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活動見聞
台南脈動~古城生命力-亮點新風貌
這次行政院新聞傳播處台南產經建設參訪活動,參觀了微晶木環保木材新科技、農漁村社區老人服務據點、青年創業圓夢計畫,還有國定古蹟「祀典武廟」的震後修復。
文/編輯部 圖/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參訪活動首站來到仁德區的微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家以技術為導向的材料供應商,擁有獨步全球的TPE發泡加工技術多項專利,所研發的TPE新材料,產品從瑜珈墊到最硬的微晶木;「微晶木(CELLwood)」是全球獨一無二的環保木材,可以取代森林砍伐,更是零污染;木棧道、家具、浴室踏板、戶外看板、砧板,甚至樂器、單車都能製造,讓人眼界大開。而讓我們感動的是由史董事長發起的「Love&Share CELLwood疼惜獨居老人」公益行動,不僅免費捐贈微晶木給華山獨居老人,更帶著家人及員工一同到弱勢長輩家裝設,並擬定計畫持續擴大,還有10年關懷暨日後產品回收等長期規劃,充分展現了企業回饋社會的正面力量。這些正在持續進行的事務,讓文化古城的生命力展現了更多元的新層次與新風貌。
火紅食品
午後一行人驅車至安平港遊艇碼頭,安平港位於國家歷史風景區內,有著名之開臺天后宮、老街、古堡等知名古蹟,搭船乘風由不同角度欣賞林默娘公園、德陽鑑、水景橋、造橋廠、蚵棚膠筏、紅樹林等景點,配合在地導覽風趣的解說,更深入了解府城的歷史文化典故,再次感動於古都的美好風情。這個搭船遊內海的府城新遊程讓熱度不減的台南又興起另一波新玩法。
遊艇行程之後,緊接著是參觀勞動部「微型創業鳳凰貸款」的成功亮點,振禾食品行--DoGa香酥脆椒,因為新奇美味的火辣辣零嘴創新研發的故事,吸引媒體爭相報導,因而打開知名度,也是行政院青年圓夢網的成功案例。創辦人積極參與各式競賽、更不錯過國內外任何參展機會,很快成為網路排行榜常勝軍,曾榮獲臺南百家好店,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創業講座分享。另外,隔日由勞動部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委外職訓的「果醬男孩」,透過網路行銷拓展知名度,從滯銷到熱賣,甚至大學及國中小都邀約演講及果醬教學,由於時間有限,教學課程變成品嚐水果與果醬的點心時間。
祀典武廟小轉彎
隔天參訪的祀典武廟災後修復計畫,由成大建築系退休的張嘉祥教授擔任解說。南部因0206地震災損嚴重,行政院啟動修復工作。目前維修中的武廟,除了緊急支撐、加固,加強防水設施,鋼纜圍束時也使用彈性防護,維修也依循古法、原建材再利用,讓修繕更完善周延,期使恢復古蹟風貌。
祀典武廟的前身是永曆十九年(1665)鄭經所建之關帝廟。清康熙廿九年改建後格局大致抵定。雍正三年(1725)清廷敕封關帝祖祭三代公爵,並奉旨每年春秋二祭,成為全省規模最大,也是唯一擁有「祀典」尊崇的武廟。廟內文物豐美,還有多幅名匾,其中以乾隆五十九年楊廷理所題之「大丈夫」之匾最著名。武廟位於台南市中心,是重要的宗教古蹟,其閩南建築結構之美、藝術格局與信仰文物,都值得遊客仔細探索。
祀典武廟曾於大正14年(1925)市區改正計畫中,面臨開路遭拆除的危機。居民發動抗爭後,由「東洋古代美術權威」的總督府技師栗山俊一裁決,做出結論:「赤崁樓是無價之寶、武廟是剛壯的代表、天后宮是溫柔婉約的代表,當然要永久保存…」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祀典武廟,前方道路有個小轉彎的由來。
樹林社區實踐農村再生願景
臺南市七股區樹林社區舊名樹子腳,是個典型農漁村,透過農委會農村再生資源的協助,積極推展農村生活改善、關懷服務、志工培育等社區工作,發揮質樸互助的精神彼此照應,成效相當顯著。值得一提的是全台最早成立且全台唯一的白鶴陣,寶安宮的白鶴陣創於1928年,是配合每三年一科的西港香科而組成,擔任護衛神轎的任務,早年都是庄中的成年男子,近年來人口外移且老化嚴重,目前由多位耆老演出,也期待有年輕一代能繼續傳承。而配合社造又重現江湖的逸樂社,是昔時晚上農閒的音樂聚會,更是康府千歲出巡時的最佳配角。實地參訪,感受長者及志工充滿活力與人情味,對社區的認同感也很高。
七股鹽山深度旅遊
從阡陌縱橫的傳統鹽灘到試管林立的無塵實驗室,臺鹽已經跨越傳統藩籬,發展出新的生技企業方向。七股區具備珍貴的潟湖、鹽田及濕地,也是生態保育的重點區域。致力推動在地觀光的臺鹽,邀請到呼籲保護大地的迷失小熊進駐,加上動態裝置藝術品的展出,以及園區各處的生態裝置藝術,讓遊客邊玩邊找紀念物合影。點一杯臺鹽咖啡、搭乘小火車暢遊鹽田風光,再到生技店內採購美顏保養品,讓旅人身心都豐收。
編按:105年4月12-13日參訪台南地區產經建設活動紀錄
詳見《台灣山岳》126期
台灣山岳報導有限公司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登山90年(四)
1969 ~《野外》創刊/著述傳播
臺灣岳界歷經多年的發展,
許多重要出版品對於岳界的影響頗為鉅大,
也是除了各登山社團自行印刷的會刊外,
全民最重要的戶外圖書資產。
早期登山書籍十分稀罕,
1969年2月由韓漪發行的《野外》
正好給登山界的空窗期開了投稿園地。
不但讓登山人士能對山有直接認識,
也提供登山技術、安全和經驗的交流。
深具參考價值和文學底蘊的文章,
對登山後進有很大的幫助。
1972.08.24的邱高(東海)、
李復民(輔仁)和胡德寧等3人,在奇萊連峰上失聯。
事情發生以後,搜救人員大規模出動,
人數達數千人次;
軍警、林務局、山青、登山會和學生社團等
配合進行卻徒勞無功。
此次事件在報章雜誌上的大肆報導,
也讓普羅大眾認知山難事故的殘酷面!
百花鳴放的年代中,
陳遠建創立《戶外生活雜誌》(1976);
王效蘭發行《民生報》(1978);
陳文雄出版《山水》(1981)、
臺灣山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創刊《台灣山岳》雜誌(1994)。
除此之外,
如:戶外生活出版的《臺灣百岳全集》(1978)、
《世界名山全集》(1980)、
《臺灣登山百科全書(上中下)》(1981)、
林淵霖的《五嶽三尖一奇》(1980)、
陳世空出版的《臺灣百岳遊記》(1990)等等,
都屬重量級圖書。
李希聖前輩認為,要較深入地瞭解山,
或提高登山樂趣、野外安全,都必須讀書和體認,
迺至著述傳承。
文/伍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