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極端氣候國際怎麼治水?🌏
🇳🇱荷蘭:#還地於河
1995年的大洪水,讓這座2000年的古城幾乎滅頂,水位一度與堤防齊高,17萬人被迫撤離家園。
「我們不能再築更高的堤防了,否則我們將會被關在一座10公尺高的牆內,」
慣於與水爭地的荷蘭,決定拋開築堤防水的舊思維,推出「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的國家計畫,改為拆壩遷堤、還地於河,闢一片寬闊的沖積平原,讓河水跟洪水有路可走。
把這些土地交還給河流,恢復平原的蓄洪功能,不僅有助於防洪,亦能減少地層壓力,恢復下游地區地下水的挹注,解決地層下陷問題。
台灣淡水河,沿岸堤防不斷加長,部分堤防早加高過10公尺,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我們能做什麼改變?
► https://bit.ly/2Tssicd
🇯🇵日本:#讓自來水能生飲
在日本轉開水龍頭,放心生飲自來水看起來稀鬆平常,但這其實夾雜著一段慘痛的歷史。
1956年,日本工廠排放廢水造成超嚴重的環境公害,三年內增加40多個死亡案例,讓日本政府痛定思痛,制定嚴格法規。污染水源不只有刑事責任,違規者將重判6個月以上7年以下的徒刑,彰顯日本全民的共識與決心。
為了讓鴨川有適合生物生存的棲地環境,鴨川下游流經建成區的河岸,幾乎每500公尺就設有一個控制水位、增加溶氧量的攔河堰,也利用水制工控制河川的流心,使其在枯水期亦不致成為斷流。
台灣淡水河,同樣有香魚、豐富的鳥類生態,能夠複製「京都鴨川」的成功經驗嗎?
► https://bit.ly/3zpgs24
🇬🇧英國:#公司協力的梅西河谷運動
百年來,未經處理的家戶廢水、工業廢水統統排進了梅西河。1980年代,梅西河成為英國污染最嚴重的河川,甚至有人說是全歐洲、全世界第一。當工業革命的榮光退去,老牌英國工業城被全球化的浪潮淹沒,工廠關閉,人們失業,要如何從重度污染的河川裡,看見城市再生的一線生機?
1985年,英國第一個公私協力運動「梅西河谷運動」,由政府出資,展開25年的河川整治和水岸復甦。
河流超越了行政地界,滋養數百萬人口,必須打破既有行政框架,仰賴公、私部門和公民的共同參與,這和我們正在做的淡水河公約很像。
台灣淡水河,新北市長侯友宜承諾,「明年新北市政府目標,是讓淡水河域重度污染要從6恢復到3%,並且在2030年要歸0%。」政府、企業與民眾,必須要一起努力,要能繼續 #為淡水河一件事。
► https://bit.ly/3iA2UtI
台灣地層下陷案例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供5停2 只是旱情開端,如何用 #ESG 替水荒問題找答案?】
台灣旱情持續,面臨嚴重缺水,你會想到哪些解方?
1. 海水淡化 2. 抽地下水 3. 循環再利用
從ESG的角度來看,#海水淡化 的真正的限制條件是 #精鹽市場。市場上鹽的需求量比水量低,因此製鹽廠的製水規模就沒那麼大。
當精鹽市場飽和,無論是多生產鹽或水,都將產生額外的廢棄物。倘使精鹽不限於食用,而擴大生產規模,隨著生成的淡水也可擴大。
抽地下水呢?
某個地下含水層的過量取用,可能會引發區域性的 #地層下陷。因此,鑿井取水通常會被歸為緊急備用之策,需要審慎評估 #安全出水量 與合適的地段。
循環再利用?
國際上不乏利用 #污水處理廠 生成 #能源 的案例,像是熱能、瓦斯等等。因此,可以看到不少由民間直接投資興建營運的水資源回收廠,其股東則包括政府、銀行、技術擁有者及營運者。
根據國外廠區公布的營運資訊,12年來這樣的運作實際年報酬率 #高達20%以上。換言之,只要相關法令齊備,根本無需政府資金,這種 #ESG的熱門投資標的,民間參與者自會紛紛搶入⋯⋯
水資源的跨域調配,有解乎? 👉 https://bit.ly/3muGv2w
台灣地層下陷案例 在 屏東環保g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安居之所在-屏東
攜手產學研落實永續能資源發展 創綠屏東接軌國際
為推動屏東縣永續能源及資源發展,屏東縣政府環保局自109年進行環境總顧問計畫,攜手產學研各界專家,在空氣污染防制、再生能源推動、韌性水資源管理等面向,提出相關推動策略、措施與轉型方向,於12月22日「安居之所在屏東-環境總顧問期末成果發表會」與能資源相關專家及縣府分享成果與交流。
縣長潘孟安表示,當今全球城市在面對永續成長和氣候變遷的雙重挑戰時,把環境治理納入到社會發展之中的核心戰略,就是推動友善氣候的發展政策。屏東縣政府也正在環境總顧問計畫的指引中,努力轉型並推動相關的創綠政策,以躋身為全球永續的「綠色氣候城市」 ( Green Climate Cities)行列之中,而接軌國際的最佳方式,就是從「創綠屏東」做起。
潘縣長說,屏東擁有開發太陽能、風力、洋流、沼氣、生質能等綠色能源的潛力,是臺灣最先推動綠能發展,成為全臺灣第一個受邀加入國際組織ICLEI「全球100%再生能源倡議」的縣市。秉持因地制宜原則,長期在氣候變遷調適與溫室氣體減緩等面向努力。為解決畜牧業異味問題,持續推動沼氣發電。為調適氣候變遷,率先全國在嚴重地層下陷四個鄉鎮區設置光電專區,也在偏鄉設置太陽能防災型微電網。而為了有效善用水資源及降低下游沿海鄉鎮致災風險,也在林邊溪上游闢建亞洲面積最大與全世界補注量最大的大潮州人工湖。在減緩方面,不遺餘力地規劃第二期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共80項具體作法,這些都是屏東友善氣候的具體創綠行動。
正因縣府從創綠屏東做起,也使得台灣有接軌國際的機會。今年屏東縣的偏鄉防災微電網,榮獲全球最大的永續城市網絡ICLEI徵選的全球最佳城市案例,並被撰入2020全球智慧解決方案報告(Global Smart Solution Report,GSSR)之中。此外,縣府今年(2020)也更首次在全球500多個城市的角逐中脫穎而出,獲選至被世界經濟視為「環境黃金標準」的碳揭露計畫(CDP)的全球A級指標城市,成為台灣六都以外,唯一獲得A等級(最高級)「具領導力」城市的殊榮。這一切都絕非僥倖,而是縣府全體團隊及縣民們共同為永續發展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