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限定版印度烤餅
有在追蹤我的IG或臉書的朋友,大概很清楚有一種食物,是以壓倒性的高頻率姿態,在我的貼文裡反覆出現。肯定有人以為是網路運算機制把舊文又翻出來吧?但真的不是。總是新的貼文,的確我又去吃了。那就是印度咖哩店的印度烤餅(Naan/ナン)。
在東京隨便一間小店裡吃到的印度烤餅,都比台灣的好吃。自從旅居到東京之後,印度咖哩店就成為我的心頭好,每隔一段時間,必然上門溫習。有幾次回台灣休假久了,想念起東京的食物,居然腦海浮現的是印度烤餅。
最近這十年,在日本,尤其是東京,日常飲食的陣容又增加了一個,那就是印度咖哩。根據地域情報雜誌的統計,2008年全日本印度餐廳的登記數是569間,十年後,已突破2200多間店,成長4倍。其中密集度最高的是東京。可見東京人真的愛吃印度咖哩和烤餅。
印度餐廳激增的原因,其一是十年來,日本赴印度做生意的企業增加了4.8倍,而同時來到日本從事IT產業的印度人也增多,交流頻繁下,帶動了大家對於印度料理的親近感。其二是就像華人在海外也會開中國菜餐廳一樣,印度人或尼泊爾人若想以開店的方式取得日本就業簽證,那麼咖哩店自然是不二之選。
在日本的印度咖哩店,老闆和店員不一定就是印度人,很多其實是尼泊爾人,或老闆是印度人,員工是尼泊爾人。因為對日本人來說,尼泊爾的知名度沒有印度來得高,所以為了辨識度,幾乎都歸類成印度餐廳。但現在有些店家的老闆,其實是日本人,聘用的員工才是外國人,原因是開印度咖哩店的成本,遠比開拉麵店還低,且競爭較小,何況東京人又那麼的愛。
說起印度,我在東京曾經短暫去上過源自於印度的瑜伽課。說也奇怪,在教室裡努力做著那些高難度的動作時,不由自主地就會開始想到印度咖哩與烤餅。為了等一下能吃到美味的咖哩烤餅,現在就努力撐過去,自己利誘自己。老師在前臺上凹來折去的,在我眼中,全變成廚師手上翻折的烤餅。
後來才聽說,東京流行起印度咖哩店和瑜伽的時興也有關係。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中,印度咖哩被視為健康飲食,同時與印度瑜伽變成一個套裝行程,很多人練完了瑜伽就去吃咖哩。
日本印度咖哩店的烤餅,特色是非常、非常的巨大。無論哪間店,這些巨大烤餅都有著同樣的形狀。水滴圓弧形,大到盤子放不下,尺寸占掉半張桌子。若沒有意外的話,也保證比你的臉大。第一次在日本吃到這種巨大的印度烤餅時,每個人都會網美上身,忍不住拿起烤餅靠近臉龐合照一張。那一刻感覺自己的臉真小,烤餅吃起來也減少了些罪惡感。
店裡的烤餅是吃到飽的。但哥要奉勸各位千萬不要動貪念。老闆常會看你快要吃完了,就好心問你要不要再續一片。當你吃完一片以後,還覺得意猶未盡,可是當第二片再上桌時,肚子裡的烤餅已經開始膨脹,結果第二片才吃幾口,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場酷刑。
我是在最近才知道,原來這種規格統一,水滴型的巨大烤餅,根本在印度或尼泊爾是沒有的。很多日本人去印度「尋根」想吃最正宗的大餅,結果怎麼也找不到。原來,巨大烤餅是為了日本人而發明的,只有在日本才能吃到。然而,很多日本人迄今仍不知道他們喜歡的巨型烤餅,其實是日本限定版。一個被日本網友,稱為是件「令人驚愕的事實」。
說起來,日本還真多這種當地根本沒有的「和製」異國料理。像是台灣沒有的名古屋「台灣拌麵/拉麵」或天津沒有的「天津飯」也是知名例子。我其實還滿喜歡這種越界發明的食物。台灣可以擁有四川沒有的四川牛肉麵;美國可以發明出日本沒有的加州創意壽司;印度巨型烤餅,當然也可以在印度以外的國家誕生。
身份是一回事,但出生地和生活地又是另外一回事。世界的融合永遠沒可能達成,所幸在食物上早已做到世界大同。至於哪裡製造的,都不重要。東西要好吃,生活得有趣,重要的是,你喜歡就好。
★本文收錄於張維中散文《東京直送》
更多你會有同感的文章,都在這裡:
【紙本書】
博客來 https://bit.ly/2SZudkZ
【電子書】
讀墨 https://bit.ly/2XGaSqx
走過震災的復興,走過史上第一次奧運的延期,
走在這座過度敏感的城市裡,
有時令人愛不釋手,有時困惑卻又難以脫離,
那一股自然而然的矛盾共存,正是東京的弔詭魅力。
#防疫閱讀書單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博客 來 張維中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恍若是悠長的嗩吶,又像是小喇叭的聲音。總是突如其來,一陣劃破天際的號角響起。像終於突破某種困境似的奮力拉扯,迸出一聲,撐著,但耐力不足,過不了三秒,就來個急遽的降調,總算平穩的在空氣中匍匐前進。
不記得從多久以前開始,在上班的事務所,我偶爾就會聽到窗外傳來這樣的聲音。到底是什麼呢?我很好奇。起初,以為是夏季祭典的神樂,但夏天都過完了,還是會聽到。打開窗,向外探頭尋看,卻仍是一片未有任何異樣的如常風景。
已經有好一陣子,都沒有再聽到這道聲音。前幾天,我在回家的路上,竟然又聽到了。這次不是在事務所,而是在我家附近。本來已經到家門樓下了,又刻意繞到後巷找尋。就在轉彎的剎那,終於,我看見了。
這一晚,我終於明白了那道聲音究竟從何而來。
那聲音,原來出自於一台拉麵車。
過去在新宿曾見過拉麵推車,接近於台灣夜市裡的人力攤販車,但眼前的這台拉麵車,是用小發財貨車改裝而成的。車身上寫著「屋台拉麵:可立食亦可外帶」,車尾掛著兩個紅燈籠,點亮住宅區的暗巷,竟顯得夢幻。若是要「立食」站著吃的話,車尾架起了一個小平台,窩在車廂廚房料理的老闆,就會將拉麵端到平台上給你。拉麵車不只賣拉麵,啤酒等飲料與下酒菜也一併提供。
這樣沿街叫賣的小發財攤販車,日文稱作「移動販賣車」,是要有執照才能營業的。近年來,移動販賣車若在東京出現時,多半是在飲食祭典的場合。幾台車聚集著,定點販賣,少了點沿街移動叫賣的生活感。
過去我住在埼玉縣郊區時,偶爾在車站前也會有這樣的販賣車,賣的多是現烤串燒或烤地瓜。搬到東京都心以後就很少見。因為隨處都有飲食店,自然沒有販賣車能存活的空間。真沒想到這一晚,竟能在中央區的住宅小巷弄間,遇見如此下町氣氛的風景。
把這件事情在LINE上跟台北的家人分享,沒想到姊姊們忽然跌進童年的回憶。說小時候住在眷村時,這樣的移動攤販可說是稀鬆平常的事呢。只不過老闆開的不是小發財車,而是人力三輪車改造的販賣車。不只賣麵,也有賣地瓜的,還有賣滷味跟醬菜的車,種類繁多。
姊姊們的童年,是完整的在眷村度過的。至於我,算是末代眷村的孩子,還不到小學吧,眷村就面臨了改建。但姊姊們的一席話,卻也勾起了我淡薄的回憶。我想起小時候,在眷村矮房子的巷弄間,確實會聽到叫賣現做爆米花(白色大粒的古早「蹦米乓」)的推車;聽到山東老兵用軍人嘶喊的力道,叫賣熱呼呼的包子饅頭;當然一聽見傳來「把噗」聲,就代表我們小孩子最愛的冰淇淋推車來了。眷村的小孩常愛惡作劇,明明沒零用錢買,聽到推車來了,就會向屋外大喊「把噗把噗」,這家小孩喊一聲,那家小孩也喊一聲,但始終不見人影,把賣冰淇淋的老伯搞得團團轉。
下個月大姊要來東京玩,告訴我,如果在我家遇見了那台拉麵車,一定要去吃上一碗。我本來想說,其實附近有更好吃的拉麵店啊,但想了想,話沒有說出口。
已經在台北市街頭消失的,卻仍能在繁華的東京重逢。姊姊真正想吃的,不只是那碗移動販賣車的拉麵而已吧,其實是想回味一股童年的滋味。
#移動販賣車
本文收錄於張維中散文《東京直送》
/
去不了東京,就送過來給你!
拆開華麗的包裝紙,發現東京頑固又可愛的真實
#東京直送
#防疫閱讀書單
【紙本書】
博客來 https://bit.ly/2SZudkZ
【電子書】
讀墨 https://bit.ly/2XGaSqx
博客 來 張維中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次因為無法回台灣舉辦新書分享會,因此決定在粉絲團辦一場直播與大家分享這本書的創作過程以及生東京生活近況的時時刻刻。同時也於線上邀請到旅日作家維中哥張維中。東京模樣與本書插畫設計的MingWHOSMiNG擔任直播的特別嘉賓,要和他們聊聊對這本書的讀後感想。
📣強力徵求:將想問Miho的問題(關於新書、職場心得、旅日生活、正在追的韓劇日劇、最近推薦的零食等等大小事皆可)於此篇貼文下留言。(直播當中也歡迎發問,但怕會漏看到,也想花時間準備回答)
Miho會於統整後在直播時做回答!
直播日期:2021/06/13 (日)
直播時間:台灣時間晚間八點/日本時間晚間九點,預計進行60-75分鐘
📒6/13週日晚上線上不見不散!☕️
記得把時間留給我唷!邊吃飯邊參加也👌
《東京 時時刻刻》那些輕描淡寫的日本真實生活,疫情之下的第一手點滴記錄
5/20全台實體書店上市
5/22博客來上市(限量簽名版只有在博客來才有可能買到唷!)
🔎詳細書籍介紹:https://bit.ly/MihoTokyo
🔍電子書這週末開始會陸續上架
👏歡迎在博客來留下書評
👏歡迎分享開箱照或拍限動@mihowang47 給我
#東京時時刻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