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孤味裡的蝦捲,台南有哪幾種作法?
最近台灣電影《孤味》奪得光彩🎉,票房也表現亮麗,這部電影的大致劇情是林秀英(陳淑芳飾),是台南某著名餐廳的老闆,因丈夫忽然點點的離開後,一人獨自撫養三個女兒長大成人,靠著一味「蝦捲」,撐起半邊天,因為整支影片大部份在台南開拍,所以來府城放映時,由最佳女主角陳淑芳和市長黄偉哲一起分送蝦捲給觀眾享用😋,市長也因為這部片子而特地分享他口袋裡的蝦捲名單,分別是:陳家蚵捲、淺草蝦捲、府城黃家蝦捲、欣欣餐廳、第一家食品專營處等。
蝦捲是從台南開始的嗎?🤔蝦捲或作蝦卷,其身來自於肉卷(肉捲),通常被誤寫為「雞捲」,根據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典》對雞卷的釋義:
🧐雞卷 ke-kńg/kue-kńg,用豆腐皮裹肉餡後油炸的一種食物。也叫「肉繭」(bah-kián),又叫「五香捲」,南部的人叫「肉繭仔」(bah-kián-á)。用「網紗油」做的叫做「網紗糋」。
如此解釋,失之輕率,實則所謂「雞捲」其實沒有雞肉,吃過的人總是納悶既無雞肉,那到底又和雞是什麼關係來著?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用豆腐皮包裹剩菜下鍋油炸,是「加」(多)出來的,類似炸春捲的作法,因此應正名為「加捲」,「雞捲」非但以訛傳訛,也容易造成誤解。
漢字「加」在台語裡有兩種發音,算術如1加1時,唸成ka;說「多」出來時,唸出來則成ke。
「加捲」是中國閩南漳州龍海石碼一帶的名產,人們本來呼之為「石碼捲」,大抵原是窮苦人家不忍浪費食物,殘羮冷炙也要利用而想出來的一種處理方式🥢,不料卻大受歡迎更傳了開來;我曾經在中國廈門著名的「四里沙茶麵」連鎖店吃過一種「五香捲」,前身便是「石碼捲」,在當地或稱「五香條」,以豆腐皮包裹五味食材或切成五段名之,竟也成一道庶民佳餚。
通常加捲是用網紗來包。豬腹膜,台語念成Bong7-se,聞聲測字,「網紗」是也,但坊間也不知是誰開始用起「網西」二字,望之不知所以然,而文化部《台灣大百科》也居然將錯就錯,加以沿用。網紗者,其形攤開來如一層薄紗,筋絡成網狀,台灣人吃豬油🐷,最高級的為「板蚋油」(如蚋般呈白色的腹部油脂),其次就是「網紗油」了,這是固定豬隻體內的隔層油脂,經高溫油炸後,分佈在腹膜上的油脂就會溶解滲入到內餡裡,使其入口更加油滑,誘發出一股清香來,台灣人不只用來包蝦捲,也用在肉捲、雞捲,即所謂的kng2(捲)或kian2(卷)等外衣。
加卷傳來府城後,至今仍然存在,那為什麼會出現蝦捲呢?😮那就和黄市長口袋名單裡的「府城黃家蝦捲」有關了。
早期的報導,乃指是隨著明鄭來台的福州人所製作的一種美味小吃,第一代的創始人黄金水師拜吳祀,起初只是做肉捲,後因日治時期的漁港大力開發,所以生鮮蝦捲反大受歡迎🦐,黄金水就是賣蝦餃、蝦捲起家的,手藝薪傳三代,歷經遷徒到現址,不是在地人食好鬥相報,是不容易找到的,所以小小一味蝦捲,也有其時代的背景,反應彼當時府城庶民的生活。
傳統的蝦捲作法🦐,是將高麗菜、蝦仁、鴨蛋、蔥等製成的蝦漿,捏成約十來公分的長條,外層用豬腹膜包裹固定其型,再裹粉下高溫油鍋炸成,食用時,佐以醬油膏及些許黄色芥末,外皮香脆,內餡彈牙,真乃人間美味也。
另外還有一種蝦捲的作法是用豆腐皮來製作,眾口難調,自然也有嗜好此味者,但在地的老饕還是認定網紗為正宗,不過古早人食物貧乏,偶而能得重油、重鹹、重甜,就算得上起碼的美味,而且由於豬腹膜的數量並不多,且容易戮破,所以一旦要量化生產,當速食店的菜色賣,這道程序就會被省略,鮮捲吃起來乃因此顯得乾澀許多,也有店家乾脆使用一般的扁食麵皮,呼之為脆皮,這則是第三種蝦捲的作法了。
台南的蝦捲其實也面臨了危機。火燒蝦🦐是蝦捲主要的內餡 ,同時也是蝦仁肉圓、蝦仁飯和擔仔麵的食材,火燒蝦視地區而有不同的稱呼,在台南青鯤鯓以其殻厚,呼為「厚殻仔」;有一回去澎湖,在海產店裡看老闆邊招呼生意邊從魚缸裡撈起紅蝦來生食,強調生鮮,一看便知是火燒蝦,以其外殻有紅斑,日本名為アカエビ,而在澎湖則叫狗蝦;在美國,也因其殻厚粗糙,覆有天鵝絨般細毛,乃以Velvet shrimp稱呼。
現在火燒蝦在台南經常供應不足,環境因素加上無法人工養殖,陸陸續續有許多相關店家不作不賣了,該不會在將來只能於電影《孤味》裡看到蝦捲了吧?😫
拍得影片分享:電影「孤味」裡的蝦捲,台南到底有多少種?帶大家去吃吃看!🤗
https://youtu.be/BAdkzTinCCA
台南市政府廣告
南 鯤 鯓 海產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吃的賣相可以更好】
我住的地方離彰化的鹿港、王功,或是往南的東石、布袋都不會太遠,常常假日會跑到海邊吃海產。說實在的,台灣的海產大都新鮮、便宜又好吃。在王功吃過古早味的蚵仔煎,如一個小面盆的大小,裏頭布滿了蚵仔。也在鹿港吃過別處吃不到的蝦猴。布袋漁港裡更是有豐富的海產,遊客摩肩擦踵絡繹不絕。
只可惜這些地方的餐廳,都用塑膠盤來盛食物;桌椅也都只用簡便的塑膠椅和摺疊桌,料理的師傅大都穿著邋裡邋遢,衣服上往往油漬斑斑…感覺他們不是很看得起自己的專業,在他們身上看不到一種敬業的尊嚴。
前天第一次去吃青鯤鯓古早味蚵嗲,這是一個海邊的村落,感受到台灣小吃的平價,先點餐、付款,拿號碼牌,最後叫號領餐。我點了蚵嗲、炸吳郭魚,炸蘿蔔糕,炸蕃薯、野生赤嘴、虱目魚皮,流程:點餐付錢、領號我拿19號,老闆告知要等40分鐘,等待的時候先到青鯤鯓這個以討海維生的村莊繞一圈,再回來領餐,以外帶方式,在七股河堤廟前樹下找個地方坐下來吃,看看在地的風景,吹吹海風,也是一種享受。比較可惜的是我不敢帶外國朋友來這裡吃!帶外國朋友來這裡吃,我會覺得品味低,很沒有面子!
老闆不在乎賣相,食客也不在乎吃相;食客只在乎好吃,老闆只在乎好賣。有人情味,但是沒有國際交流的觀光價值。這樣不算是入流的美食文化,台灣人驕傲不起來。
如果料理的師傅穿著願意講究整潔一點點,如果瓷盤瓷碗、木桌木椅用稍微好一點的,也許料理價格可以抬高一些些,是不是會讓人感覺這小吃的賣相更好?讓台灣小吃的美食文化更上一層樓?讓小吃料理的師傅也能夠遠近馳名!
https://youtu.be/UJuwleeMjIY
南 鯤 鯓 海產 在 7car 小七車觀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業務很爽
美食特派員這次來到青蚵阿嫂的故鄉...青鯤鯓
這裡除了有美麗的夕陽還有好吃新鮮的海產
特別是鮮美肥大的蚵阿,用它當成食材的蚵嗲
變成是這邊的美味小吃名產....
讓我們一起來瞧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