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大安 #建設文山!穎孟第五會期問政報告出爐📖
📍 問政快報電子檔:https://reurl.cc/yE8lDO
.
2021上半年歷經了全台三級警戒,對各行各業及所有市民來說,都是特別辛苦的日子,感謝有所有對抗病毒的一線人員,與每一位在日常堅守防疫的大家,才讓疫情慢慢趨緩。
全民防疫期間,穎孟也在議會做大家的後盾!除了持續爭取一線人員福利,更全力監督疫苗接種市政、要求擴大紓困補貼,服務處亦積極協助確診者釋疑、幫助民眾申請紓困。
此外,我也專注於推動轉型正義、性別人權、友善育兒,關心特殊教育、實驗教育,並踏實建設在地,改善社區的行車行人安全。在此向大家報告我的問政成果與服務進度,下半年,穎孟也會和大家一起努力,繼續打造更好的台北!
.
#防疫紓困
▎接種市政
▸成功與區公所協調加開預約疫苗熱線。
▸第一批莫德納疫苗發配到各縣市後,我便以書面質詢建請市府開放讓孕婦優先接種莫德納,6月22日中央也成功宣布開放孕婦任選疫苗。
▸要求市府改善長者接種疫苗配套措施,提出完整交通配套、放寬到宅施打資格,並建立單一諮詢窗口,同時呼籲開放大型場館安排就近施打。
▎市場防疫
▸穎孟持續建請提升市場防疫補助,要求市府公告夜市及市場周邊防疫指引,協助自治會落實分流降載,目前已成功爭取市場處三度提高補貼金額,支援防疫人力與物資。
▸我多次建請市府輔導攤商媒合外送平台、建立扶持交易網絡,已成功爭取市府挹注金額補助攤商每月25%至50%的平台服務費。
▎基層協助
▸持續媒合防疫物資,更協助青商會到台北市消防局捐贈330桶防疫酒精,相當於消防局一個月的用量,為基層人員打氣。
▸穎孟不斷為基層發聲,已讓里長、里幹事納入優先接種順序。
▸成功爭取觀傳局為辛苦的警消醫護,加碼1萬名免費住宿名額,讓一線防疫人員能安心入住,不必擔心染疫或傳染給同住家人。
▎確診者與民眾釋疑
▸協助居家隔離多日的確診者取得隔離通知單。
▸協助確認確診者隔離日到期後之解列程序。
▸解決民眾自費疫苗相關疑惑。
▸釐清實聯制落實情形,要求市府確實協助確診者足跡上傳至「台灣社交距離APP」。
▎紓困爭取
▸穎孟積極要求加碼紓困、放寬條件,已成功爭取完善藝文產業、計時人員紓困。
▸協助確保新創基地的減租計畫,能實際落實到進駐團隊身上,減輕大家的負擔。
.
#轉型正義
▸中央法規已明訂,公共場域若含威權象徵,應移除、改名或以其他方式處置,但北市卻獨創保留銅像、僅「抹除威權文字」的手法,來虛應故事,我已在當面質詢市長時要求積極改善。
▸台北市的威權象徵移除進度極其緩慢,至今仍未及10%,我要求市府應指派副市長主責轉型正義工作,但柯文哲市長僅含糊同意將由彭副市長督導。
#友善城市
.
▎推動親子廁所設置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及表演藝術中心,是「5+3無圍牆博物館」政策的重要地標,將陸續落成啟用。然而兩大場館內的尿布台、親子廁所等硬體設備,卻嚴重低於法規要求建置的數量。穎孟歷經與文化局、經營團隊的多次來回溝通,已成功爭取場館承諾改善標誌問題、增設親子衛廁設施。
▸去年開始,我便積極督促公園處改善市有公園缺乏親子廁所的狀況,工務局重新盤點公園公廁整體情形後,已成功將文山區景美運動公園、大安區福州山公園納入優先施作!景美運動公園預計今年八月中即可啟用親子廁所,福州山公園則規劃於2022年施工改善。
▎關注性別人權
▸穎孟發現北市公務人員的性別主流化線上課程中,竟含有許多性別歧視的不當內容,在質詢後已成功要求公訓處下架5堂問題課程。
▸親子館、公托機構等,都是市府委外經營、與親子習習相關的業務,一線人員會頻繁接觸多元家庭與同志家長,卻不見得具備性平知能。我建請社會局在委外契約中,明訂從業人員應受多元性別與人權訓練,已成功爭取於2021年底換約前陸續明文納入。
▸商業處的「友善店家」標章,具備友善空間與反歧視精神,如:寵物友善標章,由動保處訂定手冊,清楚告知店家空間規劃、服務上的應注意事項。但性別友善標章卻缺乏相關指引,容易造成實際情形與標章原有目的產生落差、構成民眾困擾,我已提案建請局處製作相應之輔導手冊。
▎無家者關懷
「城市導引員」是協助無家者建立信心,由社會局、勞動局等合作建立的臨時職缺。許多無家者都有積極重回職場的意願,但政策執行2年來,轉職率卻極低。我已成功建請就服處納入每3個月一次的評估期,建立具體輔導轉職期程,今年已有1名無家者成功穩定就業。
▎監督社宅建設
北市社會住宅興建速度緩慢,柯市長上任7年,實際完成進度卻不到當初宣稱「八年五萬戶」的一半。我向柯市長當面要求,興建戶數應提升至30~50%、往每年至少應完工兩千戶以上調整。
.
#教育關懷
▎優化特殊教育
「心理評量」是特殊教育中,執行相關鑑定、幫助孩子獲得適性安置及支持的重要工作。
但台灣的心評工作由特教老師一肩挑起,不僅造成教師負擔超重,也連帶侵害孩子的受教權。穎孟要求教育局全面檢討改善,擬定優化待遇方案,並參考外國經驗,朝特教心評專職化發展,才能讓特教老師專心回歸教學工作、有足夠的時間照顧每個孩子。
▎爭取公托資源
公共托育中籤率低,是所有家長的煩惱。穎孟發現大安區平均每名兒童可享有的公托資源數,竟是全市最低,私立托育機構也僅有38%成功轉型「準公共化」。
我已要求社會局特別關注大安區,提出因地制宜的托育推展策略,並訂定準公共化轉型的年度目標,務必完善友善托育服務。
▎關注教育民主
北市宣稱將於6月全面解除學校的髮禁、衣禁。中央法規已要求,學校僅有在保障安全、健康與公衛的前提下,才能對學生髮式訂定規範,但教育局卻以華岡為「藝術型學校」為由,讓華岡成為解禁的漏網之魚。我已要求教育局積極改善。
▎環南沿線加裝氣密窗
捷運環狀線南環段,是木柵居民期待已久的建設,但預計工期長達9年,沿線又經過7間學校、市圖永建分館及文山區親子館等設施,施工噪音勢必影響學童上課的安寧。
穎孟特地提案,建請市府出資,為沿線受擾的教育機構裝設氣密窗等隔音措施,相關提案將進入委員會研議討論。
.
#綠能減碳
▎鼓勵民間減碳
柯市長宣示將於2030年減碳30%,但去年整體用電量仍微幅增加。我建請環保局提出檢討與具體改善方案;也和財政局討論,應如何以稅務補貼或減免,鼓勵綠能、節電、綠建築。
▎統整氣候治理數據
▸北市的氣候治理計畫和預算散布在各局處,因此我要求主計處統整各局處數據,建置清楚的氣候預算架構,規劃整體性能源政策,處長也承諾研議。
▸產發局今年已釋出私部門電能管理狀況,及用電大戶資料,卻未同步以開放資料的格式,放到「台北市資料大平台」中,我建請局處將資料上傳,才能讓民間運用、促進公私協力資料治理。
▎推動產業節電
▸產發局的節電政策,部分受中央「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行動」的經費補助,但中央經費已於今年停止,我已建請市府主動補足經費、勿讓計劃停頓。
▸市府節電工作雖訂有2030年目標值與KPI,但卻僅有估算值,我建請產發局應掌握實際用電增減數量,才能有效推動政策。
▎掌握降溫效率與實績
內政部研究已指出,綠屋頂覆蓋率需達80%才有降溫效果。但北市目前田園城市計畫所推展之綠屋頂,多為盆栽種植,覆蓋率不高。我建請局處與研究組織合作,才能掌握田園城市計畫的降溫實績。
.
#建設在地
▎推動智慧站牌
穎孟致力推行大安、文山公車站牌100%智慧化,今年已會勘完成天恩宮、政大學苑、草楠橋口、指南山莊等多站設置,景福街、文山運動中心亦已納入規劃改善。
▎增設Youbike 2.0 站點
我經常接獲居民陳情,希望增設Youbike站點,今年會勘後,已成功確定於景美醫院前增設站點,預計新增15個車柱,8月底即將完工。
▎推動學校風雨操場
博嘉實小是主力於藝術美學教育的公立實驗學校。文山多雨,但博嘉一直苦無可以遮雨的大型活動場地,穎孟便在教育委員會建請中央補助興建風雨操場,成功獲得校長、家長、里長及市府齊心協力的支持,風雨操場已在今年5月正式落成。
▎東區、師大商圈振興
由於商業處目前多以單次行銷活動,推動地方振興,不僅難以留住人流及商機,也缺乏空屋率、空店率等指標性數據。我已建請市府依據各商圈的特色與困境,提出具體的長期振興計畫,並建置例行指標以評估成效,商業處也承諾會朝向此方向努力。
.
#安心出行
▎人行安全
萬寧街人行道狹窄,輪椅無法通行,經會勘協調後已移除立桿式道路燈,改為附掛式路燈,並安排公車站牌內移。
▎道路安全
▸景美堤便增設標誌,並將人孔蓋降噪改善,保護行車安全。
▸光輝路21巷、光輝路71巷、下崙路交叉口增設號誌桿。
▸渭水新生南路口,交通標誌改善。
▸協調改善新生南路與八德路、市民大道兩路口,及光華商場周邊號誌秒數,減緩尖峰時段車多、滯留路中央,與行人通行不易問題。
▎整理市容
▸育英街57巷的側溝已長期堆積淤泥,不僅無法排水,還有黑色液體從旁邊管路不斷流入,會勘協調後已確定將翻新改善。
▸敦化南路一段161巷69弄7號旁國有地綠美化,將設置步道供民眾休憩,預計2022年4月底完成。
---
#大安 #文山 #林穎孟
陳情與免費法律諮詢請洽 https://forms.gle/pG7YjamwHcN1735d7
台北市適性安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評工作是特教老師的 #熱情奉獻?
當孩童疑似在學習上出現困難,無法融入校園環境時,#心理評量 正是執行相關鑑定、讓特殊教育資源能適時介入,幫助孩子們獲得適性安置及支持服務的重要工作。
上週質詢,我向教育局長請教台北市特教心評的狀況,沒想到局長竟表示心評工作是 #FreeCharge、是特教老師的熱情奉獻?
.
台北市特教心評的勞動待遇,在六都之中敬陪末座,局長的一席發言,已凸顯心評專業長期被忽視,且局長明知存在制度性問題卻不求改善,已讓特教生受教權持續受侵害。
.
📍為什麼我們需要發展心評工作專職化?
心評工作需要相當專業的能力,在國外通常是由學校心理師、教育診斷師主責,並由老師、社工、醫學專家等組成團隊,專職處理。
然而,台灣的心評制度,幾乎由特教老師一肩挑起,不僅負擔超重、嚴重缺乏資源與相關福利,也未有多元專業人力的整合、極少有公開的政策討論。
.
以台北市為例,特教老師們需自行利用課務外的時間執行鑑定,除了跨階段鑑定與支援校外評鑑工作有微薄的施測費用外,其餘校內心評工作形同 #無償加班。
若委由代課老師處理課務,也僅是治標不治本。由於許多特教的孩子並不適合頻繁接觸不同老師,即使提供「公假派代」,也同樣侵害了特教孩子的受教權。
.
因此,上週質詢我特別要求局長應在短期內,擬定優化待遇的方案、減緩心評工作的壓力。更重要的是,應提出 #中長程改善計畫,盤點「#心評專職化」的所需資源與期程,並提出實際方案,才能讓特教老師專心回歸教學工作、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孩子們。
.
✅ 北市將在3個月內全面檢討改善
其實早在2007年,本土特教研究就已建議發展 #心評工作專職化,然而這項主張卻始終未在政策上被納入正式討論與考量。
.
我要在此肯定教育局長在質詢後,已承諾會在3個月內,針對心評專職化進行各國比較研究,並與特教基層老師、心理師公會溝通檢討。
希望台北市作為首善之都,能率全國之先提出發展專職化的確切計畫,我也會持續追蹤市府進度、關心特教議題,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求學的路上獲得完善的支持與照顧!
.
---
#大安 #文山 #林穎孟
問政報告 https://yingmeng.pros.is/report2020fw
陳情請洽 https://forms.gle/pG7YjamwHcN1735d7
台北市適性安置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認真玩] 台北撫台洋樓: 古蹟再利用與我們的博物館
剛剛早上起床,想說來去台北市走走,你知道的,我們鄉下人有時候就是很想要去市區玩耍。只是一時之間不知道要去哪兒,就去拜訪一下我以前常去的一間迷你博物館: 撫台洋樓。到了門口,登愣~~ 抱歉本館目前正在進行維護,一個月後才會開始營業,整個GG。
拍了個照,晃了一下附近的老台北。一樣迷人。
撫臺街洋樓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日據初期,日本人準備進佔台北府城時,與城民爆發多場戰役,台北城的石牆受戰火波及,有多處坍塌、傾圮,日本人入城後,拆除清代街坊,就拿這些城石興建歐式店舖,而「撫台街洋樓」便是其中一棟。西元1900年定案的臺北市區計畫,將撫臺街列入街廓計畫,撫臺街洋樓推算應為撫臺街拓建後不久興建,於1911年完工,位址在北門城內,屬舊撫臺街大和町(現延平南路一帶)。台灣光復後,撫台街洋樓失去日據時代「洋行」的貿易性質,轉為警備總部的諮詢案情室,不久,警總將其遷往他處,改成警備總部軍法室人員的宿舍,解嚴後,警備總部解散,撫台街洋樓成為單純安置國防部退休軍眷的寓所。2004年時,前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積極要求國防部編列預算修復,讓古蹟早日受到保護,雖然國防部一開始也允諾復建,但卻遲遲未有下文,自此,撫台街洋樓的修復議題逐漸被淡忘,直到今年初,文化局邀請藝文工作者、撫台街洋樓附近的地方人士,一同研究它「古蹟再利用」的方式,最終決議將它未來的營運定位為「攝影沙龍」。(來自歐弟桑的《台灣漫遊筆記》)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城市中的老建築在社會的變遷中一路走來,隨著人事顛簸,建築古蹟的身上不只是風水雨打的物理性損傷,更充滿著來回折衝的論述性痕跡。古蹟保存(historic conservation),指的是古蹟經由重新建築和恢復原樣,以作為空間適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過程。如何將古蹟保存的問題,那就與特定社會的對生活價值的判斷有著密切的關係。換言之,古蹟保存問題反映出一個社會對其生活的判斷和品質,其中總是包含著對於「社會要什麼?」,甚至「社會是什麼?」的觀點爭議。有古蹟的最適再利用,意味著要讓老舊的事物重獲新生命。因而,保存古蹟一事,一方面承載著文化歷史的古老象徵意義,同時一方面也承載著新的民眾(people)和社會之關係的象徵意義。
學者Nancy Fraser(1989)提出的「需求詮釋的政治」來理解古蹟保存論述形構過程的政治角力,有關古蹟保存的論述都可以被視為一種對需求的詮釋,並在公共領域中爭取文化治理的主導權。一般而言,文化治理的概念涉及集體記憶之認同的統一與差異,這是具有張力、矛盾、混雜的場域,其中存在著國家、組織、市民的三角關係。此架構指出文化治理的論述場域是由不同位置與利益的團體在話語制定過程中產生特定的需求論述並且彼此競爭,形成不同權力相互競合的圖像。
曾經對撫台洋樓的經營管理做訪談,也順便問了一下附近的民眾與參觀者。撫台洋樓的館員他們認為,撫台古蹟是轉變成一個屬於「台北市」的博物館,他用建築本身與影像展覽為台北市做紀錄,他們也很常辦「城市導覽」、「說台北故事」等等類型的活動,讓市民參與古蹟的再利用,並且用更豐富的視角重新看待台北市。
周遭的居民則認為,「這樣對觀光發展、文化產業都比較好,住在這裡也很舒適」,雖然洋樓進駐的時間並沒有很長,但與附近的居民、上班族成了一個友善的生活關係,有些上班族還會利用午休時間來這裡聊聊天。古蹟空間被期待為與在地生活接合日常空間,而不只是一個展覽場所。
而參觀的民眾認為,他之所以會來參觀這一個博物館,固然是因為洋樓建築之美,但另一方面他覺得「比對自己對臺北的理解與博物館中所說的一不一樣」。博物館與現代國家的雛形息息相關,其中包含著對歷史的解釋權威,民眾對此解釋權威是保持著一種公開辯論的態度,如社區居民路人甲認為「有很多東西也不一定是跟他們說的一樣」,民眾是渴望對他們所了解的歷史進行詮釋的,希望他們的詮釋可被視為一種歷史的正當描述。
這種深入到社區的小型博物館與故宮那種帶有強烈官方史觀的機構不同,可以了解大眾在一個日常生活的細節層次訴說著自己對於都市空間的需求,詮釋的需求,一方面要求歷史的多元化,一方面又企圖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功能需要加附在古蹟的保存之上,最重要的是,大眾體認到生活空間也是一種公共議題,並且是可以促進文化重構的集體機制。相對於國家的古蹟保存政策那些巨大的典範轉移,大眾的生活感乃是無時無刻都依照著環境而流變的。
好啦,沒開就沒開,來去雪王吃冰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