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議會:臨時會提案】文化局(1938)
類別:文化局 提案人: 凌子楚
案由:請文化局運用和加入台斗坑最新出土,新石器時代,距今2500年的殉葬文化遺址和骨骸史蹟,結合城市設計展預算和主題,突顯嘉義市城市發展歷程,獨一無二的文化歷史縱深。
理由:
1.這是嘉義市首次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嘉義在台灣人類進化史上,從狩獵、遊牧到農耕,第一次重要的文化發現,深化了嘉義市和台灣人類進化史,同步的文化發現,和歷史證據。
2.善用市議會通過的城市設計展預算,將台斗坑文化,納入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盤點,為城市設計展的文化深度加分。
3.排入工作進程,定期追蹤文化考古進度,每年向議會提出專案報告。
辦法:請文化局做專案報告,並落實執行。
我們會繼續追蹤列管。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劉益昌 教授 內容簡介: 當今台灣是由南島民族與漢民族二個大文化體系所構成的國家。 就考古學研究而言,台灣至少已有3至5萬年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而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祖先最早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也至少已...
台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東番夷人的樂園:台東】
台灣的信史很短,有文字考證的記載始於明朝萬曆年間的《東番記》丶以及荷蘭人一八二四年首次登陸,還差三年才到四百年。
《東番記》作者陳第提到「大員」(即後來的「台灣」),乃「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島中。」台灣在四百年前並沒有任何文字記錄, 自然不知何時開始, 統統稱為「史前時期」, 遠比歐亞美洲的文明落後, 但和其他南島文明就同步, 而全台最多史前遺址數量最多的縣市就是台東了!
為甚麼是台東呢?這個台灣本島人口最少的縣市,也是人口密度最低的一二級行政區,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僅有六十人,可謂地廣人稀的偏僻鄉村。但我熱衷在旅途之中,用自己雙足去走過文明。
到達台東火車站,出了站,除了一排的租車行以外,就是田野和空曠的馬路了,連商圈或商場也沒有,很有文明盡頭的天涯海角味道。啊,我想通了,每個史前文明的選址,都必定是偏遠的山旮旯地方。我去過日本最早的史前遺址,繩文時代的三內丸山遺跡,那是在本州最北端的偏鄉。英國最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位於蘇格蘭最偏遠最北邊的Orkney群島,直到今天的交通也十分不方便。我坐郵輪到達這個歐洲最邊緣的荒涼小島時,發現遺史前遺址前臨就是幾千年人類都不曾逾越被稱為綠色惡魔的大西洋,我才懂了史前人的選址考量和現代人剛剛相反。
我們擇市而居,是為文明生活的方便;史前人遇到其他野蠻族人,不是射箭就是獵頭,所以他們選址居住,都是以山旮旯為天然的保護屏障,逃避戰亂或者其他族人的迫害。不論英國、日本還是台灣史前人類的伊甸園,遠離塵囂的山旮旯成了共通特色。
今日 @頭條日報 專欄: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221/20210903/944672/專欄-非誠勿遊-東番夷人的樂園-台東
#頭條日報 #非誠勿遊 #項明生 #台東 #台灣 #山旮旯 #伊甸園
台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在台東看到倫敦巨石陣】
「讓你久等了!」
颱風吹襲台灣,風雨飄搖之際,我到了台東火車站旁邊的這個卑南文化遺址公園。空無一人的綠草如菌之上,十多支高達三至四公尺的巨大石柱屹立於風雨之中,等待了我三千年。石柱頂尖被挖空了一個兩個的圓洞,石柱全部方向一致,朝着東北,指向日出的太平洋。
「怎麼那麼眼熟?」
對一個遊歷豐富的文明愛好者來講,不可能不眼熟:同樣的史前巨型石柱陣、同樣的圓洞指向,甚至同樣的天文密碼,還出現在相隔一萬公里之外的倫敦郊區Stonehenge巨石陣;我還去過歐洲最邊緣的小島Orkney上的布羅德蓋石柱圈,和這些卑南石柱一樣都朝向大海;以及亞美尼亞的Sisian史前巨石陣,和卑南石柱一樣石頭頂都有圓孔,方便觀察天文。
英國巨石陣已經被圈起來,遊客不能進入,但知名度較低的Orkney石柱、亞美尼亞石柱都還可以一親芳澤,和眼前的台東卑南石柱一樣零距離接觸。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還是所有智人相同的思維模式?這些橫跨歐亞大陸的史前智人們,在三千至五千年前,放下了手上的石斧,商量結合全村之男丁,用盡方法將上噸的巨大石柱又推又拉集中到村莊中心,然後在柱頂打圓洞、測量方位,最後地上挖坑,合力豎立起來,到了夏至及冬至的那天,太陽準時會由柱頂的圓洞中升起及落下,智人們就在石柱下唱歌跳舞慶祝。
那個洪荒時代,文字還未出現,秦始皇還未出生。台灣的東部沿岸,就出現雷同歐洲、亞洲的新石器文明,各地的史前智人們並沒有任何交流或觀摩機會,但就各自仰望天空思索,找尋上帝,然後不約而同地,紛紛豎立巨石柱,不是巧合,而是地球村民同源同種的最早證據!
今日 @頭條日報 專欄:https://hd.stheadline.com/news/columns/221/20210827/943388/專欄-非誠勿遊-在台東看到倫敦巨石陣
#頭條日報 #非誠勿遊 #項明生 #台灣 #台東 #巨石陣
台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典藏台灣史(一)史前人群與文化」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劉益昌 教授
內容簡介:
當今台灣是由南島民族與漢民族二個大文化體系所構成的國家。
就考古學研究而言,台灣至少已有3至5萬年的史前人類活動史,而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祖先最早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也至少已有6千至6千5百年的歷史。因此,不能只從漢人拓墾與聚落的形成,來看台灣歷史發展的過程與變遷。
台灣的早期歷史,可說是南島人群構成與文化形成的過程。它的整體發展,更是一部不斷遷徙、返還與融入的紀錄。物質的遺留也說明,外來文化影響如何逐漸被吸收,融入於南島文化體系與人群中,成為南島文化和人群的一份子,構成台灣原住民複雜而多元的面貌。
作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從埋藏在地層中的考古遺址,重新審視沒有文字記載階段的人類活動。他由島嶼的形成與環境論起,連繫至史前時代最晚階段,從更深遠的視野逐漸釐清台灣的發展過程。
全套共七冊的《典藏台灣史》是以全面性觀點,論述史前到當代的一套台灣史鉅作。
我們常說:「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然而,立足台灣,除了看見當下與未來,更要回溯過去,瞭解前人如何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汲取多元文化養分,而以拼勁和不服輸的精神,一起成就台灣。
本書系套書集結了劉益昌、詹素娟、林偉盛、溫振華、戴寶村、林呈蓉、何義麟、蔡錦堂、李筱峰、薛化元等重要的台灣史學者之力,在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統整多年研究成果,建構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的台灣史。
作者簡介:劉益昌
台灣人類學家,研究領域為台灣考古學、東南亞考古學、舊社考古學、文化資產、台灣早期歷史;工作經歷包括考古調查、試掘及發掘遺址、現象或界牆製模剝取。更執行多項研究計畫,著有專書18種,研究論文、報告百餘篇。
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館長。
台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八千歲亮島人」繪本新書介紹
專訪主編: 黃惠鈴
內容簡介:
8300年前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人類過著怎樣的生活型態?
他們吃什麼、在意什麼事情?
人跟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人與海之間,到底是怎樣的生活情境?帶領孩子,經由考古的過程,以及史前文化的探索,開啟對於人類發展的好奇與啟發。
考古過程+史前文明探索+亮島生活解密,故事將從考古中發掘的骨骸「海亮哥」、「亮島妹」說起,重返七、八千年前的亮島……
「那時候海水比現在還要低大約五至七公尺,因此,面積比起現在要大;島的西側海濱淺灘平緩,潮間帶廣闊,聚集豐富的貝類,而且附近海域是重要的漁場,於是,亮島就成為史前民族口耳相傳的海洋牧場。
穿越八千年,有一批海洋家族跨海而來……」
亮島,又稱浪島,古稱橫山,位於台灣與馬祖北竿島中間的一座遺世小島,只有國軍駐紮。
2011年,考古學家於此發現了8300年前期遺址,並有兩具骨骸出土──「亮島人一號」與「亮島人二號」,是亞洲大陸東南及福建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史前遺址中,人骨年代最古老且保存狀況最好的遺址,掀起國際考古學者研究。
作者簡介:王花俤
連江縣北竿鄉塘岐村人,曾任連江縣立中山國民中學校長,現為馬祖戰地文化遺產學會理事長。已出版著作《擺暝》繪本、《出洋:穿越大埔石刻400年》;合著《馬祖地區廟宇調查與研究》、《馬祖文化事典》,發表《馬祖熾坪隴遺址的石器:兼談遺址文化的屬性》等多篇在地文化論文。
繪者簡介:張振松
專職插畫家。
作品眾多,並榮獲多種獎項:
好書大家讀:《我家的冰箱在海邊》、《石滬股份有限公司》、《晃晃老師的禮物》、《回家.回部落》、《阿金的菜刀》、《田都元帥》
時報開卷最佳童書:《晒棉被的那一天》
行政院新聞局年度少年最佳讀物 :《目連救母》、《老鼠捧茶請人客》
台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院委員林佳龍等共12人,有鑑於台中牛罵頭遺址在台灣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卻未獲足夠重視,至今仍僅列為市定遺址,殊為可惜,特此提請文化部進行專案審查,將牛罵頭遺址升級改列為國家遺址。牛罵頭文化,向上承接台灣北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並與台灣南部的「牛稠子文化」之間有明顯的往來關係,向下則開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台灣中部「營埔文化」與金屬器和金石並用時期的「番仔園文化」。此外,加強對牛罵頭文化的研究亦將有助於了解牛罵頭社與周遭其他平埔族社的關係,以及平埔族群與漢人在清領時期於中部地區拓墾的互動情形,乃至於日治時代清水街的社會和生活概況的建構。綜上,牛罵頭遺址應由市定遺址升級改列為國定遺址,是否有當,敬請公決。
提案人:林佳龍
連署人:陳其邁 管碧玲 陳亭妃 黃偉哲 紀國棟 陳歐珀 李昆澤 段宜康 蔡煌瑯 楊 曜
邱志偉
主席:本案作如下決定:「函請行政院研處。」請問院會,有無異議?(無)無異議,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