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懷緬不曾經歷的舊?- Brian Liu
面對崩壞的社會政治現實,愈來愈多人懷緬黃金時代的舊香港,當中更不乏年輕世代。未曾經歷那個時代的他們,究竟何以懷舊?美國神經科學學者 Felipe De Brigard 文章分析,類似的不解背後,往往牽涉對懷舊心理的錯誤認知。其實懷舊不必靠個人真實經歷,也未必令人意志消沉,甚至可轉化為龐大政治能量,足以改寫現實。
在美國杜克大學兼任哲學系、心理與神經科學系副教授的 Brigard 分享,他最近突然回憶起中學時的點滴,感到一陣哀愁和渴望,希望回到從前,回到當時的班房、健身房及走廊。懷緬過去,相信是很多人有過的經驗,但矛盾的是,他明明很討厭中學讀書時期,畢業前還為此發過惡夢,生怕自己要重讀中學,那麼為何又會渴望回到過去?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重新反省對「懷舊」的傳統認識。
懷舊的英文 Nostalgia,由瑞士醫生 Johannes Hofer 於 1688 年提出,以古希臘文的「回家」(nóstos)與「痛苦」(álgos)合併而成,形容人無法回家或返鄉的痛苦之情,被指可引發抑鬱、失眠、焦慮、食慾不振等徵狀。20 世紀初,懷舊成為精神科課題,被視作憂鬱症的變體;至今學術界的共識相信,懷舊有 3 個面向:認知上牽涉個人回憶,情感上使人消極軟弱,同時有使人回家的渴望。但 Brigard 反對上述觀點。
他指證,懷舊不必與任何實際地方有關。美國已經有數個研究發現,當事人想念的「家鄉」,可能是指抽象的童年經驗、失落的友誼,或者某種食物和服飾等等。這現象不限於美國,而是跨文化的共同經驗。2014 年,英國心理學家 Erica Hepper 與國際團隊調查 1,704 名來自 18 個國家的學生,發現他們的懷舊對象,通常都是一段關係、一件信物、一段童年,多於發生過的實際事件和地方。
更有趣的是,人往往會懷緬自己不曾經歷的時空,情況更相當普遍。現代英語甚至發明了 Anemoia 一字,描述對不曾經歷的過去所衍生的懷舊。2011 年活地亞倫(Woody Allen)導演作品「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作為現代人的男主角 Gil 便沉溺於自己不曾生活過的 1920 年代巴黎。
電影「情迷午夜巴黎」中,男主角 Gil 搭上午夜列車,時空穿梭至自己極為嚮往的 1920 年代;圖為劇照。
要理解這些過去備受忽略的懷舊心理特徵,Brigard 認為可參考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證明懷舊對象之所以如此多樣,全因為懷舊的認知內容,並非基於個人回憶,反而是基於心理模擬(Mental Simulation)機制。
從想像的過去開拓未來
雖然時下觀念認為,回憶與想像是兩碼子的事,但過去 30 年的研究足以推翻這種成見。1985 年,多倫多心理學家 Endel Tulving 觀察發現,其失憶症病人在難以回憶的同時,亦難以想像未來,因此推斷回憶和對未來的想像,可能是基於相同心理機制的一體兩面。
2000 年代初的數個研究進一步證實,回憶與想像未來,牽涉大腦中的「預設網絡」(Default Network),而「預設網絡」又會支援其他心理模擬能力,譬如幻想過去的不同可能、空間導航、代入他人角度思考等等。Brigard 以此推斷,正是「預設網絡」多樣的心理模擬能力,使人在懷舊狀態下,不僅會憶起個人經歷,還可以想像不曾經歷的過去,或者利用片段的資料,拼湊出一個理想化的過去。
沉醉昔日美好時光,通常都被批評為脫離現實而不夠積極,精神分析亦沿用早期對思鄉病的報告,傾向認為懷舊使人悲傷、憂鬱和嗜睡。但 Brigard 相信,懷舊使人消極的成見,其實是倒果為因,實際上是負面情緒較容易促使人懷緬過去,但懷舊本身不必然就是消極。當代有愈來愈多情緒研究發現,懷舊反而是苦樂參半。
日常生活有很多例子,有助我們理解這種矛盾。譬如在不能旅行的情況下,你很可能會埋怨:「如果沒有武漢肺炎,我就可以去旅行啦!」想像中的圓滿結局,可帶給人安慰,但當與殘酷現實比較,反而會觸發人的遺憾。也就是說,心理模擬的行為與內容本身,可以帶來相反的情緒,懷舊也有類似的心理歷程,叫人悲中帶喜。美國心理學家 Keith Markman 和 Matthew McMullen 在 2003 年的研究證明,假如當事人能夠把注意力,從心理模擬過程的遺憾,轉移到圓滿結局的內容之上,充實感覺確實可以抵銷遺憾。
面對想像中完美過去與現實的落差,如果當事人執意要回到過去,終究會因為徒勞無功而陷入不能自拔的哀愁,除非人類能夠展開逆向時間旅行;但如果當事人把注意力放回現實,並決意在當下恢復腦海中的舊貌,那麼這種懷舊的追求,便有機會轉化為行動力,使人積極介入現實,甚至激發創意。
事實上,懷舊經常擔當重要的政治引擎,主宰著政治走向,無論過去和現在,政治領袖都曾經承諾要重建失落的美好家園。2016 年,波蘭社會心理學家 Monika Prusik 和 Maria Lewicka 進行大規模研究,並訪問了大量波蘭人對 25 年前共產時代的印象。可想而知,共產波蘭的既得利益者,或者不滿現狀的長者,大部分都有懷舊傾向,但出人意表的是,有更多年輕一代懷緬他們未曾經歷的共產時代。
如果基於傳統的懷舊認知,我們很難理解這些年輕人,甚至會嗤之以鼻,但只要明白懷舊必然牽涉的想像,可憑藉過去的片段資料,心理模擬出未曾經歷的過去,便知道這種事絕不稀奇。對美好過去的想像,往往反襯出令人失望的現實,在政治宣傳和絕望情緒推波助瀾下,很容易便轉化為政治能量,在重建昔日黃金時代的號召下開拓未來。
原文: CUP
#歷史 #人生 #文化
「午夜食人列車結局」的推薦目錄:
- 關於午夜食人列車結局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午夜食人列車結局 在 Cult片介紹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午夜食人列車結局 在 [請益] 午夜人肉列車- 精華區movie 的評價
- 關於午夜食人列車結局 在 太猛了!男子把美女當肉豬掛起來餵喪尸!越漂亮吃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午夜食人列車結局 在 [問題] 午夜人肉列車(內有劇情) - horror | PTT娛樂區 的評價
- 關於午夜食人列車結局 在 [心得] 午夜人肉列車- Horror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午夜食人列車結局 在 More from 电影看看看 的評價
午夜食人列車結局 在 Cult片介紹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THE MIDNIGHT MEAT TRAIN
午夜人肉列車
紐約地下鐵深夜食堂
本片主旨:
1984年同名小說改編
男主角是一名攝影師,
為了能拍下當下社會令人轟動的照片,
決定拍攝午夜列車眾生相。
意外目睹午夜兇殺案,
男主角相機當武器,
正義感泛濫,開始追查與跟蹤,
好跟唔跟跟著個殺人魔。
本片血腥殺很大,
爆頭,挖眼球,拔指甲,吊屍體,
美式鏡頭一一呈現。
豬肉屠場、地下鐵、
酒店不同拍攝場景,
緊張氣氛都做得很好,
有閉氣窒息衝動。
失戀自作業男主角Bradley Cooper,
真係好有型唷~
而殺人魔身上既珊瑚海,
有下水道美人魚既味道,有夠噁心。
結局也算是特別,
但只要留心細節位,
其實唔難估。
#Cult片介紹返 #cult #TheMidNightMeatTrain #horror #血腥系列 #深夜食堂 #殺殺殺 #小說改編 #movie #失戀自作業男主角
午夜食人列車結局 在 太猛了!男子把美女當肉豬掛起來餵喪尸!越漂亮吃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當紅模特踏入深夜末班列車,被神秘男子襲擊後再也沒出現過,無意拍下這一幕的攝影師決定追查到底 ... 北村龍平讓你三觀儘毀的恐怖片《午夜食人列車》. ... <看更多>
午夜食人列車結局 在 [問題] 午夜人肉列車(內有劇情) - horror | PTT娛樂區 的推薦與評價
[問題] 午夜人肉列車(內有劇情) ... 留言 12則留言,10人參與討論 ... 雖然結局交代不清(可能看小說就很清楚了) 不過總體來看是近期不錯的恐怖片了不過有個問題困擾我 ... ... <看更多>
午夜食人列車結局 在 [請益] 午夜人肉列車- 精華區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這部片其實是一部很精采的恐怖片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都沒有人討論
是因為片名取的太弱了嗎?
我覺得拍攝手法跟劇情走向都很令人讚賞
有些地方用抽象的手法表現過去反而更讓人有想像的空間
我想要詢問有看這部片的大大
有些地方我看的不是很懂
1.第一代屠夫身上長的那個一顆一顆的是什麼東西
他逐漸的被怪物化了嗎,最後也會變成食人怪物?
2.男主角後來變的如有神助
感覺像是怪物在他身體裡面埋下了什麼力量種子之類的
他竟然可以跟屠夫打的平分秋色,這邊我不知道是漏看了哪裡
為什麼男主角變的這麼強悍?他不過就是個攝影師而已
竟然可以跳火車?
3.車掌的力量也異於常人,是因為只要淪為怪物的走狗,怪物就會給予他們力量嗎?
4.屠夫為什麼要把屍體上的指甲.牙齒.眼珠都拔起來?
反正人肉只是怪物的飼料而已啊,純粹是個人嗜好的收藏
還是體貼怪物去吃到指甲或是牙齒的體貼表現?
--
絕世好橋
村口花旦黃
下鯊系列 https://www.wretch.cc/user/ahohydr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78.12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