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系列文章,衷心希望台灣好,內容盡量客觀,不讓讀者們有選邊站的感覺。
但是有些朋友們,不管藍和綠,都抱怨我的文章太溫和,甚至有好友說我太過於鄉愿,讓我啼笑皆非。
台灣在這一次疫情爆發期間,被撕裂的程度,比以往選舉的時候更嚴重。因為,這次疫情牽涉到了「生死」的問題。
有點像中國大陸文革時候的情況,沒有人可以置身於紅衛兵運動之外,要不是被打倒的「走資派」,就是打人的「紅衛兵」。
即使是紅衛兵,也分成「保皇派」和「造反派」,在黨內互打。而我就像是當時想要中立,明哲保身的「逍遙派」,企圖在「保皇派」和「造反派」之間求生存,兩邊都不得罪。
但是在這次疫情爆發後,我逍遙不起來了。很多朋友都在群組內互相打嘴炮時,要我選邊站。結果我可能藍綠都得罪了。
再加上我這篇文章標題用了「媒體治國」,讓人以為我是「標題黨」,慣用聳動標題。任何人都知道,在台灣不能得罪政治人物和媒體,而我這個標題,可能兩者都得罪了。
網友們在酸我炮我之前,仔細閱讀這篇文章,其實重點不在抱怨政府和媒體,而是建議雙方都了解自己的定位,才能在記者會時,提出正確的問題。
如果政治人物和媒體朋友讀到這篇文章,建議你們從這個系列的第一篇開始閱讀,才不會有「斷章取義」的感覺。
在台灣政治兩極化的現況下,想要寫一篇客觀的、中立的評論文章,真的不容易。
https://tuna.mba/p/210613
台灣政治 兩極 化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兩極消費】M型消費要來了
某些消費可以捨棄,某些消費卻一點也不能馬虎,這個情況早在其他地區發生過。2008年,台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別蓮蒂就撰文描述台灣出現的類似現象。1960年代,台灣經濟開始起飛,個人收入快速增加,躍升為中產階級,衣食住行到教育娛樂,各方面的水平都有所提升。但景氣由好轉壞,並不是每位中產階級都會相對地降低購物慾望,減少消費,而是減少某些消費,其他還是繼續保持不變,個人消費行為出現兩極化。例如,穿過純棉內衣,很難再穿回化學纖維材質;吃過好的東西,嘗過好的味道,很難再喝用味精煮的湯。如果喜好降不下去,唯有犧牲一些選項。有些人願意購買名牌手袋,但吃得普通;有些人在乎吃,但穿得很隨便。別蓮蒂將此現象稱為M型消費。
企業必須作好應對。別蓮蒂認為,M型消費趨勢下的企業必須更花心思了解,消費者到底要什麼?「在行銷學上,中間定位為不清不楚。中國人習慣講中庸之道,但在行銷上,中庸代表什麼都不是,印象就很模糊。」別蓮蒂分析,企業若想搶攻新興中產階層巿場,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採取中庸之道,而是要針對消費M型化,清楚定位企業角色,推出適當產品。要不打造品牌附加值高的產品,連接消費者情感的奢侈品;要不以產品為主,打造極致性價比的產品。兩種方法殊途同歸,都會成為讓人耳熟能詳的品牌。
「在疫情引發的烏卡時代(VCUA時代—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M 型消費會是一個長期的存在。」EOL策略總監徐百威提醒,消費者的基本消費訴求就是「在生存的前提下追求價值最大化」。因此,不論是位於左端優質平價的消費者,還是位於右端優質高價的消費者,品牌或企業更需要關注的應該是,在情感或多層傳達的象徵價值上—提供讓人們在接觸品牌時,感受到「體面」的體驗的整體價值才是重點。
#M型消費 #中級品牌 #奢侈品 #平價商品 #Uniqlo #EOL #VCUA
(本文節選自《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第206期,如欲查閱全文,歡迎訂閱)
★★訂閱聯絡方法
網站:www.bbwhk.com
電郵:bbwhk_cir@modernmedia.com.hk
台灣政治 兩極 化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名人堂
解讀大選系列2
因應選後兩岸形勢,發球權在誰手中?
趙春山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連任總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二合一」選舉落幕,不僅蔡英文總統以壓倒性多數勝選連任,民進黨也在立法院取得過半席位。面對「九合一」選後,台灣政治生態的再度改變,兩岸關係何去何從?這是選後備受各方關注的議題。
從二○一六年民進黨重獲執政地位後,兩岸關係每況愈下,已從馬政府時期的兩岸和解,倒退至目前兩岸「冷和」和「冷對抗」的狀態,不排除未來雙方有直接對抗的可能。蔡總統當然理解,處理兩岸關係是一個十分棘手的議題,所以她在勝選感言和國際記者會上,花了相當多篇幅,陳述她的兩岸政策。重點是「不挑釁、不冒進」,堅持「守主權、護民主」的立場,願以「和平、對等、民主、對話」,重啟兩岸良性互動關係。
我認為這些都是蔡總統兩岸政策的基本理念,已見諸於她多次的相關談話當中。當落實到政府的大陸工作時,蔡採取的策略是「以靜制動」、「俟機而動」。過去如此,未來也不會有太多改變。只是,因為現在擁有八百多萬選民的背書,她此刻說的話,聽來就有「軟中帶硬」的味道。
雖然外界認為蔡英文敢向對岸「說不」,是她這次勝選的關鍵所在;但「維持現狀」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蔡無意也無力改變現狀,但卻必須因應她所面對的現狀改變。
首先,民進黨雖因利用香港「反送中」運動,成功炒作「芒果乾」,為這場選戰累積了足夠的糧草;但人散曲未終,「選舉資產」在選後卻成為執政者,促進台灣內部團結的「政治負債」。《紐約時報》在投票前就評論,選舉已造成台灣社會的兩極分化。如毛澤東說的「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蔡總統選後必須「先安內、再攘外」,做好療傷止痛的工作。
其次,蔡英文的連任當非北京所樂見,但國台辦的回應卻是舊調重彈,顯示中共老神在在,對台工作仍是按表操課。選舉對中共對台政策的影響,只限於戰術層次,其「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對台戰略目標不會改變。中共會在選後加強對台「極限施壓」,力度更大,範圍也更廣。諸如外交孤立、經濟制裁、軍事威嚇和文宣作戰等,都是可能運用的手段。
最後,蔡英文去年接受《時代雜誌》專訪時曾說,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是有史以來最強的。這句話從美國官方祝賀蔡勝選的態度和用語,得到了驗證。中美針對台灣此次大選進行的角力,美國顯然占了上風。美國智庫做的研究報告早已預期,蔡英文會贏得這埸選舉。美國會強調對台灣的軍事和外交支持;而中共在激怒之下,也會以香港和台灣為標的,測試川普反擊中共行動的意願。知名國際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把中美緊張關係,列為今年第三大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台灣難以置身事外。由於川普的政策充滿不可預測性,這將使台灣的處境變得非常困難。
美國官方選前即公開表示,樂見兩岸展開和平對話,但民共陷入九二共識的文字之爭,重啓對話必須建立新的互信基礎,只有美國才有能力從中協調。形勢比人強,兩岸關係的發球權不在台灣手上。蔡總統只能就「可操之在我」部分,儘速建立一套危機管理的應變機制,避免台灣淪至「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下場。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