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0 上課時間比講疫情多的一天】
■今日高雄+0,全國最多還是台北的市場群聚,市場人員移動清查上比較困難,也造成感染不斷重複發生,希望這波中央地方行動後能夠控制下來。在雙北的社區傳播要清零,應該還是要擴大幾起群聚感染疫調的腳步,包含熱區篩檢,趕快控制下來。
■高雄昨天疫苗打了24928人,施打率91.21%(前天99%,昨天101%),今天上午也有97.9%,總計高雄疫苗覆蓋率已經接近12%,施打率分流後略有下降,感謝不在籍長輩的配合,下週會專門有一天來補打。中央撥補的下一批疫苗週一就會到位,一定都打得到。
■7/6 8:30開始,四大接種站(巨蛋、展覽館、鳳山體育館、岡山農工)提供72歲以上長輩補接種(包含不在籍),請分散前往。
#高雄篩檢一覽:
■高雄社區公費篩檢(防疫專案、社區民眾、機構人員),累計篩檢13638人,均陰性。
■恩主公-仁武群聚,累積篩檢1483人,累計19人確診(無新增),其餘陰性。
■Delta專案接觸者匡列,專案PCR558人,一般民眾快篩+PCR1646人均陰性。
■環南市場專案接觸者匡列,禽畜市場3人,漁市場29人,已驗者均陰性。
#高醫鐘院長上課
■疫苗有皮內、皮下、肌肉注射三種方式,皮內(打在真皮層)如卡介苗,皮下(打在脂肪組織)如德國麻疹與卡介苗,肌肉(就是打在肌肉層)如B肝、HPV疫苗。皮內注射劑量低、較痛、局部不良反應較大;皮下注射也比肌肉注射痛;肌肉注射可打較多、較不痛,但要小心服用抗凝血劑者有出血風險。
■武漢肺炎疫苗採用肌肉注射副作用少、免疫反應較好,可透過肌肉細胞內的樹突狀細胞辨認抗原,移動到淋巴結,傳送訊息給T細胞和B細胞,開始製造抗體。打在肌肉因吸收較慢,可以有更多時間讓免疫細胞辨認抗原,且副作用較少。
■打完去揉,會讓局部紅腫變厲害,讓疫苗更快被局部微血管吸收,導致生成抗體不足。揉並不會產生血栓。
■美國CDC報告,武漢肺炎85歲以上感染,對比5-17歲住院風險為95倍,死亡風險為8700倍。台灣75歲以上重症率為51.9%,致死率為26.3%。65-74歲重症率為38.4%,致死率為10.2%。
■疫苗副作用隨年齡增加減少,通常不超過兩天。例如70歲以上打AZ幾乎沒有發燒個案,但65歲以上打Moderna仍有10%發燒,都比年輕人少。
■V-Watch追蹤疫苗接種後回報的55894人,AZ第一劑的副作用還是以注射部位疼痛、疲倦、肌肉痛最多,發燒約26.9%,AZ第二劑副作用較少,發燒剩3%。Moderna第一劑還是注射部位疼痛、發燒大約3.1%,但依國外經驗第二劑副作用會比較嚴重,目前國內尚無資料。
■疫苗打完30分鐘內有嚴重過敏反應,或48-72小時發燒不退、接種部位有膿瘍要馬上就醫。
■AZ罕見副作用為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TTS(年輕女性略多,發生率約0.0001%,5-28天),Moderna為心肌炎及心包炎(年輕男性為多,發生率0.00126%,數天內)。前者包含頭痛、腹痛、胸痛、出血點,後者如呼吸喘、胸痛,都要立即就醫。
■真實世界資料,AZ和mRNA疫苗之保護力相當,且都能預防變種病毒造成的感染住院。
■接種疫苗後,以色列研究病毒量減少4.5倍(Nature, 6/7/2021),仍有少數人確診。英國研究感染相對輕微,且對於家庭群聚有50%左右保護力。接種後仍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
Q&A:
■托嬰中心幼保員已打疫苗,下週開始疫苗安排國小老師施打,都會按時造冊施打。安親班也已列入施打名單,補習班中央尚未列入。
■一名男子在打完Moderna疫苗1小時後死亡,有中風和糖尿病史,已經通報不良反應。提醒有慢性病史民眾要在慢性病控制穩定後再施打疫苗。
■醫護坐在地板上吃便當一事,衛生局回答防疫人員和醫護站在一起,但應該是回答「有沒有規劃隔開吃飯的地方」,這題好像沒答。
■旗山肉品市場疑似造冊不實一事,經瞭解造冊89人,實際接種70多人,和爆料所謂百多人不符合。經過查證比對身份,所謂蔥油餅業者等,其實都是在凌晨電宰線工作的人員(補充:因為下班後另有兼差因此民眾不知道他們身份?)。日後若查出任何不符合接種名冊,都會重罰。
■有心媒體質疑是否和好心肝事件一樣,好心肝是北市府透過不明人士Ben牽線,濫發疫苗且不按照冊施打,兩者完全不同(補充:有媒體要帶風向亂抹想幫北市洗白)。
■有媒體說高雄夜市是否微解封?其實高雄沒有禁止夜市營業,只是嚴格執行管制措施。(補充:這媒體是台北看天下吧。)
卡介苗第二天紅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打COVID 19疫苗小心誤判乳房攝影診斷」-淋巴腫大別擔心
這篇文章之前3月時分享過,
但那時候台灣疫情風平浪靜,
現在每天打開電視就是在討論疫苗的事情
我覺得這篇CNN發布的新聞蠻重要的
因此很值得分享、提醒一下民眾。
我在懷第二胎弟弟時,曾經發生一個小插曲
孕婦必須施打百日咳疫苗(目的是提供寶寶免疫力)
我在懷孕七個多月也安排了接種
某天,我突然摸到在我左鎖骨上放出現一顆淋巴結
左鎖骨上淋巴結對身為醫師的我來說
是相當恐怖的意思,為什麼呢?
左鎖骨上淋巴結有個特別的名稱叫做「Virchow's Node」
它在醫療上是個胃癌、胰腺癌、食管癌、肺癌轉移的重要指標
以前實習、學生時期,對這個位置的淋巴結可是嚇死了
因為這個位置淋巴腫大是個非常不好的代表
(可能是什麼癌症的轉移)
我趕緊在我中山醫院的放射科做了檢查
我們放射科的醫師技術、經驗值都非常高
然而,醫師也掃了半天...
還立刻隔天把我安排去國防做進一步檢查
當時的我心涼了一半
心裡想了一千萬種可能
就在當天晚上洗澡時
摸到左手臂上施打百日咳疫苗的位置
酸酸痛痛、紅紅腫腫的,就不自覺得多摸了兩下
突然像驚醒一般!
有沒有跟前天打疫苗有關?
當晚找了很多疫苗與局部淋巴結腫大相關文章
找到較多的是與卡介苗有關的文章
但我心總是安心了許多
隔天一大早,去了國防再做一次超音波檢查
跟那邊的醫師討論了一下
順便分享了一下我自己的這個打疫苗病史
當我跟醫師提到疫苗時
醫師像吃了定心丸一般,說這樣就很合理了
安排幾週後追蹤,果然淋巴結消失了
這才讓這齣驚嚇鬧劇畫上句點。
最近看到CNN發布一篇文章
在波士頓當醫師的Dr. Devon Quasha
在接受後COVID19疫苗後,安排了例行的乳房超音波
結果在原本就要密切追蹤病變的左側乳房
發現了一塊新的腫脹淋巴結!
理論上,近一步病變需要做切片來診斷檢查
然而這位也是醫師的女性,由於醫療背景讓他很有概念
這個新發現的腫塊很有可能與疫苗施打有關
當他進一步與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放射科醫師分享他的自身經驗,
意外發現原來同樣狀態不止她一人
主要是疫苗會引發我們人體正常的免疫反應
而負責免疫的淋巴系統當然可能因此被叫醒工作
因此在查詢與疫苗有關的副作用發現
尤其活性疫苗,更容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腫大
雖然,這只能算是一種輕度的副作用
然而若同時間安排乳房超音波、
剛好在施打同側有正在追蹤的乳房腫塊病變
就可能使的病人必須安排切片做進一步確診
造成多餘醫療浪費、病人多增加不必要手術風險
由於我本身有相關經驗
因此對這篇文章特別有感
那如果說在台灣疫苗真的進來了
我們該如何預防同樣狀態發生?
1.在預計施打疫苗前,安排乳房攝影
2.若已經做完檢查,發現有變異
請主動告知你醫師近期施打過疫苗
交由專業醫師判斷是否需進一步做檢查
雖然最近埋首於寫書、教孩子、上班
有點少關心時事
然而COVID 19疫苗是我持續關心的議題
大家無不希望疫情能及早結束
疫苗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因此相關知識多了解
有助於疫苗進台灣時,減少惶恐唷!
本文發佈於CNN health 3月3日2021年
我將相關連結放在留言處
如果有興趣的歡迎點進去看全文唷!
#另外今天我終於預約到AZ疫苗了
#這三天跟大家分享我打疫苗的心得喔
卡介苗第二天紅腫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打COVID 19疫苗小心誤判乳房攝影診斷」
今早看到CNN發布的這則新聞
覺得好熟習的感覺,COVID 19疫苗似乎也快盼來了
因此覺得這則新聞很值得分享、提醒一下民眾。
我在懷第二胎弟弟時,曾經發生一個小插曲
孕婦必須施打百日咳疫苗(目的是提供寶寶免疫力)
我在懷孕七個多月也安排了接種
某天,我突然摸到在我左鎖骨上放出現一顆淋巴結
左鎖骨上淋巴結對身為醫師的我來說
是相當恐怖的意思,為什麼呢?
左鎖骨上淋巴結有個特別的名稱叫做「Virchow's Node」
它在醫療上是個胃癌、胰腺癌、食管癌、肺癌轉移的重要指標
以前實習、學生時期,對這個位置的淋巴結可是嚇死了
因為這個位置淋巴腫大是個非常不好的代表
(可能是什麼癌症的轉移)
我趕緊在我中山醫院的放射科做了檢查
我們放射科的醫師技術、經驗值都非常高
然而,醫師也掃了半天...
還立刻隔天把我安排去國防做進一步檢查
當時的我心涼了一半
心裡想了一千萬種可能
就在當天晚上洗澡時
摸到左手臂上施打百日咳疫苗的位置
酸酸痛痛、紅紅腫腫的,就不自覺得多摸了兩下
突然像驚醒一般!
有沒有跟前天打疫苗有關?
當晚找了很多疫苗與局部淋巴結腫大相關文章
找到較多的是與卡介苗有關的文章
但我心總是安心了許多
隔天一大早,去了國防再做一次超音波檢查
跟那邊的醫師討論了一下
順便分享了一下我自己的這個打疫苗病史
當我跟醫師提到疫苗時
醫師像吃了定心丸一般,說這樣就很合理了
安排幾週後追蹤,果然淋巴結消失了
這才讓這齣驚嚇鬧劇畫上句點。
今早看到CNN發布一篇文章
在波士頓當醫師的Dr. Devon Quasha
在接受後COVID19疫苗後,安排了例行的乳房超音波
結果在原本就要密切追蹤病變的左側乳房
發現了一塊新的腫脹淋巴結!
理論上,近一步病變需要做切片來診斷檢查
然而這位也是醫師的女性,由於醫療背景讓他很有概念
這個新發現的腫塊很有可能與疫苗施打有關
當他進一步與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放射科醫師分享他的自身經驗,
意外發現原來同樣狀態不止她一人
主要是疫苗會引發我們人體正常的免疫反應
而負責免疫的淋巴系統當然可能因此被叫醒工作
因此在查詢與疫苗有關的副作用發現
尤其活性疫苗,更容易發生局部淋巴結腫大
雖然,這只能算是一種輕度的副作用
然而若同時間安排乳房超音波、
剛好在施打同側有正在追蹤的乳房腫塊病變
就可能使的病人必須安排切片做進一步確診
造成多餘醫療浪費、病人多增加不必要手術風險
由於我本身有相關經驗
因此對這篇文章特別有感
那如果說在台灣疫苗真的進來了
我們該如何預防同樣狀態發生?
1.在預計施打疫苗前,安排乳房攝影
2.若已經做完檢查,發現有變異
請主動告知你醫師近期施打過疫苗
交由專業醫師判斷是否需進一步做檢查
雖然最近埋首於寫書、教孩子、上班
有點少關心時事
然而COVID 19疫苗是我持續關心的議題
大家無不希望疫情能及早結束
疫苗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因此相關知識多了解
有助於疫苗進台灣時,減少惶恐唷!
本文發佈於CNN health 3月3日2021年
我將相關連結放在留言處
如果有興趣的歡迎點進去看全文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