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這個女星的,我恭喜你們經歷過台灣戲劇的黃金年代。
那個不輸給香港、美國的年代
她叫做葉童,是活躍相當久也相當有實力的演技派女星。
她在1982年出道,當年就以第一部電影作品《烈火青春》得到香港金像獎最佳新人提名;當年的她不過20歲。
而在啟蒙導演梁普智的教導下,響雷劈開天靈蓋、打通任督二脈的葉童,更是在隔年就直接拿下金像獎的女主角(作品 : 《表錯七日情》),這不過是21歲的她所拍攝的第五部電影作品而已。
是湊巧嗎?
她在隔年,再度入圍最佳女主角,而且六年後入圍最佳女配角;八年後更直接同時入圍最佳女配角,再次奪下最佳女主角。
-------------------
她在兩岸三地最有名的作品莫過於是《新白娘子傳奇》,這套至今連主題曲都不時有人翻唱的火紅連續劇中,有我認為古裝妖精女鬼第一神的女星趙雅姿(後來劉亦菲的小龍女扮相,頂多能跟上她而已);還有後人只能模仿,但難以超越的法海(乾德門飾演)。
而葉童呢?
在裡面扮演白素貞的丈夫--許仙。
有觀念的人可能會想 : 那是個男生耶?
沒錯。葉童在裡面是扮演男生。
葉童扮演男生,在台灣不是新聞。
她在台灣的第一部連續劇是《碧海情天》,也就是我這篇貼文上的這張照片。
這裡面,她像早乙女亂馬一樣變男變女的穿插劇情中,不管是男是女扮相都好得驚人。
這是她在台灣第一部連續劇,卻不是她第一次女扮男裝;因為早在《碧海情天》前的電影《笑傲江湖》中她便飾演令狐沖(許冠傑)師妹岳靈珊,在片中葉童就以男生扮相都出場了。
(《笑傲江湖》是1988年拍,89年底完成,1990年上映;《碧海情天》則是1990年拍,1991年開始播)
而《笑傲江湖》中的男生扮相讓製作人楊佩佩相當滿意,所以(大學在香港念過的)楊佩佩便從香港找來了葉童擔任女主角,而且以男裝亮相。
當年,也是港台合作相當緊密的黃金年代;兩邊的藝人都常往對面去,也才有了我們輸出的歌手、演員,以及香港來的四大天王、潘迎紫、劉雪華、葉童、劉松仁、苗僑偉等。
而《碧海情天》在台灣開出紅盤(李宗盛的《凡人歌》至今傳唱),讓葉童直接在已經火熱的台灣影劇圈中殺出一條血路。
緊接後面的《新白娘子傳奇》更是讓她在兩岸三地炸了鍋,之後在兩年內更同時間拍了4個連續劇與16部電影--(1991年《跛豪》入圍最佳女配角,《婚姻勿語》直接拿下最佳女主角)--不管是產量或實力都強的沒話說。
而《新白娘子傳奇》之後便是另一個炸鍋神作《倚天屠龍記》,這是金庸宣稱改編的最好的連續劇;葉童延續著白蛇傳裡的許仙,繼續在裡面也有男裝女裝的扮相。
而且,因為一人分飾兩角(殷素素、趙敏)的她演技真的精湛,竟也被金鐘獎提名為最佳女主角。
我覺得其中有趣的是,她在連續三部連續劇中都有男生扮相,這是很有意思的。
因為女扮男裝一般來說很有難度。
找個太漂亮的來扮演,一般沒有說服力。
例如《碧海情天》裡面的張玉嬿也扮過男裝,真的普普通通;這說明男裝也不是人人都能駕馭,更不是漂亮就好。
那要找個本來就像男生的女生來扮男生,那根本也就不用扮了啊......
------------------------
《碧海情天》這套連續劇,其實在優吐上面已經有了一陣子。
保證正版,因為是由中視自己上傳的。(這其實很聰明,因為反正中國那邊也有很多盜版了,台灣也有管道能看;與其抓或人家不想買光碟版,不如自己開一個優吐頻道,自己還能多少賺一點點閱率收入)
而我也就是昨天把整套看完的。
看完之後,我只能說當年的劇本跟演技,都不是現在戲劇可以比擬的。
現在的戲劇,男女主角英俊漂亮就好,而演起戲來呢...........只要英俊漂亮就好。
反正他們就是臉癱的講完台詞,外型完整姣好就行;大家一樣看的不要不要的。
而當年的演員們,無一不是表情、台詞、對話清晰度、肢體語言全部都到位的。看著他們嘻笑怒罵、蹦蹦跳跳、哭泣大喊,都會覺得毫不違和。
同樣是嘻笑怒罵、嬌羞怯懦,現在演員看起來都很假。
同樣蹦蹦跳跳,現在的看起來很傻(所以一般不會看到演員蹦跳)。
同樣哭泣大喊,現在演員就是臉癱瘓的流眼淚就搞定。
而現在的演員甚至連放狠話,都是臉癱瘓或是故作高傲的皺眉的唸完台詞就了事(從台灣霹靂火大量生產壞人之後,就大抵如此)
說到頭,其癥結在於以前有演員訓練班,訓練出來的都是有品質的;就算為了票房找偶像,又或是當紅的沒空,找人來頂,也都是有品質的人選。(例如,像電影的《笑傲江湖》本來是張曼玉,後來讓葉童頂上;本來的任盈盈是葉蒨文,後來是張敏頂上.....)
但從2000年前後,很多當紅偶像被找到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們聲量高,反正沒演技;沒表情、臉癱、台詞講不清楚也無所謂,只要大家看到偶像上鏡頭就高潮了。
這也是為何現在很多大約三十歲的朋友,回去看舊的偶像劇(例如那個跳舞打架的....),會覺得很尷尬的原因;因為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
真的不是我以古非今,而是我說出了為何現在的人都覺得老片好看(2000年之前的電視劇與電影)的癥結;所以為何電視台老播老片、大家記得最牢的也是老片。
不信的人,真的耐下心來看看老連續劇,看個完整三集就能知道。
而在看完《碧海情天》之後,讓我開始對老連續劇有了信心,這讓我會想繼續往下追看看《京城四少》或是《賽金花》、《包青天》之類的電視台上傳戲劇。
-----------------------
當然,也不是沒有缺點的。
因為主角跟老演員(張冰玉的滅絕師太之類的)飾演的配角太強大,所以臨時演員就真的台詞生硬到讓人很出戲;但這是相對應的。
太強的主角就會讓臨演顯得格格不入,因為技術有落差;而現在的連續劇,反正連男女主角都臉癱了,臨演只要能好好念完,大家也就不覺得突兀了。
-------------------
最後談一下《碧海情天》。
雖然好看,但有點虎頭蛇尾;中間的編排也不夠緊密;基本上就是幾個元素來回的套用。
男主角失蹤、女主角失蹤、男主角疑似死亡、女主角疑似死亡、配角疑似死亡..........
女主角闖禍、女主角老爸大怒、男主角被抓、女主角任性要爸爸去救、爸爸不聽就找奶奶求救、爸爸被罵之後去救..........
每到緊要關頭,男主角對女主角大吼(或倒過來)然後雙方就誤會了......男二(沈孟生)就出來跟女主角變得親密一點;然後男女主角講開後,繼續親密............之後又因為某事件大吼鬧翻.......的周而復始。
#就這樣弄了53集
反而是最後一集,趕急著把劇情終結,很多地方都沒有交代,讓人覺得虎頭蛇尾了點。
但我想畢竟後面的《新白娘子傳奇》、《倚天屠龍記》又或是《帝女花》之類的作品本來就有一定程度的原著可以參考改寫,所以劇情上豐富一點是正常的。
但《碧海情天》是編劇無中生有的,要湊足53集劇情本來就很難扎實的不重複;但光是以一班子的硬底子演員來詮釋,其實也具有相當水準了。
總之,我是推薦的。
若是有點年紀,可以看來回味;若是當時還沒出生,沒有躬逢其盛的讀者,真的也很推薦去看看。
反正不花錢,也可以看看現在很多檯面上的大師級演員,當年有多年輕,多鎮得住場面。
.
.
.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比較起來都是重傷害
#當年台港影劇真的輝煌無比
#但是已成追憶
#不說香港已經不再
#兩岸三地的演藝生態也逝者如斯了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台灣傳奇蛇的眼淚 在 胡嘎的馬德里鬧城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寫不盡道不完的西班牙傳統市場魅力與樂趣🥳】
#文章冗長算是一篇報導兼廚房記事
#家常菜賣相不好不是美圖敬請見諒
#從市場到廚房🔪
話說俺最近政治感觸文有點多(奇怪沒被退追蹤難道follow我的都是同溫層)(這樣很好),不過日子還是要照常好好過,那就回歸一下我的舞台,前幾天說好要大寫特寫的傳統市場文來了~
#是有人說很想看嗎🤔
#其實沒有😅
不管,我就是要寫,寫100次也不厭倦!因為「上傳統市場買菜」這件事的樂趣真的是無窮無盡啊!越常到市場走跳,認識的攤販就越多、學到或自學的食物知識也越多,而且能透過山珍海味的輪番上陣與下莊,感受到季節的更替和時節的變化,有時候逛到自己都被天地的恩賜所感動了!
#俺真的就是這麼感性😜
好啦,切入正題,本來想分三四篇寫但是怕自己虎頭蛇尾(as always),就一口氣寫完我最近上咱們家旁邊曾經沒落多時但近年東山再起的傳統市場「Mercado de Vallehermoso」買菜時,獲得的一些新發現、新知識、新感動。
🐔雞肉大王🐓
話說我某次偶然發現市場裡唯一一家雞肉專賣店的生意總是熱絡不已,週六時攤位前大排長龍是常態。我曾經抱怨過,西班牙什麼都好吃就是雞肉不行,肉質軟爛且口感沙沙,跟我們池上土雞天差地遠。看到這攤好像很厲害,忍不住試買看看。
於是從買點雞腿雞蛋開始,試了雞肉香腸,後來常買全雞來燉雞湯,也買了貴很多的吃玉米的黃皮雞(Pollo de Corral)來烤來煮,甚至跟老闆學會了把雞肉切成四半的說法(Cuatro cuadros)... 我和阿卡的結論是:他家光是一般白皮的雞就已經很優秀了,一公斤2.6歐元,買整隻大約5歐元還找點零頭,就可以吃上好幾餐!(雞高湯煮粥煮麵、雞胸肉拌沙拉、雞腿雞翅淋上自製醬汁吃...)🍜🍗🥗
買到後來我發現,老闆除了賣好幾種雞,還有賣西班牙很少人賣的鴨肉野味,甚至也有賣全歐洲最頂級、米其林三星餐廳使用的「法國🇨🇵布雷斯雞」(Bresse)等等厲害的東西。某天照樣買完雞肉雞蛋,回家憑著好奇心上網谷歌,才發現:
老闆可是西班牙料理界響噹噹的人物!!!17歲就開了自己的雞肉專賣店至今40多年,是雞肉販也是美食家、食評家、料理學校教授,《國家報》美食記者稱他為「雞肉大王」👑!他的雞鴨鵝鳥除了賣給升斗小民,還賣給米其林主廚們包括:馬德里三星龐克主廚David Muñoz、一拖拉庫的一星二星主廚,連世界上最傳奇的餐廳elBulli尚未關門轉型前,神廚Ferran Adria也是他的客人!
但最重要的是,即使他的客人大有來頭,平常他還是在這社區傳統市場裡,跟他的老大哥與一位年輕小哥,邊談笑風生邊賣雞給你我。不過,平日不太需要排隊,但一般上班族出籠的週六早上可要排上半小時喔!除了客人多以外,他們老中青三代都超愛跟熟客聊天的,而且超愛撩妹(只不過對象不是嫩妹.. 往往撩的是年過80的老奶奶.. 😂);但老實說,邊等待邊聽他們閒聊也是樂事一件啊~
👉🏻懂西文的可以看《國家報》「雞肉大王」的報導:
https://elpais.com/…/gastronotas_de_…/1511990845_512325.html
👉🏻《國家報》的飲食特刊《EL COMIDISTA》為他們做了個報導影片『馬德里最酷雞肉攤』:
https://youtu.be/WFyxvzbP4Ok
圖1 老闆和他老哥與幫手小老弟合照(網路照片)
圖2 烤黃皮雞的雞腿雞翅
圖3 水煮黃皮雞雞胸肉
圖4 一般雞胸肉拌沙拉
🐟在西班牙吃黑鮪魚肚Toro🥢
前陣子我發現市場的高檔魚販都賣起了顏色粉紅油花美麗動人的「Ventresca」(超市看不太到喔) ,也就是咱們台灣人超愛吃的黑鮪魚肚「Toro」。本來就很心動想吃,剛好某日我看到『侍酒夏娃』在某小影片裡提到說:「在西班牙吃Toro很划算,比台灣便宜!」就決心狠砸錢買一片來大吃!
圖5-7裡這片,515克(比一斤少一點),花了我19.57歐元,也就是台幣700元有找,算是我們難得的奢侈品!求證胡老爸,真的是比在台灣吃便宜啊~雖然我不是鮪魚通,不知道這是上腹、中腹、或腹尾,而且我們用了最簡單的方式來料理(煎),但它真的就是入口即化、魚油的香氣在口中久久不散、甘甜鮮味令人沉醉到無語,一滴眼淚掉出來那種境界!😭
美中不足的是Toro真的太肥美,我和阿卡吃一半就飽了... 😱 以後買這片的一半兩人吃,再搭配一些解膩的青菜,就很足夠,而且「吃巧」的滿足感會更高。
有人現在在西班牙的話,還可以搭到黑鮪魚季的車尾喔!過了六月市場上的黑鮪魚就是冷凍的了,所以想吃的可以在餐廳點、住公寓的不妨上市場買回公寓料理!順便分享一下我今天學習的鮪魚知識:
1️⃣黑鮪魚,西班牙文是Atún Rojo(直譯為紅鮪魚),英文是Bluefin Tuna(藍鰭鮪魚),體型大肉色鮮紅,價格最貴,西班牙這兒的捕獲季節是4~6月,捕獲方式與數量受到歐盟嚴格把關
2️⃣西班牙人稱的Bonito del Norte,是來自北部Mar Cantábrico海域的Atún Blanco(直譯為白鮪魚),長鰭鮪魚,體型小肉色白,做成鮪魚罐頭不便宜
3️⃣西班牙鮪魚罐頭裡,最常見的Atún Claro(直譯要說是亮鮪魚嗎),也就是黃鰭鮪魚,體型中等肉色淡紅,幾乎沒有脂肪,捕獲量最高
🥩牛楠胡蘿蔔乾拌麵🥕
最後,只是想說,愚鈍的煮婦如我,一直到今年才知道與確認(各國牛肉切法不同很難在中文英文西文間100%定位),我愛吃的、帶有牛油香氣的牛楠部位,西班牙文是「Falda」。
自此我總是跟市場裡一對賣牛豬和香腸內臟的老爺爺兄弟買Falda,某次用了跟市場最強臭臉蔬果攤買的胡蘿蔔滷了一鍋拌麵吃,把阿卡嚇到,狂吃不語,隔天還吵要吃!除了牛楠香濃外,市場買的胡蘿蔔可說是我們有史以來在西班牙吃到最甜的胡蘿蔔,不誇張,在這個胡蘿蔔沒有胡蘿蔔味、番茄沒有番茄味的大量生產年代,這胡蘿蔔簡直像蕃薯一樣甜!吃到差點流淚!
圖8 面目模糊的麵,只是想給大家看,我終於在西班牙吃到牛楠了!喔還有甜味驚人的胡蘿蔔啊!😂
#市場品質真的比超市好
#台灣我不敢說但是西班牙鐵定是
#西班牙超市蔬菜都像塑膠一樣
最後,寫了一萬字以後,再次借舊文鼓吹上傳統市場買菜的好處:
包裝減量,環保♻️
街坊交流,人情❤️
認識食物,惜福🛐
支持小店,多元♾️
#請住在西班牙的大家多多支持傳統市場
#來旅遊也不妨上市場走走看看常民生活
台灣傳奇蛇的眼淚 在 你(妳)好,我是莎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也許是我做過最浪漫的事](公告+類似兩性)
有鑒於我上一篇文章〈來自摩洛哥〉說了大家可以跟我要明信片,原本以為只會是平日早場電影規模的人數,沒想到大家非常踴躍,像是屍速列車般朝我孔莎拉飛奔而來,我雖然不想死,卻也不想辜負了眾人的期望。
我本來就是打算在留言期限前留言的人我都會寫明信片的(我以為頂多三十個人),畢竟我這裡溫馨的小世界,抽什麼籤的都顯得我太大牌了點,沒想到我完全有大牌的資格啊哈哈哈哈哈,早知道就抽籤了。
好啦,我會寫,我會遵守我的諾言,在留言期限前留言的人我都會寫。
只是兩百多張明信片,我又誇下了海口說我本人寫明信片寫得跟在寫指考作文一樣,我還沒有大牌到只要簽個名你們就會拿去裱框供奉在祖先牌位前,臨死前還囑咐兒孫要放進棺材裡陪你們長眠。所以請大家給我時間,我會依照時間順序分批消化,也許會需要消化個兩年也說不定,因為一天寫一張我都要寫三分之二年。
在我寫明信片給你之前,我會先私訊過去詢問你的地址;寫完也寄出之後,我會在你留言的地方發一個笑臉。收到這兩個明示的朋友,就可以開始你略微焦急的思念了。
希望我們的緣分深深,每封明信片都能如同喬丹再現一般,唰進你們手上。
在那之前,在我開始寫明信片之前,我想再說一個關於我與明信片的故事,而我想,那也許是我做過最浪漫的事。
我曾經愛過一個人,一個不住在台灣的人。
為了維繫這段感情,我們幾乎每天都從早到晚熱烈地互傳訊息。即便無法見面,也盡可能地同步直播自己的最新近況,讓對方可以無差別地順勢滑在自己生活的軌道上。小小的手機成為生活的一切,因為那是我唯一可以汲取來自於他的養份的來源。
我對他的那朵愛情的花有因為長時間無法見面而開得不甚嬌艷嗎?老實說,沒有。或許是因為我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為戀愛而生的女子,再貧瘠的土壤也能綻出一朵燦爛;或許是因為這就是愛情神秘的力量,才那麼令世人為之瘋狂。
總之,我一樣地、有過之而無不及地愛著他,一如那些早早就把我身體摸遍了的對象。順帶一提,我和自己過往的戀人們大約在交往一個月內就會上床。我一位以「矜持」出名的同事,得知這件事後,曾經狠狠唸了我一頓:「妳就是這樣,男人才不珍惜妳。」我聳個肩,不置可否。畢竟我又不是被人用強,我自己,也很想要啊。「妳至少要忍三個月。」她又接著道:「我都這樣。」
若是只以結果論來看,她和她的交往對象的確都在一起很久,小孩都可以唸到幼稚園畢業的那種久。可是難道前面多放三個月就能讓陰道越陳越香嗎?我不這麼認為。至少,我的身體並不這麼認為。
後來,我不知道哪來的創意,開始寫明信片給他。幾乎每飛到一個外站,只要可以買得到明信片和郵票,我都會寫。甚至我連去墾丁玩的時候都寫(反正他也不是台灣人)。寫到有點近乎偏執,卻深深地為這種偏執著迷。很像有人堅持放在錢包裡的鈔票一定要上下左右同一邊、同一面整齊對好一樣,沒什麼太了不起的道理,不這麼做不會死,做起來還有點勞民傷財,可是就是想將這樣的習慣維持下來,成為一種無形的寶貝。
好像是因為有一次他突然傳來了他家的地址給我,告訴我若有一天要去他的國家,可以直接去找他,他隨時歡迎我。所以我就寄了第一封明信片,而他收到之後的反應非常熱烈,我又像是受到鼓舞般再寄了第二封、第三封⋯⋯。後來偶然得知他家的信都是媽媽在收的,明信片又是一種十分特殊的、開放式的情感載體,經手的人應該都會忍不住偷看一下,所以我非常做作地開始在每封明信片的開頭署名給他及他的母親。
「我媽媽一直問我寫明信片給我的那個女生是誰?」有一次,他在傳給我的訊息裡這麼寫道,意有所指。
我心裡自有一套期望他回答的答案。畢竟當時的我們也算是曖昧良久了,該發生的、不該發生的,也都發生了。而我並不是「無償」在做這些事情的。我心裡要的,是他實際的承諾,一個肯定的答案。
但我還是強忍住了「問個明白」的那股衝動,因著某種亞洲女性集體潛意識下的教養觀念,我一再一再強忍住了為他心跳到乾嘔的那種感覺,獨自品嚐戀愛的苦澀,因為我不知怎地默默知道他不會有我這樣的感覺。
「你怎麼說?」所以我只是這樣輕描淡寫。
「說是我一個很特別的朋友。」而他只是這樣答。迂迴境界之高,我都不知道他是看書學的,還是天生就是這樣的。
我對著手機螢幕苦笑了。不過至少,我還贏得了「特別」二字,也算是得償了一絲所望。
在我寄了多封明信片後,我們的關係依然沒有進展,但也沒有倒退,就這麼凝固在「特別的朋友」這個特定的範疇內,像三疊紀的化石,有種亙古流長的意涵。
我究竟該怎麼辦呢?我每天都在想。每天都在想著他,每天都想如果自己可以多為他做一點什麼,他應該會感動,會接受我的真心,和我真真正正地在一起。但我們並不住在同一個地方,中間隔著一片海洋,連同一塊土地都不是。所以,我只能費盡心思做點尋常情侶難以達成的事,以彰顯我的一片赤誠。
剛好,再過兩個月就是他的生日,我算準了這兩個月會飛的長班、過夜班,能到國外去的機會剛好有八次左右。因此,我寫了八張明信片,並在每封明信片的第一個字,留下如同藏頭詩一般的線索,可以拼成一句略微大膽的、表白心意的話。
這中間我自己買機票飛了一次他的國家,他說那幾天他剛好工作有事,不在那個地方。但我還是堅持要去的原因有二:一是除了認識那次見過一面之外,我們另外只見了兩次。第一次是我自己提議去找他的;第二次是他希望我過去的。雖然每天都在傳訊息沒錯、雖然該做的、不該做的都做了沒錯,但他再也沒有表達強烈想要見我的需求。我只好再度自己尋個由頭,謊稱剛好要去找在他的國家工作的朋友,沒想到卻撲了個空。但畢竟我的理由是「找朋友」,不是找他,所以也只好硬著頭皮飛去了。
二是因為即使我們不住在同一個地方、也還不是男女朋友,我還是竭盡所能地想要給他製造驚喜。所以那次我帶著替他準備好的生日禮物,打算藏在某個我心裡設想好的地點,讓他在生日的時候可以去把它找出來,完成我這總想「多做點什麼」的心思。
到了他的國家以後,我住在朋友家裡。朋友白天要上班,他也不在,所以我基本上每天白天都是自己搭著公車四處閒晃,想要一點一點再多一點,靠著自己的雙腳,多了解他的故鄉,試圖尋找他曾留在這片土地上的蛛絲馬跡,撿拾他靈魂的碎屑。
我找到了他夏天常去的公共泳池,沒帶泳衣,因為我的目的不在游水,而是長驅直入投幣式寄物櫃區,選了一個順眼、隱密的櫃子,把替他準備的禮物及卡片放進去。那個泳池是露天的,靠海。在裡頭游泳的人可以聽著海潮聲卻划著不鹹的氯水。我站在泳池邊看了一會兒,想著可能假裝自己游在海水裡的人們,想著自己來到水邊卻不碰水,想著我們之間的一切比起這些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奇怪,想著他實實在在是我心裡的戀人而實際上卻又不是。
我只能把這些不說破也說不破的狀態解釋成曖昧,一種通往心裡想望的進程。然後我又釋懷地笑了。至少我很努力在前進了。而且我想沒人比我更努力。
到了他的生日當天,他依照我的指示前往朋友的工作處拿禮物,沒想到卻只拿到一把鑰匙和又一封明信片,要他去游泳。其實在他生日前後,我也替自己換了一個小小的假期,等著只要他開口,說出一絲想念我的話,就要替他飛奔而去。但他沒有講,我也有點鼓不起勇氣。畢竟我們又不是男女朋友,我怎麼能這麼自大地把對方的生日劃進自己的管轄範圍裡。
現在想想,當時突然產生的這種「不該在生日時擅自去找他」的不搭嘎理智思維,或許是羞恥心給我的暗示所產生的自我保護機制。畢竟真要算,我早已經恬不知恥不知幾回,忽然產生這種「良心」,硬有一種畫蛇添足的意味。
那個靠海的露天泳池只在夏天開放,他在公告秋天來臨的前一天才去游了泳,拿了他的禮物,並傳來訊息對我表示感謝。而那寫在八封明信片上的藏頭詩,也許有些超出他預期的情深意重,所以他沒多說什麼,只夠令他記著在往後出國時也給我寫張明信片,算是報答了我對他的一往情深。
我最喜歡他給我寄來的一組巴黎鐵塔明信片。總共三張,每張各是一部份的巴黎鐵塔,必須全數收到才能拼成一個完整的鐵塔。除了因為這組明信片漂亮、富有巧思之外,也因為寄件人在挑選明信片時就必須意識到自己要「寫三張」,卻還是選了的這點,讓我很是感動。
後來他終於又邀請我再去找他一次。有了先前的明信片攻勢,他的母親見到我,雖是初見,卻也對我格外親切、熱情。那次見面算是我們之間的高潮了。我每天和他,還有他的家人朋友在一起,出雙入對,其實沒特別做什麼,就是吃飯、睡覺(打炮),過他平時過的生活,不過多了一個我,我卻為了這種踏實感動地可以在他懷裡流下眼淚。
可是他依舊沒有說我們是什麼、依舊沒有說我是他的什麼。自戀的我以為他也許是用行動表示了,我也就傻傻地默許了他這樣不光明正大的狡猾行為。
幾個月後,我的生日到了。我期待他會不會飛來台灣給我個驚喜,或是至少寄張手寫的卡片。可是他沒有出現、沒有禮物,甚至沒有一張客套的明信片。
在這個屬於我的特別日子,他只發來訊息一行:「我覺得妳很噁心。」
隨後附上一張Screen Shot的圖片,內容是我向我們一位共同友人打聽他就究竟有沒有別的女朋友的消息,兼之控訴自己對他有多委屈求全,卻得不到他切確的認可。
共同友人很快就傳了訊息來與我道歉,說訊息不知怎地錯屏傳到他那,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我再也無法只是對著手機螢幕苦笑。我們的關係終於如我所願地神展開,卻是朝著我背後的方向。忽然非常想念我們看似無止無盡的三疊紀時代,原來永恆早已存在,只是我看不清、太貪心,只能天崩地烈了。
我以為我們的故事應該就會這樣結束了,儘管我不願意,但他強烈的用詞令我了解我們好像真的只能結束了。終於明白人心才是最堅若磐石的東西,不論我先前如何絲絲點點試圖滴水穿石、寫了多少明信片表白我的心意,被愛時是深情、不被愛時是噁心。儘管算是我有錯在先,但愛情似乎無法功過相抵,一瞬間感覺是什麼就是什麼了。
這樣直白的心路軌跡,究竟是我們太進化了,還是太落後了?
那時的我無法細想,因為整個身體都被悲傷佔滿。不過現在回頭來看,確實也是覺得自己當時奇怪的緊。為什麼不直接去問他本人就好了呢?為什麼有勇氣(閒時間)去做那麼多迂迴的事(藏頭詩之類的),卻不能好好地問他一句:為什麼不跟我在一起?
也許我早有預感答案會是什麼,只是不肯面對,所以自私地將責任歸屬在亞洲女性的集體矜持上(但該矜持的卻不矜持),故意在「關係確認」這個賽道上跑得極慢,不願衝破終點線,為了想在比賽場上留久一點。即便做了如此多「仿生」愛情的事,心電圖的強度煞是激烈,不是愛情就不是愛情,一切不過是我自憐自溺的自我幻想罷了。
約莫過了半年後,就在他幾乎對我不聞不問,而我對他的情感卻還在尾大不掉的時候,他突然說了要和幾個朋友一起來台灣,問我願不願意和他見面、吃個飯。接下來的故事,我在老文章〈倒數第二個喜歡的人〉裡寫過了,就不在此贅述。最後他帶著他的朋友、我帶著我的朋友,一起見了面、吃飯、喝酒、唱歌,然後我終於在半年後成長了一點點,催生出一些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問了半年前早該親自問他本人的那句:為什麼不跟我在一起?
他給了我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在我轉身離開之後,還試圖和我朋友約炮。至此,曾經對他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浪漫情懷,終於被現實殘酷破壞殆盡。我終於有辦法可以不再愛他,我想我該謝謝他的殘忍無情。
後來我刪除了所有他的聯絡方式、社交軟體的好友關係,一聲不響,也沒特意去指責他跟我朋友約炮的事,一切就這麼塵埃落定,安靜到我無法想像自己曾經對他的激情。
幾個月後,他才終於發現我將他刪除好友了,傳來訊息問我為什麼,還說要再來台灣找我。此刻我順勢點開他的社交軟體頁面,亦發現他有穩定交往的女友了。儘管人事已非、物換星移,渣男依舊傳奇,還想留著我當個調劑。
但不論如何,我曾經深深喜歡過他是事實,我當時為他所做的一切、每一封明信片,都是在那個時光膠囊中不可抹滅的。儘管不想再回到過去,我也不想否定那時的自己,所以我回了他一封訊息:「我知道你有女朋友了,所以我想我們再見面也不好。我曾經非常非常喜歡你,謝謝你給我一些很美好的回憶,這樣就夠了。」然後我們再也沒有聯絡,畫下一個不算太差的句點。
現在我偶爾飛到他的國家、聽見他的語言,心室還是會微微顫動,有一種曖昧的熟悉,像我和他一直混沌不明的關係。我會想起他這個人,但僅是像鬧鈴響起般的那種想起,不是思念。令我心室顫動而神往的,其實是我自己,是我為他做過的每一件事、我寫的每一封明信片。也許我愛的從來不是他,而是愛他的感覺。
當初的不顧一切、旖旎繾綣,說穿了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完成。
終於明白「浪漫」這件事,不該是集中火力為一個人做些什麼,那不過是拿浪漫當作籌碼,去交換愛情,其實是最平舖直敘的市場機制,不過包裝地漂亮,像商人為了兜售商品吸引顧客做的櫥窗廣告,為了不愛自己的人去做更顯可笑。
如果真想為一個人設身處地的做點什麼,不如直白地問個清楚吧。這不是在說我們的人生就不需要浪漫、不用用心製造的驚喜,那是生活的點綴,可以使我們過得更快樂。可是我們不能想利用浪漫來交換什麼,就像我們不會吃擺在甜點上的薄荷葉,但有那一葉鮮綠,可以讓點心看起來更可口美味。
我現在想要的浪漫,不會是那種節慶般的誇張宣示,一年只有幾次,畢竟沒有天天過年的。我想要的,是兩個相愛的人,清楚明白彼此的心意,好好過完今日,明天你還愛我就好了。一輩子太長,長到光是說出口都會令人感到窒息。可是若是我們一步一步站穩了今日,不拿一些浮誇的見證束縛彼此,說不定一輩子就這樣過完了,然後我們也不小心做了最浪漫的事。
如果人的一生浪漫有個限度,我情願把它掰得細碎,灑在我情感的纖維上,嚐起來不甜不膩,卻清爽回甘。
有心經營,無心插柳,也許愛情就能這樣開得滿山遍野,不再只是曇花一現。
其實我寫明信片這個習慣也算是那個時候培養下來的。若要這樣往前推敲,往後所有收到我明信片的你們還該要感謝那個和我朋友約炮的神扯男人。
很多事情唯有時間才能證明。寫明信片很像臨到分別的戀人,轉身之後仍然依依不捨的拉住衣角,企圖再偷一點光陰、再討一個吻。在這偷來的時光中,即便只有一秒,很多事情經過時間烘烤,也就此完成永恆。
我一直很著迷於這種「時間差」的概念,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因為唯有時間這樣珍貴而偉大的東西,才有辦法保存住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什麼。
寫封明信片,給最在意的人,亞於即時的親吻擁抱,年經月累下來,想念的厚度卻滋長了,你我也長久了。
PS:這是今年最後一篇文章了,昨晚特意熬夜寫完。先祝大家新年快樂,來年我也會努力寫作的。如果有人想知道的話,我寫給他的藏頭詩好像是「我想和你環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