者】英文是 archaeologist
✔️【發掘】英文是excavate
例句:
1⃣ Shihsanhang Museum of Archaeology is the first and the only archaeology museum in northern Taiwan.
十三行博物館是北台灣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考古博物館。
2⃣ A team of archaeologists recently excavated a great number of relics from Stone Age.
一群考古學家最近挖掘出大量石器時代的文物。
#新北市新聞局 #新北市秘書處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
「十 三 行文化 干 欄 式建築」的推薦目錄:
- 關於十 三 行文化 干 欄 式建築 在 蔣志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十 三 行文化 干 欄 式建築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十 三 行文化 干 欄 式建築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十 三 行文化 干 欄 式建築 在 干欄式建築文化、十三行文化貿易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十 三 行文化 干 欄 式建築 在 干欄式建築文化、十三行文化貿易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十 三 行文化 干 欄 式建築 在 重返歷史印記-十三行博物館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十 三 行文化 干 欄 式建築 在 飛機發現十三行遺址~八里十三行博物館虛擬實境海洋古船探險 的評價
- 關於十 三 行文化 干 欄 式建築 在 群洋國際地產集團, profile picture 的評價
十 三 行文化 干 欄 式建築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經濟使得寧波擁有眾多歷史古跡,阿育王寺、天一閣、慈城、老外灘、鄭氏十七房村都是寧波的知名景點。本期到寧波下轄的兩個縣級市余姚市和慈溪市去看看那裡的人文風貌和特色物產。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發現了水稻栽培、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是"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地,是長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發觀。它的發現,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農耕、畜牧、建築、紡織、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浙江省 餘姚市地標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試掘的基礎上,對遺址的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四個疊壓的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和水井等遺蹟,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夾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遺物,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特別是栽培稻穀的大批量發現為同時期其他遺址所不見,並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並發現了豐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積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帶榫卯的干欄式長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貴遺物及動、植物遺存,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多學科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實物資料,考古實踐表明黃河、長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遠古文化。 河姆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螺山遺址是屬於河姆渡文化的一處古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發現於2001年,曾入選「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名單。經考古證實,遺址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5500年。由於其地面環境、地下遺存保存較為完好,被稱為「第二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發現於2001年。當時,一家熱處理廠在打井時發現陶片、動物骨骼和木頭。隨後,文物部門對當地進行了發掘,認為遺址時間不晚於河姆渡文化第二期,且形式與河姆渡文化類似。2004年2月至6月的大規模發掘證實,該文化遺存出土器物與河姆渡遺址幾乎相同,且出現成片干欄式建築遺蹟和較為完整的村落布局。預計遺址總面積達到30000平方米,擁有6個文化層,年代約為7000年-5500年。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副館長黃建華表示,田螺山遺址的地面環境在河姆渡文化眾多遺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田螺山遺址發現了其他遺址不具有的人臉形陶支腳、形似大象頭部的陶塑等陶器,這在河姆渡遺址中幾乎沒有見到。出土的器物中,雙耳深腹夾炭陶罐殘存部分有近70厘米高,這在浙江省範圍內是首次發現。遺址中發現大量鹿角、魚骨、象牙等動物骸骨和木材、菱角、酸棗等植物遺存,這反映了當時這一地區的自然狀況。特別是遺址中發掘出的人為種植古茶樹樹根和壺形陶器證明,當時很有可能已經人工種植茶樹並飲茶。遺址中的干欄式建築範圍和大小證明,當時的先民已經能夠挖掘較深的土坑,且能夠應用重力與承重力關係的經驗進行建築。跟據田螺山發掘的大量稻穀證明,隨著時間推移,馴化稻的比例上升,且發現的稻穀並非原始栽培稻。這證明了長江流域稻穀種植歷史比預想的更長。這一成果於2009年被美國《科學》雜誌收錄。2007年,遺址發掘現場建起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將遺蹟發掘成果與發掘現場進行展示,使參觀者能夠親歷考古發掘現場。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ju2UGSfLs8/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zYsEmTVbEaOJLyrLINcliPpD5Uw)
十 三 行文化 干 欄 式建築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6灣仔歷史文物徑是位於香港灣仔區的兩條分別以建築主題及生活氣息為主題的文物徑所構成的文物徑,此文物徑由發展局於2008年初成立的灣仔活化舊區專責委員會所構思,並於2009年9月27日開幕。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07年10月10日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有關文物保育和活化的措施,其中一項工作重點是活化灣仔舊區,於是發展局於2008年初組成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成員包括灣仔區議會議員、文物保育和活化的專業人士、歷史學者、發展局和市建局代表,探討區內的文化與歷史,研究活化灣仔舊區工作,並諮詢相關持份者。灣仔歷史文物徑最終於2009年9月27日開幕,各景點會陸續設置輕觸式螢幕及易拉架,讓遊人詳細了解灣仔歷史,又在文物探知館、旅發局及鄰近的書店及酒店等地,免費派發文物徑地圖。
本集主要景地:
綠屋位於茂蘿街1號至11號單數門牌及巴路士街6至12號雙數門牌,合共10幢唐樓,現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綠屋建於1920年代,室內地台使用木結構,露台的鑄鐵柱則具西方建築特色。過去綠屋曾被用作露宿者之家,香港小交響樂團亦曾租於此地。
李東海大樓位於皇后大道東266號,現址為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總部,李東海大樓原址為皇家海軍醫院,於1950年奠基,由商人J.H.律敦治捐贈。
灣仔街市位於皇后大道東264號與灣仔道交界,建於1937年,現已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街市以德國三十年代興起的包浩斯現代主義建築風格興建。
藍屋是一座位於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雙數門牌的唐樓,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藍屋原址為華佗廟,廟內建有醫院,1920年代改建成現今的唐樓,戰前亦曾為鏡涵義學。
黃屋是一座位於慶雲街2號至8號雙數門牌的唐樓,現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黃屋樓高三層,由一位茶葉商人在二十年代後期斥資興建。
皇后大道東186-190號現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建於1930年代,建築物以鋼筋混凝土作為框架,以廣州騎樓為特色。
莊士敦道60-66號為早期廣州騎樓式的唐樓,是現時少見的四幢相連陽臺長廊式樓宇,樓宇的若干部分估計早於1888年興建,莊士敦道64號由余氏宗親會於1966年購入,而莊士敦道66號則原為和昌大押,現時整座建築物現活化為餐飲場地。
船街18號現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樓宇由業主合源建築公司建於1930年代,原為木建築物,後因二次大戰時失修,由戶主家族重建,建築物簡單的柱飾、鑄製的欄河、唐樓的外牆壁柱、牆身花線、以至樓梯的水磨石,都是戰前初期的建築特色,現時全幢已活化為私房菜菜館。
舊灣仔郵政局為香港法定古蹟,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郵政局建築。這座建築物坐落於灣仔峽道和皇后大道東交界,1915年3月1日正式開放作為灣仔郵政局,現時由環境保護署用作環境資源中心,稱為環保軒,展示關於環保的資料。
灣仔露天市集是指太原街及交加街露天市集,此市集已有80多年歷史,有150個攤檔,包括110個固定的攤檔及40多個俗稱為「朝行夜拆」的黃格仔小販檔,中外電影亦喜歡都此取景,當中包括60年代著名好萊塢電影蘇絲黃的世界。
機利臣街露天市集出現於1950年代,主要售賣乾濕貨品、日常生活品及盆栽花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lXWG-yTm4k/hqdefault.jpg)
十 三 行文化 干 欄 式建築 在 干欄式建築文化、十三行文化貿易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十三行文化干欄式建築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yeszftz也提到無音樂圖文~ https://dancinglamb777.blogspot.com/2022/01/LionsHead-Mount.html Dec, 31, ... ... <看更多>
十 三 行文化 干 欄 式建築 在 重返歷史印記-十三行博物館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民國78年至81年間,因八里污水廠將興建於 十三 行遺址上,引起各方注意形成搶救遺址熱潮,無奈僅能保留部分遺址興建「 十三 行博物館」, 建築 的原始構想 ... ... <看更多>
十 三 行文化 干 欄 式建築 在 干欄式建築文化、十三行文化貿易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十三行文化干欄式建築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yeszftz也提到無音樂圖文~ https://dancinglamb777.blogspot.com/2022/01/LionsHead-Mount.html Dec, 31,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