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走入戶外的理由:基督教篇】
承認吧!在一個講究務實與物質的社會裡面,大眾或許還可以接受觀光旅遊跟露營,但稍稍帶著點風險的戶外活動就不太OK了。當我們想要出走,「不事生產」的標籤可能就在轉角等著我們~ 😅😅
說起約翰‧繆爾(John Muir)這個百年以前的蘇格蘭裔美國人,如今我們大多只約略記得他是國家公園之父,也是古早年代的環運領袖,但你知道他同時也是一位博物學者兼「山癌」末期患者嗎? (※ 與其說是山癌不如說是荒野癌就是了 )
他病重的程度,已經到了不往野外跑就渾身不對勁的地步,餐風露宿、冒險犯難對他而言,才是人生的真諦!要說是誰塑造了美國的環保運動和戶外文化,這位大鬍子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的書中就有提及,繆爾努力提倡的荒野保護理念,其實也在戰後美援時期溶入了臺灣國家公園的核心精神之中。
.
在繆爾29歲的時候,歷經一場幾乎奪走他右眼視力的工安意外,不得不讓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最後,他決定要忠於自己的夢想,展開一場以探索和植物研究為主題的大冒險。
日後他回憶這段經歷時,就說:「這次的打擊將我趕到了芬芳的原野之上。有時候,神為了教導我們,就會讓我們無比貼近死亡。」
於是他徒步從肯達基州走到了佛羅里達州,大約1,600公里的距離(約徒步環島一圈半)。任性且自信的繆爾沒有任何既定的行程規劃,就只是設定了往南的大方向,然後盡量選擇在野地中行動而已。說走就走,可真是瀟灑!
這一路上留下的事蹟有:遇上持槍強盜時保持鎮定,全身而退(因為他看起來很窮)、假裝自己有槍嚇退兇徒、在荒煙漫草的墓園中露宿、因為身上沒錢餓肚子到眼冒金星 … 說真的,獨自在南北戰爭剛結束沒多久之後的南方徒步旅行超級硬派的啊 ... 先來個RESPECT.
身為一個將靈魂獻給荒野的男子,繆爾也碰過不少的質疑者,尤其是嚴以律已、務實至上的新教徒。行經田納西州鄉間的時候,他為了找尋過夜的地點,在小鎮裡面逐戶敲門問能否借宿一晚,結果恰巧在最後一戶碰上了願意接納他的一對夫妻,丈夫是一位虔誠的鐵匠。
.
.
.
晚餐時分,這位鐵匠在禱告之後注視著餐桌另一端的繆爾,開始了以下的對談:
「年輕人,你來這裡幹嘛?」
「找植物。」
「植物?什麼種類的植物?」
「喔,所有種類的植物;花、草、樹、苔癬、蕨類 … 我幾乎對所有會生長的東西都有興趣。」
「好吧,年輕人,你意思是政府並沒有僱用你來做這些事囉?」
「對,我就是自己的雇主。我喜愛所有的植物,我南下是希望能認識越多植物越好。」
(鐵匠內心OS:遊手好閒、不事生產的年輕人!😠😠)
「你看起來是個意志堅強的人。與其在鄉間遊蕩拈花惹草,你肯定可以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現在大環境不好,所有人都必須要認真幹活才行。摘花不管放在什麼時候都不像是一個男人該做的事。」
………
遇上這種氣力萬鈞的務實主義批判,別說是19世紀的繆爾了,就算是喜歡戶外的現代人也難以抵擋吧!(苦笑)但聰明伶俐、熟讀聖經的繆爾可沒有就此敗下陣來,竟然反而利用聖經來了一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
「你相信聖經,對吧?」
「當然啦!」
「嗯,你知道所羅門王(聖經故事中有名的賢王)不只意志堅強,而且大家還普遍相信他是有史以來最有智慧的人,但他卻認同研究植物的價值喔!不單是撿起它們而已,還要加以研究;你知道他還寫了一本關於植物的書,不只紀載了黎巴嫩高大的雪松,還有牆縫中生長的小東西。」
「所以囉,你看所羅門王跟你之間的差距比跟我之間的大多了。我向你保證他肯定經常跑去朱迪亞(古巴勒斯坦南部地區)的山區晃蕩,而且如果他是一個北方佬,他必定也會尋訪土地上所有的草木。再說,你難道不記得耶穌曾告訴他的門徒要『想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並將他們的美麗和所羅門王的榮耀相提並論?現在,我該聽誰的話,你或是耶穌的?耶穌說:『想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你說:『不要想,它不值得任何意志堅強的人去做』。」
鐵匠表示:😦😦😦
於是,啞口無言的鐵匠說他從未以這種方式看待花朵過,並重申繆爾果然是意志堅強的人,承認他拈花惹草一點問題也沒有。
.
.
.
可惡,我也被長輩唸過好幾次不要去爬山,應該多去讀「實際的書」、多去做「實際的事」 #$!@#%@,讀到這邊真是超有共鳴的 … 😂😂
但我們都知道,繆爾同時具有戶外活動愛好者和博物學家兩個身分。他熱愛潛藏於大自然中的神性與真理,所以不像大部分人純是為了休閒娛樂而走入戶外,而這也是19世紀博物學家的共通特性,即非常注重實地踏查和紀錄。
這樣的風氣也影響了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所以我們才會見到日治時期有這麼多勤跑現場的學者出沒於臺灣的山區,如鹿野忠雄、鳥居龍藏、森丑之助、伊能嘉矩、菊池米太郎、川上瀧彌等,其中亦有以斯文豪(Robert Swinhoe)為首的西方學者。有趣的是,雖然看起來都是跑現場,但裡面像伊能嘉矩這種專精於研讀和編纂文獻的學者,就會被認為是沒有真正深入田野採集標本與資料,圈內評價上也會略有差異。
戰後美援時期,來自美國的學者到臺灣調查生態,跟著原住民嚮導上山下海過倒木,另一方面也感嘆當時臺灣的教授都不願意跑現場,未來本土生態研究還有救嗎?這樣的批判,也是來自於繆爾這類博物學者的所塑造的典範。
最後,因為博物學的盛行,最早期的戶外俱樂部(相當於我們的登山社團)也會有注重科學和藝術人文的一面,但這畢竟只是一小撮人的興趣,大多數會員只是喜歡到戶外散心或是征服巔峰啦~
.
.
看到這裡還不去支持一下臺灣本土 找樹的人-Taiwan champion trees 團隊,能結合興趣跟學術真是件很酷的事情呀!!
想多認識繆爾這個傢伙,可以去看2020年出版的《我的山間初夏: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的啟蒙手記》,我講的故事則是來自《墨西哥灣千里徒步行》,但相關的繁中譯本不多,大家自己找找看吧!
若是要以更宏觀的方式瞭解繆爾在歷史脈絡之中的角色,則可參考一下拙作《#登一座人文的山》~ 但裡面不會講太多這種有趣故事就是了 😆
「千慧登山社」的推薦目錄:
- 關於千慧登山社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千慧登山社 在 布蘭西與三寶的生活旅遊記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千慧登山社 在 見域 Citilen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千慧登山社 在 thread:[記錄] 千慧登山社-新竹尖石水田林道上那結山- Hiking 的評價
- 關於千慧登山社 在 迪肯大叔陸上競技部- 千慧登山社(風格獨具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千慧登山社 在 647回程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MOBILE01 - 居家網紅 ... 的評價
- 關於千慧登山社 在 647回程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MOBILE01 - 居家網紅 ... 的評價
千慧登山社 在 布蘭西與三寶的生活旅遊記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5歲少年獨自登山事件的反思
(文章打到不見只好又花兩天重打🤣)
最近一個15歲少年只帶5碗泡麵要去多天高山縱走的新聞,引起大家討論登山教育的重要性。畢竟今年登山潮大爆發,幾乎每周都有山難救援事件。
其實上週日晚上我就在登山社團看到尋人啟事,一個15歲少年知道能高安東軍縱走,可見現在網路資訊的獲取便利性。 撇開新聞報導的內容(畢竟我是覺得不可全信),別人家到底是怎麼親子互動,或是有什麼問題我不知道,但孩子裝備缺乏、爸爸不知道這不是簡單的爬山健走,確實突顯我們登山/山林教育的不足。(救援造成的社會資源以及救護人員的安全等本次先不在討論)
想想,我們從小受教的教育知識裡面,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去認識戶外生活環境,如果今天我不是因為要帶孩子去爬山所以要求自己努力做功課,去上課增加登山知識,學用地圖看軌跡,購買裝備,學習評估自己能力。當孩子跟我說他要去爬山5天,我大概以為就像去中橫走5天那樣而已….
為何需要登山教育??
孩子不會永遠在我們身邊,我們也無法保護他一輩子,然後,青春期的孩子願不願意聽家長的話被勸阻也是另一回事。
但現在網路資訊如此發達,他們可能看了網紅影片,以為自己應該也可以完成就出發去爬山(像這次的15歲少年),或是即使跟了別人組團,也可能越級打怪或是因裝備不足而發生遺憾的意外(ex畢羊一日縱走的29歲年輕女孩)。
#登山教育也可以從家庭做起
短期內如果學校不可能教授,透過平常我們帶孩子出門,我們可以做什麼?
越來越多人帶孩子出門露營、爬山、運動,顯示大家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戶外生活與能力。陪伴就是最好的親子教育、從不用花錢的郊山走起,每一次的上路就是學習,有沒有準備足夠、自知體力能力不足而撤退,也是需要勇氣與智慧。
但是,也千萬也別忘了我們帶孩子出門、爬山的初衷是什麼?
是為了創造可以攻上一座座山的紀錄,還是希望孩子可以領略自然的美好、願意守護自然、然後在戶外兼具有自保的能力。
我在登山社團看到兩種家庭,一種是,爬山不多但喜歡挑戰,很快爬了幾座大山,然後就很少看到他們了....,另一種是每個月都在郊山中級山走動,穩紮穩打,等小孩上小學後自然一步步攻上無數座百岳。而後者,才是真的喜歡親近山林,他們會在無數次的登山過程中,給孩子正確的登山知識、磨練技能、也要愛護自然,而這才是真正的親子登山教育。
真正的登山客,其實都非常謙卑,因為他們知道在山的面前,人類是多麼渺小,共通點是他們都很熱心助人,並且常常深藏不露,千萬別小看山路上的隨便一位大叔,他可能早已爬過好幾十座百岳,而走得氣喘噓噓的人可能正在做負重訓練,身上揹了15-20公斤。
回歸主題,換個角度看少年的行徑,我不禁反思,我們是否常不自覺地過度保護孩子?這個不行那個危險,反而限制了孩子學習的機會?
到底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我們有沒有實際去瞭解,給他們嘗試、學習的機會?可以是親子一起去學習研究,或是幫孩子找專業的機構,亦或者....其背後的動機...他要的其實根本不是登山這件事...?
圖為上上周末的親子健行
關渡站-忠義山步道-貴子坑-復興崗
千慧登山社 在 見域 Citilen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貢丸湯》Vol.22「#心向大山」新刊發售!
鄭南榕曾經改寫過聶魯達的詩句:「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我只願意死在那裡/如果我必須生一千次/我只願意生在那裡/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臺灣的山極其美麗,一座座的大山不僅有著驚人的動植物多樣性,更是許多原住民文化的起源、心靈上的歸屬,也是許多登山愛好者的身心充電站。屹立於大新竹地區東方的山脈,也多次為新竹遮擋、破壞了颱風雲系結構,像是厚實的大手持續守護著我們。
走進山、了解山,我們腳下土地的種種歷史也呼之欲出。這一刊我們從「禁山令」開始,談為什麼封山?現下的我們又該如何親近山?接著,訪談獵人學校與來回穿梭稜線上的高山協作,了解怎麼與山和平共處、如何在山上討生活。當然,山的神祕莫測,也帶來了種種傳說,我們用輕鬆有趣的方式,讓大家重新思考該如何敬山與近山。每一期都不能錯過的〈路上觀察學〉、〈歷史任意門〉與〈美食特搜隊〉主題,也都透過見域工作室的眼睛,圍繞著「山」,聚焦說出在新竹生活,與山林的關係。
在後疫情時代,賣場、百貨公司的消費者少了,走進山裡的人多了起來。跟著這一刊《貢丸湯》一起走進山裡、回望過去,聽取山的聲音,從總是能與山和平共處的部落獵人裡汲取一點點智慧,這樣就已經很足夠了。
#敬請協助分享新刊訊息
去哪買|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citilens.pse.is/ulrzx
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https://citilens.pse.is/t3dpf
上下游 News&Market新聞市集:https://citilens.pse.is/wdzg9
各地獨立書店:https://pse.is/GM9TG
全台誠品、金石堂、墊腳石書店
見域小賣店:新竹市長安街6號(平日13:30-18:00,假日無固定)
想看電子版?|
讀冊電子雜誌:https://citilens.pse.is/vluw9
Readmoo電子雜誌:https://citilens.pse.is/p5k5g
精彩內容|
【封面故事】走進山裡,看見自己
● 歷史任意門:在爬山之前──禁山令與入山證
→ 想爬山有多困難?戒嚴時期的山區管制
→ 地圖上的紅線,劃分漢人與原住民的生活區域
→ 小心匪諜!有「正當理由」才能申請入山
→ 你會看等高線圖登山嗎?資深山客經驗談
● 山屋裡的(登山客)山友圖鑑
→ 潮流山男 & 山女、資深山友、老派登山社員、效率登山客,你是哪種人?
→ 同場加映:食物處理與高山症應對措施
● 越過山頭一座座,我的 1/2 天山林生活
→ 部落裡的地方創生,從傳統農耕到休閒產業
→ 從老人家到年輕人,獵人學校延續文化命脈
→ 祭儀與生活,祖先留下來的都是寶藏
● 高山協作的一天!跟著協作去補給,專訪東線一批熊
→ 你不知道的協作行程表
→ 協作相談室:揹負重量、打包技巧、估算食材、入山禁忌……
→ 同場加映:山屋廚師的料理祕訣
● 來去客庄:拓墾抑或侵略?李棟山的美麗與哀愁
→ 臺灣版「霍爾的移動城堡」──李棟山莊
● 我家旁邊的小百岳:走一圈十八尖山
● 敬山:山林傳說與山難啟示
→ 清大的校園傳說
→ 黑色奇萊
→ 敬山、敬地、敬萬物的靈
● 美食特搜隊:和最愛的人們在一起,四時皆風景:魯壁一家人 Yusuladi
● 路上觀察學:山裡的記號
→ 新竹可見的台灣特有種:觀霧山椒魚、槲櫟、寬尾鳳蝶……
→ 山豬、山羌出沒!發現動物們的足跡
→ SOS!山老鼠的盜伐現場
→ 小心腳下!獵人實地示範動物陷阱製作
千慧登山社 在 迪肯大叔陸上競技部- 千慧登山社(風格獨具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000WISDOMR417.BLOGSPOT.COM. 千慧登山社(風格獨具, 最不一樣的登山社): 490 旅記(新北烏來烘爐地山、姑婆寮尖、姑婆寮山). ... <看更多>
千慧登山社 在 thread:[記錄] 千慧登山社-新竹尖石水田林道上那結山- Hiking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板
精華區
最舊
‹ 上頁
下頁 ›
最新
[記錄] 千慧登山社-新竹尖石水田林道上那結山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