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親子散策」
#新鹿野印象 #支持在地小農
台東鹿野除了熱氣球嘉年華 還有什麼?
上周某天中午,決定出門坐火車去鹿野,也沒有事先做功課,就到當地隨興走走吧。
出了車站,發現景點都離車站有點距離,附近有推薦龍田自行車道,但唯一可以租腳踏車地方,離車站也有2-3公里,沒辦法,只好靠雙腳了。看了公車站牌有一班巴士(這班巴士只有去程沒有回程,很妙),可以在鹿野神社附近下車,想說就逛逛龍田生態村,最後再慢慢走回車站搭車,也不錯,平日路上也沒有人很悠閒。
鹿野神社小小的,旁邊是崑慈堂(主祀奉瑤池金母),裡面有會長鬍子的土地公跟近視的三太子(陣頭人偶)頗有趣。往龍田大草原方向走會先經過一片香蕉園,剛好農夫阿伯在砍香蕉,因為我們這次就住在一片香蕉田旁,最近常看到冒出來的小香蕉被丟在地上,很好奇問了一下蕉農。然後,很幸運地…就被農夫阿伯上了一堂香蕉種植課!!
不僅讓我們進去,還介紹香蕉生長、花蕾、疏果、減少營養消耗等注意方式,一個蕊會產7-8排香蕉,第一排的小香蕉因為會吸取最多營養所以必須拔掉,也是這樣的概念….蕉農阿伯還問小孩要不要來砍香蕉,體驗一下,超有人情味的~~
慢慢邊走邊逛,龍田國小 這裡竟然有全台灣最早的托兒所(1939年) !為何是在台東鹿野呢? (因應當時移民人口所需)
走到阿榮甘仔店,休息一下吃鳳梨冰棒,跟老闆阿榮聊天,阿榮甘仔店在當地可是小有名氣呢,他承接家裡的茶園跟鳳梨田,把以前阿嬤開的柑仔店改為販售自然農法、友善土地耕作的在地小農商品。
店裡也販售自家的台灣茶,其中台東紅烏龍茶是鹿野近幾年來興起的地方特色茶,用重發酵重烘培的方式,有紅茶的色澤、但卻有烏龍的香醇。而阿榮家的炭燒鳳梨乾,是使用採秀明農法種植的鳳梨,再以柴燒的方式製作鳳梨乾,有別市面上一般果乾的風味。
「以前暑假都是人潮,今年因為疫情,人少很多。」
「確實收入有影響,但還好都有熟客會回購。」店主阿榮笑著說。(可搜 FB 阿榮甘仔店 )
阿榮看到我帶三個孩子在龍田”走路”,詢問孩子怎麼沒上學,聽到我家老大自學,也跟我侃侃而談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分享很久以前也有鄰居家庭自學,讓孩子從小耕耘自己的一塊田,讓我嚮往不已~~
因為季節不對,這時候來鹿野沒吃到鳳梨,來一根農家產製的鳳梨冰棒也很不錯,最後,阿榮還給我報路,讓我帶孩子彎進小路去看鳳梨田,在優閒的午後,孩子就在鳳梨田邊玩得不亦樂乎,最後再走回車站搭火車。
具有人情味的在地香蕉園蕉農、阿榮甘仔店、鳳梨田…都成為我們的「新鹿野印象」!
※秀明農法: 不使用農藥、不添加肥料,讓植物生長都靠大自然自己的力量、並且相信土地有自癒的能力。
#鹿野親子散策 6km
鹿野神社/崑慈堂—香蕉園—龍田生態村—光榮路/龍田國小(日式校長宿舍)—台灣最早托兒所—阿榮甘仔店—日式寓所—鳳梨田—鹿野車站
#阿榮甘仔店 #台東紅烏龍 #鹿野鳳梨 #龍田生態村
#東漂日記 #自學日記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0的網紅林lillian_lin1029常容,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基隆市八斗高中 2019年度「小小導覽員培訓班」 張惟晴老師 白聰富老師指導 福清宮 基隆市中正區八斗街1號 福清宮建於西元1622年,最早是蓋在調和街的街底,經過三次的搬遷,才搬到現在看到的這個位置。福清宮原名福德宮,是最早道光皇帝的媽媽來台灣,尋視採煤礦的工人,卻因為水土不服而生病了,生病...
台灣最早土地公 在 洪佳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三粒石 】#樹林添福宮
當你從鶯歌開往樹林的路程上時,會經過一間 #土地公廟,這裡保有一段歷史,因為 #樹林 #添福宮 還保存著當時的三粒石,而這也是 #最早祭拜土地公的方式。😉😉😉
#每一間土地公廟都紀錄著一段台灣拓墾的故事,早期農業社會的農夫,每日下田工作時,一定會例行性的走到土地公廟向土地公請安,虔誠的點上三支馨香向土地公拜拜。越是簡單越是原始,年代也越久遠,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由小而大,每一間土地公廟更是見證拓墾台灣的歷史。💪💪💪
#地方上的信仰,都像是 #一座歷史博物館,裡頭包含當時地方的生活,人民祈求平安、趨吉避凶,更是教化大家向善的象徵。不僅是在述說過去農業社會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廟宇連結起當地居民的生活,更是集結了宗教與地方人文。💖💖💖
#石灰坑庄 #同治丁卯年菊月修
#百年文化資產 #述說 #台灣故事
#洪佳君 #becomebetter
台灣最早土地公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蒙馬特土地公 |
今天一早的工作是「雙腳踩在屎上」的跨國協調與開戰。什麼是雙腳踩在屎上?就是緊急狀態中遇到拖三拉四推諉塞責的人。
我們的會議戰場從巴黎拉到東歐,再拉回巴黎又到倫敦(中間還穿插一個西班牙),只為了讓一家跨國集團「開始」生產機械裝置,並準時送到巴黎。
到中午十二點,我們整個團隊陷入低迷,面對著無法理解事件嚴重性和永遠只會說「我沒辦法做什麼」的業務人員,出現和稀泥的僵局。
我馬上穿上外套,帶著工作夥伴去拜拜,拜哪裡?當然不是鎮壓暴戾之氣的聖心堂,而是蒙馬特的管區,當地人的聖讓教堂。自從有過台灣經驗之後,我的法國工作夥伴都知道拜拜的重要性,很多事情死馬當活馬醫,寧可信其有。而原本早早約好的媽媽聚會,也只能含淚取消。
巴黎各區都有自己的教堂,可以說是各自的媽祖廟或土地公。蒙馬特的聖讓教堂是19世紀末,法國最早期的鋼筋混凝土教堂。
我們沿著教堂內走一圈,點了所有的光明燈。我另一半笑著說:「如果有用,妳可能會開始變天主教徒。」哎~在沒有綠色乖乖的國家,我也只能如此了。
覺得地方媽媽很迷信?也不。當時我們辦公室呈現壓力鍋的狀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心臟血管疾病。出門走走透氣一下,可以緩和情緒和紓解壓力。
下午?繼續奮戰跨國協調吵架,就說我的現實生活很恐怖,網路上的流言蜚語或各種攻擊只是小菜一碟(別再問什麼是小菜一碟了喔!)。
台灣最早土地公 在 林lillian_lin1029常容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基隆市八斗高中 2019年度「小小導覽員培訓班」
張惟晴老師 白聰富老師指導
福清宮 基隆市中正區八斗街1號
福清宮建於西元1622年,最早是蓋在調和街的街底,經過三次的搬遷,才搬到現在看到的這個位置。福清宮原名福德宮,是最早道光皇帝的媽媽來台灣,尋視採煤礦的工人,卻因為水土不服而生病了,生病了就要看醫生,但是太后找來太醫也治不好。於是太后就到這間土地公廟拜拜,結果拜完病就好了,太后回到北京後,請道光皇帝下令擴建這間廟宇,並且把名字從福德宮改成福清宮,有造福清朝的意思,並且把裡面的土地公爺爺升職了,於是現在看到的土地公爺爺是帶著宰相帽,而不是一般的員外帽。福清宮有兩層樓,裡面有九座香爐,建築宏偉雕工細致,另外在正門有副對聯,寫著「福德播蓬迎香煙鼎盛,清和調海國俎豆芬芳」。

台灣最早土地公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凌子楚最清楚直播】說清楚,嘉義科學園區(1044)
從嘉義市和新竹市城市發展的比較,談嘉義市沿途老化,青年外移的發展困境,一次講清楚科學園區對嘉義市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首先,我從移民社會的文化角度,介紹宗教文化。
300年前,第一代移民,披荊斬棘,跨過黑水溝,來到嘉義的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有一句台灣諺語:十去, 六死 ,三留,一回頭,成功的比例只有30%。
第一代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輕車簡從,就只帶著土地公,來到嘉義。所以,1664年成立的東城門的東安宮,並記錄了第一代嘉義移民的歷史。
第二代的泉州移民,帶著保生大帝的信仰,來到嘉義開墾,1701年成立,仁武宮大道公廟,反映了這一段移民的軌跡。
1715年成立的城隍廟,見證了第三代移民,跟著政府官員和家屬,來到台灣的歷史軌跡。
因此,御賜皇帝帽的城隍爺,也代表清朝政府,巧妙地運用民間信仰,象徵了政府合法統治。
1815年,武當山玄天上帝廟的成立,見證了最後一波,漳州移民在嘉義的文化縮影。
所以,嘉義市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只要有好的停車場,和公共運輸政策,就可以讓全台各地的遊客,在三個小時內,暢遊嘉義市的四大百年古廟,見證台灣300年來,移民社會,特別是最早期的泉州和漳州移民,仍然透過宗教保存完好的文化縮影。
整個台灣西部走廊,只有嘉義縣市和屏東縣,沒有科學園區,雲林縣有96公頃,台南是有1043公頃的科學園區。
工業區,是縣市政府主導,經濟部核准,各種不同類型,內外銷產業兼具的工業生產基地,開發時間長,要不是碰到這一次的中美貿易大戰,台商回流,可能到今天都會乏人問津,暴露地方政府,有土地開發能力,欠缺招商規劃的短處。
科學園區,是由中央政府科技部主導,全程規劃,從土地徵收、道路開發、污水下水道,到水資源中心(污水處理廠),到國際招商,都是由中央規劃買單,無論在執行效率,和招商能力上,都是地方政府望塵莫及的所在。
對於財政貧乏的嘉義市縣而言,這應該是缺乏科學園區的我們,改變城市發展,彎道超車的最佳選項。
透過新竹市和嘉義市兩個城市發展的比較,可以了解嘉義市,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真正原因。
37年前嘉義市和新竹市的人口概略相同,37年後的今天,嘉義市人口仍然維持26萬左右,但是新竹市已經發展成有45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
每年人口出生率的比較,嘉義市,從37年前的4722人,下降到1886人,新竹市,雖然也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從6100人,下降到4019人。
嘉義市,因為青年外移,出生人口腰斬,一半以上,直接影響未來15年後,六所國立高中,員額嚴重不足。
嘉義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從37年前11,385人,驟升到39,737人。
雖然,新竹市也受到人口老化的影響,從37年前的13,775人,增加到53,428人,但因為人口增減不同,嘉義市人口老化的比例,已經超過15%,新竹市只佔了11%,這為青年外移和人口老化,互為因果的關係,找到了證據。
另外,從國家稅收作比較,新竹市目前的國稅收入,每年高達1067億元,嘉義市只有31億元,不到新竹市10位數,零頭的一半。
但是,嘉義市,因為有三百年發展的歷史基底,也有許多富超過三代的家族在此。
所以,在國稅的細項比較中,嘉義市可以足堪告慰,可以和新竹市相比,就是證券交易稅,見證了嘉義市百年移民歷史的百年移民財力。
另外,反映在自籌款的比較上,嘉義市自籌款的比例是27%,新竹市自籌款比例52%,幾乎是嘉義的兩倍。
所以,從城市發展比較的角度,可以清楚的知道,嘉義市目前發展的困境,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主因,就是缺乏科學園區。
由於,嘉義市在100年前,日治時代,就是以26萬人口,作為都市計劃的上位概念,37年前我們就已經達到標準,如果沒有中央政策改變,都市計劃變更,將遙遙無期,進無步,退無路。
總之,解鈴仍須繫鈴人,沒有中央政策改變的科學園區投資,造成嘉義市的人口停滯,和都市計劃的法令限制,使得嘉義市政府,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雖然擁有1500公頃農地,卻不能像沒有都市計劃的嘉義縣政府,可以大刀闊斧,自主的變更農業區為工業區,解決老農經濟困境,增加投資,提高就業機會,讓青年返鄉。
爭取牛稠溪科學園區,可以讓青年返鄉,讓人口不再外移,讓三代同堂,成為嘉義人共同的選項。

台灣最早土地公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一日議會 第十屆第二次大會,本月質詢的主軸,今天的日本,明天的嘉義,以文化為導向,觀光城市設計與發展,第十三次質詢,質詢民政處處長(1003)
今天,我要從宗教所代表的移民文化歷史,和民政處處長分享,宗教文化,是如何透過祭拜活動,完整保留在庶民的日常生活中。
除了從宗教信仰的角度切入以外,還可以見證嘉義移民社會,先來後到的歷史軌跡,小小的嘉義,是整個大大的台灣,泉州和漳州移民社會的縮影。
而且,大部分的廟宇,都集中在舊城區內,只要三個小時內,就能見證三百年來,嘉義和台灣同步存在的移民社會軌跡和文化,移民文化資產豐富。
第一批的移民,帶著土地公,飄洋過海,來到這裡。
有歷史記載,嘉義市第一間土地公廟,是1664年成立,位於東城門的東安宮,還見證了嘉慶君遊台灣的歷史足跡。
第二批的移民,在那個農牧業,小有進展的歷史初期,帶著名醫保生大帝,也就是大道公,在1701年來到嘉義北榮街,陪著先民一起,開疆闢土,並且用中藥的籤詩,建立了最早期的醫體系,在精神和醫療上,保佑境內的泉州移民。
第三批移民,帶著城隍爺,也是俗稱的閻羅王,跟著清朝政府1915年來到嘉義,代表了這裡的開發,已具規模,公權力管理的需求增加,在吳鳳北路附近,建廟開基。
除了移民歷史和宗教文化意涵之外,也有清朝政府,治權宣示和執行的意味存在。
所以,嘉義的城隍爺,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城隍爺,在林爽文事件之前,他是台灣唯一接受皇帝冊封,頂著皇帝帽,接受市民膜拜的城隍神祇。
第四批移民,是帶著斬妖除魔的玄天上帝,在1815年定居在嘉義市南邊,光路里新民路附近的漳州移民。
因此,民政處可以善用這些寶貴的宗教文化資產,和移民歷史軌跡,請求廟宇改善廁所衛生,和交通處合作規劃停車場,和公共運輸系統,建立結合宗教文化和移民歷史的觀光產業。
