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昨天來我的「公開議政」,我很開心有這個機會,可以跟大家一起公開討論市政。以下是我昨天所講的內容,想來卻無法來的朋友,也可以透過這份文件,了解我做過的政策及關心的議題。關於昨天最後的QA,我會再另外發一篇文讓大家了解。
這三個會期以來,我實踐了哪些政見、哪些政策在推動上窒礙難行,我會跟大家誠實報告。
【主要政績】
#公開議政
本來在今年初,我就預定要舉辦座談會,邀請大家一起面對面討論市政議題,不過因為疫情影響,只好到現在才與大家見面,這點是我比較抱歉。但這不會是我最後一次舉辦公開議政,往後還是會有機會像昨天一樣,跟大家一起討論對市政議題的看法。
#透明選服網站上都看得到
我們經手的選服,都會在「選服魔鏡號」選民服務系統上公開回應。
比如說,大家關心的交通議題(機車路權、交通動線規劃、道路壅塞、公車駕駛問題、行人安全等等)就佔了選服案件的三分之一。在確定成案之後,我們會評估,是要透過市府索取資料來取得回應、召開協調會(例如建照因為其他戶都更發不下來),還是現場會勘(例如塗銷禁行機車、行穿線退縮),來解決市民陳情的問題。這些回覆,都可以透過系統內的搜尋功能,找到我們的回應。
「選服魔鏡號」改版後,新增了一些新功能,包含案件數統計、類型分析、關鍵字分析、甚至可以「抽牌」看我們的案件有哪些回覆內容。也有一些神秘功能,歡迎大家多上去玩玩看。網址:https://service.froggychiu.com/
#不是所有選服都會在一開始公開
有一些很特殊的選服,為了保障當事人,我們在第一時間不會公開,但完成之後會與大家報告進度。
像是員工說公司違反勞基法沒給加班費、要求超時加班、不合理的勞動契約等等,希望我們協助匿名勞檢;也有一些是讓人很遺憾的案件,例如導師不當體罰學生,甚至有學校隱匿性平案件的證據,讓同學身心受創。這些案件,為了保護當事人、特別是未成年當事人的權益,我們絕對不會在魔鏡號提到個資,但會希望通案性的回覆,能夠幫忙到其他遇到類似案件的市民。
#我們也有不受理的案件
不受理的案件比例大概只佔8%,其中很多是屬於中央權管的案件,或者是外縣市的案子,原則上我們也會盡可能轉介給在地的市議員或立委協助。包含先前入境檢疫的問題、其他縣市學校老師霸凌的問題等等。
#做選服的感想
我做選服到現在有一個感想,就是我過去認為萬惡的「喬罰單」、「喬病床」,其實最終反映的都是一個問題:在市民需要幫助的時候,我能不能夠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幫助到對方?如果真的是我無能為力的案件,我能多做些什麼,讓陳情人好過一點?例如有一些案件,是我怎麼樣都無法挽救的生命,例如在醫院被霸凌後自殺的醫師,或者在馬路上被公車撞死的祖孫;有一些案件,是歷經各個議員、立委、甚至陳情人寫信到總統辦公室,都無法獲得回應的。這些案件,不一定是我職權能夠協助的,甚至往往超過了法律可以協助的期限,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在大家覺得求助無門的時候,找到一個可以聽你說話,而且聽得懂你說話的人吧。
#針對社宅活化進行多次質詢
每個會期的總質詢,我都會質詢市府公宅進度、營運管理問題及未來規劃的進度。包含公宅的用地取得及建設工程,是否落後市府自己的目標;市府其實有逐年審核資格來調漲租金的疑慮;許多市民對於公宅建設期間的綠地或停車空間縮減也有質疑,我們也敦促市府一定要在規劃階段就開始公共工程說明。除了建案進度外,我們也一直在追蹤市府成立專責行政法人的進度,來積極管理至少要用五十年的社宅。
當然,社宅因為數量相對稀少,更多買不起房的市民,也同樣需要包租代管及租金補貼的政策,這也是我一直以來質詢的重點。
不過,社宅活化是一個很難在短期看到成效的政策。很多在魔鏡號反應的市民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央地方都積極在主張居住正義,房價卻還是那麼高?蓋公宅又抽不到,租金也降不下來,我要如何在台北市生存?我認為,複雜的問題無法有單一解方,居住正義要能落實,除了我持續關注的社宅進度外,我也會在議會持續推動囤房稅的調升,讓更多空屋可以在合理的價格被釋出。
#道路平權從微小的改變開始
在我的「未來交通」政見中,有一項很重要的精神是「道路平權」,也就是不論行人、機車騎士、汽車駕駛,都能夠在尊重對方用路權益的前提下行進。
這包含我透過會勘協助塗銷了禁行機車道並開放直接左轉、擴大路口,讓人行道更能順利銜接行穿線、增設Youbike 2.0的新站點,或透過質詢要求市府增加充電站位、請市警局嚴加取締南京東路、基隆路、中山北路二段、延壽街、羅斯福路四段等地的違規停車、儘速決定民生汐止線方案等,都是我這三個會期關注的重點。
我知道很多市民不一定會滿意現在市府對於道路平權的作法。不過,就像我在民主開箱EP11提到的,很多時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能一點一滴地發動微小的改變,但我希望,這樣的改變不只是結果,更是改變市府思考問題角度的過程。這個過程,除了我之外,更需要團結的市民才能夠做到。也希望大家之後可以持續提供更多你們認為應該改變的路段。
#對於五分埔商圈將會重新調整政策
過去,我在政見中提到,原先是希望比照首爾東大門的服飾基地,讓五分埔再度活化,成為台北市的商圈亮點。而這必須改變目前在住宅區所規範的土地用途。
然而,經過我與其他熟悉在地的朋友一起討論後,我發現到若真的放寬土地使用類別,很可能留下的不是五分埔商圈,而是另一個信義新天地的商辦大樓區,或者成為建商炒作豪宅的新地段。這與我原先的想法相互違背,所以我也得很坦白跟大家說,我先前五分埔商圈的政策會有大幅度的調整,我會希望優先透過都發局針對信義區的通盤檢討,重新檢視五分埔在未來都市規劃的定位,才能夠檢視未來這裡真正適合的商業型態。
#持續追蹤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後續規劃
從我在教育委員會時,我就持續關心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和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工程進度;現在我在民政委員會,我也仍然趁著考察的機會,在六月底實際走訪北流考察南北區的設施,以及董事會未來對扶植藝文產業的規劃。
以北流來說,雖然已經在上週六舉辦完壓力測試,也即將在九月初正式開幕,作為十月金曲獎的主舞台,但未來對於小型藝文團體是否有實質幫助?會不會反而擠壓民間經營者的空間?未來要如何培植下一代的創作者?我當場也與黃韻玲董事長討論這些問題。北流未來將規劃三間分別為200人、800人、1600人的livehouse供表演者使用,目前正在規劃辦理招商作業當中,我也將持續追蹤後續收費標準,在未來提供合適的空間、價位給需要的團體提出申請。
#針對小巨蛋開放政策的質詢
今年,許多藝文活動在疫情初期被迫取消。隨著疫情趨緩,商業演出和防疫的拉鋸如何平衡,是許多民間業者的難題。中央當時雖然開放了國家級場館,但北市府對於所有場館解封,是否有統一的政策,在當時並不明確。
我針對小巨蛋的開放政策就做過一次質詢,當時要求市府要明確訂定一個開放標準,在疫情到什麼階段,可以讓業者得以憑市府公文,向國外廠商協調取消演出後的費用計算。5/30時,市府終於訂定原則及減租方案,我希望這能讓後疫情時代的演出單位,能在動盪中找到可以依賴的遊戲規則。
#調整演出娛樂稅
另外,在這次會期,我也針對娛樂稅課徵的標準,向稅捐處提出除質疑。主要是台上有沒有人唱歌的音樂表演,稅率居然相差四倍,你能想像晨曦光廊跟滅火器的演出,對Livehouse課的稅居然不一樣嗎?另外還有不合時宜的說書、馬戲等項目,我們也藉著這次的部門質詢,一併向稅捐處提出修改建議。
最終我與稅捐處達成共識,將演出娛樂稅調整至1%、2.5%、5%,針對票價高低來做調漲,基本上Livehouse的收費將維持在1%,除非一場演出的票價超過1500元才會調漲。這樣一來也相對減少的場地方成本支出,能夠更支持他們舉辦更多藝文活動,在這個疫情時刻,給予大家抒發的空間。
【其他重要政績】
・交通運輸
推動公車上下車刷卡
公布公車評鑑審議紀錄
宣導捷運手扶梯定點站立
質詢(大巨蛋旁)光復南路路型改善工程
・公共設施
松榮公園綠地保留
質詢共桿竣工勘驗不完全問題
・衛福勞動
誠實蜜蜂平台倒閉記者會
愛評網勞資爭議記者會
BOT租客紓困方案
防疫期間協助保障員工配戴口罩權益
推動租屋糾紛處理統整網站
爭取聯合醫院獎金依法發放
針對北捷夜點費勞檢
爭取公立醫療機構人員獎勵金發給要點提撥總額提高
・文教科技
質詢愛叫車使用率低
質詢悠遊付成效不佳
推動高中學生自主分配社團預算
質詢彩虹媽媽入校
聲援社工應提高待遇並稽查機構違法核銷
爭取吳興國小特教空間
號召終結放榜新聞
・環境建管
協調雙連市場攤販
清除興隆整宅廢棄物
改善百齡、迎風足球場場地設施問題
要求整頓無照攤販佔用道路問題(攤販精進計畫)
持續推動公園符合零流出標準
・警消政風
爭取消防員外勤勤修制度改革
專案查緝統促黨(包含2019/10/1在北車違法搭台問題)
退役消防犬領養制度
完善查察消防栓埋沒機制
因應疫情取消計算住警器績效
質詢警察防疫裝備不完善及減少降低不必要勤務
・市政議題
爭取索資電子系統
敦促市府爭取大巨蛋重新議約有利條件及參與歷次都審會議
提案調高囤房稅
性平教育委員會及其他府級委員會開放錄音錄影
環保局徵件簡章修正,取消著作權不平等條約
舉辦公聽會,確認無人機專章實施後的使用原則
修正競選廣告物自治條例
推廣彩虹經濟及設置地景
組成性平連線及民政委員會政團
研議日租套房合法化
質詢市府未登記遊說
防疫租金優惠回饋給實際使用人
・長期關注案件
牯嶺街小劇場整修工程
TMS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
大巨蛋工程安全性與法律、議約等問題
濫用救護車機制
松菸場館營運狀況
龍山文創數位內容實驗場
公車行車事故問題
勞檢人力不足,勞檢覆蓋率偏低
提案修正臺北市外送平台業者管理自治條例
・其他
幫忙香港抗爭者勸募防毒面罩物資
協調申請台大地下道作為聲援香港連儂牆之用
聲援樂生保留運動
聲援巴奈訴願案件
聲援華航及長榮罷工
「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呱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新聞] 台大副教授為升等自殺老師:多元升等只- 看板AfterPhD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台大副教授為升等自殺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新聞] 台大生找助理教授聊天「驚見老師身亡」遺書透露升等壓力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轉錄][新聞] 台大抗癌抗老權威注射藥物自殺- weyslii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新聞] 台大副教授為升等自殺老師:多元升等只為- 看板Teacher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新聞] 台大生找助理教授聊天「驚見老師身亡」 - 看板NTU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新聞] 台大生找助理教授聊天「驚見老師身亡」遺書透露升等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新聞] 台大生找助理教授聊天「驚見老師身亡」 - NTU - PTT生活資訊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剛剛生科館發生什麼事了 - 臺灣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正式來MiTalk社團跟大家分享我和台大漁科所Shan-Hua Yang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新聞] 台大生找助理教授聊天「驚見老師身亡」 - NTU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Re: [問卦] 台大法律系有學生自殺? - PTT推薦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新聞] 台大生找助理教授聊天「驚見老師身亡」 | NTU 看板| MyPTT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自殺防治e學院 的評價
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人物
[摘]
劉佳欽是嘉義梅山鄉瑞里人,他生於1935年,從小就很喜歡讀書,家裡父母是務農種植茶葉。他小學畢業後考上民雄初農,然後讀嘉義高農,他很有上進心。他北上讀臺北師專。
在讀臺北師專剛好碰到有一位黨外人士高玉樹要選臺北市長,他和幾位同學為高玉樹助選並且選勝。他們那夥人有顏尹謨、呂國民、林水泉、吳文就和陳光英。
劉佳欽在小學教了4年書,他去考師大英文系,讀了一年,又去參加大專聯考,考上台大農業推廣系,在戒嚴時期很多人想出國留學,當時有一句話很流行「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大部分的青年認為能考上台大就能出國留學,劉佳欽到台大後就有出國留學的念頭。
他當預備軍官時,在軍中很用功,第一年考取自費留學,第二年考取公費留學,他選擇到日本讀東京大學的農業經濟研究所。
他在1967年3月結婚,四月到日本留學。出國前去拜會彭明敏,那時彭教授已經出獄兩年了。彭教授提醒他,在日本大學校園裡有國民黨的特務線民,他們監視台灣留學生的言行,若有反國民黨的言行,會密報,若被密報,就會被列入黑名單回不來臺灣。
在他去日本的同一時段,顏尹謨和陳光英也到日本,他們三人去拜訪先到日本留學的辜寬敏,見面時也沒說什麼,此後他沒再去找他。
有一次顏尹謨回臺灣後想再出境被限制,又聽說呂國民、吳文就和林水泉失蹤了。在8月劉佳欽接到他太太的電話,說她爸爸在大甲街上被車子撞成重傷,生命垂危。劉佳欽從日本趕回臺灣探視,見岳父最後一面。
要再出境已受到限制,他的堂兄等不到他回日本,就寫信約他在臺北車站前的華園飯店碰面,想知道是什麼原因不能回日本讀書?他夫妻兩人先住飯店等他堂兄,但劉佳欽在飯店大廳被帶走,留他太太在飯店等堂兄和劉佳欽回來,一直等,等了好幾天都不見人影,也不知他被帶到哪裡?他只好回大甲乾著急,徹夜難眠,不知如何是好?
原來劉佳欽被囚禁在調查局三張犁的黑牢,他在那裡被疲勞訊問,被刑求逼供,他受不了凌虐,最後承認去日本是想從事反政府活動。
他被送到警總軍法處景美看守所判刑8年。他和一位前調查局第三處的處長蔣海溶同押房,蔣海溶坦白告訴他,他岳父的車禍是調查局的人設陷的,主要是要劉佳欽回台加以逮捕,密報者就是他的朋友陳光英,所以顏尹謨、呂國民、吳文就和林水泉都進來坐牢。 後來蔣海溶在獨居房上吊自殺,1971年他被押送到綠島綠洲山莊囚禁,直到1975年才出獄,這時他已40歲了。
出獄後,約有半年的時間不太敢出門,走在路上總是以為有人準備開車衝撞他,等到身心能適應正常的社會時,才北上到一位難友張幹男所經營的新亞旅行社貿易部上班。
1984年,他出獄9年,他已49歲,台灣還沒解嚴,有一天南太平洋島國 巴布亞總理來台灣找他,這位總理叫麥克, 以前他和劉佳欽住東京大學同一宿舍,他讀法律研究所。 他希望劉佳欽能協助他們發展林業.農漁業和旅遊業。 劉佳欽到該國走一趟回來,就開始擬一份建議案,他拿給台大的同學黃大洲看,黃大洲又拿給當時的李登輝副總統看,李登輝把這份建議案交給海外會的林享能辦理。
很快就成立6個援外團到巴布亞,包括農技團、漁業團、醫療團協助該國,劉佳欽就成了台灣駐巴布亞的代表,後來他也依在巴布亞的模式協助索羅門群島、東加王國、諾魯、帛琉,一直到他退休。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9397624400/posts/2361698534153378/
彭明敏的小孩讀國小時的老師被捕入獄
彭明敏教授有兩個小孩,他們就讀臺北古亭國小時的老師是一位剛從臺北師專畢業的新科教師劉佳欽,當時他22歲。
劉佳欽是嘉義梅山鄉瑞里人,他生於1935年,從小就很喜歡讀書,家裡父母是務農種植茶葉。他小學畢業後考上民雄初農,然後讀嘉義高農,他很有上進心。他北上讀臺北師專。
在讀臺北師專剛好碰到有一位黨外人士高玉樹要選臺北市長,他和幾位同學為高玉樹助選並且選勝。他們那夥人有顏尹謨.呂國民.林水泉.吳文就和陳光英。
劉佳欽在小學教了4年書,他去考師大英文系,讀了一年,又去參加大專聯考,考上台大農業推廣系,在戒嚴時期很多人想出國留學,當時有一句話很流行「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大部分的青年認為能考上台大就能出國留學,劉佳欽到台大後就有出國留學的念頭。
他當預備軍官時,在軍中很用功,第一年考取自費留學,第二年考取公費留學,他選擇到日本讀東京大學的農業經濟研究所。
他在1967年3月結婚,四月到日本留學。出國前去拜會彭明敏,那時彭教授已經出獄兩年了。彭教授提醒他,在日本大學校園裡有國民黨的特務線民,他們監視台灣留學生的言行,若有反國民黨的言行,會密報,若被密報,就會被列入黑名單回不來臺灣。
在他去日本的同一時段,顏尹謨和陳光英也到日本,他們三人去拜訪先到日本留學的辜寬敏,見面時也沒說什麼,此後他沒再去找他。
有一次顏尹謨回臺灣後想再出境被限制,又聽說呂國民.吳文就和林水泉失蹤了。在8月劉佳欽接到他太太的電話,說她爸爸在大甲街上被車子撞成重傷,生命垂危。劉佳欽從日本趕回臺灣探視,見岳父最後一面。
要再出境已受到限制,他的堂兄等不到他回日本,就寫信約他在臺北車站前的華園飯店碰面,想知道是什麼原因不能回日本讀書?他夫妻兩人先住飯店等他堂兄,但劉佳欽在飯店大廳被帶走,留他太太在飯店等堂兄和劉佳欽回來,一直等,等了好幾天都不見人影,也不知他被帶到哪裡?他只好回大甲乾著急,徹夜難眠,不知如何是好?
原來劉佳欽被囚禁在調查局三張犁的黑牢,他在那裡被疲勞訊問,被刑求逼供,他受不了凌虐,最後承認去日本是想從事反政府活動。
他被送到警總軍法處景美看守所判刑8年。他和一位前調查局第三處的處長蔣海溶同押房,蔣海溶坦白告訴他,他岳父的車禍是調查局的人設陷的,主要是要劉佳欽回台加以逮捕,密報者就是他的朋友陳光英,所以顏尹謨.呂國民.吳文就和林水泉都進來坐牢。 後來蔣海溶在獨居房上吊自殺,1971年他被押送到綠島綠洲山莊囚禁,直到1975年才出獄,這時他已40歲了。
出獄後,約有半年的時間不太敢出門,走在路上總是以為有人準備開車衝撞他,等到身心能適應正常的社會時,才北上到一位難友張幹男所經營的新亞旅行社貿易部上班。
1984年,他出獄9年,他已49歲,台灣還沒解嚴,有一天南太平洋島國 巴布亞總理來台灣找他,這位總理叫麥克, 以前他和劉佳欽住東京大學同一宿舍,他讀法律研究所。 他希望劉佳欽能協助他們發展林業.農漁業和旅遊業。 劉佳欽到該國走一趟回來,就開始擬一份建議案,他拿給台大的同學黃大洲看,黃大洲又拿給當時的李登輝副總統看,李登輝把這份建議案交給海外會的林享能辦理。
很快就成立6個援外團到巴布亞,包括農技團.漁業團.醫療團協助該國,劉佳欽就成了台灣駐巴布亞的代表,後來他也依在巴布亞的模式協助索羅門群島.東加王國.諾魯.帛琉,一直到他退休。
他在南太平洋各群島工作時,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青年替日本作戰,陣亡在海外的人數約七萬人,他感到憂傷,他真希望有人將他們的英靈引回台灣。其中以花東阿美族青年最多。
劉佳欽今年83歲,他從2009年開始差不多每年都會參加綠島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把自己的苦難故事說給年輕人聽,讓年輕人知道這段傷痕歷史,以及身為台灣人的悲哀,他住苗栗的通霄,在此祝福他們全家平安快樂!
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據說會被檢舉ㄝ
那就分享再分享吧
(Facebook 原文疑因被檢舉而消失,但作者說過歡迎轉載)
李秉憲:
打烊後,幫女兒洗完澡,有點時間就來寫些雜談。先說好,這是一篇很長很長很長很長的文章;有時間的朋友就加減看吧!
我打出生至今,就是一個道地的台北人。
沒在其他的地方長住過,從小到大,就只待在台北這座城市。
讀書在台北,當兵在台北,工作在台北,
就連現在開店也是在台北。
三十五個年頭,全都獻給了這座城市。
在這座城市裡生活,從小就必須浸淫在一種望鄉的氛圍之中。
我的家住在復興北路附近,靠長春路邊的巷子。
念的是吉林國小,逛的是遼寧夜市;
活動的範圍是龍江街一帶到合江街左右。
當兵在中華路上,常去西藏路出公差,
或去重慶北路上採購軍用品;總部在東吳大學附近;
要趕路的話可以飆車走延平北路轉敦煌路過去。
細看這些生活過的軌跡,到了時過境遷的現在,我才了解;
原來這整座城市瀰漫著一股濃到化不開的鄉愁。
在外省籍濃度高達80%的城市裡,
這種鄉愁是一種必須,也是一種唯一。
我居住的城市,用著路名去勾畫著一個我不認識的國度。
而這個國度,是我從小到大被教育的「祖國」。
唯有如此的望鄉,才能讓這裡的人們有著希望。
每個人都習慣了這種沉醉。
而兒時的我,從未懷疑過這種沉醉,也跟著浸淫在這種鄉愁中。
在每年的雙十國慶與元旦升旗,處處旗海飛揚,
將所有街道與橋樑染成了紅藍一片,
時時提醒著我們切莫忘記「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初衷。
因此我國小唱的歌曲是中華民國頌、萬里長城與四海都有中國人;
隨著國小四五年級時爆發天安門事件,
我們更是滿腔熱血的唱著「歷史的傷口」與「龍的傳人」。
每每唱到「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中國人」時,
更是彭湃洶湧到熱淚盈眶。
我從未懷疑過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即便我困惑著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總說著我聽不懂的方言;
我仍努力的學習著字正腔圓的北京話,
甚至還反覆練習著日常生活中不曾出現過的腔調去參加過演講比賽。
這一切只因為我的教育、我的環境、我的背景如此的教導著我。
所以在國小五年級蔣經國去世的時候,
每個小學生與老師都哭的如喪考妣,(可能老爸死了也沒哭成這樣)
因為我們喪失了反攻大陸的明燈,因為我們無法承受這種哀痛。
因為我們失去了一個中國的明君與偉人。
因為我以為我是中國人。
直到我升上大學為止。
在大學剛放榜,重考聯考完的那個暑假,我在家裡翻閱我哥的教材。
當時在念台大的他正在修台灣通識,
我順手就拿起了「寒夜」、「荒村」、
「植有木瓜的小鎮」等書籍來看。
一看,就不知不覺看了一整個暑假。
然後翻閱了呂赫若、七等生、吳濁流、葉石濤、楊逵、李喬等人的作品;
到閱讀他們的生平簡介,再以此為經緯,慢慢著往下摸著,
赫然摸到了一個當時從不曾出現在課本上的數字 - 228。
才突然重新認識起了自己居住的這個城市。
「國民黨的軍隊從基隆港登入後一路不分青紅皂白地開槍射殺百姓,
一路殺到了植物園,當時在裡面約會的男女被擊斃的粗估有60餘人;
而後清除完台北的抵抗份子...
國民黨軍將屍體堆放在北門口與鐵路總局邊;
據當時國外記者描述,屍體堆疊的高度足有超過兩層樓。」
「圓山橋下也成了行刑的地點,
當時處刑完的屍體丟棄在河邊任水流,連河水亦染成了鮮紅色...」
我到現在仍記得看到這段文字的自己情緒有多激動。
激動的不只是這個政府隱瞞了這段歷史,
而更是自己原來是活在一個巨大的謊言之中。
我過去所學的一切跟我所生活的一切全無關聯;
而這些寫在教科書中的更跟真實的世界毫無關聯。
原來真正推翻滿清的叫袁世凱,
原來第一個起義革命的叫孫武,
原來當時國際承認的中國代表是北洋軍,
原來當時最有希望拯救中國的明星是汪精衛,
原來當時為了打勝共產黨,
國民黨炸了黃河花園口造成89萬人喪生,
原來當時打中國的日本兵有20萬人來自台灣,
原來當時轟炸台北的是中國與美國,
原來當時日本並非將台灣歸還給中國,而是由聯合國代管,
原來當時中國強佔了台灣,並引起英美抗議;
原來曾有個叫陳智雄的知道一切而試圖揭露,直到死前都在喊台灣獨立。
原來當時美國總統曾怒罵我們的總統夫人私吞了美國的援助金,
原來當時全台灣85%以上的人使用的語言叫做方言,會國語的人不到15%。
原來當時下令禁說台語的新聞局長後來當了省長,直到今日仍出來選總統,原來當時曾有四萬萬元換一元,造成一堆百姓自殺發瘋;
原來當時全世界60%的蔗糖產自台灣,而這些產值幾被國民政府給私吞。
原來當時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搶走了許多人的土地,造成一堆氏族破碎。
原來當時美國金援台灣,將輕工業交由台灣製作,
才間接創造出了經濟奇蹟。
原來我的課本教育我的從來都是一個虛假的神話。
一個令我深深著迷不已的神話。這些神話很美。
只是,不存在於真實之中。
我們精美的秋海棠地圖只存在於課本裡,
闔上書本,走回台北市的街頭,
台北人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在這些道路上找尋著身為中國人的慰藉。
曾有個笑話這麼說:
駱駝寶寶問: 媽媽~為什麼我們的眼睫毛那麼長呢?
駱駝媽媽回答: 因為我們要在沙漠中行走,長睫毛可以檔風沙啊
寶寶又問: 那為什麼我們的背上為什麼要有兩坨東西?
媽媽回答: 那是用來儲備體力的,這樣我們才能在沙漠旅行~
寶寶最後又問: 說的是啊,可是,既然如此~
媽媽,那我們現在在動物園裡做什麼?
是啊,既然我們身為中國人,那麼我們現在在台灣做什麼呢?
又或者該問的問題是:中國創立於1911年,
那麼,在此之前,活在台灣的又是什麼人呢?
還是,在1911年前,就不存在著台灣人?
說來可笑。我到大學前畫不出一張台灣地圖。
我不知道雲林彰化嘉義台中哪個在哪個的上面。
可是我知道中國的煤都是遼寧,鐵都是四川。
我知道烏魯木齊在哪裡,可是我不知道崙背在哪邊。
(環島的時候我曾在那邊跟陌生的基督教友借住一晚,感謝他們的熱情)
不懂台灣歷史,不懂台灣地理,不會說爺爺奶奶的台語,
原來身為一個中國人,不懂台灣是很合乎邏輯的。
於是,在大學到研究所的那段時間,
自己慢慢看了很多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書籍。
才慢慢地將這個城市與自己生活的軌跡重新做了一個連結。
原來當時日治時期之初曾有個台灣民主國;
可惜在教科書上被稱作「抗日英雄」的丘逢甲烙跑,唐景崧也龜縮,
只得靠地方仕紳代表辜家去開台北城,迎接日軍與日商代表進城。
這個日商代表叫三井船務,至今台北總公司仍在南京東路上,
恰巧也是我媽工作的地方。
原來當時清治時期桃園曾有個李騰芳高中舉人,
門前立了兩根舉人柱,是當時台灣唯一看到巡撫不用下跪的象徵,
李家也成了桃園的望族;而其家宅後來翻修整新,叫做「李金興宅」。
恰巧也是我爸的名字。
( 我堂哥堅信這就是我們的祖先。不過因該是亂扯的,人家是客家人..)
原來劉銘傳當時建構的鐵路並不像教科書裡寫的那樣豐功偉業;
反而是粗枝濫造,且不堪使用,距離更短短的僅只從台北到新竹;
直到之後在日治時期全數拆除,日人重新建構,
從1895年到1906年打通了全台縱貫線,藉以展示日本的高科技水平,
將台北打造為大東亞共榮圈的現代化城市樣板;
並且也開設了當時第一間百貨公司新光三越在台北車站對面;
恰巧也是我們針線球的成立後的第一個寄賣點位置。
原來二十六年前有個民主鬥士曾在民權東路三段上,
將自己鎖在一間名為「時代雜誌社」的出版社內,
為了表達對當時言論自由的禁錮而以自焚手段作為抗議。
而當時警方攻堅前的據點就是在該雜誌社對面的中山國中。
恰巧也是我就讀的國中。(恰巧攻堅的兩位隊長如今成了副市長與局長)
原來這城市在過去與現在存在著好多好多的故事。
而這些教科書中從未提及到的故事,
在歷史的軌跡中藉由血脈與建築埋下了現在的樣貌。
在時過境遷後逐一堆疊成了現在的這座城市。
原來我生活的台北,在教科書教教導的「中國」之外,
有著太多太多我不曾聽聞過的故事。
真實而又有血有肉,穿古貫今的故事。
我很喜歡這些故事,因為這跟我的生長背景有所關聯;
因為我是台灣人。
你說義務教育重要嗎?他其實可以很不重要。
因為我到現在早已忘了那些國高中教的地理與歷史。
而我現在累積的所有對這塊土地的知識與情感,
都來自義務教育結束之後,出於興趣使然的自我研讀。
大學看的是一些台灣的歷史;而研究所看的是台灣的習俗。
與一些些的原住民文化與南島語系文明。
這些知識並非來自義務教育,但我仍能自學而知。
你說義務教育不重要嗎?他其實還真的蠻重要的。
因為時到今日,我的許多同輩朋友們,
仍然堅信著教科書的那個「中國」。
仍然堅信著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而忽略了被外族滅國的元朝與清朝。
仍然堅信著憲法寫的我國的領土包含了中國蒙古新疆與西藏,
而忽略了外蒙早已獨立,西藏從古至今都未納入漢文化的版圖中。
仍然高唱著「中國一定強」、「四海都有中國人」,
而忽略了自己出國時會不自覺地說自己來自 Taiwan而非China.
我曾受的教育賜給了我一個叫做「中國人」的板模。
這個板模讓我在成長的過程中背負著一個看不見也摸不著的鄉愁。
瀰漫在我成長的城市之中。
這讓我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充滿了許多的矛盾與困惑。
到18歲那年,我很慶幸自己突然地轉身將他脫去,
從此不再背負這個沉重的「祖國」。開始用自己的眼與腳,
去找尋自己到底是誰、從哪裡來,要往哪去。
我很慶幸這裡的人仍有多數人記得真實的歷史。
我更慶幸這裡的人曾群起反抗過一個威權,將真實逐一歸還給百姓。
之前我曾看過姪女的國中課本,訝異到裡面居然清楚寫著台灣各地的產物。
那是過去我國中高職課本不曾出現過的知識。
我很想告訴他,這些知識並不是平白無故出現在義務教育裡的。
而是不知道背後淌過多少的血淚,才換到課本上短短的一行。
我很高興,因為我知道我的下一代會比我更早認識到自己的這塊土地。
而不用像我們這代一樣,得靠自己努力才能學到,
或者更多的同輩就乾脆放棄了解,就這麼吃著義務教育豢養的飼料,
努力捍衛著一個叫做「中國」的神話美夢。
在受過了這些教育後的現在,我總算知道了我不是中國人而是台灣人。
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希望以後也不要是。
然而這並不代表著我就得要痛恨與否定中國。
在研究所的時候,我的一位老師胡澤民教授說了很有意思的話:
「台灣不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中國的歷史反倒是台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更精確地說:我喜愛漢族從古至今的文化,因為那裏有著我們的根源。
我們的八家將可追朔到蘭陵王時期的儺;(是的,就是那個連續劇蘭陵王)
我們的台語可追朔至漢朝的雅言,
我們就是整個漢民族文化的結晶。
我們必須知道自己來自於漢族;然而,這一切都與「中國」無關。
我很喜歡高行健在【一個人的聖經】裡寫的那些,
特別是
「你不再活在別人的陰影裡,也不再把他人的陰影當成假想敵。
走出陰影就是了,不再去製造妄想和幻象。」這段。
中國並非是我的敵人,我亦希望能成為他們的朋友。
只是我清楚知道,我從來就不是他的人。
走出了義務教育,走出了中國,
我腳下的土地,我居住的城市,才是生我養我的文化。
整個台灣的歷史教育從解嚴走到現在不過短短的35年,
好不容易我們漸漸地解開了一個「中國」的禁錮;
能真正以這塊土地作為出發點,
用同心圓的方式往外推,去看看與自己相關的歷史與地理。
即便從未有人為過去錯誤的教育向我們這輩的人道歉,
我仍為今日教育的演變感到欣喜。
我希望我的女兒能夠比我更了解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
不用再像我一樣,用著12年的時間去背負著一個從不屬於自己的鄉愁。
我希望我的女兒能夠選擇用任何的視角去觀看整個歷史,
甚至用中國單一的視角去看我都能接受。
只要他高興,
他可以成為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或美國人;
但必須出於他的自由意識選擇。
若在民智已開的現代,
仍有人試圖再將某些制式框架貫在他的腦中,
仍有人試圖將「一個中國」這樣的枷鎖靠在他的腳上,
我絕對會跟他拼命到底。
這就是為什麼在前些日子,我又重新回到街頭。
我有我信仰的價值,我也願意為這樣的價值付出。
用自己的眼與腳,去見證這個世代,是我們的運氣,
也是我們的義務。
我沒浪費我的運氣,我亦盡了我的義務。
很慶幸我居住在台北,有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去見證歷史。
這是個最差的時代,卻也是個最好的時代。
我喜愛我的城市,我以身為台北人為榮。
過去我的鄉愁在中國;而今我已不再有鄉愁。
因為我住在我的家鄉,不再憂愁。
謹記於8/1,新舊課綱交替之時。
我是秉憲,祝大家都能找尋到自己的根源。
感謝您的收看,下次閒聊再會。
若有親友真的看完,我由衷感謝。歡迎任何討論與轉載。
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台大副教授為升等自殺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台大 副教授為升等自殺老師:多元升等只為權貴開小門2022-02-22 08:05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即時報導台大植物所張姓副教授上周在實驗室內上吊自殺 ... ... <看更多>
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新聞] 台大生找助理教授聊天「驚見老師身亡」遺書透露升等壓力 的推薦與評價
完整新聞內文:: 國立台灣大學19日傍晚驚傳一名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尋短意外! ... https://reurl.cc/MbWK6v 其實是植科所的老師教學或是面對學生如何我 ... ... <看更多>
台大植科所老師自殺 在 [新聞] 台大副教授為升等自殺老師:多元升等只- 看板AfterPhD 的推薦與評價
台大副教授為升等自殺 老師:多元升等只為權貴開小門
2022-02-22 08:05 聯合報 / 記者修瑞瑩/台南即時報導
台大植物所張姓副教授上周在實驗室內上吊自殺,消息直到昨晚才傳出,留下遺書表示
主要是因為升等壓力大,雖然占據新聞版面不大,但卻在學界引發討論,南部生科學界並
發文給台大要求重視張姓老師自殺一事,「教授不是用來發頂尖期刊論文的機器,更不該
因未達標而成為被凌虐的對象」,有的老師更直言,近年雖然教育界有關注到大學教授研
究升等問題,而有「多元升等」的新路徑,但實際上研究仍然是主要成績,多元只是為派
系開方便之門,一般老師很難受惠。
台大植物所桃李滿天下,目前國內生命科學界研究植物者,很多都是台大植物所畢業,張
姓副教授的死雖然學校對外未多談,但仍引發學界的討論,深究其背後的原因。據張副教
授的同學與學弟妹表示,張的個性比較內向,但做研究相當認真,升任副教授多年,一直
沒有辦法升教授,近年論文發表又不順利,加上最近身體出狀況,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
根稻草。
據悉,50歲的張姓副教授單身未婚,與家人同住,上周三之後就沒有回家,但家人以為是
在實驗室裡忙,一直到周六學生找他,才發現出了意外。而學校之前就獲悉這名老師有狀
況,列為輔導對象,但仍未能避免憾事發生。
南部學界多名老師表示,大學老師升等主要是以發表論文的多寡分數來評定,教學與服務
都只是配角,近年有不同的聲音出現,認為論文只是鎖在高閣裡,對社會根本沒有貢獻,
而有必須調整的聲音出來,讓喜歡研究的老師繼續研究,但應同時重視教學、產學合作及
大學社會責任等,因此才有多元升等的變通辦法,也就是不光以研究論文做為升等的主要
依據。
但是各校各系所仍有不同的做法,特別是像台大等國立大學對老師研究論文的要求仍然相
當高,有老師透露,甚至多元升等成為派系運用的資源,例如學校裡哪個大佬想要保送自
己人升等,即使研究做的不好,也可以用多元升等為藉口,讓自己人順利過關,「多元變
成失去標準」。
老師表示,過去有所謂的「6年條款」,很多學校會在老師的聘書內載明,助理教授如果6
年內無法升等為副教授就必須離職,讓年輕老師壓力非常大,照理說老師如果拿到副教授
,就等於教職有保障,但過去學校裡有不少「萬年副教授」,不願意做研究,也不想升教
授,只想輕鬆過日,又讓許多學校訂有內規,要求副教授也必須盡快升等為教授,如果長
期未升等,就會在系所內被冷嘲熱諷、甚至是「集體霸凌」。
南部教授昨晚發文給台大要求重視此一問題,表示大學老師要同時做好研究、教學與社會
服務等事,根本就是蠟燭兩頭燒,很多老師都學會要交際應酬,才能有好的研究資源,或
是在大樹底下好乘涼,如果個性內向,不喜交際,要拿到資源就更困難,而教學的部分
又因為有學生評鑑,必須討好學生,近年更因為「文憑無用論」盛行、加上少子化,學校
欠缺研究生,老師甚至必須自己操作實驗,更讓老師忙上加忙,即使大學老師的職稱看起
來光鮮亮麗,身上的壓力外人難以想像。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611464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87.8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fterPhD/M.1645503746.A.B01.html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