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微旅行|走逛 #卑南遺址公園,一起穿越時空話卑南。
🤓🕵️♂️👨🔧🪓🌳🔍
遠離市區,卑南遺址公園愜意而迷人,眼前一片閑靜而遼闊的大草皮,是台東市民私藏的散步秘境,知道這裡存有遠自三千年前的聚落遺址,卻從沒想過竟是隨處就可能出現於腳下地面的這般豐碩。
熱愛考古研究的人,對人類生命的來源與意義特別執著,一次次地調查與守護,隨著時代更迭,留下了如今臺灣考古史上最完整的聚落型態與資料。一起跟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腳步,進入三千年前的在地生活想像,石板棺、家屋、飾品、生活器具,每一樣出土、每一道發現,都是珍貴無比的無聲述說。
-
微旅帶你散步:卑南遺址公園-月形石柱、考古現場、戶外史前家屋展示、館內展示廳。
#一場真真實實的文資保存戰
#考古原來是一個代代延續的責任
#穿越時空話卑南
#欣賞出土的精巧珍貴古文物
一趟卑南遺址公園的環境教育,貼近史前文化,聆聽關於卑南文化的起承轉合。
👉新文:http://www.zztaitung.com/19659/beinan
相關報名資訊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遺址公園
聯絡電話:089-233466
#臺東環教微旅行
臺東環教遊學趣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News金探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News金探號】東台灣溫泉評選 住宿玩樂大PK 00:00 東台第一景 知本溫泉享譽國際 13:28 霧鹿住宿景點攻略 達人溫泉推薦 26:47 瑞穗溫泉高CP值會館 花蓮溫泉推薦 38:30 安通超值溫泉飯店 人氣伴手禮 #News金探號 #東台灣 #溫泉 -- 主持人:王軍凱 呂佳...
台東 石柱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悠長四季假期】
歲月是把殺豬刀,才落了秋葉,又紅了櫻花。這是一個不曾計劃、無法想像的悠長假期,在全世界都封城鎖國蕭瑟之際,我還可以灑脫做一個清都山水郎,年中無休地登高賞秋紅的落葉松、漫步在二○二一年第一場細雪紛飛、獨自泡在礁溪溫泉、在梅花樹下喝梅酒大唱《梅花》、在新社的香水櫻花隧道下感懷、醉到在阿里山芬芳的紫藤花叢中、登上高山千年森林地衣中泡茶、再潛水進澎湖海底的薰衣草森林、狂歡於世界三大宗教盛事大甲媽祖遶境、去台南尋古溯源、去台東看史前人類石柱陣、最大的嘉義市國際管樂節踩街嘉年華令我大開眼界、再到高雄佛光山靜修……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直到窗外雨潺潺,仲夏闌珊。疫情殺個措手不及。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真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鄉關何處何處關?別時容易見時難。
除了抵台被家居隔離的首半個月,我每個月都在島內及離島旅行及拍片。原來我這一年已經馬不停蹄去了六個直轄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以及三個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十一個縣(宜蘭縣、新竹縣、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花蓮縣、臺東縣、澎湖縣)!台灣面積比香港大三十三倍,而且超過三千呎的山兩百多座,加上緯度比香港高,即使同一景點,四季美景皆不同。
快樂不知時日過,忽然一年又生日。疫情前一年,我安排了在阿拉斯加的公主郵輪上慶祝自己入五。疫情曠日經年,今年生日去海邊無名民宿中閉關三省。
今日 @頭條日報 專欄: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221/20210910/945964/專欄-非誠勿遊-悠長四季假期
#頭條日報 #非誠勿遊 #項明生 #台灣 #生日
台東 石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在台東看到倫敦巨石陣】
「讓你久等了!」
颱風吹襲台灣,風雨飄搖之際,我到了台東火車站旁邊的這個卑南文化遺址公園。空無一人的綠草如菌之上,十多支高達三至四公尺的巨大石柱屹立於風雨之中,等待了我三千年。石柱頂尖被挖空了一個兩個的圓洞,石柱全部方向一致,朝着東北,指向日出的太平洋。
「怎麼那麼眼熟?」
對一個遊歷豐富的文明愛好者來講,不可能不眼熟:同樣的史前巨型石柱陣、同樣的圓洞指向,甚至同樣的天文密碼,還出現在相隔一萬公里之外的倫敦郊區Stonehenge巨石陣;我還去過歐洲最邊緣的小島Orkney上的布羅德蓋石柱圈,和這些卑南石柱一樣都朝向大海;以及亞美尼亞的Sisian史前巨石陣,和卑南石柱一樣石頭頂都有圓孔,方便觀察天文。
英國巨石陣已經被圈起來,遊客不能進入,但知名度較低的Orkney石柱、亞美尼亞石柱都還可以一親芳澤,和眼前的台東卑南石柱一樣零距離接觸。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還是所有智人相同的思維模式?這些橫跨歐亞大陸的史前智人們,在三千至五千年前,放下了手上的石斧,商量結合全村之男丁,用盡方法將上噸的巨大石柱又推又拉集中到村莊中心,然後在柱頂打圓洞、測量方位,最後地上挖坑,合力豎立起來,到了夏至及冬至的那天,太陽準時會由柱頂的圓洞中升起及落下,智人們就在石柱下唱歌跳舞慶祝。
那個洪荒時代,文字還未出現,秦始皇還未出生。台灣的東部沿岸,就出現雷同歐洲、亞洲的新石器文明,各地的史前智人們並沒有任何交流或觀摩機會,但就各自仰望天空思索,找尋上帝,然後不約而同地,紛紛豎立巨石柱,不是巧合,而是地球村民同源同種的最早證據!
今日 @頭條日報 專欄: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221/20210827/943388/專欄-非誠勿遊-在台東看到倫敦巨石陣
#頭條日報 #非誠勿遊 #項明生 #台灣 #台東 #巨石陣
台東 石柱 在 News金探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News金探號】東台灣溫泉評選 住宿玩樂大PK
00:00 東台第一景 知本溫泉享譽國際
13:28 霧鹿住宿景點攻略 達人溫泉推薦
26:47 瑞穗溫泉高CP值會館 花蓮溫泉推薦
38:30 安通超值溫泉飯店 人氣伴手禮
#News金探號 #東台灣 #溫泉
--
主持人:王軍凱 呂佳宜
電視首播頻道:非凡新聞台
每週六日晚上:22:00-23:00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IbsX8ZzX5A/hqdefault.jpg)
台東 石柱 在 沙發上的考古學Armchair Archaeology - 月形石柱是台東卑南 ... 的推薦與評價
月形石柱是台東卑南遺址唯一仍屹立的石柱,高度將近4公尺,由板岩製成,石材可能來自中央山脈。它的周邊仍有幾個留有根部的石柱。... ... <看更多>
台東 石柱 在 卑南遺址公園簡介影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卑南遺址公園面積約30公頃,是一個集遺址、原住民風貌及自然景觀的公園。園區除了有卑南遺址最重要的遺址--月形 石柱 外,亦於遊客服務中心展示廳展示 ... ... <看更多>
台東 石柱 在 卑南與都蘭山遺址群- 精華區NCCU99_ETHNO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Anthropology 看板]
作者: pochan (神啊,多給我些ptt幣) 看板: Anthropology
標題: [轉貼]卑南與都蘭山遺址群
時間: Wed Mar 12 13:49:26 2003
轉貼自新臺灣周刊第263期(2003/2/27)
原址為
https://www.newtaiwan.com.tw/News.asp?Serial=01200302272434&Class=特別企劃
卑南與都蘭山遺址群 [文:江冠明,第362期]
依舊冷冷佇立空地上的「月形石柱」,被現代人忽略那麼久遠,
竟然支撐這麼多關鍵性論述,也肩負那麼多昏庸的文化政策,
台灣人有幾人了解到卑南文化遺址是可以與秦始皇兵馬俑、
三星堆,甚至與南美洲馬雅文化相比重的世界文化遺產呢?
卑南遺址為卑南溪南岸河階,在十九世紀末日本學者注意聳立
板岩石柱,一九三○年人類學者鹿野忠雄注意到花東縱谷和台東
地區的各種石柱與石棺,一九四五年,學者金關丈夫與國分
直一首次發掘,王宅北邊的石柱下挖掘,推測版岩石柱是
屋址結構,王宅屋旁原有六根石柱,目前已被農民清除夷為農地。
考古學者劉益昌指稱,一九八○年代初露出地面的石柱還有六根
之多,但現僅存一根「月形石柱」豎立在文化園區外。
◆得不到政策性保護
「月形石柱」過去有如囚犯被兩米多高的鐵欄杆圍住,
觀賞者必須往欄杆縫隙窺視,難以坦蕩凝視它,
冥想卑南遺址佇立數千年的文化意義。近年,隨著本土意識的覺醒,
官方與少數學者才注意到數千具石棺遺址群的重要性。現在,
卑南遺址的地標「月形石柱」,採用低矮的木柵圍住,
讓它展露在遊客面前。
過去,台灣考古學界一直有重中輕台的中原歷史觀,至今依然,
文化與媒體界依舊會刻意炒作秦始皇兵馬俑,和三星堆文物,
刻意淡化卑南遺址與花東石柱石棺等遺址群的文化意義。
悲慘的是,卑南文化不僅得不到政策性保護,
導致數十年來任憑農戶開墾,石柱石棺被盜挖破壞,
連同出土二十多年的卑南文物也無法獲得學術研究的尊重與肯定。
世界級的文化遺產被台大考古學系霸佔二十年,連國立台灣史前
文化博物館成立,開館展竟然無法正式展出與召開國際性學術研討會。
荒謬的是,籌建與開館館長陳義一竟然以台中縣展過的二手展
「故宮百件珍品」為開館展,暴露卑南文化研究的無能與昏庸,
成為台灣博物館界之恥。
◆具備三項優越條件
花費三十億十年籌建的史前館,面臨學術研究不足、
展示無力、遺址破壞、和未能召開國際卑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諸多缺失,
被列為潛力點,不知是諷刺,還是幸運。
掌有史前館與卑南遺址行政權限的內政部與教育部,
是否應該檢討過去十多年執事官僚的施政缺失,
藉此做為目前執事官員們的未來行政評鑑,尤其是尊重與配合文建會
對本案的建議,讓台灣文化遺址受到合理的尊重。此次參與評鑑的
學者杉尾伸太郎、大野 涉、Bruce R.Pettman和西村幸夫共同認定
卑南文化遺址是高度價值且完整的考古遺址,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第三項標準。
教育部作了正確的抉擇,調派考古學者臧鎮華擔任館長,
重振館務與學術研究,擺脫教育部官僚作業的弊端。
針對這次被列入文化遺產,臧鎮華館長比較分析卑南
遺址與東南亞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文化遺址,卑南遺址具備
三項素質優越的條件,一、最大的石板棺遺址群,達一千五百具之多。
二、二萬件的精美玉器與陶器出土量,三、三千年前完整的聚落型態。
泰國班清聚落、韓國河順、江華巨石群這些已被列入的文化遺址,
都比不上卑南遺址。
◆月形石柱在公園外
目前,最迫切的保存問題,遺址菁華區並未完全收購納入。
一九九三年公園東側保護區,地主挖掘長三十米寬二十米深約一米多的土坑,
露出數十具石板棺。經探坑挖掘後,採集四千多件陪葬品。
事後進行探測,園區東側為遺物密集區,表土層下一公尺就是遺址所在,
地主現在依舊進行果樹種植,樹根可能破壞遺址。史前館已經徵詢地主,
多數願意讓政府收購,但是多年來政策延宕,內政部、教育部與台東縣府
未能立竿見影,導致遺址菁華區任人開墾破壞,
令人懷疑政府對文化政策的決心與魄力。
今天,依然豎立在卑南公園區外的「月形石柱」,恐怕是最大的
政治諷刺,它依然獨立於卑南文化公園土地之外,未納入保護。
不知道內政部、教育部、與台東縣府執政官員們的政治責任在哪裡?
是基層官僚延宕昏庸?還是高級主管魄力不足?
針對被列入文化遺產,追問臧鎮華館長當前最迫切的問題在哪?
他認為推動卑南遺址的文化地位,有三點當務之急,
一、政府應該擴大收購潛藏卑南遺址的土地,
目前僅收購卑南文化公園十八公頃,劃定保護區內九十公頃尤其是東區
密集菁華區都未收購,使遺址面臨立即破壞危機。
二、加強學術研究,部分人類學者對台大、史前館方無法公開
基本研究資料,導致研究停頓頗有微詞。究竟是台大與史前館內
經費不足,還是研究者的能力有限呢?這是卑南文化研究的危機。
三、加強國際宣傳。
◆文化歸屬尚待研究
其實二十年前卑南遺址千具石棺出土的照片,
就足以成為世界考古與文化學界的焦點,但是,
二十年來台大受政府委託挖掘九次的圖片與文物
變成台大學者的私藏品,不能公開宣傳,
連開館展都不願提供促成,由此可見國際宣傳也是危機重重。
此次,卑南文化遺址勘查時,西村、杉尾、大野等學者主張將都蘭山
納入卑南遺址範圍。因為,史前族群認定都蘭山為聖山,
應該被列入核心保護區。
在都蘭山區出現數量很多的石棺石壁,甚至很多人為的
陰陽石柱,經常在東海岸挖掘的考古學者劉益昌表示:
「卑南文化遺址不應該孤立來看,它應該與都蘭山周遭的遺址關連。」
雖然,東海岸與花東縱谷出現諸多的石柱石棺遺址,
從過去日本學者到今天台灣學者,提出眾多族群分佈的學術假設,
約略可以歸納兩派說法,一派認為都是隸屬於卑南文化,
一派認為是麒麟文化和其他文化層相摻雜。
關於石柱的假設也出現兩種論述,一種指稱是祭儀用的祭台,
一種指稱有些是屬於屋牆的結構。台東火車站後山巒上的「月形石柱」,
就是祭儀說與屋牆說的爭議點,也是充滿歷史遺址想像的論點。
卑南文化遺址的重要性,是它涵蓋的文化年代從一千五百到三千年不等,
這個時間歷程正好是卡在台灣南島族群擴散與分佈的年代,
也是互動與消長的年代。
棲息在卑南遺址邊的現在南王卑南族,在口述傳說中卑南文化人有過征戰,
與其他相關傳聞,那麼卑南文化人最近的消失時間是一千五百年,
那時發生什麼事?還有淡水河口十三行聚落遺址也是逼近
一千五百年?那時的台灣原住民的聚落文化會是什麼景象呢?
◆劉益昌提想像假說
以人類步行每日四十公里的腳程,卑南遺址過河往都蘭山約二日行程,
如果卑南文化人有行舟能力,那麼以卑南遺址周圍一百公里半徑,
似乎很容易產生族群分佈與互動的關連。
卑南遺址出現的石棺量和石柱,展現石材產業組織化,
甚至推算「月形石柱」四米的柱高,引用屋牆論學說,
那麼那是一棟挑高三米以上房舍,
這樣的房舍的主人會是誰?誰有能力去建築?
他的經濟能力能夠負擔多少人力去建築這樣的屋舍?
用什麼工具製造?作什麼使用?
學者劉益昌提出充滿浪漫想像假說,卑南遺址可能是
三千年前的台北,它是行政經濟的權力中心,
挑高三、四米的石柱房舍在三千年前可能是現代台北的
摩天大樓與行政中心,加上三千年前卑南聚落遺址位置是卑南溪口,
更可能是通商口岸或貿易核心,很類似淡水台北的城鎮發展關係。
因為從事全島各地的考古挖掘,劉益昌注意到卑南遺址出土玉器圖像的多樣化,
幾乎與台灣各地考古現場的玉器有相重疊現象,可惜卑南遺址研究出版不足,
他無法進行精確的比較分析。
有人對玉器的多樣化與出土量,推測卑南遺址是玉器的
製造中心與製造者,劉益昌提出相反的論點是消費者。
因為卑南文化人所擁有的石棺數量,以及各種石柱數量,
遍佈在東海岸與縱谷來看,這些文化群彼此間有互動關係,更重要,
卑南溪北岸的都蘭山鄰近台地也有類似石棺石柱,
他認為卑南文化人擁有發達的農業和採石業,
才有可能支撐採礦與運輸、製造工人的食物,
加上來自各地產出的玉器,卑南人掌控當時的政經權力。
◆考古派系暗藏危機
臧鎮華館長對卑南遺址,懇切呼籲這些需要加強學術研究來了解,
去年考古學界開會,他特地帶領數十位學者到東海岸、卑南遺址等地探訪,
來訪學者都驚訝台灣竟然有這麼優質的文化遺址,
然而八仙洞寺廟林立又令學者們困惑矛盾,台灣政府竟然如此對待文化遺址。
其實,台灣政府縱容在文化遺址蓋廟,與炮轟千年古佛的激進回教徒,
都是沒有文化的文化現象。為了推動學術研究,
臧館長計畫與澳洲大學進行國際合作研究,這些都是值得期待。
如果部分台灣考古學界這麼無能,倒不如開放給日本、澳洲,外國人研究,
也許透過國際研究,加速卑南文化遺址國際化宣傳的最好策略,
相對這也暴露台灣考古學界派系新陳代謝失調,
與學閥鬥爭的惡象。這恐怕才是卑南文化遺址的最大危機。
依舊冷冷佇立空地上的「月形石柱」,被現代人忽略那麼久遠,
竟然支撐這麼多關鍵性論述,也肩負那麼多昏庸的文化政策,
它等待被發掘,正如其他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點。
台灣人究竟瞭解台灣有多少,有幾個人看穿歷史的真相,
有幾人了解到卑南文化遺址是可以與秦始皇兵馬俑、
三星堆,甚至與南美洲馬雅文化相比重的世界文化遺產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9.138.231
※ 編輯: sheisallthat 來自: 140.119.138.231 (03/17 11:3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