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原住民族日」認識歷史走向共榮】
1994年的今天,政府修正公布第三次憲法增修條文,將「原住民」入憲,沿用40年的「山胞」成為歷史。
400多年來,原住民族被外來政權稱作「番」、「高砂族」或「山胞」,是汙名且歧視的稱呼,傷害了原住民族的自我認同。
1984年「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成立,首先主張以「原住民」取代「山胞」的稱呼。1986年民進黨成立,在黨綱、黨章及所有的正式文件上都採用「原住民」一詞,是第一個使用「原住民」的政黨,展現對於原住民正名的支持。
1991年開始,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發起「正名運動」,爭取原住民族憲法上的地位。1994年,民進黨修憲小組就「原住民正名條款」列為憲改提案,並由國民大會黨團就此列為朝野協商議題。當年度6月23日,總統府前發起「正名權、土地權、自治權」入憲大遊行,37個原住民族團體支援,包括當時我們的國大陳菊等,參與人數約3,000人,為歷年原住民抗爭活動參加者最多的一次。7月1日李前總統接見原住民族抗爭代表,不久後的7月28日國民大會進行二輪投票,以一票之差通過,「山胞」終於正名為「原住民」。
正名運動成功後10年,2005年陳水扁總統為紀念原住民族正名的重大意義,宣布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2016年我們再度執政,在第一個原住民族日,蔡英文主席即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透過原住民族日的歷史回顧,盼喚起國人了解「原住民」一詞是多麼得來不易。我們也會持續強化保障原住民族的權益,以及繼續推動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工作。
民主進步黨原住民族事務部 DPP Indigenou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原住民族教育體系是自治的基石 原住民族學校法是最後一塊拼圖 ~高金素梅2020.05.29 總質詢 我們來回顧30多年來,幾次重要的原住民族權利主張。 1987年,「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也就是原權會)發表了《台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原住民個人教育機會均等,不應因其身分而在升學或就業上遭受不當...
原住民權利促進會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全台灣人都該知道的,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
這兩天某位政治人物的收割文犯了眾怒,為什麼這樣的收割邀功會惹惱這麼多人,讓我們暫且放下政黨的色彩,和個人造神的目的,理性且客觀的來談談每一位原住民都應該知道的歷史真相!
八月一日,在國家法定紀念日上標註著「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這一天全國不放假,但對多數的台灣人來說,這個日子卻十分陌生。我要告訴大家,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的意義,更要告訴大家,在民主化的過程中,這不是原住民族自己的事情,而是全體台灣人的事。
#1994年的修憲通過正名並非偶然,更非特定政黨的恩澤或功勞。
因為這裡面有好多黨外人士的流血流汗及民進黨國代的提案,還有少數國民黨籍的原住民民意代表悖離黨意,共同為著原住民族的正名而努力。當然正名的成功,最關鍵的人物就是被國民黨開除黨籍的李登輝前總統。
國民政府來台後,對於台灣原住民族以「山地同胞」稱呼,如同清朝政府稱的「生番/熟番」、日本政府稱的「平埔族/高砂族」這些帶歧視的稱呼,不是我們自己定義的。我們只想有尊嚴的被稱呼著。
自1984年 #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成立後,便提出原住民族運動的三大訴求方向:正名、土地、自治,前輩們的登高呼喊,成為持續至今原住民族運動最重要的核心主軸。而其中的「正名」,便是要求國家應該正式接受我們所選擇的自我稱呼方式,並為此多次走上街頭,歷經十年的爭取,最後在修憲大會上的重行表決,才非常驚險的在1994年7月,以僅僅一票之差跨越修憲門檻,正式通過提案。
這兩天,某收割文不斷宣稱當時的提案是國民黨推動通過的,更刻意扭曲民進黨反對原住民族的正名運動,如果真是如此、如果當時的國民黨真的積極,怎會需要走到「重行表決」?而且還僅僅只過門檻一票呢?
#正名27年台灣社會還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剛好正值奧運期間,對於台灣在國際上的稱呼,在中國的壓力下,一再被打壓,相信大家都很有感。洛桑協議後,台灣的運動員在奧運殿堂得牌,卻只能升起會旗和播放會歌,這種模式甚至被迫延伸到奧運之外,我們在所有的國際參與上,都被迫隱藏自己的名字。
今年因著運動員們的好表現,國際媒體紛紛報導「中華台北:那個在奧運中奪牌,地圖上卻找不到的國家或隊伍」!台灣運動員優秀表現的光榮感,卻不能大聲喊出我們的名字的失落感,大概是這段時間全台灣人共同的複雜心情。
#名字是如此重要,在這一刻,大家一定都能理解。
因此,這個被紀念的日子,並不是單一族群的事,更是所有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需要一起來認識、來參與、來支持的事。
在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的這一天,我衷心希望未來,台灣美麗的多元文化,在這片土地上都能夠同等受到尊重,共存共榮,從名字開始。I
照片來源:國史館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側拍、馬耀谷木牧師、Iban Nokan前考試委員提供
原住民權利促進會 在 伍麗華|Saidai / Resere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原住民族日前夕1 》
再過幾天就是我們原住民族的大日,值此時刻,不論是面對原權前輩,或者想到為國爭光的原住民選手,我都會感到慚愧,反省自己到底能為原住民族做什麼?
想想這次的東京奧運,阿美族舉重好手郭婞淳 KUO, Hsing-Chun奪金成功並創下多項紀錄,排灣族青年楊勇緯 Yang Yung Wei首次參賽拿下柔道銀牌更開創台灣奪牌新領域,現在大家都說原住民選手為國家穿金戴銀。
另外,鄒族方莞靈;布農族江念欣-MaLia、高展宏;排灣族陳柏任;泰雅族林佳恩、馮俊凱、;阿美族蘇柏亞、謝喜恩、楊俊瀚 Hank Yang、陳傑JC、林真豪、陳念琴﹣I'm Nien-Chin,CHEN等老將新秀,已完賽的選手表現亮眼,準備上場的亦有望奪牌。
不過,當原住民在奧運會場為國爭光,舉國歡騰的同時,外界可知台灣「原住民」這三個字多麼得來不易!
這百年來,原住民呼求正名權、土地權、自治權,但是,僅僅一個「正名」就非常辛苦。
追溯至1984年,全台各地的原住民權利前輩們,組織了「#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確立了不要被稱為「山胞」的正名運動路線。
直到1992年國民大會的討論,當時執政黨並不支持「原住民」這樣的稱呼,提出了「早住民」這個名詞,在原住民族人堅持之下協調未果,維持「山胞」(1992.5.8臺灣時報)。
#歷史上的1994特別精采!
6月23日,原權會在總統府前發動「正名權、土地權、自治權」入憲大遊行,37個原住民族團體響應,全國族人及各界聲援人士,包括當時民進黨籍國大陳菊(花媽)等3,000 餘人參加,是歷年來原住民族抗爭活動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於屏東瑪家鄉文化園區辦理的「第一屆台灣原住民文化會議」,李登輝總統出席致詞,並以國家元首身分稱呼「原住民」,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7月1日李登輝總統接見原住民族抗爭代表,承諾支持正名運動。7月28日國民大會經兩輪表決,一票之差驚險過關,歷經10年的抗爭,「山胞」終於正名為「原住民」,8月1日公布憲法增修條文,「原住民」稱呼正式納入憲法。
明天(7/30)李登輝前總統逝世週年。對台灣民主來說,李登輝是第一位民選總統;對台灣原住民來說,李登輝是第一位給予原住民尊重的元首。我相信,這是因為他清楚知道,台灣是多族群的命運共同體,必須走向釘根本土、平等、尊嚴的民主社會。
寧靜致遠,正名之後,期待土地、自治的理解與前進!
原住民權利促進會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原住民族教育體系是自治的基石
原住民族學校法是最後一塊拼圖
~高金素梅2020.05.29 總質詢
我們來回顧30多年來,幾次重要的原住民族權利主張。
1987年,「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也就是原權會)發表了《台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原住民個人教育機會均等,不應因其身分而在升學或就業上遭受不當對待,原住民有權用自己的母語受教育,成立自己的學校。』
現在的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就是1987年的原權會會長劉文雄。
1994年,「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國家應依原住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醫療、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
2003年,第一次執政的民進黨,由行政院提出了《原住民族自治區法草案》。草䅁中的第六條:『自治區居民享有平等參與自治區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及文化生活之權利,並受同等對待。』
而提案當時的行政院長就是我們現在的立法院游錫堃院長。
從這幾次重要的原住民族權利主張來看,尊重和依照原住民族意願來進行自治、給予保障、扶助、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就是確立了原住民族的主體性,這應該是大家的共識。
所以,依照這樣的原住民族主體性的原則,在研擬《原住民族學校法》的時候,就應該將原住民族委員會列為主管機關,並會同教育部,協助原民會發展原住民族教育。這樣才符合原住民族的主體性原則。
原住民族學校,原住民族的教育刻不容緩,我們有責任要盡快讓我們的孩子在歷史文化自主自決之中,鍛鍊民族自信,深化民族情感,維護民族利益,在學有所成之後,貢獻智慧和熱情,豐富全人類多樣化的知識體系。 本席期望政府部門、我的立委同事們及社會大眾能夠尊重、理解,並且支持「原住民族學校法」。
總質詢稿圖文連結:https://reurl.cc/0oQKkM
原住民權利促進會 在 政治環境改變停止運作20年原權會復會2018-04-02 TITV 原視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曾經帶領族人走上街頭,要求政府重視原住民族各項 權益 的「台灣原住民族 權利促進會 」,不少當時的老將,31號在台中市集會,準備要讓停止運作二十年之久 ... ... <看更多>
原住民權利促進會 在 #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1990年代以前,臺灣政府因未曾正視原住民的民族地位,而未有確切的民族政策治理。為爭取原本即屬於自己的權利,原住民紛紛走上街頭,突破國家與主流社會帶來的困境,建立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