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原民會出來解釋一下這種官方帶頭違背當事人命名意願的情況要怎麼處理。
-----
轉自 Wubing Akaw
我們銅門村的太魯閣族都有自己的家族名一直到重光村,這也牽連著傳統領域的劃分。
然而依據 原住民族委員會 依原住民身分法制訂給戶政事務所的指導規則中規定:「太魯閣族沒有家族名」但原則只要符合規定「我名+父名」在最後的審查原則仍須「尊重當事人意願」,但我就是要我要附帶家族名,結果他們(戶政事務所)就在請示原委會,而我現在只能依規定僅使用我名與父名;同時在指導規則中,沒有拉阿魯阿族和卡那卡那富族的登記方法,我問戶籍員,他告訴我如果按該指導規則,他們就不能登記傳統姓名。
這不是很荒謬嗎?
#無家可歸的太魯閣族人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00的網紅賴惠員,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強調多元平等的台灣社會,至今仍有原住民在爭取族群正名,期盼有一天以原本的面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我們的西拉雅族就是一個例子。 另外,由國民黨委員提出的原住民身分法,居然沒有納入台灣的平埔族,卻又有條文為非原住民開一道大門,讓那些引頸期盼的族人們情何以堪。在與同黨立委一同努力下,我們成功的讓國民黨撤回...
原住民身分法 在 谷暮.哈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獎勵本市原住民學生奮發進取求學之精神,109學年度第2學期「臺南市政府原住民學生獎助學金」自即日起開始受理申請至本(110)年10月8日止,敬請協助宣傳周知,並鼓勵符合條件之學生踴躍
🔶受理時間 : 即日起至10月8日止申請!
🔶對象(詳請下載須知查閱) : 本須知所稱原住民學生,指依原住民身分法規定具有原住民身分 ,且為國內大學(專) 以下學校之在籍學生 。
*申請資格及方式: 現設籍本市六個月以上之原住民學生 ,符合申請資格者,填具申請表及檢附相關文件至申請學生本人「戶籍所在地之區公所」辦理。
相關作業須知及申請表件,請於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官網,左方選單「申辦業務」-「原住民」公告-109學年度第 2 學期「臺南市政府原住民學生獎助學金」或點以下網址 下載使用。
https://web.tainan.gov.tw/Nation/News_Content.aspx?n=919&s=7797445
原住民身分法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2016 年 10 月 7 日,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在邀請學者專家研商平埔族群民族身分及權利相關事宜,獲致初步結論:
為回應平埔族正名訴求,落實歷史正義,以修正原住民身分法的方式,認定為「平埔原住民」。
此一決議,讓多年來的平埔正名運動看見遲來的曙光。
然而,平埔原住民此稱謂就字面意義推想,應該是來自二十世紀初,殖民者族群分類中的「平埔族」。
一般認為平埔族是承繼清代番人分類中的「熟番」而來。現今平埔運動者,也主張在日治時期的戶籍登記被登記為「熟」者,應該恢復其族群身分。
那麼,什麼是「熟」?熟番的分類如何轉變成為平埔族並延續至今?
談到清帝國對臺灣的原住民分類,大略可分為「生」、「熟」番。身分的認定,過往都以服膺帝國文明化程度與繳納賦稅為辨別的基準。
也就是說,一般人大概不會反對作為「熟」番群體,一定比「生」番更符合帝國的「文明」。
實際上,回到番人分類的歷史發展過程,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從康熙朝以來,帝國所認知的番社分類系統「野番」、「土番」是延續荷蘭時期以來「贌社」制度下在賦稅原額而展開的認知,並不具文明化概念的投射。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康熙年間甫歸化的岸裡社群生活慣習,在方志中的描繪並不符合帝國「文明」的樣態。
直至康熙末年,官方對番人的分類稱謂才從「野番」、「土番」轉變至「生番」、「熟番」,後來也因界碑、番界的成立,才出現「界內熟番」與「界外生番」的對應。
此一轉變開始排除原本繳納賦稅、卻生活在番界外的番社,例如阿里山社(今鄒族)就從原本的「土番」分類中,被劃歸為界外的「歸化生番」。
然而,熟番族群類屬的確立,則是要遲至乾隆朝才完成。
當時地方官員們為了執行中央朝廷主張的族群政治,因而必須穩定清帝國在雍乾年間形成「生」、「熟」番的分類體系,所以開始制定一系列的熟番政策,用以作為區別不同人群的邊界。
伴隨政策的執行,熟番身分逐漸被固定下來。至此,今日大部分被歸為平埔族的番社,正式定著在「熟番」的範疇。地方社會也開始出現壁壘分明的「熟番」、「漢人」族群邊界。
簡單的來說,「熟番」一詞從清初開始,就不是「自然」或「科學」的族群分類,而是在賦稅架構下,被清帝國逐步以行政規範所產生的群體。
不過,也因為熟番身分具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在十八至十九世紀開始出現不少漢人藉由轉變族群身分進入番社,以享利益的情況。
例如:屬於巴宰族的岸裡社通事家族潘士萬一系原本是粵人,但經過抱養的方式成為「熟番」。
清帝國由於沒有具備現代國家精確的戶籍制度作為參考,因此官員們識別熟番的辦法,是以具備十八世紀以來帝國規範「熟番特徵」與否為準則(這類特徵最為顯著,是因為居住在番社、進入編屯等符合官方制度規定),而無關乎本身是否具有血緣、外在體徵等生物性特質。
也就是說,一個漢人如果具備「熟番」特徵,很可能就能被視為熟番。
也因如此,到了十九世紀,這些因制度而形塑的「熟番」族群類屬,恐怕早就與清初甫進入帝國版圖的番社人員組成大相逕庭。
如果說清代熟番是帝國對番人分類下的產物,那麼平埔番則是十九世紀地方社會區別族群邊界的稱謂。
平埔番一詞,並不全然是「熟番」類屬的代稱,而是指來自平原地帶的番人。甚至,居住在平原的阿美族也曾被稱為平埔番。
在此舉噶瑪蘭為例,傳教士馬偕在北臺灣的調查,將番人已被清帝國征服與否劃分為「生番」與「非生番」,在非生番中又分為「平埔番」、「熟番」與「南勢番」。
平埔番是指十九世紀初剛歸化的噶瑪蘭三十六社,他們穿著漢服、剃髮留辮,甚至是建立廟宇祭祀偶像、神主牌。
熟番是指西海岸已經非常漢化的原住民部落;南勢番則是居住在奇萊平原,被漢人征服而未開化的部落。
清帝國所遺留的「熟番」、「漢人」人群分類在朝代易幟後,出現不同的變化,並影響日治初期,伊能嘉矩進行臺灣原住民族群的分類工作,且延續至今。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1867 年發生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羅妹號事件」,深刻地影響了臺灣日後的發展。
看完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想要更認識這段臺灣歷史?想要理解歷史上各族群在事件中如何互動,並在國際關係中彼此角力?想要知道劇情與史實有哪些差異?
鎖定故事的FB和IG,我們會隨著劇情發展,分享相關歷史知識。和我們一起認識這段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歡迎一起邊看邊討論!
感謝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提供劇照
#斯卡羅 #羅妹號事件 #瑯嶠 #瑯嶠十八社 #原住民 #排灣族 #馬卡道族 #生番 #熟番 #分類 #帝國
📖歡迎至網站閱讀【#鄭螢憶:熟番、平埔番與平埔族:帝國對「番人」分類的歷史】完整文章:https://bit.ly/2WO32yq
原住民身分法 在 賴惠員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強調多元平等的台灣社會,至今仍有原住民在爭取族群正名,期盼有一天以原本的面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我們的西拉雅族就是一個例子。
另外,由國民黨委員提出的原住民身分法,居然沒有納入台灣的平埔族,卻又有條文為非原住民開一道大門,讓那些引頸期盼的族人們情何以堪。在與同黨立委一同努力下,我們成功的讓國民黨撤回該條文。
雖然這次取得小小的成功,但是原住民轉型正義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請大家與我一同為原住民權益努力。
原住民身分法 在 陳瑩(Ying Chen) - 《原住民身分法》第8條修法通過 的推薦與評價
《原住民身分法》第8條修法通過- 讓隔代兼具「血統」與「認同」的族人可以回復身分! 過去社會對原住民的不友善情況之下,許多族人隱藏自己是原住民的身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