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全球台北論壇,我們主要探心理健康與社會安全網。
我很希望能透過這一次討論的主題,是因為我知道每一次只要有社會案件出現,大家就會從鄉鎮到縣市到中央,全方位的抨擊安全網在做什麼、破了、沒用。 另一個極端就是,通通都捉去放在「設施」跟「一般」民眾「隔離」。 但是,每一次在這種氛圍之下,誰敢求助?求助的話,又會被怎麼樣看待?
這一次舉辦的論壇,就是希望讓社會各界能夠了解心理健康的議題,一起協助有需要幫助的朋友能夠去烙印、去標籤化,打造友善的社會環境。
非常感謝兩位在第一線工作的 #伊甸基金會、#台灣同志熱線的講者,#邱泰源、#吳玉琴、#王婉諭 委員
#台灣同志熱線政策推廣部主任 #杜思誠 說到,自1988年以來,台灣LGBTQ熱線一直提供關鍵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支持服務,他在這一次論壇,討論了基於性別的暴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特別是他播放了一段影片,敘述一位曾經在學生時代就遇到霸凌(甚至來自師長),造成的心理問題。 老師對這位同性戀同學寫情書給另外一位他認為的好學生 說到:
「你有病,不要害我的學生!」
我們先要知道,我們遇到的問題是什麼。我們現在的「環境」到底有沒有擴大問題。
伊甸活泉之家主任廖福源,
在他的演講提到,社會大眾經常以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來了解心理和精神方面問題,導致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誤解和恐懼。
但事實恰恰相反,比如說很多患有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的人,其實更害怕社會的獵巫和誤解,把他們歸類為不定時炸彈。
當滿滿的惡意留言,在每一次社會事件出現時,席捲在各個論壇,這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更遲疑的躲起來。
「這個社會是不是希望我們瘋?」
廖主任強調,台灣對精神病患的資源很少。社區關懷訪視員比例懸殊,約1比350,一年可以家訪的次數是2.38次。家庭本身的負擔也越來越大,目前有超過87.6%的精神障礙者是與家人同住的,社區復健的資源也不到7%。
廖主任問台下觀眾,請問我們一班去看精神科醫師,大家猜猜看大約多少問診時間?
我猜兩個小時,但是正確答案約是五分鐘——一位在場的病友回答。
最後我想引用伊甸的網站
「當你談病的時候,他就是一個區隔,但是你在談生命經驗的時候,他其實跟我們一樣。」今年是伊甸活泉在台灣實踐「精神障礙者社區工作模式」的第十四年,十四年前的我們是因為不接受一個人被診斷有精神疾病後,這一生就被當作「病人」的身份來對待,開始嘗試運作一種非醫療思維的互動模式。」
#陳冠廷 #全球台北論壇
Search
台灣同志熱線政策推廣部主任 在 副發言人戴于文ft.臺北性平辦公室研究員范順淵(小乖)&台灣同志 ... 的推薦與評價
1091128臺北進行式_副發言人戴于文ft.臺北性平辦公室研究員范順淵(小乖)& 台灣同志 諮詢 熱線 協會 政策推廣部主任 杜思誠_世界愛滋病日_你瞭解愛滋病嗎?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