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確實感到過挫敗,其實,你的寶寶恐怕更挫敗,只不過他是「寶寶挫敗,但寶寶不會說」罷了,因為他要的只是你的「真愛」,卻往往不見得能得到。
中產階級家庭的人初千日寶寶,面對這種求好習慣的爸媽,是很容易落入一種獨特「弱勢」—因為爸媽總是求「好」心切,卻鮮少有足夠時間做有質量的陪伴,他們總是期待高,還很容易以「投資報酬率」來衡量教養的CP值。
執行各種「以愛為名」的教養計畫,就算挫敗也會覺得一定只是努力不夠……,卻很少考慮過「或許這個計畫根本不適合我的寶寶」的可能性,忘了寶寶在這階段,唯一索求的可能只是你一次深情的回眸。寶寶作為這個教養計畫中的消極被動者,完全處於淹沒式的無能為力感中,只能被迫接受安排,總是抗議無效,除非爸媽開始在人初千日覺醒運動中意識到這獨特的中產寶寶弱勢,並開始從寶寶的角度反思,將寶寶納為主動參與這個教養計畫設計的重要夥伴。
取自《人初千日育兒全書》
……………………………………………………………..
各位朋友,早安:
這一篇聚焦在中產階級育兒觀的摘文,我猜能打中不少父母的心。用頭腦教養,強調目標達成率、強調陪伴的CP值、強調分數與成就,但相對少用心去感受,跟孩子之間深刻的連結。
如果我們用正向教養的態度,再重新看一遍鄭老師的主張,便知道要讓孩子有自信、為自己負責,從嬰兒時期,就可以透過觀察、傾聽孩子的反應來著力。建立親密關係,常常要邀請對方一起進入決策的過程,有適當地相互了解與分享情緒,有連結有共識,關係或家庭的運作便能順暢許多。
我認識有人在家庭裡採取強勢的作風,不商量不討論,大家都要聽他一人的話,他才覺得被尊重,或者自己的付出有價值。通常這樣的人,內在有相當大的不安全感,不願意好好傾聽自己的聲音,跟自己失連,也容易跟家人疏離。
說他強勢,他還可能不高興,會說自己做甚麼事都有先問過。然而,這種人的疑問句,都是命令句。像是「你要不要……?」,如果對方真的回答「不要」,接下來就準備要承受情緒壓力。
愛人,跟控制人,真的在感覺上差很多。家庭成員,包括孩子,常常變成這種人滿足個人需要的工具,卻又滿口「為你好」。
「請先跟我一起深呼吸,放下心防想想:你害怕失控的到底是什麼?你所愛的到底是什麼?你追求的『好』到底該用什麼來檢視?」
鄭老師的提醒相當重要,但就是有人,連自己的心防在哪裡都看不到!
有時讓人悲傷的是,有些父母剛開始其實也想要好好表現慈愛。但忙於生活,又不願意學習,也就只能走上傳統的老路,動不動就斥責、處罰,拼命合理化自己的做法,把自己受過傷的內在小孩深深埋藏。
讓孩子有機會練習成為他自己的主人吧,也讓我們好好專心過自己的生活。想愛自己,我們得要練習專注在自己身上,一直把時間精力花在管別人,很自然就會管不好自己。
祝願您,能用「心」愛人,而不是只用「頭腦」!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747864985784195/
……………………………………………………………..
人初千日真正的愛
【文/ 鄭宜珉】
學會「真正的愛」和「控制的愛」之間的區別,不但是人初千日家庭的任務,更是為人父母一輩子的功課。我們都想當個「好」爸媽,也一直這麼努力著,而做「好」每件事,總得有些計畫和實際執行的步驟,最好還有檢查表來評鑑,好讓我們端出好看的KPI圖表⋯⋯
咦?你發現了嗎?這種執行方法你是否也不陌生?我並沒有開玩笑,如果你還繼續閱讀這本書,沒有放下,一定對這種執行計畫的方式有種熟悉感,因為你正是我歸類為「中產階級」爸媽的一分子。
所謂「中產階級」在社會學上有嚴格定義,我得先向那些年教我社會學的老師們慚愧地說聲抱歉,我已經完全不記得那些拗口的定義文字。而且經過這些年社會的大量變遷,恐怕這些定義也不知變了幾回。所以我在此任性地把我認為的「中產階級」爸媽,直接定義成「吃不飽,但也餓不死的一群父母」,這絕不是戲謔的定義。
所謂的「吃不飽」是指包含我自己在內的我們,在成為爸媽時,無論經濟上、時間上、人力上,都沒辦法完全隨心所欲,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養資源,來游刃有餘地做出每一個完美的教養決定,並保證下一代好上加好;而所謂的「餓不死」則是指我們既然還能關切教養主題,就表示在應付自己的人生之餘,還有些「資本」和餘裕,讓我們「自認為」可以在對子女教養的方法上做出選擇,以保持下一代在社會上的優勢,甚至更上一層樓。
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在二○一九年出版的著作《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中,用「文化資本」(教育、品味等)、「社會資本」(人脈等)、「經濟資本」(金錢等)來稱呼這些「資本」。既然「中產階級」爸媽得在教養上投入並非無限取用的各種資本,自然會有形無形地檢視各種產出結果,這些教養結果就是藍教授在書中引用社會學家安德魯.索耶(Andrew Sayer)的用語:「教養益品」,也就是養育者所偏好追求的教養目標。雖然每個爸媽重視的教養目標不盡相同,但這些目標若達成了,一樣都會自覺是好爸媽,若無法達成,就容易懷疑自己在親職工作的效能,甚至懷疑人生。
而作為一個吃不飽但也餓不死的中產階級爸媽,如果你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通常會發現一直以來都還算努力,人生也不算太過失控。就像二○一九年的戲劇節目《俗女養成記》中,由演員謝盈萱飾演的女主角陳嘉玲一樣,無論目前是淑女或俗女,我們一直習慣努力地往淑女角色的結局邁進,而且會不斷檢視成果,來看自己的人生能否算得上一個「好」字。一個當了爸媽的中產階級也是如此,習慣掌控人生、按部就班學習、事情照計畫進行、不斷確認成果,畢竟,這是讓我們可以成為中產階級,並保持中產階級資格的好習慣,我們還不想放棄「好」這個字。然而,對大多數中產階級爸媽來說,養兒育女這件事因為沒有出現在過去的正式學習中,自己的寶寶更恐怕是人生第一次碰到最不受控的人生事件,沒有道理可循,完全不負責任,還隨時可能失控,若真要拿出KPI來檢視,恐怕會很難看⋯⋯在這從不缺壓力的時代和社會裡,想拿到「好」字印章好難,努力還不一定成功,人生至此充滿了挫敗感。
如果讀到這裡,你發現這的確是你的人生經驗,這些話也講入你的心坎裡,請先跟我一起深呼吸,放下心防想想:你害怕失控的到底是什麼?你所愛的到底是什麼?你追求的「好」到底該用什麼來檢視?
無論是否想過以上問題的答案,你知道嗎?如果你確實感到過挫敗,其實,你的寶寶恐怕更挫敗,只不過他是「寶寶挫敗,但寶寶不會說」罷了,因為他要的只是你的「真愛」,卻往往不見得能得到。中產階級家庭的人初千日寶寶,面對這種求好習慣的爸媽,是很容易落入一種獨特「弱勢」—因為爸媽總是求「好」心切,卻鮮少有足夠時間做有質量的陪伴,他們總是期待高,還很容易以「投資報酬率」來衡量教養的CP值;又由於中產階級家庭在各種條件上,鮮少是所謂高風險家庭,一般人因此很不容易從這個角度看到中產家庭寶寶的弱勢,使他們的弱勢向來是隱性的,不易覺察。多數中產階級爸媽無論是計畫性或非計畫性懷孕,當寶寶來臨,通常都會開始繪製各種教養藍圖;執行藍圖時,不但特別在乎外在評價,更往往因負有堅強的意志、優越的能力,能按部就班地控制各種變因,執行各種「以愛為名」的教養計畫,就算挫敗也會覺得一定只是努力不夠,而能再接再厲,堅持執行,卻很少考慮過「或許這個計畫根本不適合我的寶寶」的可能性,忘了寶寶在這階段,唯一索求的可能只是你一次深情的回眸。寶寶作為這個教養計畫中的消極被動者,完全處於淹沒式的無能為力感中,只能被迫接受安排,總是抗議無效,除非爸媽開始在人初千日覺醒運動中意識到這獨特的中產寶寶弱勢,並開始從寶寶的角度反思,將寶寶納為主動參與這個教養計畫設計的重要夥伴,甚至是老師與專家。也就是用傾聽(Listen)、觀察(Observe)、珍視(Value),以及賦權(Empower)的方式,來真正愛(LOVE)他們,回應寶寶濃烈的初戀之愛,並向他們謙卑學習。
這種「真正的愛」也是之前說過的成熟之愛,要練習當然不是簡單的事,何況你已經追求「好」這個目標這麼多年。所以接下來我想給你一點方向,告訴你在人初千日家庭階段,如果要同時照顧好寶寶和自己,你最需要追求的好不是從孩子的表現KPI來的,而應該做好根本的四件事,就是要以寶寶為專家、為師,學習找回:「好好的吃」「好好的睡」「好好運動」,以及「好好按摩」。這四個好好過日子的方法,能確保你在家庭進入人初千日階段時,還能保有身心靈健康的基本元素。當身心靈健康了,你才能和你的人初千日家庭一起繼續很有「LOVE」地好好過下去,而生命自會長成應有的樣貌。
.
以上文字取自
人初千日育兒全書:決定孩子一輩子生命品質的1000天
https://bit.ly/05100130-B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Nuturer【人初千日】寶寶專家平台
.
已額滿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台大社會系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Re: [問題] 社會系以後的出路- 看板SENIORHIG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台大社會系出路- 臺灣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台大社會系出路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大學碩班資訊集合站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台大社會系出路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大學碩班資訊集合站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台大社會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請問念社會系的出路是???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台大社會系評價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萌寵公園-2022年7月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台大社會系評價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萌寵公園-2022年7月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台大社會系出路的推薦與評價,DCARD、MOBILE01、PTT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台大社會系出路的推薦與評價,DCARD、MOBILE01、PTT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台大社會系出路的推薦與評價,DCARD、MOBILE01、PTT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網路上關於台大社會系課程-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網路上關於台大社會系課程-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網路上關於台大社會系課程-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Re: [問題] 社會系以後的出路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台大社會系出路- 臺灣大學板| Dcard - 水瓶女喜歡一個人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台大社會系ptt Re: [問題] 社會系以後的出路 - 藥師家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問卦] 台大社會是不是最有溫暖的科系?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Re: [心得] 台大社會所- graduate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心得] 100年度台大社會系考取心得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畢典致詞 #台灣大學
【「同理心」,比發大財讓我們更幸福的目標】Emphathy 和 Sympathy 有什麼不一樣?
這兩天從朋友的臉書牆上,看到不少人分享今年在台大社會系小畢典致詞當中,藍佩嘉教授說到了這麼一段,也讓我感到心有戚戚焉:
「在台大教書、讀書的我們,其實未必會成為「人生勝利組」,但無疑是教育制度中的得利者。我們享有的資源與特權,應該讓我們在未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不是用來評斷別人分數或薪水比較低、排除沒有機會的人。在社會學的課堂上,我們一再強調「同理心」是一種重要的素養能力,這不是要你同情不幸、可憐弱勢,而是能夠透過分析與比較,看穿結構與社會不平等的作用,進而反思自身的限制與盲點。
菁英資源和階級優勢提供了我們社會流動的入場券,但這樣的位置也構成視野的阻礙,讓我們看不見人們差別的處境、容易掉進個人主義的陷阱,甚至偏執於單一、扁平的評價標準。拉開距離觀察自己所站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更立體的社會圖像。不要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而要透過世界來認識自己。」
• 同理心,英文以 empathy 表達,表現的是 experience the feelings of another"
∙ 同情心,英文以 sympathy 表達,表現的是 understand the "suffering" of another。
用更具體的方式表達,empathy 像是 "I feel your pain.",而 sympathy 更像 "I am sorry you're in pain."
賓州大學以研究「恆毅力」為名的正向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 說道,很多人問他「熱情和毅力」真的那麼重要嗎?
她回答,說真的,你如果真的要我只能選擇一項的話,我更希望我的女兒們「有同理心、以及善良」。
【她將人格特質分為三種】
Heart: 感恩、慷慨、當個良善的人、給予愛的能力
Mind: 好奇心、創意、想像力
Will: 恆毅力、自制力、抗壓性、習得的樂觀 (learned optimism)
她認為除了認知能力外 (智育),學校應該擔起更大的責任,培養孩子上述三種人格特質。(有興趣可以查閱 KIPP教育體制 or 誠致教育基金會方新舟董事長近年的努力)。
在以發大財為終極目標、極速右派的台灣社會環境下,希望我們沒有離這些幸福、快樂的根源,越來越遠。
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遠觀自己、相互扶持,航向不確定的世界
.
藍佩嘉2019/6/1 台大社會系小畢典致詞
.
各位畢業生、各位家長、各位老師、以及現場的啦啦隊、親友團,大家好。很榮幸有機會代表台大社會系的老師跟大家說幾句祝福的話。其實,我自從十八歲高中畢業後就沒有參加過畢業典禮了,自己的大學、碩士、博士畢業典禮都沒有參加,原因有兩個:其一,因為典禮上的致詞通常都很冗長、無聊,其二,因為我的哭點很低,在這種場合可能變得非常狼狽。今天,我會努力讓這兩件事不要發生。
首先,恭喜大家順利畢業!過去這四年來,你們很認真地完成社會系繁重而紮實的訓練,你們不僅在課堂與圖書館裡學習,也進入不同的田野操作深入訪談、問卷調查、參與觀察,許多人也在社區、街頭、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等進行公共參與的實作,關心社會改革的議題。作為老師,我們從你們身上也學到很多。
我在過去八年來開授<<社會心理學>>的必修課程(大家都有修過,有些人還修過兩次),每一年的期末作業我都請同學回顧他們的親子關係與童年經驗,並且回答以下的問題:你的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來自怎樣的階級背景,對於他們的教養方式有何影響?又形塑了你怎樣的秉性與機運?修課人數在九十到一百二十位之間,每年我都大略統計了同學們家庭背景的分佈。平均來說,有一半以上的同學來自於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但也有一半是所謂的「第一代大學生」,他們的父母沒有機會唸大學,有些透過做小生意改善了經濟處境,也有一定人數的學生,來自勞工階級的背景,他們的父親是黑手、司機、作業員,他們的母親是店員、菜販、清潔工。
現場的畢業生中,如果你是家裡的「第一代大學生」,你應該感到非常驕傲,因為你
的努力突破了結構的限制。駱明慶、林明仁等學者利用台大校務資料或是全國的稅務資料
,都發現親代的收入、資產愈高,教育支出也越高,而子代越容易就讀公立大學、頂尖大
學。不論是在過去獨尊聯考的時代,或是多元入學的管道,都出現類似的現象。
但是,請不要忘記,在成長的過程中,你也受到學校老師及其他社會的善意支持。許多來自階級弱勢家庭的同學告訴我,因為遇到一位相信他的老師,因為未婚姑姑的細心呵護,讓他們接觸到更豐沛的教育資源與發展機會。當這些同學穿越階級界線或是跨過城鄉差異,來到台北、台大求學,這樣的經驗往往帶來許多非預期的文化衝擊。我也想告訴你們,這些不安全與挑戰所培養出的韌性與彈性,在未來都會成為你人生裡豐碩的養分。
許多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同學,看完我的研究論文後驚訝地說:「啊,原來父母為我做了這麼多!」當然,我相信你自己一定也很努力,但是,有很多像我們一樣努力的人,他們並沒有類似的機運,因而在遇到某個瓶頸時滑落了。所以,請你記得,形式上的「公平」,並不是實質的平等。
在台大教書、讀書的我們,其實未必會成為「人生勝利組」,但無疑是教育制度中的得利者。我們享有的資源與特權,應該讓我們在未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不是用來譏笑別人分數或薪水比較低、排除沒有機會的人。在社會學的課堂上,我們一再強調「同理心」是一種重要的素養能力,這不是要你同情不幸、可憐弱勢,而是能夠透過分析與比較,看穿結構與社會不平等的作用,進而反思自身的限制與盲點。
菁英資源和階級優勢提供了我們社會流動的入場券,但這樣的位置也構成視野的阻礙,讓我們看不見人們差別的處境、容易掉進個人主義的陷阱,甚至偏執於單一、扁平的評價標準。拉開距離觀察自己所站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更立體的社會圖像。不要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而要把世界放在你的中心。
我也要感謝在場的家長,當初,你們的孩子在選填志願時,能夠尊重他們的選擇,後來,也沒有逼著他們轉到貌似較有市場價值的科系。身為父母或老師,我們的角色是什麼?我想借用心理學家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比喻,我們要做孩子的園丁,而非木工師傅。木工師傅在意的是精確規劃,企圖降低混亂與不確定。但其實,教養更像照顧一座花園或菜園,我們只能定期澆花施肥,給予充分的日照與安全的環境,大自然、風土、天候都充滿不確定性,開花與結實令人驚喜,但蟲害等意外也難以避免。未來的路上,請繼續給予孩子們支持,讓他們有摸索與嘗試的機會,讓他們逐步打造自己人生的藍圖。
為人父母者,需要提醒自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人子女者,也要記得「你的爸媽不是你的爸媽」。我不贊同父母理所當然地要求孩子承擔感恩或回報的義務,但我也不認為子女有把父母無條件的呵護與支持當成天經地義的權利。待會請抱抱你的父母與家人,他們也是脆弱的、他們也有自己的人生與困頓。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中,讓我們摸索照護彼此的方式、尋求相互滋養的可能。
各位畢業生,你們即將離開這所系館、這個校園,甚至這個國家,航向下一階段的人生旅程。出發前我想送給大家四個社會學的護身符,希望它們在未來的道路上陪伴你,就像我時時提醒我自己:
首先、帶著做田野的勇氣體驗起伏的人生。十多年前我開了一場小型眼部手術,當醫生剝開我的角膜、完全沒有光的那一刻,我感到極端的恐懼,突然我想到可以這樣鼓勵自己:「你就當作在做田野觀察好了!」瞬間我勇氣充滿,細心「觀察」(雖然看不到)醫生說話的口氣與動刀的方式,好像回去可以寫兩頁田野筆記。我跟大家保證,未來的人生絕對比統計考試、研究法團體報告來得困難許多,你一定會犯大大小小的錯誤,你難免會經歷失敗與挫折,你必定會有時感到徬徨無助。這些時刻,我希望你能帶著做田野的心情來面對人生,不論研究發現為何,過程本身便是重點。祝福你內心中有不滅的田野魂,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燃起勇敢與堅持的火苗。
第二,懷著好奇心擁抱多元、不確定的世界。不安全與不確定已成為當今世界的常態,產業與科技日新月異,全球與在地交互影響。大學教育能提供給你的,不是人生的地圖或說明書,而是探索的羅盤與工具箱。我希望你們的眼神中能永遠閃爍好奇的光芒,視不安全與不確定為改變與創新的契機,不斷質疑單一的框架或二元的分類,同時尊重不同的文化價值、生活方式、家庭組成,因為,唯有在生態多元的菜園裡成長,我們才能欣欣共榮。
第三、時時反思自己,重建結構的磚牆。過去有些同學跟我說,社會學學得越多,越感到無力。課堂上談到的問題,父權、種族歧視、階級不平等,感覺都是我們無力改變的巨大結構。大家要記得,我們從來不是自外於「結構」,我們就是「結構」的一部份。如果結構像是一道牆,這道牆之所以被築起,是因為每個人都貢獻了一塊磚,也就是說,結構之所以延續再生產,是因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習焉不察地「做性別」、複製種族刻板印象、漠視階級不平等。牆既然是人們打造的,當然也就可以由人們拆除、重建。改變絕非一蹴可幾,但絕對是可能的,讓我們一塊一塊磚頭地來吧。
最後,我期望你們能夠溫柔地對待自己、扶持他人,做一個凝聚社會的照護者。也許有一天你會成為父母,或者,你會用其他的方式來共同拉拔下一代的孩子。你不需要發大財、成為台灣之光,甚至征服宇宙,但祝福你們能成為更好的照護者,滋養自己,也扶持他人。謝謝大家。
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台大社會系出路- 臺灣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2021年5月25日 — 各位學長姐好,我是這屆台大社會系的新生。當初因為分數剛好可以填這個系,然後本身不算排斥這個系在學的東西再加上平常仰慕的一些作者也有台大社會系 ... ... <看更多>
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台大社會系出路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大學碩班資訊集合站 的推薦與評價
QS大学学科排名-社会学: 2022年排名第301位, 2019年排名第251位. 大學科系第一類組科系介紹文史哲/法律 ... ... <看更多>
台大社會系評價 在 Re: [問題] 社會系以後的出路- 看板SENIORHIG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轉一篇舊文
作者 ccy1985 (正) 看板 CareerPlan
標題 Re: [問題] 社會學系是在幹麻的?
時間 Mon Nov 24 01:02:08 2008
───────────────────────────────────────
※ 引述《recreate (Meng)》之銘言:
: 下禮拜一要填學校推薦
: 看到社會學系,但不太知道他的資料
社會系是在學甚麼?相信這是很多念社會系出來的人也無法回答的問題。
因為大多數的人並沒有認真念,遑論知道這學門究竟是在學甚麼。
其實"社會學"系,sociology是指社會"學"
這是一門專門的學門,但是並不是一門高度整合性的學科,它包含許多相互競爭的理論
典範與研究方法,而且保持開放的態度,容納引用其他學科的觀念。因此,你會看到一
大堆學門,後面套上個社會學,諸如:法律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
: 我想知道,社會學系是在學什麼??
所以針對不同學校社會學系安排,會有不同課程訓練,但主要一定會有:
基礎社會學概論,社會學統計,社會學研究方法,社會學理論等等。
社會學所培養的是一種"社會學的想像",運用不同的角度去思索你的生活世界,
討論其中你視為理所當然的,被無所不在的權力制衡的日常生活現象,
因此,你獲得的並非是專業的技能(也有,稍後我們討論),而是一種洞悉生活的視野。
: 出來可以從事哪方面的工作??
如果你的社會學統計很強,量化資料處理很行,相信我,你絕對找得到工作,我有認識的
作民意調查跟市場調查,相當有前途(錢途)。
如果你研究方法很強,相信我,調查研究機會一堆,我打工接case訪談也賺不少
如果你社會學觀點很強,趨勢分析是門好職業。
如果你理論很強,那我建議你,再進修,拿個碩士,很多機會等你。
如果你念了發現興趣不是很濃厚,那我告訴你,去雙修或輔系,社會學是最好跨行的,
而且你會發現你的思維能力比其他人好很多。
: 請大家幫忙~~謝謝
: 順便帶問其他科系的同樣問題 "大眾傳播""
學門領域無分高低,有分高低的是"人"
我認識很多人,他們有所成就,是因為他們上進,努力,也剛好抓到機會。
我看到很多社會學系的人,出社會,與他自身大學四年訓練一點毫無關係,出路不好,
拚命抱怨,大學浪費四年。我也看到幾位學長姐,運用他的所學,不見得作相關行業,
但各個功成名就,年新百萬起跳。
有人說念會計好,但是成功的就那些,
有人說念財經好,我看到更多從事相關,然後在賣場賣基金保險,
有人說理組好,我只能說我看到很多高級代工,
各個領域都有傑出或不傑出的,成功有人,不成功更多。
時也,命也,運也。
如果你能在某個領域出類拔萃,管你是何領域,都是有前途。
如果你大學念四年玩四年混四年,那你乾脆直接出社會累積經驗累積年資,等你想通了
再念。
在幹譙人文社會科學無用的人,有誰真正下過苦心在這學門上。
術業有專攻,只要你有興趣,有心,必能出頭。尤其這種冷門學科,正是一遍"藍海"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202.97
--
很遺憾,學界是這副德行。
大學不再值得尊敬,教授的社會地位也沒多高,都是我們這些大學中人自己搞砸的。
我們都把希望放在下一代,但又不斷地把下一代教壞,提供的只是壞榜樣而不是讓人
追求的典範。下一代有樣學樣,好的不學專學壞的,我也不知道到底該責怪誰。
劉從葦,〈或許,只是想放棄的藉口〉(200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8.81.15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