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地討好,其實反而不會換來自己想要的和諧和來自他人的尊重、認可。看清楚面具下面的自己──我們會被自己的討好震驚,訝異於自己竟然如此看輕自己。
■ 其實,你不需要那麼討人喜歡!也不需要刻意「讓別人感到高興」
讓別人高興,初聽起來沒什麼問題,人們相處共事誰不希望彼此有個好心情?誰願意每天跟別人鬧彆扭,讓別人不開心,自己也難受呢?問題的本質在於,在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心裡只有別人,沒有自己。其實,你不需要那麼討人喜歡!委屈自己。一味地討好,並不會換來自己想要的和諧和他人的尊重。
■ 為什麼越「善良」,反而越容易被輕視、欺負?
大家都喜歡善良的人,但如果沒有掌控好分際,讓善良擴張成照單全收的討好,反而弄巧成拙讓自己狼狽不堪,成為廉價的免洗筷,用完就丟。為什麼有人的舉手之勞能獲得他人的感激涕零,自己的兩肋插刀,卻成為眾人的順理成章?為什麼你的時時善良,卻不及一個處處蠻橫,偶一為善的人?因為當你習慣討好別人,別人自然也習慣讓你討好,習慣成自然,自然久了就成理所應當!
■ 你的委屈「真的」會餵養他人的得寸進尺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辛苦自己,就是希望獲得別人的滿意,但你知道嗎?一旦你曾經答應過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請求,不僅容易使對方下一次提出更過分的要求,更有趣的是,你自己下一次還更可能就這麼答應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也就是俗稱的「得寸進尺效應」。
取自《為什麼我們總是 討好別人,委屈自己?》
*******************************
昨夜直播,感謝眾多朋友的參與。在談笑中學習,忙碌的一天就飛快地過去。
這篇摘文,定義出四種距離: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公眾距離。
以我來說,剛開始在演講的時候,跟許多朋友是公眾距離。有些朋友很熱衷學習,常見到面,慢慢變成了社交距離。有些朋友則更是熱情,還請我吃東西,又彼此熟悉,有共同話題,那就逐漸走向個人距離。
然而,如果我跟一位朋友實在不太熟,又被問到隱私,這就可能感覺被冒犯了。最近剛好有這樣的經驗,我笑著轉移話題,這關也就過了。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有能力覺察自己的感受,去調整心理距離。
所以覺察自己感受的能力需要學習,意知到心理距離的存在也重要。最後,就是人際技巧的學習,能開開玩笑、轉移話題,就不用付出太多的情緒成本。相對來說,同樣的情境,我突然讓臉色變得很難看,或者是嚴詞拒絕也可以,也會有效果,只是情緒成本太高,副作用也大。
不過,面對有些「人」,你跟他說人話,他會聽不懂。你一定要把場面搞到一定程度的難看,他才會認真以待。雖然多付了一點情緒成本,至少維持自己的內在清靜。
有時候,不是我們不想尊重人,是這個人承擔不起我們的尊重。
像我喜歡開玩笑,雖然能活絡氣氛,可是不小心開過頭也常見。所以我要有足夠的敏感,感受別人的情緒,抓到我開玩笑的界線。真的讓人不愉快,也要誠懇道歉,畢竟沒抓好距離。
祝福各位朋友,找到合適的距離,讓關係能美麗!
*******************************
距離是美,與人交往請保持安全距離
【文/ 黃志堅】
人與人交往,心理上都是有一個空間距離的,所謂的「親密無間」是不存在的。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witchell Hall,Jr)把人際交往的身體距離劃分為四個等級:
一種是可以肌膚相觸、耳鬢廝磨的親密距離,限於戀人、夫妻、父母與孩子,以及特別貼心的同性朋友之間;一種是身體接觸不多,但可以握手及友好交談的個人距離,限於熟人、一般朋友之間;一種是又遠了一步的社交性、禮節性的社交距離,工作場所和社交聚會中通常保持著這種距離;最後一種是公眾距離,適用於演講者與觀眾、領導者面對下屬講話等公開場合。
這四種不同的身體距離對應不同的人際關係和情境,在不同的情境和關係下,人們保持與之對應的空間距離,否則就會出現心理不適。比如,擁擠的公車上,親密的情侶可以毫無顧忌地擁抱,但陌生人之間都僵直著身體,儘量保持彼此之間的距離。不然,就會覺得尷尬和不舒服。
在正常的人際交往中,人們大多懂得運用距離效應,根據彼此的親密關係程度來不斷調整雙方的心理距離。當有人破壞距離效應,比如一個不屬於自己親密距離範圍內的人,隨意闖入了自己的親密空間,那麼自己內心就會有不適感,然後出於自我保護,就會做出相應的距離調整,比如自己後退、拉大距離;或者進攻、逼退對方。總之,我們和別人保持在一個相對舒適和安全的心理距離。
但對於「討好型人格」的人來說,他們缺乏這種調整人際心理距離的能力。他們與人交往,本著與人為善的原則,無論親疏遠近,對誰都笑臉相迎,都順應別人的要求,朋友有需要,再難都會挺身而出,有求必應,不懂拒絕。當別人習慣了他的給予、付出、幫助,也習慣了對他提出要求,一而再、再而三,沒有底線地向他索取,向他求助;甚至開始拿他不當回事,肆意侵犯他的利益,還在心裡笑他傻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會感知道這種突破安全心理距離的進犯,並感到不舒服。但是他不懂得如何調整距離,維護自己的心理邊界,只一味地忍讓,繼續面帶笑容,承受這種進犯。久而久之,便只為別人而活。
我剛才說了,正常的人際距離維護的方式無非兩種:自己後退或者擊退對方。前一種適用於那種無意進犯,發覺對方的退讓之後能夠自覺立定,不再隨意闖入禁區的人。而對於那些別有用心、有意一再進犯的人,「奮起反擊,逼其後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否則,退到無路可退,自己的領地盡失,何談「自我」?
比如我的親戚國盛,和臨床阿姨本是處於社交距離的一種關係,彼此說說客套話,聊聊天氣,才是正常距離。可那個阿姨一而再、再而三突破親密心理距離,無視國盛的自尊需求,說一些本不該從她的嘴裡說出來的譏諷國盛的話。若國盛不反擊,對方便會得寸進尺。這種時候,就要做一隻刺蝟,豎起自己身上的刺,逼退對方,讓她和自己之間保持一個安全的心理距離。
我們沒有義務為了別人的快樂而活,沒有義務為所有人服務。當我們的「討好」慣壞了周圍的人,讓自己的付出變得廉價,讓自己的心理距離一再被人突破的時候;當我們的一味忍讓換來的是對方的不領情、步步進逼、得寸進尺、蹬鼻子上臉的時候,不妨對自己說一聲「停」,止住後退的腳步,然後和他們搏鬥。
有一個怯懦的女孩子對我說,這個做起來很難。她時常被別人譏諷,但從來不敢回擊。她很羡慕那些被別人惹生氣了,敢張嘴就罵的人,可她連個不悅的臉色都不敢流露,生怕對方不高興。
我說,那就從最簡單的做起。比如,我們習慣了對別人微笑,哪怕那個人的言行已經很讓我們生氣了,我們內心怒火沖天,淚水也在奔湧,但臉上還是堆著笑容。這個時候,就要對自己的笑容說一聲「停」。不對那個人微笑,我們就邁出了反擊對方的第一步。當我們能控制自己的表情,我們就能進一步控制自己的內心。下一次,我們就有勇氣對他譏諷的話說一聲「停」。
後來,女孩子很興奮地告訴我,那個平時總喜歡用語言對她進行性騷擾的同事,某一天對她說:「你知道什麼叫『種草莓』嗎?你看小劉脖子上那塊紅色的印跡,像不像別人給他種上的草莓?你脖子上有沒有啊?」她立刻板下臉對他說:「我對這樣的話題不感興趣,你最好不要再說了。」那個人果然無趣地走了。女孩子成功地擊退了來犯者,心裡感覺很愉快。
改變自己,就是這麼簡單。我們的笑容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我們的安全距離也由我們自己控制和把握。感覺到不舒服,感覺到被侵犯,就要清晰表達自己的不滿,就要乾脆俐落地回擊。
前幾天看到一句話:「當那個人的要求很無理,侵犯到我的時候,儘管我在心裡說,原諒他吧!但嘴上我是一定要回擊過去的,寧肯把他氣死,也不能把我自己憋死。」
「寧肯把他氣死,也不能把我自己憋死」說這話的那個人,該是怎樣的快意人生啊!距離是一種美,儘管「討好型人格」的人希望和每個人都相處融洽,但一定要記住一句話:保持安全距離!
.
以上文字取自
為什麼我們總是 討好別人,委屈自己?:挖空心思忍讓、強顏歡笑配合; 「討好型人格」:討好世界多年,終於面目全非!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023
.
免費板橋公益講座_傾聽~心中的聲音【11/16(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82321272716334/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反擊 自 戀 型人格 在 獨角動物-邊緣性人格少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家好,我是角爸。
今天又是我來當主講人。
******************
一直以來,或者說這幾年來,
我一直在和我老婆(邊緣人格)相處,
可以描述成是一種「一直在學習著怎麼和邊緣人格相處的生活」
其中其實有許多很困難的關卡,
因為角媽本身是研究過這些文章與內容的,為了自我求助的緣故,
但也因此,恐懼感使她因爲熟知(官方)處理方式,
所以在初期的時候,不太能接受我提議看醫生求助,甚至也不希望我看書,
免得我從書上「學壞」,或是聽醫生的話,用很制式與官方的方式來「對付」她,
這些都只會讓她更加反彈。
所以自行摸索相處方式一直是我們的定調,
而幾年下來,一直都有一點一點地改變,她自己也改變了,我也改變了。
最近因為新增的改變是角媽覺得時機成熟,開始創立粉絲頁,
想將我們的心路歷程跟世人做分享,也幫助自己走進人群,
角媽也透過和人互動與幫助人的過程,自己心境上也變化了等等這些。
陪伴在她身邊的我,也好像領會了什麼。
最近我就一直想將邊緣人格這樣的形象,試著用描繪的方式,
來幫助自己與幫助大家,更加的理解這樣的人,究竟需要什麼,究竟在想什麼。
於是我也有跟著角媽在畫貼圖,以及畫了一些動畫作品。
當然,隨著生活前進,還是有一些事件在我們生活中發生,
我們依然有狀態不好的時候,依然會有情緒爆出來的時候。
和邊緣人格相處,最讓人感到難受的,應該就是常常會跟著坐上情緒雲霄飛車吧。
不論是好的情緒與壞的情緒,都會飆得好高好高,
我過去曾經和角媽形容說我們的關係是「極大的快樂,必然帶來極大的痛苦」,
每次在邊緣人格極度爆炸時,在身旁的陪伴者的我心情也都是極度絕望的。
因為那些攻擊性的言語,句句針對我平時鼓勵或正向的話語來做反擊,
讓人聽起來就是「我平常所做的努力全都一起掉進深淵」的感覺一樣,那是強大的絕望感來襲。
但當事件結束了,我們常常會再回播一次錄影帶,
再一起重回現場,我也跟著角媽回到她憤怒的高點,
才漸漸明白與理解,我所承受到多少絕望,就鏡射了她內心多少的痛苦。
所以其實兩個人都是相當難受的。
要是從第三人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故事,
應該都會像是在看電視上的人倫悲劇一樣。
「明明大家都沒做錯,都不是壞人,為什麼偏偏都要過得這麼痛苦。」
邊緣人格因為內在相當細微與相當敏感,
而且生活中事情又相當瑣碎,
所以一般人真的很難去理解與同理邊緣人格的感受,
而也是最近我和角媽的事件,又讓我想到了一個關鍵點。
角媽描述了她最近的一個狀態:
她最近狀態不好(前一篇文所說的空洞感事件),
也遇到我狀態不好(角媽最近開始練習同理心有了小成果就是也會同理我的狀態),
我們這兩天也因為有發生一些她敏感的事情而吵架,但我也覺得不能再透過逃避的方式來處理這些事而沒有順著她,
她在家裡同時也遇到小孩的教養狀況,以及長輩的壓力,
心裡壓抑的東西沒有地方可丟,因為我狀態不好沒辦法化解她,在遇到她對於敏感事的要求時我也因為狀況不好,無法同理她的感受,反而說了一些更讓她覺得相當自責與不公平的話,
她那天就選擇什麼都順著我,覺得自己沒有資格也沒有權利被體諒,因為我狀況不好她覺得是她害的,那這樣即使她感到不安,我無法理解也是應該的,
所以她當天相當相當壓抑與難受,因為她覺得自己再怎麼痛苦,都沒資格也沒立場被理解與重視,甚至連說出來的資格都沒有,
直到晚上我下班前,我聽完角媽的不快樂之後,問角媽,晚上要不要買點甜的開心的?
她說「那就看你想吃什麼,」「你越快樂,我好得越快」。
就是這一句。
我突然想通了那個感受。
角媽長久以來所承受的,都是一種權威式的偏頗關係,
過去家庭的權威感,讓她覺得她沒有權利與資格說話,
失敗的戀愛中她也是以對方為重,一切都被對方的喜怒哀樂牽著走。
和我在一起時,因為我們歲數差距,我的經驗與話語都比較肯定,
也會形塑一種「以我的經驗來說,大家都是這樣,我沒遇過妳這樣的」這樣的態度,
來讓她覺得自己是弱勢。
加上邊緣人格的特性,情緒易失控,極度沒有安全感,
也讓她覺得自己很卑微,對人很抱歉(但又自己無法控制),
最終都讓她一直會覺得自己就是比所有人都低階的一個人,
這些自卑,壓抑的感受,一直都在打壓著她,讓她覺得沒辦法(或沒資格)好好跟人說話。
然而人還是要活著,她內心深處還是有追求自由與公平的心在燃燒著,
所以那個不公平感還是會激怒她,因為她很渺小,卻還是要活下去。
所以活下去的手段,就是用被壓抑許久爆炸出來的情緒,來對著這世界宣告。
這也就是為什麼邊緣人格總是有著這麼激烈的情緒,總是覺得自己得不到重視,也覺得自己永遠都是很孤獨會被遺棄的,因為自己就是一個總是傷害人,沒有資格被愛的壞人。
「我覺得我就像是一個仙人掌。」
角媽聽完我的分析,就說出了這個形容。
我就說「啊!就是這個!」
這個形容真的是太貼切了。
每個邊緣人格都像是一棵不希望自己身上有刺的仙人掌。
原本他們不是,但因為在無能為力的權威關係之下,
漸漸自我萎縮,失去主導自己人生的能力,
身不由己,無法作主,沒有發言權,所以沒有安全感,
過於渺小卻又想活得平等,
於是長出刺來,以刺防禦自己最最最基本的身而為人的需求,
將身邊的人刺得遍體鱗傷,
渴望愛,但抱她的人也會同時被刺傷,
她不想讓人受傷,卻控制不了已經長出的那些刺。
「我覺得我就像是一個仙人掌一樣,我根本就不希望我自己身上有刺,你抱我之後覺得很痛苦,代價很大,然後就開始指責我身上的刺,但我真的沒辦法,我想要愛,卻只能用要求的,但你很痛苦,因為你抱我你就會受傷,我根本就沒有權利被愛,被擁抱,被接納,因為永遠都是我害的,我害你受傷,我害你這麼痛苦。」
我說,所以這幾年,我就像是我們之間被蒙上了一個布簾這樣的生活著,
我以為妳是人,用以為妳是一般人的方式來對妳,卻往往讓妳受傷,而我自己也受傷,
因為妳不能信任這個方式,對妳也沒有幫助,沒有照顧到妳的心情,還把自己弄得都是傷,
要是我早知道妳外型是仙人掌,我就會更小心的體貼妳照顧妳,小心接觸妳,也不會把自己弄得滿手都是傷,還要怪妳。
角媽感到痛苦的時候常常嚷嚷著希望自己是一隻動物,覺得自己根本不應該是人類,不論是身為人類的自己,還是對待自己的人類,都使她感到痛苦,寧可自己身為動物而被人類覺得卑微也不要身為人類卻只能活得這麼卑微,
「所以我才討厭人類,但我喜歡動物,因為動物不會討厭我。」
每一個邊緣人格原本都像是你我一樣的一般人,
只是在長期不對等的關係下,心靈上起了變化,
我們只看外表,無從去分辨那些變化,也不懂那些變化
也因為外表完全看不出來,所以容易用不適當的方式來和他們相處。
過去角媽的不安全感與信任感,許多都依賴在「我不去做什麼」來達成。(比如不要騙我、不要隱瞞我、不要跟誰誰誰互動等等)
我曾經和角媽說,依靠著「不去做什麼」而擁有的安全感是不穩固的,
因為妳永遠無法知道未來有一天我會不會去做,
即便我給妳承諾,妳也無法完全相信,
因為妳知道人是會變的,我會不會有一天也變了?
結果也只能靠著「相信」,但那個「相信」還是很空虛。
轉化成今天的比喻。
那些不安全感就像是她們身上的刺(敏感部位),
一旦碰到了刺(做了那些敏感的事),刺就會發射出來刺向碰觸的人,
而發射完的空洞也會流血,所以等於是一種兩敗俱傷。
於是我說,妳需要的是一個真正平等的關係,
一個妳從沒有過的平等的關係,
在這個關係裡沒有壓抑,沒有不對等,沒有勉強,沒有強迫,
我會用我的餘生證明給妳看,
我承諾妳未來我就是以這個目標來前進,
這個我自發的承諾,會比起妳希望我不去做到任何事,都還要來得強而有力,
因為這是我發自內心,而且我更有把握可以做到的事。
邊緣人格需要的是,
一個看到她們的真實樣貌(仙人掌),
而且還不畏懼這樣的樣貌,
還同樣願意體貼她們,包容她們,細心照顧她們,
而且願意幫助她們恢復成人形的一個關係。
這每一句話都是一個過程,
而每一個過程都是我們用極大的痛苦換來的
——————————
延伸閱讀
邊緣性人格親友互助會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23265491353712/?ref=share
吃醋?多疑?情緒失控?其實這不是你本來的樣子,最常見但最鮮為人知的心理疾病-邊緣性人格障礙:https://youtu.be/hz7YmVqHmz4
如何與邊緣性人格障礙溝通:https://youtu.be/sEjA2TWNiSs
邊緣性人格少女貼圖:
https://line.me/S/sticker/8427229?lang=zh-Hant&ref=gnsh_stickerDetail
#邊緣性人格 #邊緣性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 #邊緣型人格障礙 #境界性人格障害 #精神疾患 #精神分裂 #人格障礙 #人格疾患 #人格違常 #解離症 #精神病 #精神官能症 #憂鬱症 #健康 #心理疾病 #邊緣性人格少女 #獨角動物 #獨角獸媽媽 #獨角獸爸爸 #角媽 #角爸 #邊緣人 #邊緣人格 #line #貼圖 #wunicorn #bpdgirl #bpd #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
反擊 自 戀 型人格 在 a仔.音樂.旅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工作中的性格互動關係:1號與7號
他們的合作建立在不同的思維方式上
只有在合適的位置上,才能發揮各自的特長。
7 號喜歡廣結人緣;他們喜歡即興表演。在 1 號和 7 號的工作合作中,享樂主義者扮演的是創新者、計劃者、代表者、招待者的角色,而完美主義者則負責制定結構、控制全域和把工作堅持到底。
1 號是非對即錯的思想者,他們依靠邏輯來執行計劃,而 7 號屬發散性思維,能在不同事物間找到廣泛聯繫。7 號需要靈活的工作環境,能讓他們學習新的技術,吸收新的想法。完美主義者往往很難跟上 7 號這種多向性的思維,而享樂主義者則會覺得一條直線、符合常規的工作方式讓他們受到了限制。
1 號管理者會在小毛病、小錯誤上斤斤計較。被當場抓住後,7 號會自己找到一堆藉口“我其實也是這樣想的。” “正好時機不對。”7 號的推託實際上會把自己推進火坑,因為 1 號不會認為這是普通人的應急反應,只會認為這是刻意的謊言。1 號應該給予 7 號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不要過度關注步驟, 只需要給 7 號設定合理的期限,然後等著評估他們拿出的結果就行了。
7 號管理者跟 1 號管理者恰恰相反,他們能夠把一大堆沒有解決的問題放在一邊,自己去度假。這是 1 號員工無法接受的。出乎意料的決定和突然變化的方向尤其會讓 1 號感到威脅。7 號管理者可能認為自己已經做出了“清楚的安排”或者“無懈可擊的指示”,而實際上卻是模糊、簡略、不完整的。1 號員工會想“這是管理不善。這是對員工的傷害。”氣憤的 1 號會將計就計,有意按照 7 號的指示去做,而不是去主動幫助這位稀裡糊塗的老闆。毫不知情的 7 號會繼續指導下去,等到問題已經十分嚴重時,1 號會突然把計劃中的漏洞曝光,讓 7 號措手不及。
如果 7 號管理者聰明的話,他們就應該讓 1 號來擔當自己的左膀右臂。1 號在制定項目細節上會是非常出色的員工,他們真的可以讓 7 號管理者從繁雜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擁有輕鬆的假期。
婚戀關係中的性格互動:1號與7號
他們一個想要完美的結果,一個只享受快樂的過程
這對夫妻在九型人格中也處於一條連線的兩端,這說明他們能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對於 7 號來說,他們喜歡 1 號清楚的思維。他們十分崇拜 1 號能夠讓一切都井井有條,能夠堅守原則,並且堅持自己的信仰。1 號是非常實際的人,他們朝著切實的目標努力奮鬥,他們的專注能夠讓 7 號朝三暮四的習性有所收斂。
從另一方面看,1 號喜歡享樂主義者的隨性。和 7 號生活在一起會十分有趣。他們能給平淡的家庭生活注入新鮮活力。1 號尤其喜歡自己在安全狀態中向 7 號靠近的感覺,7 號在他們看來就是快樂和自由。不過完美主義者有時也會認為享樂主義者是匪夷所思的怪人。
7 號的天堂
(母親:完美主義者(1) ; 兒子:享樂主義者(7)) 我的兒子在喜馬拉雅山區已經徒步旅行了好幾個月,他信中的描述充滿了讚美。他住在海拔一萬英尺之上的 一個山村裡,還讓我去找他。他特別興奮,他說這是他生命中的探險,問我是否願意夏天過去看他。於是我呢,作為一個適應能力非常強的母親,就真的去了印度,追隨他的行蹤去找他。我一路上都很高興,直到兩周後,我找到了他住的地方。那裡沒有水源,天氣非常熱,而且我們只能到餐館裡吃飯,因為他住的地方沒有爐子。有一天,我和他面對面坐著吃午飯。我們快窒息了,我大汗淋漓,周圍還有討厭的蒼蠅飛來飛去,但是他看上去卻對這樣的生活十分入迷。他的表情如癡如醉。我問他在想什麼,他說"這是村裡最好的餐館。我每天都能在村裡最好的地方吃飯!"
隨著雙方關係的發展,1 號想要得到成果,而 7 號則只想得到快樂。在成 功的愛情關係中,雙方的需求會融合在一起。完美主義者也可以非常隨性,只要他們的思想告訴他們這是正確的生活方式。當大家在一起玩時,或者規則的 內容就是沒有規則時,1 號也會順其自然,學會靈活應對。1 號想要精確的結 果,而 7 號想要多樣的選擇,如果他們在一起活動,必須要滿足雙方的要求, 選擇一種既能獲得快樂,又能產生結果的方式。
不過,更多的情況下這對夫妻會各玩各的。雙方就一些基本問題,如金錢、時間、責任和義務達成一致後,就各自投入到自己的興趣中。7 號的興趣可能會變來變去,而 1 號則會堅持于某一項研究,這讓 7 號感到枯燥無聊。
如果 1 號想讓 7 號變得實際些,7 號會反擊。面對壓力的 7 號會向 1 號性格靠近,但是他們會用 7 號的方式來表現完美主義,那就是反對所有限制和規則。7 號認為“只有低等動物才需要限制。” “規則是給下等人準備的。”不幸的是, 1 號非常重視界限和自我控制,而且一旦他們的內心被非對即錯的思想所控制,他們就會認為享樂主義者是自私的,因此是壞的。在雙方的衝突中, 1 號變得強硬,7 號選擇逃避。7 號不願正視問題,而 1 號則會得寸進尺,想要控制一切。
在面對憤怒或者其他“負面”情緒時,7 號進入高度防範狀態。他們會認為: “1 號在有意為難。1 號有問題。”7號會借助 1 號的怒火來模糊事實。完美主義者會在 7 號的誘引下主動進攻,這正好給7 號提供了消失的藉口。如果享樂主義者既能夠面對 1 號的怒火,又能夠想辦法解決問題,雙方的衝突就能緩解。
1 號喜歡精確和堅持,7 號則喜歡尋找快樂,隨心所欲。但是 1 號在度假時會很自然地表現出 7 號的特徵。所以雙方相處的另一個竅門就是讓 1 號把度假的心情帶一點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來。
http://aamusictravel.com/…/%e4%b9%9d%e5%9e%8b%e4%ba%ba%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