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衝擊,讓不少大專校院必須即刻思考轉型或退場等發展。像華梵大學,繼去年推出了等同於免學雜費的「品德獎學金」,今年再宣佈要推動保證就業專案,只要在大三、大四期間修滿學校相關領域,以及合作企業團隊所開設的21學分認證,等實習考核通過之後,就會由合作企業留用、保證就業。
其他像是南華、佛光則是比照國立大學收費,亞洲大學更是時常提出300多萬的獎學金來吸引優秀學生,但這些做法並非所有學校都可行。私校工會表示,許多私校會用高額獎學金搶招學生,但如果學校體質不好又想砸大錢,最後只能從教育資源、教師薪資等地方挪移經費。
南華大學薪資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城市的規劃,國土的規劃,行政的劃分,環環相扣。
在民主、但是中央集權的國家,首都通常會集中巨大資源及人口。比如說東京,比如說台北。
以台灣為例,全國大專院校共159間,北北基就佔了49間,頂尖大學更是幾乎集中在北市。人才在大學畢業之後,繼續留在當地就業,這種磁吸,讓資源人才更是集中在首都。
民主但是分權的國家,比如說美國、德國、瑞士,他們國家的首都,並不會有過度龐大的壓力。華盛頓DC就是一例,優秀大學在東、西、南、中部都有分布。MIT在東部,加州理工學院在西部,哈佛在東部,史丹佛在西部 ; 芝加哥大學在中部,德州農工、德州大學在南部。矽谷在加州,而紐約、華府、芝加哥、休士頓等,各有自己城市的生存發展模式。
在不民主,但是分權的國家,商業中心也不會全部放在一地。中國有北京、上海、廣州,各自有其特殊且具競爭性之產業,而中國有名的大學更是分散在華北、東北、華南、華中等地。
當然,上述所提的國家,都是幅員廣大的大國。
那我們談談瑞士,蘇黎世為經濟商業中心,而日內瓦,則是世界國際組織交流的政治重鎮。
我們常常提到新創,創新,但是在民主、中央集權的國家,很多事情都必須要一體適用。在民主體系之下,一旦要一體適用,各種團體都會提出不同意見,協調、溝通成本更是巨大。
創新是需要擔負風險的,包含教育、科技創新的實驗區,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整個台灣全部適用,造成的結果、風險通常都是過於巨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包含財務、稅務、以及整個國土的規劃,都需要檢討。
只有分權、分責,才能分擔風險。對於敢創新,敢於嘗試新的區域,將作為試點,成功之後,其他各區域再來模仿。倘如失敗,其他區域也可以避免重蹈。
現在的政務官損耗極大,過去17年來,我們已經損耗300多個部長,13個院長,縣市首長無法像是美國的州長一樣,掌握完整的權力以及責任,縣市首長管理的事務過於零碎,治理的區域也過於零碎。比如說縣市有教育局,但是大學資源來自於科技部、教育部,在各地區的大學,集了人才四年,但是永遠無法有效留才。科學園區也不歸縣市首長管,甚至還有通電的圍牆隔離園區以及區外。權利、權力、責任不劃分清楚,人才也無法進行完整的歷練。
過去有的從學界來的政務官,只有掌握過一個系的管理,但是一到部會,卻要面臨龐大的官僚。有些地方選出首長,相對較好,因為需要跨局處去協調,但是卻因為我國的中央集權制度,無法接觸經濟產業、國際、教育、貿易、警消救災部門的完整決策訓練,這也非常可惜。
在美國,至少有17位的總統當過州長,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儘管在阿肯薩斯,算是小州當過州長,但是他必須做出跨部會的決策,自理財政,自己訂定施政目標。台灣現在六都三市十一縣,能夠自理財政?能夠自己訂定施政目標?教育、經濟、稅收、科技、甚至警政、消防都是零碎的。
在南投,城市規劃的單位只有30人,但在台北市,都市發展局高達800多人,還不包括約聘。30多人要規劃4106平方公里,800+規劃200平方公里。然而在現在的資源的配置、公務員的級別分化,就算是台北的科長也不願意去當南投的的處長。
換言之,大家的格局將會只有200平方公里的首都,也就是所謂的台北看天下。
在這種架構之下,一般政治人物、公務員,第一時間只能感知首都的物價、首都的房價、首都的薪資、首都的基礎建設、以及首都的所有資源配置。對於地方的所有建設,將會失去敏銳,無法回應。君不見台灣的新聞資源都集中在台北,其他縣市大該就只有行車監視器、置入性廣告、或者各類不太需要成本的社會新聞取材?
然而,如果將區域分成六大塊,職等、資源、人力,甚至是任務導向,將會超過單純「縣」的層級,日本時代的六州、或者是許多倡議人士所談的,「六個新加坡」劃分,是一個重要的治理模式。把中央的權力、責任下放,重新整理,重新洗牌 ; 將稅制、行政、資源、區域重新劃分,是台灣內部總體整理的一個機會。
南華大學薪資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竹教育之呼吸 第壹式,推動雙語&國際教育』
❤️小英總統說:提升台灣普遍的英語能力,我們要來真的!❤️
今天蔡英文 Tsai Ing-wen以及賴清德 副總統召開 #2030雙語國家政策諮詢會議,會議中邀請了不同階段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與討論,包括Studio Classroom空中英語教室 的創辦人彭蒙惠(Doris Brougham)女士、主播 #張雅琴、藝人Janet Hsieh #謝怡芬 以及 #PTT創辦人杜奕瑾 等,為提升台灣人普遍的英語能力,汲取民間經驗,擘畫政策藍圖。
《2030雙語國家》其中 #雙語教育政策 正是我過去幾年關心推動的重點。我在上週五(11/20)第十屆第四次定期會市政總質詢中,也對「新竹市推動雙語&國際教育」提出了最新建議,歡迎市民朋友一起討論:
👉一、與世界接軌,雙語&國際教育勢在必行:
流利的外語能力是與世界接軌的門檻,歷年來我們學生英語能力,存著雙峰現象,城鄉差距、家庭資源、政府政策等影響,有能力的家庭學習資源較多,讓孩子補習、送私校,但其他家庭呢?若台灣期待培養國際人才,需要透過更普及的雙語學校教育課程,來讓孩子們及早習慣使用英語。
#公校雙語課程,雖不至於讓孩子能以流利英語溝通,但至少開啟孩子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的機會,進而培養興趣以及在生活中運用、學習使用外語。當前全球化浪潮下,雙語&國際教育漸受重視,如何讓學生「從在地出發、看見全世界」已成為學習主流。在臺灣普遍少子化浪潮下,讓 #新竹孩子從小實行雙語教育,未來才有機會與世界接軌。
👉二、2030雙語國家,竹市如何超前部署:
針對新竹市未來教育發展,配合中央推動雙語國家政策,我在去年定期會中推動新科國中開辦雙語教育,成效良好,因此對於新竹市未來雙語教育發展,我提出進一步建議:
1、 推動 #一區一雙語國中:東區(新科國中)、北區(南華國中)、香山區(富禮國中),藉此讓新竹市偏遠國中能夠透過推行雙語課程吸引家長讓孩童就讀意願,改善明星學校學生集中問題。
2、 #培訓教師擁有雙語專長:對於師資培訓問題,教育處與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配合,鼓勵老師們參加研習,培訓第二專長(雙語),配合學校開設雙語課程,老師們使用英語教學,讓新竹市學生有更優良學習環境。
3、 聘用外師提升教學成效:外師透過英語教學的實施,讓孩子習慣使用英語,另外辦理國際交流活動、沉浸式英語、雙語教學等計劃,打造校園英語學習環境。
👉三、除了雙語教育,國際教育也需要栽培重點:
#國際教育 不是雙語教育,與世界接軌、培養國際素養,絕對不只是「具備雙語能力」,孩子從小培養國際觀,認識世界,從台灣出發。東南亞職場專家何則文曾經提出「#內國際」概念,在現今各國疫情持續燃燒狀態,培養國際素養,出國並非必要,其實在臺灣,還是有很多國際交流機會。
我支持推動國際教育,除了掌握與時俱進的競爭力之外,《Cheers》雜誌去年針對Z世代族群做調查,發現有意願到海外工作的人超過七成,賺取更高薪資、嚮往異國生活、培養國際競爭力,是吸引他們的三點原因。透過交換學生、姐妹校連結、跨校實習以及寒暑假學習營隊等,讓孩子知道「國際村」不是一個口號,而是真實的在眼前發生。
台灣孩子需要養成移動能力,不一定是腳要走動,而是眼睛、腦袋跟著動,看得更多、想得更遠。推動「雙語&國際教育」,是我們給下一代,最好、最重要的禮物。😊
#新竹市議會第十屆第四次市政總質詢
----------
加個Line(妍慧選民通報站):https://line.me/R/ti/p/%40leehui
加個IG(日常妍慧都在這):https://instagram.com/hsin.chu.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