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編輯推薦
天地無窮大,登高看三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醫學與登山•寫給現在與下一個世代的登山者
||網路時代~野外救援四面向 ||
筆者在中學時就對登山探險產生興趣,也曾經和家人一起爬過皇帝殿、七星山和觀音山硬漢嶺等步道,在那個懵懂的時代,有聽過山名,知道登山口在哪兒的也就這幾條路線。考上大學之後,幾乎是在新生訓練一眼看到登山社攤位就入社,此生和山結下不解的緣份……
登山風格在轉變
網際網路尚未普及之前,登山知識是封閉的。登山記錄、等高線地圖都很不容易取得;好像想學習武藝必須加入武林幫派一樣,想爬山,加入登山社團幾乎是唯一的方式。
彼時的登山社團,對於社員的教育傳承和活動的管理大多有相當嚴謹的制度。以台大登山社為例,入社之後有初級、中級山嚮導訓練、雪訓、初級、中級岩訓等多種課程。嚮導員需要考試,領隊由現任領隊選舉產生。設有山難防治小組,審查隊伍行程及隊員資格。登山的初始一定是團隊活動,除了合格的領隊嚮導,隊伍的成員也都要做任務編組,大廚負責擬菜單、採購和野外烹飪,裝備官負責擬定、借用檢查團體裝備及最後的清潔歸還,醫官當然是要負責準備藥物與醫材,並且在山上執行各種內外科醫療狀況的處理。因為唸醫學系,約大三或大四起,除非有學長同隊,我一定是責無旁貸的醫官;等到變成高齡學長,也就名正言順地當起了各種訓練課程的登山醫學課程講師。
許多人都以為具有醫師身分的山友應該就會熟悉登山醫學,其實不然。筆者就有很多朋友同時身為專業醫師與登山高手,但他們不見得喜歡在登山活動中扮演醫師角色(更不要提非醫療背景的登山者了)。文化背景和制度潛移默化地型塑了那個時代登山者的風格,就像筆者,其實是因為長期擔任隊醫和為《台灣山岳》雜誌寫稿的驅力,而一直在這條路上。
把鏡頭拉回現在,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許多老字號的登山團體還在,但是教育和管理的功能已經弱化,變成以社交聯誼為主,成員也高齡化;更多年輕的登山者,他們不屬於任何登山社團。因為資訊取得容易,很多人以獨登、網路自組隊或參加商業登山團的方式爬山。這種迥異於過去的潮流中如何型塑一個健全的登山者(第146期的主題),是登山界領導人必須面對的難題。
野外救援活動的限制
現代醫學的進展速度比起網路世界不遑多讓,醫學知識也因為網路的普及而無遠弗屆。即使99%的進步都是在醫院中才能執行的醫療項目,屬於國民基本識能的基本救命術(BLS)也有了重大的進展:藉由CPR程序的簡化,以及體外自動去顫器(AED)的普及,已經有許多由非醫療專業人員進行急救成功的案例。然而在登山醫學這塊孤立的領域,外部資源進入的困難仍然嚴重限制人們在野地中執行救援。
我們以高山活動中,假設有一隊員發生嚴重頭痛、意識變化及走不動(疑似高海拔腦水腫HACE)為例,分別從知識、技能、設備、法規等四個面向來說明野外救援活動的限制,並嘗試提出解決之道。
1.知識:知識藉由網路容易取得,但取得並不等於理解與運用。如果曾經上過實體課程而有若干程度的了解,只是不記得細節(非醫療背景的人很難記住如診斷標準,醫學名詞的定義,預防和治療藥物的劑量和給法等),那麼谷歌大神、預存在手機的電子書、或是筆者正好在線上,都可以提供立即的參照。但是完全不曾學習(或是學到錯誤的知識)的人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腦水腫的早期症狀,也不知道它的嚴重性,即使下載了資料,也來不及理解及運用(也沒有設備)。
網路的知識缺乏審查機制,很難確保正確性或者是最新的知識,筆者曾經有多年前的關於傷口處置的舊作(內容已必須更新)被轉貼到其他網頁,直到有其他醫師指正才發現。尤有甚者,很多農場文或新聞媒體的報導,作者是靠點閱率來賺錢的。嚴謹正確的衛教文章很難吸引人,所以幾乎都是用誇大或甚至悖離事實的內容來搏取視線。比如說我們常看到高海拔不適用威而鋼(sildenafil)來救命的報導,事實上威而鋼只有對高海拔肺水腫HAPE的預防有用(而且有別的較便宜用藥如Nifedipine),本例的海拔腦水腫HACE不管是預防或治療,威而鋼都沒有效。可能是新聞記者只聽過威而鋼,或是認為這個藥名可以吸引讀者。反而是正確、有效又便宜的丹木斯(acetazolamide),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才有比較多的山友知道,但是知名度仍遠不及前者。
2.技術:知識除非化為行動,否則沒有任何用處。CPR的壓胸、AED使用、止血包紮、頸椎固定,本高海拔腦水腫可能會用到加壓袋如PAC,用面罩給氧等;YouTube上也可以找到教學片。但是沒有實際操作過的人,不只無法正確執行,可能大多數是呆若木雞或不知所措。要求獨登者或自組隊成員參加實做訓練課程是緣木求魚。目前只有登山團體的嚮導依法規規定需急救員資格,其他如PAC和氧氣使用等並未要求。雖然定期複訓是維持記憶與更新知識所必要,但是昂貴的訓練費用與時間消耗也對嚮導們造成莫大負擔。
3.設備:急救時所需要的一切,小到內外用藥物、包紮用的紗布、繃帶、透氣膠;大到頸圈、副木、擔架、氧氣和加壓袋等,除現在某些山屋有PAC,另排雲山莊醫療站有備AED和氧氣製造機等;如果你沒有帶上山,那知識和技術都變成紙上談兵,只能等山下的救援上來(除了直升機都要很久,我們的腦水腫患者可能等不到24小時就會死亡)。藥物和設備其實是登山醫學的最大罩門。在醫療院所的醫師只要有知識和技術就好了,設備醫院都有,即便有欠缺,轉院也是輕而易舉。把藥物設備帶上山要考量的除了重量、體積,還有藥物的效期及保存、購置的費用,持有及使用的適法性等一大堆問題。能發揮功能的醫藥箱,一言以蔽之就是又重又貴,很難保養,但是用到的可能性極低。筆者在台大山社時曾在社團建立一個公藥庫,出隊時領隊或醫官依活動型態及人數領用藥物醫材,如有使用就加以記錄,在歸還時繳費購買補回,保管人則定期檢視,替換過期或損壞的藥物醫材;在講究輕量化、個人化登山的時代,我想醫藥箱應該是優先被斷捨離的包袱。因為身負急救員重任,專業嚮導們會帶簡易的醫藥包上山。但應該怎麼帶能夠最輕、最便宜且發揮相對最大的效用,會因為活動型態和隊伍大小而有差別,必須個別化設計。因應「偶爾爬山」族群的需求,近年也出現不少登山露營裝備出租公司,帳篷、睡袋、睡墊等許多登山裝備都可以租賃的方式取得,那麼可否也可以相同的方式為之,由裝備出租公司來擔任公藥庫管理者的角色呢?筆者認為以目前的法規,只有傷口處理、包紮等外用醫材等,大致上是沒有問題的,其他所有的口服藥和注射藥(腦水腫的病人,可能要注射或口服高劑量類固醇)在目前非醫療專業人員或機構依法都不能購置及持有。希望這樣的情形將來有改善的一天。
4.法規:醫事及藥事法規就如同其他法規一樣,目的在阻卻相關的不法行為;但是僵化的規定及一些負面的判例,也常常使人們對在野外救護的助人善行遲疑。這個現象由於緊急醫療救護法的立法和歷次修定,把「野外地區傷病之現場緊急救護及醫療處理」納入而獲得部分解決。第14-2條規定「救護人員以外之人,為免除他人生命之急迫危險,使用緊急救護設備或施予急救措施者,適用民法、刑法緊急避難免責之規定」。準此,我們的個案疑似罹患高海拔腦水腫,是符合「生命之急迫危險」,可能在短期間內死亡的急症。使用加壓袋、氧氣或甚至藥物施予急救,應該任何人都可以執行。但是預防性投藥(如口服丹木斯預防急性高山症AMS)就不屬於急救措施,非醫療人員必須要在山下先請醫師個人處方,再帶去山上使用。而攜帶型加壓袋PAC目前被衛福部歸類為醫療器材,台灣現有的PAC都是相關單位專案引進的。非救護人員可以使用(在上述的急救行為)卻不能購置。諸此種種問題,期待將來能逐步改善。
紙短情長,為《台灣山岳》雜誌寫了十七年多的登山醫學專欄,也算對厚愛我一生的美麗山林小小的回報。在此和關注這個專欄的山友道別,不管是在山徑上或是在之後網頁形式的山岳雜誌上,我們後會有期。
文、圖/賴育民
#十七年
#台灣山岳26年
「台灣山岳146期」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山岳146期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山岳146期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山岳146期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山岳146期 在 #146 #台灣山岳#舒跑-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山岳146期 在 台灣山岳雜誌152的推薦,YOUTUBE、DCARD和網路上有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山岳146期 在 台灣山岳雜誌152的推薦,YOUTUBE、DCARD和網路上有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山岳146期 在 Garmin 登山地圖-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的評價
- 關於台灣山岳146期 在 Garmin 登山地圖-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的評價
台灣山岳146期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47╱編輯推薦
天地無窮大,登高看三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尋找我的荒野•三十年岳界探勘的變遷
|| 我的大山~台灣中級山探勘魂 ||
記得上過某個心靈鍛鍊成長課程,一次台上的導師引入了一個概念:「人的範疇」──在積極面上只能會是「更多更好更不同」。這個意思是,身而為人不是神,如果不是消極面的孤立疏離,我們對人生仍抱持著積極的態度時,其實也只是在求更多、更好、更不同上打轉。放眼這個世間,大多數的人真的在求更多與更好的。而那些特立獨行,看似在荒蕪領域開發出一片天的人,其實也是在更不同的方向內打轉,本質上和更多更好也沒什麼不同。
於是我這個長年爬中級山,走探勘或人少的路線,以為發現秘境,拍下較少人關注的美景,結果也只是求不同而已吧!
___________________
中級山的故事未完待續
很多「科班出身」的登山者,對於現在網路時代登山團與登山者的品質不以為然。雖然登山普及化,更多人深入山林,整體國民戶外山岳知能與觀念卻仍遠遠不及歐美日本。不過,這麼多年來,台灣山岳還是有一定的開展。很多以往要「探勘」的中級山路線,現在已經變成傳統登山路徑,更多百岳外的台灣山林之美有機會觸及普羅大眾,而如古道、原住民、生態、地質、山岳攝影、山徑越野跑等多元的山野活動和更深入細緻對山林的探勘也持續拓展。經過了這幾年封山、搜救資源分配、地方政府管制的山域政策倒退與混亂期,2019年,政府終於定調要「全面開放山林」。希望這次宣示,能使我們成為名符其實的戶外山海國家。
這些年,我仍持續在中級山走跳,但已經不是早年那種完全未知、從無到有的探勘(這類純粹未知路線也幾乎沒有了),而是想用攝影記錄下這些台灣山岳中最深入最不為人知的美麗,並展現給世人。同時,也採取帶領與教育的方式,讓更多人從事中級山探勘領域。山林環境方面,全台灣的獵路系統大量的消退與消失,山林中的水鹿大量生長影響了林下植被,也間接影響以往探勘總是砍草鑽箭竹的型態。不過近期太魯閣與中之線探勘與調查報告的書出爐,也持續證明了台灣中海拔荒野的領域,還有更多珍寶等著有心人尋覓揭露。
「求不同」也許沒那麼高尚,但也沒那麼的不值一提。至少,我在中級山探勘領域的這廿多年,也許遠離大眾登山的這個領域,逃避了人類社會的紛擾與責任,卻也從此獲得了生命中最深刻的靈魂滿足。
註:關於中級山探勘所需技巧知能,請參閱146期〈非傳統登山~探險者先鋒之技能〉一文。
˙˙˙˙˙˙˙˙˙˙˙˙˙˙˙˙˙˙˙˙˙˙˙˙˙˙˙˙˙˙˙
我與台灣山岳
與《台灣山岳》初識也是我第一次到剛開幕的誠品第一家店,是我大二那年。從此誠品和《台灣山岳》都是我嚮往追求的人生目標。投稿多年,終於在19期刊登了我第一篇文章,38期撰寫了第一個特輯,之後陸續參與寫稿。到60期正式加入特約編輯與企劃的行列。接下來的日子,過著兩個月去開一次編輯會議,然後不斷被編輯催稿的日子。一路走來,數不盡的企劃和寫作非常多特輯和文章、甚至還代表雜誌去誠品巡迴宣傳和受訪甚至幫忙帶活動,製作了無數引以為豪的特輯也寫過不知多少文字……這些都是早期我把《台灣山岳》雜誌當作登山界經典呈現媒體時,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我與台灣山岳的日子,充滿了濃厚的、山下的、文字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另類滿滿的豐富回憶,對於紙本雜誌暫時告一段落,才發現即將失去的東西已經在我生命裡佔了一定的重要份量。
文、圖╱崔祖錫
#更多內容都在台灣山岳147期
#02-27550088
台灣山岳146期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46╱野跑賽事
尊重環境,挑戰自我
|| 越野跑出你所愛 ||
#肌力、反應及協調性的總和
#添購最合宜的裝備
#規劃好風險控管
#享受跑旅樂趣
很感謝《台灣山岳》雜誌用9期越野跑的專欄方式及越野賽事分享,開啟了各界山友對越野跑的初步認識。台灣在山岳管理上,對於越野跑活動仍是採取保守且管制的態度。台灣的山岳環境雖不同於國外,但這個運動在國外已蓬勃發展多年,相對於台灣還在起步的階段,現階段越野跑的跑友們能做的就是先鍛鍊好體能,並做好每一次的風險管理,透過良好的自我管理降低各界對於越野跑的疑慮。我時常在想,不論是越野跑者、登山者及健行者,其實大家對山林及自然的愛好都是一樣的,只是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去親近山林。
享受山林所給予的各種美好,並沒有因越野跑有絲毫的減少。如果你能親身經歷接觸越野跑這項運動,我想這個運動一定能激發出你的潛能,更豐富你的視野及洗滌你的心靈。
看完了這些,你是不是也想享受馳騁山林的快感?運動永遠不嫌晚,快背上越野包換上越野鞋,邀三五好友一起上山去吧!記得大家有機會在山上見面時,讓我們給彼此一個點頭微笑,相信所有的美好盡在不言中。
文/小綱
攝影/小綱.羅曉惠
台灣山岳146期 在 Garmin 登山地圖-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的推薦與評價
(三)根據山友反饋,以及Miller設計建議所訂製的Garmin / Mapsforge地圖樣式。 {以下節錄自146期內文} 二、魯地圖的優點在台灣從事登山活動的人口 ... ... <看更多>
台灣山岳146期 在 Garmin 登山地圖-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的推薦與評價
(三)根據山友反饋,以及Miller設計建議所訂製的Garmin / Mapsforge地圖樣式。 {以下節錄自146期內文} 二、魯地圖的優點在台灣從事登山活動的人口 ... ... <看更多>
台灣山岳146期 在 #146 #台灣山岳#舒跑-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親愛的讀者晚安清明連假後,部分作者與實體通路陸續都收到新刊了,若還沒收到雜誌的讀者, 不好意思還請耐心稍等幾日… 這期特別想和大家分享編輯的幕後心得,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