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0 上課時間比講疫情多的一天】
■今日高雄+0,全國最多還是台北的市場群聚,市場人員移動清查上比較困難,也造成感染不斷重複發生,希望這波中央地方行動後能夠控制下來。在雙北的社區傳播要清零,應該還是要擴大幾起群聚感染疫調的腳步,包含熱區篩檢,趕快控制下來。
■高雄昨天疫苗打了24928人,施打率91.21%(前天99%,昨天101%),今天上午也有97.9%,總計高雄疫苗覆蓋率已經接近12%,施打率分流後略有下降,感謝不在籍長輩的配合,下週會專門有一天來補打。中央撥補的下一批疫苗週一就會到位,一定都打得到。
■7/6 8:30開始,四大接種站(巨蛋、展覽館、鳳山體育館、岡山農工)提供72歲以上長輩補接種(包含不在籍),請分散前往。
#高雄篩檢一覽:
■高雄社區公費篩檢(防疫專案、社區民眾、機構人員),累計篩檢13638人,均陰性。
■恩主公-仁武群聚,累積篩檢1483人,累計19人確診(無新增),其餘陰性。
■Delta專案接觸者匡列,專案PCR558人,一般民眾快篩+PCR1646人均陰性。
■環南市場專案接觸者匡列,禽畜市場3人,漁市場29人,已驗者均陰性。
#高醫鐘院長上課
■疫苗有皮內、皮下、肌肉注射三種方式,皮內(打在真皮層)如卡介苗,皮下(打在脂肪組織)如德國麻疹與卡介苗,肌肉(就是打在肌肉層)如B肝、HPV疫苗。皮內注射劑量低、較痛、局部不良反應較大;皮下注射也比肌肉注射痛;肌肉注射可打較多、較不痛,但要小心服用抗凝血劑者有出血風險。
■武漢肺炎疫苗採用肌肉注射副作用少、免疫反應較好,可透過肌肉細胞內的樹突狀細胞辨認抗原,移動到淋巴結,傳送訊息給T細胞和B細胞,開始製造抗體。打在肌肉因吸收較慢,可以有更多時間讓免疫細胞辨認抗原,且副作用較少。
■打完去揉,會讓局部紅腫變厲害,讓疫苗更快被局部微血管吸收,導致生成抗體不足。揉並不會產生血栓。
■美國CDC報告,武漢肺炎85歲以上感染,對比5-17歲住院風險為95倍,死亡風險為8700倍。台灣75歲以上重症率為51.9%,致死率為26.3%。65-74歲重症率為38.4%,致死率為10.2%。
■疫苗副作用隨年齡增加減少,通常不超過兩天。例如70歲以上打AZ幾乎沒有發燒個案,但65歲以上打Moderna仍有10%發燒,都比年輕人少。
■V-Watch追蹤疫苗接種後回報的55894人,AZ第一劑的副作用還是以注射部位疼痛、疲倦、肌肉痛最多,發燒約26.9%,AZ第二劑副作用較少,發燒剩3%。Moderna第一劑還是注射部位疼痛、發燒大約3.1%,但依國外經驗第二劑副作用會比較嚴重,目前國內尚無資料。
■疫苗打完30分鐘內有嚴重過敏反應,或48-72小時發燒不退、接種部位有膿瘍要馬上就醫。
■AZ罕見副作用為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TTS(年輕女性略多,發生率約0.0001%,5-28天),Moderna為心肌炎及心包炎(年輕男性為多,發生率0.00126%,數天內)。前者包含頭痛、腹痛、胸痛、出血點,後者如呼吸喘、胸痛,都要立即就醫。
■真實世界資料,AZ和mRNA疫苗之保護力相當,且都能預防變種病毒造成的感染住院。
■接種疫苗後,以色列研究病毒量減少4.5倍(Nature, 6/7/2021),仍有少數人確診。英國研究感染相對輕微,且對於家庭群聚有50%左右保護力。接種後仍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
Q&A:
■托嬰中心幼保員已打疫苗,下週開始疫苗安排國小老師施打,都會按時造冊施打。安親班也已列入施打名單,補習班中央尚未列入。
■一名男子在打完Moderna疫苗1小時後死亡,有中風和糖尿病史,已經通報不良反應。提醒有慢性病史民眾要在慢性病控制穩定後再施打疫苗。
■醫護坐在地板上吃便當一事,衛生局回答防疫人員和醫護站在一起,但應該是回答「有沒有規劃隔開吃飯的地方」,這題好像沒答。
■旗山肉品市場疑似造冊不實一事,經瞭解造冊89人,實際接種70多人,和爆料所謂百多人不符合。經過查證比對身份,所謂蔥油餅業者等,其實都是在凌晨電宰線工作的人員(補充:因為下班後另有兼差因此民眾不知道他們身份?)。日後若查出任何不符合接種名冊,都會重罰。
■有心媒體質疑是否和好心肝事件一樣,好心肝是北市府透過不明人士Ben牽線,濫發疫苗且不按照冊施打,兩者完全不同(補充:有媒體要帶風向亂抹想幫北市洗白)。
■有媒體說高雄夜市是否微解封?其實高雄沒有禁止夜市營業,只是嚴格執行管制措施。(補充:這媒體是台北看天下吧。)
卡介苗副作用死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防疫就是政治任務」
這可能是持續10-20年的政治任務,小時候就一堆接種疫苗,只是現在疫情只到第二年,病毒會變異,現在打了心理鬆懈也沒用,重點還是全世界防範狀況沒有完整被控制。
疫苗研發速度算快了!未來一定會變成卡介苗這種普及疫苗。
「前線醫護人員非打不可」-當我們還有選擇,至少代表我們還是幸運的。
我有朋友是空姐,但部分藥物過敏反應熱烈,連打都沒辦法打。
普羅大眾等待疫苗測試更完善也行,但「潛在染疫者心態」還是持續維持,護目鏡、口罩、次氯酸水準備好,空氣中瀰漫的潛在危險,保護自己保護他人比較好。(幸虧我去年買的衛生紙/次氯酸水/口罩夠多)
因為以台灣確診率跟死亡率相比,目前提高警覺不是怕得了會死,怕的是要死不死才慘,去年大陸國外,那些咳到死的例子跟影片看的還不夠多嗎?
今天竟然還有一堆口罩不戴,經指正後發飆的新聞,耳朵真的很硬!現在是強制執行期,不是規勸期。如果還拿民主/自由/權益來掩蓋自私/無知,可以考慮移送菲律賓或是以色列、緬甸,如果回得來馬上變乖乖的愛心防疫志工。
這麼說不是無情,面對以色列、緬甸戰爭可以投降,可以奮鬥到底。
但面對病毒🦠完全無法。
你可以祈禱願景成真!但沒有透過各部、院、地方政府的政宣,乃至媒體至全體人民徹底執行當成政治任務,怎麼讓祈禱文成真?
媽祖沒有肉身啊可以幫我們擋啊!
我今年二月過年期間一場綠膿桿菌感染,中醫看了五遍,西醫看了三趟,連艾草、符水都喝了,咳到昏天暗地沒有朋友、無法想像COVID-19 確診後的症狀,以及復原後的那些味覺喪失、肺部纖維化、性功能障礙等等副作用,實在是慘不忍睹了。
至於防疫保單我的看法是有必要就多層防護,有能力的人自然有選擇,因為經濟無法負擔,那麼也就當成一個警惕作用,因為實際上「需要」的很少,多半跟股市一樣,都是「信心」在維持現狀。
根據指揮中心「疫情警戒及因應事項」,一旦進入第四級警戒,民眾除了採購食物、醫療、必要工作需求,其餘非必要不得外出,外需也需全程配戴口罩,在家戶內也需保持社交距離或佩戴口罩。
對了,最近常停電,提供朋友的妙招。
600cc的喝完的礦泉水瓶裝自來水放冷凍庫,放個4/5瓶即可,萬一停電過久,冰箱冷凍庫不致於失溫。
另外這時候吃素倒是不錯的選擇!滿滿的素食炒飯沒人會搶,今年開始吃素以後,倒是得到蠻多優點的!
囤些可以放的奶粉/麥/ 紅豆/綠豆/甜麵醬 /豆干/豆包/豆皮/筍/猴頭菇
還有能力的人,身上儲備現金,屆時無法隨時外出領錢。
「瑪赫西效應」顯示集體冥想可以降低犯罪率!
我是不確定冥想疫情會不會降低,但我知道,防疫期間,待在家裡好好坐著,不要胡思亂想,世道會更好。
因為這個月非常關鍵!
Btw 5/28 實踐大學同學們的講座,很抱歉只能跟雨萍老師/Annie 預錄了!
(sorry,我自首我上升處女真的很碎念)
#防疫視同作戰
#日日清潔月月關鍵年年升級
卡介苗副作用死亡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連5天零確診;瑞德西韋美國臨床試驗成效佳;指揮中心推廣防疫新生活運動,民眾維持基本防護可參與戶外活動,公布「假期生活防疫指引」】
台灣已經連續5天沒有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案例。目前維持429例確診,包含6人死亡,322人解除隔離,其餘治療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今(30日)下午召開記者會表示,現在疫情往好的方向前進,希望大家可以高興一些,但不要鬆懈,做好個人衛生,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避免前往擁擠地,有慢性病、身體不適者,一定要戴好口罩。維持零確診代表社區傳播可能性低,但還是要建立好個人防線,目標是全民養成健康習慣,並且維持樂活。
因此,指揮中心擬緩步解禁防疫限制,今推出「防疫新生活運動」,希望民眾維持個人衛生習慣,就能放心參與各項戶外娛樂活動。陳時中表示,比較困難的是用餐指引,飲食是很重要的社交生活,要如何建立安全文化,接下來會跟相關團體討論。各項措施相關細節建議,也將在近期研議後宣布。
此外,因應51連假,指揮中心發布「假期生活防疫指引」,提供民眾維持個人衛生習慣、住家維持通風、外出可攜帶乾洗手用品、維持社交距離等建議。
■美國臨床研究:瑞德西韋成效佳
昨(29日)美國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AID) 發表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臨床研究(https://bit.ly/3bQY72s),將1063名住院個案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結果認為瑞德西韋有「明顯清楚的正面效果」。
根據研究結果,服用瑞德西韋的病患,恢復期是11天,接受一般照護者的恢復期為15天,服藥康復速度快31%。不過致死率,有無服用的比率分別為8%、11.6%,差距不大,因此仍需更多研究。
對此,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這是瑞德西韋在美國自己發動的臨床試驗,此藥整體看來效果不錯。瑞德西韋的製藥公司吉利德(Gilead)同時也在亞洲、美國、歐洲共同進行一個全球臨床試驗,台灣也有參與。台灣因為確診數少,目前只有10個個案進入臨床試驗。
不過,美國總公司有透露全球研究現階段的成果,瑞德西韋用在400個重症病人身上,結果發現投藥5天和10天的成效差不多,因此之後不必每個病人都治療10天,就能讓更多病人使用到瑞德西韋。
張上淳解釋,使用瑞德西韋5天、10天的病人,治療14天後,有改善的患者比例分別達到5成多跟6成多、可出院的比例達到60%及52%,這是相當不錯的成果。
另外,愈早給藥效果愈佳,病患發病10天內給藥、超過10天給藥,出院比例分別為62%與49%。服藥的病人幾乎都沒有嚴重副作用,只有一部分的人出現噁心、肝功能變化,僅3%病患因肝功能變化而停藥。整體而言,瑞德西韋仍是目前有希望的藥物。
至於先前中國也對瑞德西韋做過臨床研究,結果卻認為無效。張上淳說,中國的臨床試驗沒有完成,一個不完整的試驗,科學上無法認定為可靠可信,因此應該等全球性的臨床試驗,再來看最終成果。
#延伸閱讀
【不只是製藥、這是戰爭──中研院、國衛院搶做抗武漢肺炎新藥「瑞德西韋」真正目的】https://bit.ly/3c25TWH
■日本未給台灣法匹拉韋藥物?張上淳:台灣有庫存,且此藥暫時未納入治療指引
有媒體詢問,日本欲捐抗流感藥物「法匹拉韋」給世界各國,作為COVID-19的治療藥物,但名單中沒有台灣。對此,張上淳表示,之前中國某些醫院用法匹拉韋治療確診個案,結果發現有些改善,因此將此藥列為希望藥物之一。但同時體外試驗的研究卻認為治療效果不夠理想。若未來沒有藥物,也許才會考慮法匹拉韋。
張上淳說,台灣的專家小組研議後,目前並未將法匹拉韋列入正式的臨床治療建議指引中,因為這還不是太急迫會使用到的藥物。再加上疫情來臨之前,台灣為了因應流感,已經有準備一批庫存,並非完全缺藥。
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補充,日方有透過管道來詢問台灣對於法匹拉韋藥物的需求,不過因為台灣已有少量儲備,也暫時未列入治療指引,就婉謝了日方好意。
#延伸閱讀
【COVID-19三大希望之藥,台灣全數備戰到位──「法匹拉韋」台製藥原料啟動,東南亞多國都想要】https://bit.ly/3aAYFZv
■哈佛大學與台灣合作卡介苗計劃;COVID-19加重川崎氏症?張上淳:有待觀察
周志浩表示,美國哈佛大學主動來跟台灣接洽,他們認為COVID-19疫情較嚴重的地區,都沒有施打卡介苗;有施打的地區似乎發生率比較低,這引起學者的興趣,因此跟我們聯繫。台灣也樂於參與,指揮中心在徵詢國內縣市後,由彰化縣表達高度意願並參與計劃,此計畫目前審查中。
#延伸閱讀
【卡介苗會是COVID-19「現成疫苗」嗎?台灣、哈佛將展開跨國研究解密】https://bit.ly/2yXer2S
此外,歐洲提出COVID-19造成更多兒童罹患罕見疾病「川崎氏症」。張上淳表示,這些個案是類似川崎氏症,但還不能完全確定就是這個疾病。一般川崎氏症都發生在年紀很小的小孩,但英國的例子都是近學齡的孩童。
這些孩童會出現嚴重的皮膚疹子及心臟血管問題。張上淳說,在台灣有共同參與的一場全球專家討論會中有討論此事,但目前完全無法知道是怎麼回事。這些孩童多數已經無法分離出COVID-19病毒,但體內可以偵測出抗體。初步的想法認為,這些症狀是感染COVID-19後引發的全身性發炎反應,但這推論有待證實。尤其其他國家小朋友若感染COVID-19症狀還是比較輕微,因此還需要更多資料來釐清。(文 / 陳潔 ; 攝影 / 陳曉威、許𦱀倩)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武漢肺炎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報導者
卡介苗副作用死亡 在 很想詢問關於卡介苗這支疫苗,有沒有沒給自己孩子施打的社友呢 的推薦與評價
既然他都說沒關係了(還要信他嗎),我們只好找其他的方法治療,所以我們有一群副作用的受害孩子都是沒向上呈報的,不是不呈報副作用,是醫生們拒絕承認會有副作用的 ... ... <看更多>
卡介苗副作用死亡 在 打新冠疫苗死亡僅7%認定!立委質疑比例過低莊人祥揭原因 ...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