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最壞時間已過】
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BOC HONG KONG (HOLDINGS) LTD.
股票代號:2388
市盈率:8倍
每股盈利:$3.04
市值:$2700億
業務類別:銀行業
主要股東:中國銀行(66.1%)
集團網址:http://www.bochk.com
5年業績
年度:2015/2016/2017/2018/2019
總經營收入(億):536/539/667/677/797
淨利息收入(億):257/260/348/395/405
盈利(億):268/559/312/321/322
每股盈利:2.53/5.28/2.95/3.03/3.04
每股派息:1.22/1.88/1.40/1.47/1.54
總資產回報率:1.19/2.36/1.25/1.14/1.08
ROE:14.5/26.4/13.2/12.8/12.0
--企業簡介--
中銀香港於2001年9月12日在香港註冊成立,合併了原中銀集團香港 12行中10家銀行的業務。
中銀香港是香港主要商業銀行集團之一,通過設在香港近200家分行,約270個自助銀行網點、逾1,000部自助設備,以及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等高效電子渠道,為個人、各類企業和機構等客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及投資理財服務。
中銀香港分別於2016年5月及2017年3月完成出售其持有的南洋商業銀行及集友銀行的全部股權,同時積極推進區域化發展,拓展東南亞業務。
分支機構已遍及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柬埔寨、老撾及文萊等多個東南亞國家,長遠希望建設成為一流的全功能國際化區域性銀行。
中銀香港是香港三家發鈔銀行之一,亦為香港人民幣業務的唯一清算行。透過與母行中國銀行的聯動,為跨國公司、跨境客戶、內地「走出去」企業,以及各地央行和超主權機構客戶提供全方位及優質的跨境服務。
--獨特角色的優勢--
由於中銀香港的獨特角色因素,使其擁有行業中獨有優勢,在長遠發展中處於相當有利的位置。
首先是品牌價值,大型銀行可以利用其知名度,以更低成本吸引客戶,因此在行業中有更大的競爭優勢。而中銀香港為三間發鈔銀行之一,再加上是中國銀行的子公司,在品牌認知度上,無論在香港還是中國,都擁有相當優勢。
使中銀香港在發展中港相關業務時,擁有在行業中最具優勢的競爭力。另外,大型銀行擁有龐大的客戶群,對於銷售各種產品都有幫助,賺錢能力比中小型銀行較強。
由於中銀香港獨特的地位,加上其作為香港唯一的人民幣清算行,令到集團在發展人民幣業務上,比香港任何一間銀行以及其餘兩間發鈔行匯豐及渣打,都有更絕對的優勢。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逐步開放,人民幣不斷國際化,往後人民幣相關產品亦會不斷深化,長遠計中銀香港必能受惠。憑上述各項要點,已能推斷到中銀香港是一隻優質股。
--穩中求勝--
由於香港的銀行業發展已十分成熟,自身增長只能平穩,不能有太大期望。而人民幣業務是當中的發展亮點。以持續經營業務計算之每股盈利,每年都有增幅,情況理想。而在收入組合當中,無論是傳統的利息還是非利息業務,在過去數年,大部份時間都錄得增長。
中銀香港連續超過10年,保持港澳銀團市場最大安排行地位,私人住宅按揭、安老按揭等業務都領先市場,反映客戶基礎強勁,而這些客戶基礎又可以進行延伸的產品銷售,創造更多收入。
收入結構中,非利息收入佔總經營收入逾4成,當中包含了淨保費收入、淨交易性收益,以及淨服務費及佣金收入。
當中信用卡業務、保險及證券經紀的服務費收入亦錄得增長,是其中動力。中銀香港進一步擴展離岸人民幣業務,成功提升其作為參加行的人民幣業務收入貢獻,亦成為帶動盈利上升的因素之一。
【圖1】 --淨服務費及佣金收入結構
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業務是其增長動力的來源之一,但同時亦有潛在風險,因銀行太進取去開發新產品,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埋下了風險。
所以,當銀行太急去發展這些業務,該業務盈利有太快增長時,反而更令人擔心。而分析中銀香港在過往收入的貢獻,各方都能取得平衡,非利息業務增長亦沒有過快。加上,非利息收入佔總經營收入比重已從過往多於一半,下降至近年逾4成,故風險不高。
--盈利能力不差--
就算不計算早年因出售南洋商業銀行和集友銀行的一次性收益,股本回報率(ROE)大致也處於12%以上水平,算是不差,而過往的回報率大致算是穩定。資產回報率數年間維持約1.2%水平,不過不失。
【圖2】--中銀的資產配置
中銀香港在資產配置上合理平衡,風險不高,算是做到穩中求勝的效果。另外,要看一間銀行的真正實力,其實不是分析好環境,而是要看她怎面對差環境。故現在再看早一點,檢視金融海嘯時中銀的情況。
當年金融海嘯對銀行造成相當的打擊,而中銀亦是,不過其恢復的程度理想。2008年受金融海嘯影響,中銀盈利下跌至只有33億。其實以當年銀行業的情況來說,中銀香港仍有錢賺,已算做得不錯;到2009年,中銀的盈利更快速反彈至137億。
該兩年金融市場出現巨大動盪,而中銀有這樣的成績,反映其風險管理得宜,這是銀行優質與否的重要指標。而盈利反彈的速度之快,反映其盈利能力很強。
而近5年,集團盈利每年都有增長,這都源於中銀香港擁有較多的競爭優勢,而這會是盈利能力強的其中一個因素。除非行業出現較大變化,又或者中銀香港出現重大不利因素,否則這些競爭優勢都能一直維持,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
--銀行業無過往好賺--
整個銀行業,的確沒有過往年代好賺,息差,銷售金融產品,都不及過往的賺錢能力。加上金融環境更複雜,監管方面的問題,都令銀行的風險與成本增加。
整體來說,銀行業最好賺錢的年代已過,之後將進行平穩增長力期,有基本的利潤,但不是高利潤,不是高增長,投資者要明白這點。
--中銀香港最壞時期已過--
比起其他銀行,在本地銀行股中,中銀香港及恆生(0011)是較優質的銀行,這兩間算是較可取。
經濟最壞時期相信已過,之後慢慢好轉,對銀行有利,加上息差長遠慢慢向上,相為銀行帶來好轉的利潤。因此大訊分銀行,基本上已過了最差時期,中銀香港亦是其中之一。
--投資策略--
綜合而言,中銀香港因擁有其獨特優勢,故投資價值比其他銀行為高。而其擁有的品牌及大量的客戶基礎,就是其優勢;由於中銀香港由10間姊妹行合併而成,故客戶基礎很廣泛,在延伸推廣產品時更為有利。
人民幣業務發展亦是中銀香港的前景所在,雖然銀行業有本質性的風險,但中銀香港亦算穩健,加上母公司為中國銀行(3988),故當中的風險不大。
此股雖然有增長力,但往後發展並不會爆炸性增長,只會以平穩發展去形容。
故此,此股適合較穩健型、長線型的投資者,無論是平穩增長還是收息,都是可取的,現價合理,可以分注作出長線投資。
(本人為證券業持牌人士,未持有上述股票)
南亞海嘯香港人 在 龔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銀香港最壞時間已過】
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BOC HONG KONG (HOLDINGS) LTD.
股票代號:2388
市盈率:8倍
每股盈利:$3.04
市值:$2700億
業務類別:銀行業
主要股東:中國銀行(66.1%)
集團網址:http://www.bochk.com
5年業績
年度:2015/2016/2017/2018/2019
總經營收入(億):536/539/667/677/797
淨利息收入(億):257/260/348/395/405
盈利(億):268/559/312/321/322
每股盈利:2.53/5.28/2.95/3.03/3.04
每股派息:1.22/1.88/1.40/1.47/1.54
總資產回報率:1.19/2.36/1.25/1.14/1.08
ROE:14.5/26.4/13.2/12.8/12.0
--企業簡介--
中銀香港於2001年9月12日在香港註冊成立,合併了原中銀集團香港 12行中10家銀行的業務。
中銀香港是香港主要商業銀行集團之一,通過設在香港近200家分行,約270個自助銀行網點、逾1,000部自助設備,以及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等高效電子渠道,為個人、各類企業和機構等客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及投資理財服務。
中銀香港分別於2016年5月及2017年3月完成出售其持有的南洋商業銀行及集友銀行的全部股權,同時積極推進區域化發展,拓展東南亞業務。
分支機構已遍及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柬埔寨、老撾及文萊等多個東南亞國家,長遠希望建設成為一流的全功能國際化區域性銀行。
中銀香港是香港三家發鈔銀行之一,亦為香港人民幣業務的唯一清算行。透過與母行中國銀行的聯動,為跨國公司、跨境客戶、內地「走出去」企業,以及各地央行和超主權機構客戶提供全方位及優質的跨境服務。
--獨特角色的優勢--
由於中銀香港的獨特角色因素,使其擁有行業中獨有優勢,在長遠發展中處於相當有利的位置。
首先是品牌價值,大型銀行可以利用其知名度,以更低成本吸引客戶,因此在行業中有更大的競爭優勢。而中銀香港為三間發鈔銀行之一,再加上是中國銀行的子公司,在品牌認知度上,無論在香港還是中國,都擁有相當優勢。
使中銀香港在發展中港相關業務時,擁有在行業中最具優勢的競爭力。另外,大型銀行擁有龐大的客戶群,對於銷售各種產品都有幫助,賺錢能力比中小型銀行較強。
由於中銀香港獨特的地位,加上其作為香港唯一的人民幣清算行,令到集團在發展人民幣業務上,比香港任何一間銀行以及其餘兩間發鈔行匯豐及渣打,都有更絕對的優勢。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逐步開放,人民幣不斷國際化,往後人民幣相關產品亦會不斷深化,長遠計中銀香港必能受惠。憑上述各項要點,已能推斷到中銀香港是一隻優質股。
--穩中求勝--
由於香港的銀行業發展已十分成熟,自身增長只能平穩,不能有太大期望。而人民幣業務是當中的發展亮點。以持續經營業務計算之每股盈利,每年都有增幅,情況理想。而在收入組合當中,無論是傳統的利息還是非利息業務,在過去數年,大部份時間都錄得增長。
中銀香港連續超過10年,保持港澳銀團市場最大安排行地位,私人住宅按揭、安老按揭等業務都領先市場,反映客戶基礎強勁,而這些客戶基礎又可以進行延伸的產品銷售,創造更多收入。
收入結構中,非利息收入佔總經營收入逾4成,當中包含了淨保費收入、淨交易性收益,以及淨服務費及佣金收入。
當中信用卡業務、保險及證券經紀的服務費收入亦錄得增長,是其中動力。中銀香港進一步擴展離岸人民幣業務,成功提升其作為參加行的人民幣業務收入貢獻,亦成為帶動盈利上升的因素之一。
【圖1】 --淨服務費及佣金收入結構
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業務是其增長動力的來源之一,但同時亦有潛在風險,因銀行太進取去開發新產品,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埋下了風險。
所以,當銀行太急去發展這些業務,該業務盈利有太快增長時,反而更令人擔心。而分析中銀香港在過往收入的貢獻,各方都能取得平衡,非利息業務增長亦沒有過快。加上,非利息收入佔總經營收入比重已從過往多於一半,下降至近年逾4成,故風險不高。
--盈利能力不差--
就算不計算早年因出售南洋商業銀行和集友銀行的一次性收益,股本回報率(ROE)大致也處於12%以上水平,算是不差,而過往的回報率大致算是穩定。資產回報率數年間維持約1.2%水平,不過不失。
【圖2】--中銀的資產配置
中銀香港在資產配置上合理平衡,風險不高,算是做到穩中求勝的效果。另外,要看一間銀行的真正實力,其實不是分析好環境,而是要看她怎面對差環境。故現在再看早一點,檢視金融海嘯時中銀的情況。
當年金融海嘯對銀行造成相當的打擊,而中銀亦是,不過其恢復的程度理想。2008年受金融海嘯影響,中銀盈利下跌至只有33億。其實以當年銀行業的情況來說,中銀香港仍有錢賺,已算做得不錯;到2009年,中銀的盈利更快速反彈至137億。
該兩年金融市場出現巨大動盪,而中銀有這樣的成績,反映其風險管理得宜,這是銀行優質與否的重要指標。而盈利反彈的速度之快,反映其盈利能力很強。
而近5年,集團盈利每年都有增長,這都源於中銀香港擁有較多的競爭優勢,而這會是盈利能力強的其中一個因素。除非行業出現較大變化,又或者中銀香港出現重大不利因素,否則這些競爭優勢都能一直維持,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
--銀行業無過往好賺--
整個銀行業,的確沒有過往年代好賺,息差,銷售金融產品,都不及過往的賺錢能力。加上金融環境更複雜,監管方面的問題,都令銀行的風險與成本增加。
整體來說,銀行業最好賺錢的年代已過,之後將進行平穩增長力期,有基本的利潤,但不是高利潤,不是高增長,投資者要明白這點。
--中銀香港最壞時期已過--
比起其他銀行,在本地銀行股中,中銀香港及恆生(0011)是較優質的銀行,這兩間算是較可取。
經濟最壞時期相信已過,之後慢慢好轉,對銀行有利,加上息差長遠慢慢向上,相為銀行帶來好轉的利潤。因此大訊分銀行,基本上已過了最差時期,中銀香港亦是其中之一。
--投資策略--
綜合而言,中銀香港因擁有其獨特優勢,故投資價值比其他銀行為高。而其擁有的品牌及大量的客戶基礎,就是其優勢;由於中銀香港由10間姊妹行合併而成,故客戶基礎很廣泛,在延伸推廣產品時更為有利。
人民幣業務發展亦是中銀香港的前景所在,雖然銀行業有本質性的風險,但中銀香港亦算穩健,加上母公司為中國銀行(3988),故當中的風險不大。
此股雖然有增長力,但往後發展並不會爆炸性增長,只會以平穩發展去形容。
故此,此股適合較穩健型、長線型的投資者,無論是平穩增長還是收息,都是可取的,現價合理,可以分注作出長線投資。
(本人為證券業持牌人士,未持有上述股票)
南亞海嘯香港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4 不一樣的財經格局
2021年是金融財經世界的全新格局,可以說是天地渾沌,盤古初開。所有舊經濟思維和理論都派不上用場。如果有財經猛人說他看通金融財經前景,說得出某某股份的未來一年升跌,這傢伙必然是騙子。
美債本位時代美債失控,結局如何,沒有人知道。回想幾年前,侵侵剛剛上台擔任美國總統,財經高人不停說通脹怎樣怎樣,說三道四。當然,美國濫發鈔票,預期通脹甚至超級通脹出現是理所應當。可是,2020年,通脹升溫預期最高的時候,通脹不成反而通縮。自從美國廢除黃金本位之後50年,財經界,包括政府財金官員,沒有察覺經濟災難,每次經濟災難都是將全世界殺個措手不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連馬度夫搞的長達20年世紀龐茲騙局也看不出來。人類史上最龐大的龐茲騙局在華爾街存在20年,華爾街、聯儲局和證監會的人一定全部瞎了眼睛。科網股泡沫和次按風暴和金融海嘯等龐大經濟災難,竟然沒有人察覺,好像甚麼危機都沒有,大家一起安心炒作直至泡沫爆破。到了2021年,華爾街、聯儲局和證監會仍然沿用黃金本位的財經金融理論,大學經濟科還是教那些已經失去意義的理論。次按風暴的起因是華爾街用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公式計算資產未來價值,創造了次按證券。這條公式十分有趣,除了搞出次按風暴和金融海嘯還創造人類史上,金融業的最大笑話。
華爾街那邊不行,中共那邊的財經官員更加不行。我在2010年出版的「亞元面世」明確地指出,中國要在經濟上擺脫美國影響,一定要拉攏亞洲國家成立以人民幣為核心的亞元及建立亞元區。使用美元本位就是將本國金融、貨幣和財經大權交給美國。即使主權貨幣匯價和利率也要跟著美國的政策走。跟著美國走只會令美國得益。因此歐盟建立歐元擺脫美元本位。歐元是失敗之作,但是,歐元是歐盟對抗美國經濟影響的唯一工具。即使歐元成立得不好,歐盟各國還是堅持使用歐元。全球儲備貨幣之中,20%是歐元。由此可見,歐盟成立強而有力的歐洲經濟圈成功擺脫美元本位的美國經濟影響力。
習近平在中國經濟受制於美債本位的時候搞一帶一路,除非美國放行,否則寸步難行。他向發展中國家大撒幣拉攏非洲和南亞等國家幫助中共建立一帶一路,但是,這些國家拿了中共的錢卻仍然親美。原因非常簡單,發展中國家跳不出美債本位的框框,始終在經濟上依靠美國。沒有亞元的中共不要說雄霸一方,連自身也難保。2010年,我已經看到問題所在。中共到了2021年才知道錯在哪裡。2021年3月23日,中俄會議討論合作增強科技創新及推進可替代美元的貨幣結算等方式,以應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制裁,「結束美國的單邊強制措施」。我可以肯定地說,中共一錯再錯。2010年不搞亞元和亞元區。2021年搞代替美元的國際貨幣結算方法不可能成功。情況像是暴風雨來臨之前要在門窗上釘板加固,及早修補屋頂,加強建築物結構。2021年暴風雨來臨之前,中共有10年時間做準備,卻甚麼都不做。到了2021年,整座建築物門窗全毀,屋頂漏水,淹了房子才想到防風防雨,太遲了。
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陷入半癱瘓狀態。2021年是經濟困難時期,美國主導全球經濟,因為美國有資源、市場、技術和資金。中共肯定沒有資源和市場,俄羅斯肯定沒有資金和輕工業基礎。這對難兄難弟在經濟最困難時候能夠有甚麼作為?
美國做好部署放棄中國產品。中共能夠將產品賣到哪裡去? 最不堪的情況是中國樓價太高,推高了生產成本。發展中國家買不起中國產品。先進工業國看不起中國產品。美國是中國產品最大買家,美國跟中共打貿易戰,中共無法找到任何市場取代美國。美國卻可以輕易找到生產成本更便宜的國家生產美國需要的工業產品。美國甚至將部份生產線搬回美國。
中共失去美國市場但是還使用美債本位作為貨幣政策。日本是前車之鑑。日本和中國一樣都是以美國為主要市場,出口工業產品,進口糧食、燃料和原材料。日本有的問題,中國也有,例如人口老化、大量無用基建,闖出去踫到一鼻子灰等等。日本失去美國市場之後失落30年,通縮30年,工資和樓價沒有增長,經濟停頓,盛極而衰。中國的下場和日本差不多,只是更加悲慘。
香港的情況比中國更糟。香港失去美國的特殊地位,香港官員被美國制裁。香港不去跟英美修補關係反而拒絕承認BNO護照為有效旅遊文件,強迫公務員宣誓效忠共產黨。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搞共產主義是死路一條。美國遲早在港元兌換美元結算設限,香港經濟可以跟非洲國家看齊。
香港失去亞洲金融中心地位是永遠失落,金融中心時代一去不返,百年基業盪然無存。英國放棄香港之前,千方百計加強港元匯繫匯率制度,多次金融災難之中,全力穩住聯匯。英國這樣做,目的是要讓美國通過聯匯操香港金融地位生殺大權。美國的搞作也十分明顯,讓中國企業通過香港走出去。香港成為中國的重要對外門戶。人民幣是不能自由兌換軟貨幣,中國經濟可以順利發展,有賴香港金融業和港元的支持。美國可以廢掉聯匯將香港這個中國唯一對外門戶關上,中國經濟就會完蛋。
習近平中了英美的金融暗算,大搞一帶一路,在香港鐵腕鎮壓,完全沒有想過中國經濟大權操在美國之手。香港回歸是個陷阱。1997年回歸,2021年爆大鑊。香港金融業崩潰之後,英美有25年時間跟中國爭個痛快,然後有足夠時間重整香港經濟。香港回歸中國之後再回歸英國。中英聯合聲明的50年不變承諾是英美早有預謀。英國沒有能力接收數以百萬計香港人卻大開方便之門收留他們,英國的盤算只是暫時收留他們。很快,香港回歸英國之後,英國會讓這些香港人回去香港重新發展香港經濟。看不通這個新格局,投資中國和香港股市樓市是放進覆巢的完卵,必然蛋破人亡。以上是實事求是,將事實說出來,完全沒有任何政治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