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拍攝書房的全景。
齋主我其實是個審慎買書的人。我通常買書前,會再三評估該書有沒有恆久保存的價值,因此每當我自己下手買書,通常都是些不會再版的書籍,像是藝術、建築、文學、歷史等書籍。為了貫徹這樣的哲學,我會以精裝、限量等版本作為優先購買的選項,更別提那些絕版的二手書,每每將這些稀有的書籍買到手,心中總是難掩喜悅。
但是,但是,事情並不總是如此發展。
隨著周邊計畫、生活雜事的增加,還有出版社推薦的新書。我閱讀的速度慢慢跟不上我買書的速度。主要原因是我其實是個三分鐘熱度的人,我總會因為某本書開啟了新的領域,進而延伸了更多的閱讀計畫,而閱讀計畫上的書又會延伸出更多的閱讀清單。外加平時也會逛街,可能會因此看上某些藝術畫冊、建築圖錄或攝影集。以僅僅是最近來說來說,我在毫無計畫下買了阮義忠的《台北謠言》攝影集,然後又買了密斯凡德羅的建築圖錄,然後又因為好奇加上便宜,買了台北市志和都市交通等書籍。當然這些還只是意外購買的。
幾年前搬新家時,我知道書房書櫃總有一天不夠用,也確實如此。在搬家前我已經努力篩選過一次,並且每年都將書籍捐贈或義賣給朋友,但即便如此,也終究走到到要另外購置書櫃的一天。
這是我第一次拍攝我書房的全景。仔細在右邊的書櫃上看,還能發現前幾次與 堡壘文化 合作的新書推廣的照片取景。
本來右邊的大書櫃並沒有全滿,但因為前幾年蒐集了不少藝術圖錄,書櫃上方的空間瞬間塞滿。於是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將書開始堆在畫面左邊的桌子上,隨著越堆越高,最後只好蔓延到沙發前面的茶几上,然後是邊几。
照片中放在地上的書,是原本放在儲藏室的書。這些書看起來很少,但只不過是廣角鏡的謊言,光那些書可能就將近一百本。它們可能是這幾個月新購入的書,可能是出版社出清時的打折書。我原本都有計劃要閱讀,只是事情一多,就忘了自己曾有這些閱讀計畫。
照片左邊椅子上的書,是齋主正在閱讀,將來要推廣,由 Artco Books典藏藝術出版 所出版,傳奇畫商李歐的傳記《李歐和他的圈子》。目前正閱讀到一半,若無意外,應該再過幾周就能與眾齋友見面。
藍色椅子上的書,是 堡壘文化 未來與齋主將推廣的書籍,講述德意志銀行歷史的《黑暗巨塔》。
照片左方的畫作,是齋主的老朋友,去年台北獎的得獎人「楊立」的畫作。雖然他現在的風格已經趨向當代,但這幅猩猩拈花的作品,不管看幾次都能讓我心中感到平靜。
照片中央的畫作,是齋主最喜歡的藝術家之一,羅斯科的作品。當初得知沙發的顏色為黃色時,我便尋找羅斯科是否有黃藍色為主的抽象畫作,結果還真找到了。透過數位噴印製作,雖然原作比齋主這幅大了一倍,但這幅作品的大小放在書房,已經讓我十分滿足,畢竟我此生可能都買不起破億美金的原作。
回歸正題,那麼為什麼書房會這麼雜亂?
因為我將把畫面中亂擺的書籍,通通整理到儲藏室的新書櫃上。正巧必須要先整理儲藏室的書籍,因此不得不先將那邊的書通通先放到書房來,有了空間才能安排新書櫃的位置。將來書櫃搞定之後,有緣齋主再發文與眾齋友報告。
最後,我想感謝台灣的出版社。雖然我經常調侃台灣是文化沙漠,大多數人都文化匱乏。但真不得不說,台灣的出版事業相當繁盛,多數出版者都具有改變社會文化的理想,否則不會願意長期投入大量資源在出版人文書籍上,更不會找上齋主這種沒甚麼市場和號召力的小咖,只為了讓書籍有更多的受眾,以及培養更多的愛書人。
我愛文化,僅以這篇文章,表達我對台灣文化事業經營者的感謝以及尊重。
同時也有9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台灣數位典藏」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數位典藏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數位典藏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數位典藏 在 謝金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數位典藏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數位典藏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數位典藏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數位典藏 在 「台灣數位典藏計劃之回顧、現況與展望」專題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數位典藏 在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展示中心「寶貝‧台灣寶貝」特展介紹 的評價
台灣數位典藏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0925防疫記者會綜整】
今天是連續第36天+0,防疫仍不能鬆懈,居家隔離人數6人,無相關公告足跡表。本縣68歲以上及具原住民身分60歲以上兩類長輩,將再進行莫德納造冊施打,通知時間在9/27(一),接種時間分別在10/1(五)~10/6(三),請記得攜帶身分證、健保卡、通知單、接種意願書疫苗接種卡(黃色小卡)。 9/24~10/2莫德納、BNT跟高端疫苗請依通知單上指定時間、地點前往施打,包含平常日夜診263診次、假日診212診次及快打站36場次,共有254個接種站、1,936場次,希望大家就近、分批前往接種。
長照機構及洗腎病患的第二劑,也將從9/28起接種,請依通知單上指定時間、地點前往施打,共220接種站,1,101場次,請鄉親就近施打,區分時段,避免群聚。
提醒大家中央在10月份疫苗的數量有比較多,提醒鄉親請大家一定要上1922預約平台登記(https://1922.gov.tw/),有登記才會有疫苗,有疫苗趕快打,另外, 10月1日流感疫苗開始施打,請記得疫苗施打一定至少要隔7天以後才能施打。
從今天開始開放預訂振興五倍券領取紙本券,前2天是電子支付,紙本券的領取方式,要記得有健保卡拿健保卡,沒健保卡則拿身分證或居留證來預約,超商預約與領取分為第一梯次自9/25至10/01預定,10/08至10/21領取;第二梯次10/25至10/31預定,11/08至11/21領取,相關訊息可以上五倍券官網(https://5000.gov.tw/)查詢。
在這波振興方案中,除了配合防疫政府也要提升商家數位能力,不止領數位券,更要協助攤商店家轉數位,店家提供使用行動支付,就可以獲得獎勵金,110年10-12月申請,補助1,800元,111年01-04月申請,補助只剩下900元,所以越早申請數位支付,就賺越多,自治會首次申請行動支付,經濟部還有2千~1萬不等的獎勵,用數位嗶一下就對了,隔天錢就入帳,台灣pay到6/30通通不用手續費喔。
為慶祝9/9國民體育日,明(9/26)早上8點30~11點30於溪湖糖廠舉辦「彰化i運動 110年國民體育日-SHOW出女力 健康促進」活動,有深受小朋友喜愛的「第三屆寶貝滑步車(pushbike)競賽」,還有「身體組成檢測」、「巡迴運動指導團」、「社區展演」、「街頭藝人氣球互動」、「捐發票摸彩抽大獎」等活動。憑三張有效發票,即可兌換摸彩券一張,憑一張有效發票即可免費兌換冰棒一支 凡女性參與,加贈典藏小禮一份,集滿5個闖關戳章,即可獲得精美禮物。
台灣數位典藏 在 謝金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每天為你讀一點書 📙 難民如何影響世界的未來 ft. 敏迪選讀
點開連結直接聽👉️ https://pse.is/3n3nc9
前陣子在美軍決定撤離阿富汗時,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說「同情難民的話,就把他們接來啊!順便解決移工不足的問題。」
這話讓我覺得很不舒服,除了隱含的歧視之外,反過來還是要問,到底問題在哪?
台灣人也很願意幫助其他受災的國家,但戰爭與天災造成的大量難民離開故國,也帶來了各種變化,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些問題?
專業的問題就讓專業人士來解決,敏迪就要來來跟我們談談難民問題如何影響世界、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
*圖片來源:
1. 敏迪選讀提供
2. 慈濟數位典藏資料網,編號A0384923,何昭葦攝,2014/02/26,國際慈濟人醫會前往約旦的薩哈巴(Sahab)敘利亞難民營義診現場候診情況。
3. 慈濟數位典藏資料網,編號A1378027,陳秋華攝,2014/06/03,約旦Juwa敘利亞難民營。
#每天為你讀一點書
由謝金魚主持、慈濟基金會獨家贊助
每一集給你不一樣的雜學新知
Sound On:
https://pse.is/3n3nc9
Spotify:
https://pse.is/3jre63
KKBOX:
https://pse.is/3lxb47
apple:
https://pse.is/3m5nm2
Google:
https://pse.is/3lvsaj
台灣數位典藏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台灣數位典藏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台灣數位典藏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台灣數位典藏 在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展示中心「寶貝‧台灣寶貝」特展介紹 的推薦與評價
中央研究院 數位典藏 展示中心林玉雯小姐,和 數位典藏 與學習電子報讀者介紹「寶貝, 台灣 寶貝」特展. ... <看更多>
台灣數位典藏 在 「台灣數位典藏計劃之回顧、現況與展望」專題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澳門公共圖書館/Biblioteca Pública de Macau/ Macao Public Library ... 台灣自1998年開始進行數位博物館計劃,並於2002年啓動數位典藏計劃,包括一百多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