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本腸胃科好書出版了!👀
含金量跟專業度滿滿
也是“終結”系列 這次是早期癌症
💪由簡錫淵主任主策劃,許多專家醫師分章撰寫
這本書,我不是作者,但一樣是原水出版社喔!我是媒人,把出版社跟編輯介紹給簡主任。
應該要來跟簡主任要個媒人費。哈哈😃
#終結消化道早期癌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7034?sloc=main
#終結胃食道逆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222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290的網紅吳文傑醫師的健康筆記,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原水出版社蔡77編輯的 “第一次膠囊胃鏡就上手” 內容有洋蔥...
原水出版 在 骨科戴大為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物理治療師郭曉韻,&職能治療師曾品嘉 寫給運動新手的最新力作!
戴大為醫師用幾分鐘的時間摘要本書精彩重點,並說明5個方法讓您的運動習慣不中斷。推薦有相關困擾的朋友購買閱讀!
出版社:原水
出版日期:2021/04/22
博客來購買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8830
[本影片單純推薦好書,非合作影片,您購買本書戴醫師不會獲得任何分潤]
關於肌力訓練的都市傳說很多...
你該相信的是『專業怎麼說』!
Q.汗流越多就會瘦越多?
A.運動使體內產生熱能,流汗是避免身體過熱的降溫方式,至於流多流少取決於環境,跟夠不夠拚命完全沒關係!
Q.越痠越痛代表運動越有用?
A.有效運動指每周3至5天、每次20至60分鐘的中強度以上訓練。運動後的痛是延遲性痠痛,這是肌纖維撕裂的發炎反應,同時代表新生的肌纖維產生。
Q.明明一樣體重,為什麼看起來比較腫?
A.減「重」不是首要任務,減「肥」才是終極目標。肥,指的就是「體脂肪」!體脂肪的size比肌肉大,體脂高看起來當然就腫腫的。
Q.我很瘦,所以不需要運動?
A.過胖是健康公敵,過瘦則是隱形殺手!別以為「看起來」瘦就是健康保證,體脂飆高的泡芙人,其身體情況可能更有危機。
Q.聽說停止重訓,肌肉會變肥肉?
A.肌肉與肥肉無法互相轉換,停止訓練之後肉變的軟軟的,是因為你摸到的都是脂肪(肥肉),但這些肥肉都不是肌肉變的啊!
Q.大姨媽來訪,能動還是不能動?
A.在體力許可範圍內加減動一動吧,心理不爽與生理不適都能一起改善!初階者以低強度運動為主,中階者維持習慣,進階者則要避免逞強。
原水出版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何時最適合看西班牙流感?就是現在!
文/ICU醫生陳志金
「我們現在遇到的防疫問題,竟然在一百年前就發生過了……」
歷史能知古鑑今,如果你能親身經歷兩個不同年代的類似事件,你就更能體會,我們是否真的有從歷史事件中學到教訓。
我們經歷了SARS,因此當2020年COVID-19來臨時,能夠及早做一些因應。但是,就大流行的規模來說,SARS還是差太遠了。如果要比較的話,大家都會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來做比較。你或許有聽過1918這事件,但是,可能沒有太深入的瞭解,一方面是因為不夠切身、另一方面可能是會害怕有些專業醫學內容不太好瞭解。那麼,現在會是一個最好的時機,讓我們回頭看看這場世紀之疫。
如果有人在2020年初告訴你說,COVID-19會造成全球大流行、感染人數會超過一億五千萬人、死亡人數會超過三百萬人、疫情持續會超過一年,你一定無法相信!2020年三月六日,在全球確診個案也才不過十萬例之際(中國就占了八萬例),原水出版社的總編輯說想要翻譯這本有關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書,問我的意見如何?我說,COVID-19和SARS不一樣,它會造成全球大流行,規模可能不亞於一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瞭解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後,人類面對世紀瘟疫的做法有何不同,將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比較。
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在兩年之內,席捲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總數高達五億人!死亡人數估計是五千萬到一億人,占全球人口的2.5~5%!不只是流行病學家、病毒學家和醫學歷史家,就連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以及心理學家都對它感到興趣,本書嘗試將這些不同視角的觀點集結在一起,讓讀者可以用更多元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紀大流行。
作者以更宏觀的角度,看人類從過去一萬兩千年裡,如何和流感共存、互動、共同進化,而非只有講述1918年的流感。為什麼會扯到一萬兩千年前呢?因為人類在一萬兩千年前開始群居,拉近了彼此的「社交距離」,進而讓仰賴飛沫傳染的病毒,找到了絕佳的機會造成「群聚感染」。而原本只出現在豬禽類身上的病毒,又因為牲畜的豢養,有機會傳到人類身上,進行突變。從流感成為人類疾病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塑造人類的歷史了。我們必須從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氣候、甚至是心理學去看流感,而不是只有醫學。
我非常的訝異,我們現在遇到的防疫問題,竟然在一百年前就發生過了:
- 輪船、咖啡廳、酒吧、學校的傳播風險;
- 民眾的恐慌、搶奪民生物資與食物的戲碼;
- 疾病命名的爭論與互相「甩鍋」;
- 貧窮國家、外來移民的醫療資源分配問題;
- 過早的解除隔離、解封與慶祝所造成的疫情復燃;
- 疫情因為時間過長而使人們降低戒心或是疲乏,進而造成疫情一波接著一波發生;
- 政治和宗教聚會、人民集結的自由、學校停課、經濟活動與防疫的拉鋸;
- 島國憑著天然屏障優勢,執行入境的隔離管控,相對的受疫情的衝擊較小;
- 封城、保持社交距離、管制交通、邊境管控、病房設有隔離區、打噴嚏時要用手帕遮掩、要勤加洗手等防疫措施;
- 有些國家人民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的抗拒;
- 路人突然倒下、嗅覺喪失、意識混亂這些似曾相識的症狀。
然而,大多數人在危機之中還是心存善念的,常常能讓人感到溫暖,無論一百年前還是一百年後,醫療人員依然沒有臨陣脫逃。
比較不同的是:
- 那時候的檢疫隔離(Quarantine)時間更長,指的是隔離40天;
- 現在有著更為頻繁的交通與交流,比較不利防疫;
- 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戰爭;
- 沉寂的死城、滿街的屍體沒那麼誇張;
- 那個年代沒有抗病毒藥、沒有抗生素、不僅病毒沒辦法定序、也沒有核酸檢驗、就連致病微生物是病毒也不知道,當然也不可能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研發出疫苗,進行大規模施打;
- 我們現在的媒體不會封鎖疫情消息,大部分國家都有一個能夠跨部會整合的疫情指揮中心。
書中提到,南非總統塔博‧姆貝基(Thabo Mbeki)拒絕承認愛滋病是由病毒所引起,他還規定公衛部長要建議民眾用大蒜、甜菜根和檸檬汁去治療。此次的COVID-19疫情,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坦尚尼亞總統身上,他鼓吹不戴口罩、反對打疫苗,呼籲民眾只靠薰蒸療法、多吃薑、蒜、西瓜、橘子和檸檬就能增強免疫力。從一百年前的疫情反應來看,對於某些國家的政府和人民在2020年的反應,我們也就不會感到太過訝異了。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對文化、替代療法興起、文學產生了鉅大的影響,也促使了歐洲公醫制度的出現。COVID-19又會對人類的醫療、經濟、社會、帶來什麼影響呢?這是現在進行式,值得我們好好觀察。此次,我們似乎能夠更快的因應這個全球疫情,但是,在許多方面,我們卻又好像在重蹈覆轍。
1918年西班牙流感,給我們上了最寶貴的一課,我認為是疫情公開透明這方面:新聞審查是沒有用的,只有將準確的資訊,用客觀、即時的方式傳遞出去才有效。唯有民眾自發性的配合防疫措施,效果才會好;不過,要這麼做一定得告知民眾疾病的本質,以及可能產生的風險。這是為什麼作者覺得,把西班牙流感的故事告訴大家會如此重要。如果在大流行到來時,政府與民間沒有信任感,那麼,就算流通的資訊再好,大家可能還是不會去在意。
即使你不是醫療相關的從業人員,經過一整年,從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從傳統媒體或社群媒體,不斷的討論和介紹,我相信你已經具備了「病毒大流行、呼吸道疾病的基礎知識」來看1918年的這個歷史事件。你如果要問我何時最適合看這本書,那就是現在!
#這是阿金第一次審訂和導讀的新書_今天出版!
#相關資訊在留言區_歡迎分享
原水出版 在 原水文化出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原水 文化出版. 原水文化出版. @user-jl5ch2pk7y. @user-jl5ch2pk7y 4.14K subscribers 135 videos. Subscribe. Home. Videos. Shorts. Playlists. Community. Channels. ... <看更多>
原水出版 在 原水健康相談室-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原水 文化將提供給讀者最優質的獨家健康新知、講座資訊、贈獎活動,請大家一同加入「您的健康,原水把關粉絲團」輕輕點下「成為粉絲、接收通知」讓健康新知不漏接、樂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